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移民與城市社會現代化——青島社會現代化個案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口因素對社會的影響已為人們所關注。傅筑夫曾經論述過人口因素對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即人口因素曾促進中國歷史上最大一次生產方式的變革——奴隸制生產方式轉變為封建制生產方式〔1〕。 在清末民初城市社會現代化關系的進程中,人口因素的影響力可謂得到了更有力的顯示,這在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沿江沿海地區,如上海、漢口、青島等地尤為明顯。青島以一沿海偏僻漁村,僅三、四十年時間,發展為擁有三十多萬居民的通商都會,無疑成為此類城市中,人口城市化最劇烈,移民對城市社會現代化影響最典型的城市。因此,移民對青島社會現代化關系的個案研究,將對清末民初沿江沿海地區城市現代化的整體研究具有普遍意義。
      一、移民與青島人口城市化
  青島由德國人設為租界地后的人口變遷,由下表可得知其概況:
年代   人口數  人口年增長率   備 注1897   83,0001910   161,140    52.36%    不包括外僑1924   189,411    11.61%     同 上1927   322,148   193.67%     同 上
  資料來源:袁榮叟《膠澳志》,民國十七年版第一冊,第231頁。
  由上表可看出,青島開港最初的13年間,人口增長率即高達52. 36%。其人口增長速度遠比其它城市為高。根據李國祈的研究,上海1828—1934年間人口增長的高峰是1910至1930年,其增長率為49.97%。〔2〕盡管由于資料缺乏,我們難以確定此一時期青島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但基本可以斷定,其人口增長的主流是移民。由此也不難想見青島人口城市化的急劇程度。1910至1924年間,人口年增長率降低,僅為11.61 %。降低的原因,并不在于開港后的人口城市化高峰期已過,完全是因為時局關系。由于在此期間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德人撤離,青島為日人所據,故有暫時性的低潮。即便如此,青島的人口增長率仍要比濟南為高。根據David·D·Buck的研究,濟南于1914至1919年間人口年增長率呈負增長39%。〔3〕因此,就山東省而言, 青島的人口城市化仍有較高水平。1924至1927年人口年增長率因時局安定再次升高,達193.67%,可視為青島開埠以來的最高峰。由此一人口年增長率,可以了解青島的人口城市化仍在繼續發展之中,與其它口岸城市不甚相同。另外與濟南相比,濟南在1919至1933年間,人口年增長率僅為53%,〔4 〕低于青島兩倍有余,青島人口城市化急劇情況可見一斑。
  就膠澳地區內各區人口的變化而言,在德國占領之初,全境共有村莊274個,根據1897年人口83,000人計算,平均每村近303人,其分布情況如下表:
  人口數      村莊數 2,000人以上      41,000—2,000人     20 500—1,000人      70 100—500人      144 100人以下       36
  資料來源:趙琪《膠澳志》,民國十七年版,第一冊,第231頁。
  由上表知,膠澳地區在1897年以前,僅有大村落四個,大多村莊的人口在100—500人之間。此時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50.43人,與同期的濰縣、膠州相比,低于濰縣,高于膠州。〔5〕此后至1924年, 人口密度增至每平方公里343.29人,較以前增加一倍多。根據1926年青島警察署的調查,全境人口分布如下:
 人 口 數        村  莊  數3,000人以上     2村:薛家島村(海西署)、下          四方西村(臺東署)2,500—3,000人   2村:姜哥莊、夏莊(李村署)          5村:李村、登窯村、趙哥莊2,000—2,500人   (李村署)、四方之康寧路(臺東          署)、后韓村(海西署)          11村:午山村、九水村、仙家寨、1,500—2,000人   西小火村、源頭村、大翁頭村、丹          山村(李村署)、浮山所、小村莊          (臺東署)、南莊、辛島村(海西署)1,000—1,500人   45村(李村署34村、臺東署6          村、海西署5村)
  資料來源:趙琪《膠澳志》民國十七年版,第一冊,第232—233頁。
  由上表數字可以看出,2,000人以上的聚落由開埠時的4村,約30年后增為9村。1,000至2,000人的聚落由原僅20村,增為56村。而人口增加最快的地方在李村。
  以上系就膠澳整個地區而言,如僅就青島市區而論,則因該地原為漁村,故至1902年時即青島開埠五年之后,仍僅有14,905人,〔6 〕但及1913年,則增為53,312人,人口年增長率為122.84%,遠高于膠澳整個地區的人口年增長率。至1927年,則達91,500 人, 人口年增長率為39.34%。〔7〕較整個膠澳地區年增長率為低。緣何此時青島市內人口反低于整個膠澳地區,據李國祁的研究,極有可能是與德人的撤離、日軍的占領等政治因素有關,亦有可能是不少在市內工作者,其家庭居住于市內,或其戶籍仍在附近鄉間。李國祁的分析盡管缺乏詳實的根據,但關于后一種推斷直到今天仍有意義。
  由上不難看出,青島自一開埠就呈現出急劇的人口城市化特點,而且其城市化作用的持續力亦較上海等口岸城市強烈,致使其能于短短三十年間,發展成為擁有三十余萬居民的通商要市。
      二、人口的諸種構成與青島社會現代化
  人口城市化是清末民初青島城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前提與有機組成部分,大批移民的進入促進了青島城市的發展與功能的擴大;為進一步吸納和促發傳統人向現代人轉化,亦即為實現青島社會現代化創造了條件,而青島社會現代化的程度如何,僅僅去統計人口數量的增減變化是不夠的,還必須從人口的諸種構成比例與人口的屬性去剖析,亦即從人口的籍貫構成、年齡構成、性別構成及職業構成等方面進行考察。
    (一)籍貫構成
  青島開埠后,日增的人口究竟來自何處?據膠海關資料,國內移入的人口以本省最多。此外還有來自寧波、上海和廣東等為數不少的南方人,〔8〕本省移入的人口大部分來自鄰近的地區,尤以膠州、 平度為最多,〔9〕據1927年的調查,青島有下列19 個重要的同鄉組織:〔10〕
  (1)齊燕會館;(2)三江會館;(3)廣東會館:(4)寧波旅青同鄉會;(5)平度同鄉會;(6)膠縣同鄉會;(7)即墨公會;(8)萊陽同鄉會;(9)黃縣同鄉會;(10)高密旅青同鄉會;(11 )掖縣同鄉會;(12)濰縣同鄉會;(13)昌邑同鄉會;(14)海陽同鄉會;(15)田橫島同鄉會;(16)武定十縣旅青同鄉會;(17)東臨十四縣旅青同鄉會;(18)濟南十六縣同鄉會;(19)臨沂同鄉會。
  同鄉組織不能完全代表青島市人口的籍貫結構。另據1933年的調查,青島市政府及所屬各局1,245名的職員籍貫,除青島市、 外國人及不詳者外,遍及19個省,茲列表如下:〔11〕
籍貫   人數   百分比青島    6    0.48山東    509   40.90山西    1    0.08浙江    145   11.60江蘇    122    9.80安徽    67    5.40福建    21    1.70江西    43    3.45廣東    26    2.10廣西    2    0.16湖南    31    2.50湖北    34    2.70云南    1    0.08貴州    4    0.30河南    17    1.40河北    167   13.40甘肅    3    0.24四川    14    1.10遼寧    17    1.40陜西    3    0.24外國    11    0.88不詳    1    0.08合計   1,245    100
  此一職員統計表基本上能夠顯示青島人口的籍貫結構,并能反映各地遷入人口在青的人數及勢力情況。 從統計資料看, 山東籍職員高達40.9%。非魯籍職員占58.32%。青島原籍僅6人,占0.48%,青島成了客籍的天下。
  由于青島城市形成的特殊歷史條件,外國人口在青島為數不少。在德國租借時期,青島的外國人口約占市區人口的5 %左右。 據統計,1906年青島有外人1,769人,其中德國1,412人,日本276人, 其它美國、奧地利、印度、英國、瑞典、荷蘭、俄國、法國、丹麥、意大利、挪威、土耳其等,均在25人以下。〔12〕1910年青島有外人1,809人, 其中歐美人1,621名,日本167人,其它亞洲人21名。〔13〕1913年青島有外人2,411人,其中可知者德人1,855名,日本316名,俄人61名, 英人51名,美人40名,奧人22名,法人15名,葡人8名,瑞典人3名,丹麥人2名,比利時人、荷蘭人、意大利人、希臘人、挪威人、西班牙人各1名,朝鮮人12名,印度人11名,南洋群島人、土耳其人各3名。〔14〕
  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后,日人移居青島者日多。而德人離開青島者亦日多。1922年日本雖將青島歸還中國,但日人在青者仍多,茲將青島日本僑民統計表列下:
    青島日人僑民統計表
 年代   在青日僑人數   年代    日僑人數 1901      60     1915.9    14,000 1907      196    1916.12    14,241 1910      167     1917    18,576 1911      312     1918    19,2601915.1     400     1919    24,5001915.2     7,400    1922.12    24,1321915.4    10,000     1927    12,960
  資料來源:根據《膠澳志》,《青島全書》、《青島概要》、《山東問題始末》等資料編制。
  由上表不難看出日本移民在青島的勢力增長情況。1906年日本占在青外人的15.6%,1916年即高達96.6%。青島收回后,盡管日人在青人數有所下降,然仍達93.1%。日人在青人數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日本政府鼓勵移民的結果,同時青島離日本路途較近亦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外人占青島市區人口的比例較其它城市為高,1925年外人占市區總人口的7.3%。
  綜上分析,青島是一個具有高異質的城市。青島吸收了山東各縣的人口,也吸收了與山東貿易關系密切的廣東、直隸、江蘇、福建、江西等省的人口。另一方面,青島一直有數千至萬余人的外人居住。由人口的籍貫構成可看出,青島為中國各地人以及世界各國人所匯集,這更增加了青島全國性與世界性的城市色彩。
    (二)年齡構成
  根據何清漣的研究,清末民初的中國人口基本上處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階段。〔15〕從總體上講,高死亡率對人口的自然增長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然而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生育率高,絕對人口數量仍居全世界第一。而清末民初的青島人口則有所不同,由于移民是青島居民的主體,致使其人口年齡結果呈現出與全國乃至世界相異的特點。
  盡管在此期間青島缺乏詳細的人口年齡構成統計,但從一些工廠的統計中也不難推斷其大概。茲將青島工人各類年齡比較及其與滬津兩地比較表列下:
  上海、青島、天津紡織工人各類年齡比較表
       不足  15—  20—  25—  30—  35— 有關分類       15歲   20   25   30   35   40日本辦的上海—紡   23.0  36.1  19.9  12.1     7.3 織廠中1,916工人日本在青島辦的—    6.6  59.8  23.5   5.6   2.7  …紡織廠中1,263工人青島—中國紡織廠   21.2  40.8  16.8   6.9   5.9  2.2中504名工人天津—中國紡織廠   11.5  33.0  26.4  14.4   5.7  3.7中3,891名工人       40—  45—   50 有關分類        45   50   以上日本辦的上海—紡     1.2     0.4 織廠中1,916工人日本在青島辦的—    …   …   …紡織廠中1,263工人青島—中國紡織廠   3.0   1.8   1.2中504名工人天津—中國紡織廠   2.5   1.8   1.2中3,891名工人
  資料來源:方顯廷:《中國棉紡織業及棉紡織品貿易》兩卷本,天津,1932年,《中國工人階級歷史狀況》第一卷,第1冊,1985年11 月。
     青島某日本紗廠工人年齡表
 年齡    人數  百分比   年齡    人數  百分比15歲以下    83   6.6   30—34歲    34    2.715—19歲    754   59.8   35—39歲    23    1.820—24歲    298   23.5    共計    1,263  100.0025—29歲    71   5.6
  資料來源:《滿鐵日報》第四卷第1期,第103頁,昭和2年4月30日。
  從第一個統計表中不難看出青島工人中年齡結構較年輕,25歲以下者分別占工人總數的89.9%和78.8%,取其平均數則為84.35%, 而同期上海為79%,天津為70.9%。第二個統計表中24歲以下者占89.9%,基本可以作為上表的補充說明。盡管從這些表格中我們無法斷定青島整體人口的年齡構成,但基本上可以肯定,青少年在青島人口中占有相當的比例。根據英國人口學家宋德波關于人口類型的劃分,清末民初的青島人口應屬前進式的年輕型人口。
  年輕型的人口特點對青島社會影響怎樣?
  第一,為青島經濟及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年齡結構。為青島經濟起飛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有充沛精力與體力的人力資源。
  第二,這種特殊的年輕型年齡結構,客觀上減少了青島現代化進程所需的代價與負担,加快了發展速度。因為在此年齡的人口,通過經濟活動會創造出遠大于其自身消費量的社會財富,而在這一年齡外圍的人口,其消費率則遠遠大于創造率。
  第三,大批青年移民聚集青島,也是一種外來的社會財富向青島的聚集。因為要把兒童培養成社會所需要合格的“社會人”,需要花費相當的投資,而對移民遷入地來說,則省卻了成人前的一切費用,便可以將這部分社會的投資主要用于社會化,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忻平在研究二、三十年代上海經濟發展時提出:上海的發展與繁榮是與廣大內地的巨大貢獻分不開的。〔16〕這一觀點同樣適應于青島。
    (三)性別構成
  與年齡構成直接相關的是性別構成,由于以移民為主,青島人性別構成有其自身特點。
  人口的性別構成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或城市中兩性人口數量的比例。作為人口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性別構成與人口狀況、社會發展有直接的關系。當代人口統計學調查表明,世界各國出生的嬰兒性比例一般處于105或106這個生物學意義上的穩定值(即出生100名女嬰時, 男嬰出生105或106個),〔17〕人口學多以此為性比例高低的標準。
  由于青島人口城市化速度較其它城市為高,因而自開埠,人口性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16年青島華籍人口的性比例是185;1917年為198.6;為青島歷史上人口性比例的最高點。1918年為192;1921年為196.9(包括外僑,下同);1923年為167.9;1924年為172;1925 年為165;1927年為163.7;1928年為168.2。〔18〕由于青島人口年齡構成中,青年占相當大的比例,這就意味著青島人口上述非正常的性比例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這也就直接影響到青島人口的婚嫁率,盡管沒有關于此時期青島人口婚嫁率的統計,但可以推斷,嚴重失調的性比例,必然造成眾多男子無以為偶成為社會曠夫,從而將直接影響到結婚率與人口出生率。
  嚴重失衡的比例和極其低下的婚嫁率,對青島社會發展的影響是雙面的。
  積極方面:青島移民以青年男性居多,青年人有抱負,不安現狀。現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這段黃金時期是人一生生理、心理上均處最高峰值階段。年輕人比老年人更易擺脫傳統束縛,更易接受新事物,更易進行從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這種轉變的時間和速度也正賴此而縮短和加速。同時,部分青年男女移民在青島擇偶成婚(盡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貧窮而無法回鄉覓偶),這在人種學上卻有了優生學的意義。不少人來自他省,即使是同省人之結婚,也不一定是本鄉本村,而中國過去的婚姻范圍半徑一般不超過50里,同姓、宗族、堂表通婚更是常見的現象。
  消極方面:
  首先,青年移民對青島城市發展的貢獻是以難以甚至無法成婚而享受不到家庭的溫馨的個人犧牲與痛苦為代價的。一部分人轉向家鄉尋找農家女成親后,攜回青島定居,于是個人乃至社會必須承担起供養其生活和重新教育、培訓、熔鑄這批傳統農村人向現代人轉化的負担,這也不能不影響到總人口現代素養的提高。而另一部分生理正常有結婚能力與愿望卻無法 成婚的失婚者,往往引起性犯罪。
  其次,嚴重失衡的性比例對社會風氣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眾多的社會曠夫為解決生理欲求,往往到妓院嫖娼,對青島的青樓業產生一種刺激作用。據1925年的統計,青島有華人娼妓401名,外人娼妓379名。〔19〕婚齡女子向青樓業的流失以及外室形式存在的一夫多妻制等,不僅使社會風氣日益腐敗,使本已十分嚴峻的性比例失調雪上加霜,更使婚齡男性難以覓到佳偶,造成婚嫁率低下的惡性循環。
    (四)職業構成
  人口的職業構成是反映社會現代化程度的重要因素,現代人因現代職業而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現代人格與現代屬性。清末民初的青島職業構成趨向復雜,社會分工愈加細致專門化,新的職業大量出現。職業構成狀況不僅確定了青島的城市經濟結構,而且決定著青島城市社會現代化的進程。
  1898年開埠以前的青島,由于交通不便,傳統社會的經濟結構未有絲毫改變,此時的青島幾無商業可言。茲將1898年以前青島、李村附近四十八個鄉鎮中職業類別表列下:
 職業類別  人數  職業類別   人數  職業類別  人數泥匠、石匠  430   獸 醫     4   說書藝人   8 鐵 匠    34  扎紙裱糊匠    8   教書塾師   41 染 匠    10  皮革制造匠   15   僧 道   12 木 匠    98   吹鼓手    47   占卦算命   11 錫 匠    8   唱戲武技    45
  資料來源:根據日譯德文《關于膠州地區的土地和稅收政策問題》一書中的數字編制,原書1899年青島刊印。
  但開埠近30年后,青島人口的職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青島在開埠不到30年的時間,其農業人口即從占總人口的96.1%下降為27.5%,商業人口則占11.8%,工業人口占9.9%。 如僅從外僑從業人員來看,商業人口占外僑總數的31.77%,工業人員則僅占6.56%。 這說明青島此時以商貿為主,工業處于從屬的地位。這主要是由青島這一港口城市的特點所決定的。此期青島的職業構成說明青島是一個以轉口貿易為主的港口城市。這一職業構成以及由此反映的青島城市經濟功能對青島社會現代化進程影響很大。
  首先,與傳統城市中官僚與士子占據統治地位,商人被排擠到不被重視的角落相比,作為以商貿為主的港口城市,青島商人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并逐漸成為青島市民的中堅。他們不僅成為青島市民社會的實際領導者,而且通過自己的組織——商會,成為城市市民的代言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長期的殖民統治,買辦商人在青島商會中擁有相當的勢力。他們集投資者與管理者于一身,成為青島新式企業的領導力量之一,同時買辦作為東西兩個世界的中介人,對青島經濟發展、社會變革、文化移植起到了戰略性的重要作用。當然買辦商人也為青島社會帶來了生活腐化、投機鉆營的不良習氣,金錢崇拜之風大興。
  其次,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強化社會管理與社會組織的功能,由此必然帶動這類職業人員的增多。1925年青島作為社會生活管理層的公務員、警士、軍人已達2.2%,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現代腦力勞動者, 即“自由職業者”和“專門職業階層”的形成,更是青島社會現代化的象征,包括教師、律師、醫生、新聞記者等職業人員已有一定數量。這一職業階層的形成以及持續增長的趨勢,反映了青島人口總體在發展中現代化成份的增加。這一階段的形成與發展是現代化的社會后果,又是現代化的加速器。從一個方面構成了內生型的動力源,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映現出青島社會現代化的步伐。
  第三,從西方的經濟發展過程來看,乃是農業人口因都市工商業的發展為都市所吸收,農業人口相對或絕對減少,但中國的情況并非如此,這點在青島表現得尤為突出。由于此時青島城市工業發展遲緩,所能吸收的勞動力有限,青島城市移民來源主要為天災人禍下的農民和洋貨沖擊下的手工業者,以此等農民之知識技術,在青島實難謀到較好的地位。即便是做工廠工人亦因工廠大多自有同鄉組織,貧苦來奔的農民亦不易插足,同時社會救濟工作又極為有限,以致無業游民極多。據統計,1925年無業游民達97,311人,占青島人口總數的34.3%,他們或因缺乏技術無法成為技術工人,或因染得城市浮華習氣不愿返回鄉村,只能寄身于城市貧民階層。于是這些連傳統職業技巧也不具備的移民,則進入了社會寄生階層黑社會、幫會圈子中。
  總之,青島盡管吸納了眾多的人口,但無力加以消化整合,這既反映了20年代青島現代化發展的本質缺陷——既缺乏現成的具有現代素養與技能的人力資源,而又承受著必須教化大批傳統人成為現代人的沉重壓力,而且這部分人由于絕望而產生對抗社會心理與抗拒行為時,更成為青島社會現代化的嚴重阻力。因此,20年代青島職業構成表明:青島僅處于一個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期,青島社會完全現代化尚需要一段艱辛的歷程,并付出較大的代價。
      三、結論
  造成青島城市現代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移民無疑是重要因素之一。青島的城市吸引和加速了人口的集聚和移民浪潮,城市吸引著移民,改造著移民。移民又為青島現代化的發展作了巨大的貢獻。
  這種貢獻首先表現為大量高密度、異質性的青年移民為青島的現代產業及各行各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多層次人力物資。一個城市經濟人口即勞動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及其開發利用與配置程度,對于該地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清末民初來自山東各地的木匠、瓦匠和其它技術人員,來自寧波、上海、廣東等地的機械技工、商店店員、廚師等,來自國外的工程師、機械師等多層次的、異質性的勞動力資源,〔20〕保證了青島經濟的快速發展。
  其次,人口不僅是生產單位,也是消費單位,同時一定社會中的人口類型又與消費類型成正比。因此,大量的多元異質的移民進入青島后,不僅改變了青島的人口結構,也改變與刺激著消費市場結構向多元異質方向發展。
  第三,由于移民是青島居民的主體,因此青島成為多元異質文化爭相傳播之地,尤其為外人傳播基督教的基地,美國和德國的教會在青島的勢力尤盛。這些教會通過興辦教育、創辦新聞事業,傳播西方和日本文化,尤其是改變了青島人的道德觀與價值取向。因此,多元異質人口大量聚集青島的過程,也是一個從總體上提高青島人素質促使傳統人向現代人不斷轉化的過程。任何事情都存在其兩面性,在青島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移民因素的促進作用與阻礙作用并存,嚴重失衡的性比例和極其低下的婚嫁率及高比例的無職業者,成為青島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嚴重阻力。清未民初的移民狀況,表明青島社會發展與危機同在。
  注釋:
  〔1 〕傅筑夫:《人口因素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年第3期。
  〔2〕李國祁:《由上海、 漢口與青島三都市的形成與發展論近代我國通商口岸的都市化作用》,載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1982年6月,第279頁。
  〔3〕David.D.Buck,Urban Change in China,The University ofsin(Wisconsin)Press, 1978, P, 230—231.
  〔4〕同上書,第231頁。
  〔5〕濰縣于光緒32年(1906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95.038人,膠州則為97.89人。 參閱李國祁《十六世紀后期至二十世紀初期山東萊州府的市鎮結構及其演變》,載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報》第八期,1980年,第135,146頁。
  〔6〕參閱謀樂《青島全書》,民國3年6月版。
  〔7〕袁榮叟著《膠澳志》第一冊,文海出版社成文版,第231頁。
  〔8〕青島檔案館館藏海關資料2號《膠海關十年報告(1892—1901)》。
  〔9〕袁榮叟《膠澳志·民社志》第136頁,民國17年版。
  〔10〕同上書,第101—103頁。舊武定府十縣為:惠民、陽信、海豐、樂陵、濱州、利津、沾化、蒲臺、青城、商河;舊東昌府十縣為: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夏津、莘縣、冠縣、館陶、高唐、恩縣;舊臨城直隸州四縣為:臨清、夏津、武城、邱縣;舊濟南府十六縣為:歷城、章邱、鄒平、淄川、長山、新城、齊河、齊東,濟陽、禹城、德州、德平、平原、臨邑、長清、陵縣。
  〔11〕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周之佐著《青島市政府實習報告》,(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國)中文資料中心印行,第9309頁。
  〔12〕(日本)東亞同文會《支那省別全志》第四卷,山東省,大正六年日文版,第175—176頁。
  〔13〕Jefferson Jones, The Falls of Tsingtau(Boston, 1915)P. 165。
  〔14〕袁榮叟《膠澳志—民社志》,民國17年版,第61—63頁。惟各國合計比總數少三人。
  〔15〕參閱何清漣:《人口:中國的懸劍》,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8頁。
  〔16〕忻平著《從上海發現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73頁。
  〔17〕參閱劉錚等編:《人口統計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頁。
  〔18〕參閱青島黨史辦、青島檔案館編《青島黨史資料》第一輯,1987年12月,第137頁。青島總工會編《青島慘案史料》, 工人出版社,1985年5月,第480頁。
  〔19〕青島檔案館藏,膠澳商埠警察廳1925年4 月編《調查各區本國籍男女職業細別表》、《調查各區居留外國籍男女職業細別表》。
  〔20 〕青島檔案館館藏海關資料2 號《膠海關十年報告(1892 —1901)》。
民國檔案南京106~112K3中國近代史任銀睦19981998作者:任銀睦,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郵編:210093       作者:民國檔案南京106~112K3中國近代史任銀睦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36:51

[新一篇] 消除資源配置的瓶頸

[舊一篇] 游戲類出版物的基本特征與編輯策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