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及方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本文集中研究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筆者提出將各國銀行體制確立為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并在國內外第一次對銀行體制這一基本概念的涵義作了確切的界定,指出銀行體制系由發展戰略、構造方式、組織形式、框架結構、業務分工、監督管理、運行機制、運行環境(包括經濟環境、金融環境和社會環境)和總體效應九大金融相關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從而同人們經常混用的“體系”、“制度”這些相近概念嚴格地區別開來,也比結構主義的“結構”和制度學派的“政治文化因素”有更深更廣的涵義。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了多層次、多角度、綜合性、縱橫交錯、動靜態結合、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全方位比較研究方法。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是各國銀行體制
  商品經濟和貨幣信用制度的發展、銀行體制的形成、金融對經濟的滲透和擴散功能的深化及日益廣泛性,是當代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共同特征。龐大的銀行體系構成當代各國宏觀經濟控制調節的基礎,成為社會經濟的調節機構和國民經濟的神經中樞,成為“萬能的壟斷者”。銀行體系的巨大功能,它的精巧結構和絕妙無比的運行機制與運轉方式,早已引起各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探索和研究,盡管世界各國的銀行體制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然而并非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在各種特殊的表現形式中顯示了錯落有致的特點和最基本的規律性。正是所有這一切,構成了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基礎和研究對象。
  比較銀行學是運用比較方法對國別或不同類型國家群體的銀行體制進行系統的、多角度的、多層次的比較研究,揭示其在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不同經濟金融環境中的運行機制和演變發展的一般規律性與特殊規律的新興、綜合性邊緣科學。這里需要強調以下幾點:(1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是銀行體制。銀行體制這一范疇,并不是若干金融相關因素的簡單總和,而是這些相關因素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適應的有機整體。(2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較法,但并不排斥其他方法,如歸納法和演繹法等。(3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特點在于系統性、多角度、多層次、動態和靜態的有機結合。(4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各國銀行體制在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不同經濟金融環境中運行機制和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與特殊規律。
  具體來說,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方面:(1 )比較研究若干具有類型代表性國家及國家群體銀行體制的運行機制、發展演變的基本特征和制約影響這一發展演變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經濟金融環境。(2)比較研究各國中央銀行的產生、發展、演變、組織形式、 權力結構、職能特點、貨幣政策、與政府關系的實質和類型、對金融體系監督管理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表現形態,以及賴以存在與運行的一般和特殊條件。(3)比較研究商業銀行的本質特征、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外部機構設置類型、業務分工制度、集中壟斷的形式和程度、銀行與企業及政府關系的類型和利弊優劣。(4 )比較研究各國專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程度、機構類型、所有制形式、業務方式和地位作用。(5)比較研究若干全球性金融機構的宗旨職能、組織結構、 資金來源、業務特征及作用。(6 )從總體上比較研究各國銀行體制的構造方式、結構模式和內外部效應。(7 )集中研究探討中國金融理論的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理論、指導原則、若干戰略模式選擇和種種可能的對策。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是各國的銀行體制。
  銀行體制的九大構成要素如下:
  ——發展戰略模式。就戰略模式的本來意義而言,戰略是指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與策略;模式是指某種標準的系統而穩定的形式和樣式。一國金融發展戰略模式是指一國金融發展全局或總體的標準、穩定的計劃與策略形式。它由以下一些問題構成:(1 )金融總體發展戰略模式的制定和選擇,包括金融“超前型”、“常規型”和“滯后型”三種發展戰略模式的制定和選擇;(2 )對外金融發展戰略模式的制定和選擇,包括一國對外金融開放或封閉戰略模式的選擇、引進,及利用外資戰略、國際收支結構及調整戰略、匯率調整戰略及外匯管理戰略和銀行體制國際化發展戰略;(3 )關于自然金融傾斜發展戰略和人為金融傾斜發展戰略的選擇。就世界各國金融業和金融業務方式的歷史發展而言,一般是先有間接金融,后有直接金融;先有短期金融業務,后有長期金融業務。在間接金融與短期金融之間,直接金融與長期金融之間,有一種大體上的對應關系,這兩組對應因素不僅在產生發展的時間上明顯地一個在前,另一個在后,遠不是平衡的,而且在總的業務量或市場占有率方面,也遠不是均衡的,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間接金融所占的比重大大超過直接金融,即使是直接金融發達的國家也是如此。我們將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間這種不平衡發展和不均衡發展稱之為金融傾斜。顯然,這種金融傾斜并不是任何人為設計或構造的結果,而是商品經濟和貨幣信用、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民儲蓄量、收入分配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及發展的產物。迄今為止,絕大多數國家都順應歷史發展,聽其自然,順應和維持這種金融傾斜局面而不加人為推動或抑制,這就是自然金融傾斜發展戰略。與這一發展戰略相對應的是人為金融傾斜發展戰略,即通過政府自覺的法律約束或政策行動積極推進或抑制直接金融的發展,從而縮小或增大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間的傾斜度的一種發展戰略。80年代后期以來,由于全球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歷史性巨大變化的結果,產生了原有的自然金融傾斜的“逆轉”,即直接金融所占的比例日益加大,乃至接近或大大超過間接金融所占的比例。這種歷史性的逆轉是經濟金融化、社會資產金融化和融資非中介化、證券化的反映。
  ——組織形式。銀行體系的組織形式是指銀行體系中的各類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各種專業銀行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外部組織形式的類型、設置原則、各自特點和優劣。
  ——框架結構。銀行體系的框架結構是指:(1 )銀行體系的總體框架,即各金融機構的類型構成、彼此間的關系與聯系方式;(2) 各類金融機構的數量和地理分布;(3)資產與負債的不同類型、 特點和構成比例;(4)中央銀行的權力結構、資本歸屬、 同政府關系的實質與聯系方式;(5)銀行與工商企業的聯系方式和依賴程度, 這實質是一種產業結構;(6)政府同銀行的關系與聯系方式。
  ——業務分工。銀行體系的業務分工是指各種金融業務在銀行體系成員之間分離或結合的制度,其中包括:中央銀行業務職能與一般商業銀行業務職能的分離或結合;銀行業務與非銀行金融業務的分離或結合;長短期金融業務的分離或結合;間接金融業務與直接金融業務的分離或結合;政府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業務與一般商業性盈利金融業務的分離或結合等等。根據這些內容,可以大體上劃分為專業化銀行制度、綜合化銀行制度和專業化綜合化混合型銀行制度及專業化銀行制度基礎上的適度業務交叉。這種業務分工制度的形成,或者是由于歷史的習慣和自然的演變,或者是由于法律規章制度的約束和強制。
  ——監督管理。銀行監督管理制度包括:(1 )一國金融監督管理當局對銀行體系監督管理的體制、原則、方法與內容;(2 )各種金融法律規則和政策方針的保護、強制、約束和誘導;(3 )廣義地說還包括對金融市場期貨市場監督管理的體制、原則、方法和內容;(4 )對外匯與外債監督管理的體制、原則、方法和內容;(5 )對國際銀行的監督管理及國際合作。
  ——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說,銀行體系的運行機制同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機制是相同的,即均為利益驅動機制、價值規律機制、競爭淘汰機制,這是最基本的運行機制。除了這些經濟性的運行機制以外,還有國家各種行政監督管理機制和法律的強制與保護機制。在實際運行中,這三種機制是同時交叉作用的。
  ——構造方式。銀行體系的構造方式是指一國銀行體系各單元或細胞的產生、發展演變的基本方式和構造機制的總和。從全球歷史的觀點看,各國銀行體系的構造方式可以分為自然構造方式和人為構造方式兩種,而每一種構造方式又可分為銀行體系的初始構造和再構造兩個層次,即自然初始構造和自然再構造及人為初始構造和人為再構造。對銀行體系構造方式的研究構成比較銀行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在廣闊的視野范圍和漫長的時間序列中,各國銀行體制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表現得鮮明、強烈而穩定。在國別和國家群體銀行體制特征的研究中,我們之所以普遍廣泛地進行了構造方式特點的研究,其原因蓋源于此。在比較銀行學中,英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銀行體制自然構造的范例,而蘇聯銀行體制模式的構造方式又是人為構造的典型。
  ——運行環境。任何銀行體系的產生、發展、演變與運行都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金融環境。銀行的性質、職能與作用、業務種類和發展水平、數量、機構設置和總體規模、運行機制和方式、作用強度等都同一定的運行環境密切聯系。
  經濟環境是銀行體系運行的最間接最基礎的條件。它包括:(1 )生產力的一般發展水平;(2 )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市場機制的發育程度;(3)經濟管理機制的基本類型,即市場經濟、 中央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4)經濟實體的成熟程度——經濟細胞具有內在動力、 外在壓力和活力,是理智的、行為規范和對利益調整反應靈敏的獨立經濟法人;(5)競爭的一般環境和競爭實現的程度。
  金融環境從廣義上講,也屬于經濟環境的范疇,并且是經濟環境的重要構成部分。這里之所以將其從經濟環境中單列出來,意在強調。金融環境大體包括:(1)一國經濟的貨幣化程度, 包括貨幣廣泛化和貨幣深化兩個層次,通過貨幣化比率來衡量貨幣廣泛化的程度;通過貨幣的功能深化來衡量貨幣深化。這是最為基本的金融環境。在這里強調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有兩個方面含義:其一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的發展水平同商品經濟及經濟的貨幣化程度是同一或同步,但仍然有一個貨幣化程度或低的問題;其二是說,經濟發展水平同經濟的貨幣程度不同步的情況,例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一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可能很高,然而經濟的貨幣化程度卻很低。(2 )貨幣信用制度和銀行體系的發達程度。貨幣信用制度的發達程度不僅指信用形式的種類和各自的發展、運用程度,而且包括各種不同信用形式彼此相互替代或轉換的可能性的大小。銀行體系發達程度的衡量標準包括:整個銀行體系的發達程度、總規模、總能量;中央銀行的專業化程度、貨幣政策的種類和效能、影響宏觀經濟的能力;商業銀行、各類專業性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各自的發展水平;各類金融機構彼此協調適應的程度。(3 )金融機制的發育程度。最根本的是金融行為人對經濟利益、利率等信號反應的靈敏程度,對金融杠桿的適應性和彈性及選擇競爭程度。(4 )金融市場的發達完善程度。包括金融市場的層次、結構和規模;金融資產形式的多樣化及不同金融資產相互替代轉換的可能性和靈活性、渠道、風險和成本;各種金融交易信號的反應靈敏度和傳遞速度。
  社會環境構成銀行體系運行的基本背景,它比其他條件更為持久和穩定地制約和影響銀行體系的發展演變。社會環境包括復雜的眾多內容:(1)一國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或層次;(2)國土、資源和人口的規模、總量及結構;(3)社會歷史演變特點、 傳統乃至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4)社會政治穩定狀況、政治結構和政治制度、 開放程度;(5)有關的法律規則和各種政策的調整、制約、 保護程度和完善程度;(6)社會商品意識、金融意識的普及與強化程度, 對經濟金融風險及利益調節變化的反應靈敏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而社會心理通常帶有歷史文化的承襲性、傳統思維的習慣性因人而異的主觀隨意性等特點;(7)交通、通訊發展水平和信息搜集、分析、 擴散和反饋手段的現代化水平。
  銀行體系的運行環境是一種復雜的、多層次的立體環境。這一環境的構成要素具體形成無數種不同的排列組合,并孕育成了各國銀行體系發展演變及其特征的多樣性和民族性。不僅如此,即使是大體相同的環境,也會引出極為不同的結果。這就很值得人們深思。對銀行體制發展演變及正常運行的社會、經濟和金融環境比較分析構成比較銀行學的一個特點和重要內容。因為正是這種具體的對比、分析和研究,才使人們得以清楚地看到那些制約和影響銀行體制發展演變的諸環境因素是如何通過各國不同經濟社會歷史條件,從不同角度直接或間接地發揮作用和影響,尤其是使人們得以判斷和衡量這些復雜的因素制約和影響銀行體制發展演變的程度和方式。
  ——總體效應。銀行體系的總體效應是指一國銀行體系的總體效率和構成要素間的協調與吻合度。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銀行體系整體同社會環境相互協調適應的程度,同經濟環境和金融環境相互協調適應的程度,即外部效應;(2)銀行體系內部各構成要素, 即中央銀行同其他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間相互協調適應吻合的程度,即內部效應;(3)銀行體系總體及各類金融機構系統自身的功能、 效率與效益。
  在闡述了各國銀行體制的九大構成要素的基本涵義和內容以后,應特別注重這些要素間的聯系、影響與制約,以及各構成要素間的整體性特征(整體結構、整體協調與整體效應)和各要素自身多層次的個體性特征。按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將它們劃分為若干類別,例如,組織形式、框架結構、監督管理這些要素相對比較簡單一些,它所反映的層面也相對較淺;而發展戰略、運行機制、構造方式、運轉環境和總體效應這些要素就要相對復雜一些,它們所反映的層面也相對較深。業務分工制度這一要素,從表現看似乎較淺,好象僅是解決各類金融機構可以從事和不可以從事某種具體金融業務的問題,但在金融領域,業務分工制度是直接對一國產業結構、產業政策、銀企關系、競爭與壟斷,對一國經濟、政治及社會生活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性問題,也是直接涉及一國金融安排穩定、有效有序的重大問題,近百年來,始終是各國經濟、金融、立法及管理當局密切關注的問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深層次要素。最后,在九大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并對其它八大要素有決定和重大影響作用的要素,是運行環境這一基礎要素。運行環境又可分解為經濟環境、金融環境及社會環境這樣三個方面,每一方面又細分為更多的子要素,這都是由它本身的基礎核心地位和科學分析的客觀需要決定的。在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從形式上看,比較銀行學中運用了大量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和社會歷史資料,個別學者也認為史料太多,建議加以修改。從形式上乍一看,似乎是這樣的,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這恰恰是比較銀行學的特點和優點,為什么這樣說呢?簡而言之,例如構造方式、運行環境這些因素的具體分析一刻也離不開一國的經濟史、金融史和社會發展史的有關資料。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方法是比較法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方法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經濟學所使用的一般研究方法,即抽象與具體相統一、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微觀與宏觀相統一、一般與特殊相統一及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等辯證研究方法。例如,銀行體制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運用抽象的研究方法對各有關構成要素高度抽象和綜合的結果,而對各國銀行體制特征的比較研究和中央銀行及商業銀行體制的總體橫向比較研究,則是對這一抽象的具體運用與結合。銀行體系的發展有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和由小到大的邏輯發展進程,這就要求對銀行體系的理論研究必須同客觀歷史的實際發展相吻合,即堅持邏輯和歷史的統一。只要邏輯的推理是科學的嚴密的,歷史的研究是實事求是的,則此二者的研究結果 就會是高度吻合的,而且歷史研究方法的運用,具有豐富多彩、生動鮮明和充滿說服力的特征。不僅如此,這種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研究方法,還使許多經濟金融理論的基本原則再現在不同國家各自特定的具體歷史環境中,從而為人們提供一種活生生的立體畫面。
  比較銀行學獨特的研究方法是比較法。比較銀行學把比較法系統運用于國別和國際間銀行體制的比較研究中,所謂比較,既在異也在同,但重在異而不在同。所以,比較研究的結果只能是異同并得。差異性和多樣性是對比的前提,比較研究所強調的是特殊性和差別,但這并不是對比的目的。表面不同的事物蘊含著某些共性的一般規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或小同而大異,或小異而大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這就是比較研究的基本立足點。由于比較法是從特殊到特殊的邏輯分析過程,所以,它既能挖掘不同事物間的共性,又能鑒別不同事物的特殊性,它比歸納法、演繹法更適合于發掘不同事物之間的差異,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結合。
  概括地說,比較銀行學既比較異同,也比較優劣;既縱向比較,也橫向比較,縱橫交錯比較;既靜態比較,也動態比較,且常常動態靜態交錯比較;既比較個性,也比較共性。在上述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比較研究中,闡明各國銀行體制發展演變的共同規律、特點和趨勢,以及這些共同規律、特點和趨勢在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不同經濟金融環境中的不同表現形式與不同作用形式,從而在揭示各國銀行體制發展演變一般規律的同時,也揭示在不同國家作用的特殊規律,在無限豐富和復雜的特殊性比較中揭示出各國銀行體制發展的強烈共性和最一般的發展趨勢。如果說普遍性和共性是直接地展現各國銀行體制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和共同趨勢,那么無限多樣和鮮明的差異則以生動具體的特殊表現形式直接地貫穿于各國銀行體制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和共同趨勢之中。
  形式為內容服務,手段為目的服務。比較銀行學較高起點的選擇,以如下的假設為前提:(1 )假設我們的讀者已具備了初步的或相當的經濟金融理論水平和專業知識;(2 )社會上公開發表的大量專業文章和著作,既為作者也為讀者奠定了深入學習研究的堅實基礎。比較銀行學比較方法的大量的、持續的、系統的、縱橫交錯和動靜態結合的多角度多層次運用,是作為一種分析和研究工具,服務于本學科的如下具體目的:第一,本學科以各國和各類銀行體制的特征為研究起點,但不停留在這一層次上;第二,以特征為基礎,進一步分析形成這些特征的經濟、金融和社會環境;第三,分析這些特征在何種環境和條件下為“優”,何種環境和條件下為“劣”。
      對待民族文化、外國文化的態度
  比較銀行學以各國的銀行體制為其特有研究對象,所以我們在學習與研究過程中,始終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正確對待外國經驗與外國文化問題,這既是一個政治性、政策性問題,也是一個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這方面有了不少的進步,但波動性很大,或過之,或不及,或盲目全面引進,或一概排斥打擊,實際工作中存在較多此類問題。針對這些情況,筆者在《比較銀行學》的緒論中特別提出了處理民族遺產、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關系方面的原則與方法。現轉述如下:“中國要現代化,但現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或外國化。現代化必須中國化,民族化。這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一切國家和民族都面臨的傳統的共同的問題。通過對各國銀行體制的比較研究,我們看到,各國經濟體制、銀行體制方面的相互吸引、借鑒、滲透和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美國銀行體制中吸取英國的地方不少,但美國與英國銀行體制的差別是重大的。近現代日本銀行體制是明治維新后特派伊藤博文赴美專門考察后大體效仿美國的體制建立的。但從始至今,日本銀行體制表現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征。例如,反彈琵琶的金融超前發展戰略銀行對工商企業壓倒性的優勢和支配權,特殊銀行的建立,政府系統金融機構的活動和財政投資貸款,政府對金融機構的嚴格控制和窗口指導,都是日本適應本國環境的創造,并非搬自美國。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應有勇氣承認別國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這是充滿自信的表現;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應有能力吸收、接收和消化別國的優秀文化和先進經驗,同時又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不被同化、異化或弱化,這是強而有力的表現,對外國的文化和經驗,凡健康有用者一律拿來,為我所用,不分青紅皂白的一概排斥,閉關鎖國肯定要不得;然而不辨良莠真偽和適用條件,全盤盲目照抄照搬,也不可取。學習研究外國,切忌只有因襲而無創造,只見別人而無自己。正是遵循上述原則,所以比較銀行學特別著力研究和分析形成各國銀行體制特征的特殊環境、特殊原因或特殊條件,以便不犯教條主義的錯誤”。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本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和現代交通、通訊技術的運用,人類的活動空間擴大了,彼此的距離大大縮小了;隨著商品經濟高度發展,邁入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高度信息化、信用化和金融化的市場經濟階段,各民族、各國間的經濟、金融、社會生活方面的相互吸引、滲透、影響、融合與借監明顯加快,范圍更為廣闊,程度更為加深,在這種情況下,處理好民族文化遺產與外國文化、外國經驗的關系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顯然我們需要以全新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別人,審視我們自己,以嶄新的姿態面向未來,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
  
  
  
財經科學成都6~10F62金融與保險白欽先19991999白欽先,教授 遼寧大學 沈陽 110036 作者:財經科學成都6~10F62金融與保險白欽先19991999

網載 2013-09-10 21:36:29

[新一篇] 比較文學及跨學科的可能性(筆談)    文學人類學: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

[舊一篇] 民主化進程中拉美國家政治制度面臨的主要挑戰  ——對拉美國家政治不穩定的一種解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