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情報學的泛化、虛化與異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上世紀末期,由于情報學生存環境的變化,激進的情報學家發出了“向傳統情報學告別”的呼聲。他們預言:在由情報學向信息學轉進的過程中,情報學失去的只是一道藩籬,而得到的將是一個新世紀。十余年過去了,回顧傳統情報學的涅pán@①過程,考察情報學的發展現狀,我們發現,情報學的前途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樂觀,今天的情報學面臨著泛化、虛化、異化之艱難抉擇。
      1 泛化與擴張
    一門學科能否建立和生存關鍵在于它是否有明確的、特定的研究對象。科學研究的對象決定著本學科的特點、體系和內容。那么情報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呢?即使是那些知名的情報學家恐怕也猶豫不決。據統計,情報學的研究對象有幾十種之多,到現在還沒有形成明確統一的結論。幾種代表性的觀點是:①科技情報與科學交流;②情報學的唯一研究對象是情報,它是研究情報運動的四個基本環節——情報的產生、組織、傳遞以及吸收和利用的特點和規律的科學;③情報工作和情報事業;④人類情報活動和社會情報現象;⑤信息管理;⑥知識管理;⑦知識……事實上,早期情報學的研究對象只是科技情報而已,現在已經泛化到信息管理、知識管理領域。在信息管理領域,我們過去只是研究文獻信息,如今已經泛化到除了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之外的所有社會信息;在知識管理領域,過去我們也只是研究顯性知識和編碼知識,如今已經延伸到隱性知識和意會知識甚至經驗和技能了。
    研究對象的泛化與研究范圍的擴張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今天的情報學家已經不再滿足于對科技情報領域的研究了,他們的視覺已經投向了廣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的情報活動。“大情報觀”的提出就是這種擴張的反映。傳統的文獻信息領域似乎過于狹小,他們的研究重心已經擴展到所有社會信息的分布規律、存在形式、組織方式、融合方法、內容表達、傳播手段、服務方式、應用反饋等方面。在今天的情報學刊物上,傳統的情報計量和情報檢索研究已經不再是情報學研究的主流,取而代之的是信息管理、信息產業、信息服務、信息政策、信息倫理、信息安全、知識管理、知識產權、知識挖掘、網絡信息、搜索引擎、數據倉庫、競爭情報、電子商務、系統集成、數字圖書館、全文檢索等全新的廣泛的領域。
    情報學研究方法也日趨豐富多元。早期的數學計量方法的借用讓情報學家嘗到了甜頭,文獻計量學領域的五大經驗模型和索引法、引文分析法的建立為情報學贏得了聲譽。一些情報學家利用哲學方法為情報學尋找理論基礎的努力也取得了初步成功。上世紀80年代的情報學家除了大量借鑒“老三論”、“新三論”等領域的方法和成果,還廣泛移植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傳播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一系列與情報學相關的交叉學科的產生就是這種方法泛化結出的果實。現代情報學又在吸收認知科學、思維科學、語言學、邏輯學等學科的成果,試圖為情報學理論的發展找到一條捷徑。
      2 虛化與抽象
    一門學科的發展和成熟離不開理論抽象,只有借助抽象思維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抽象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虛化過程。哲學既是一種有力的抽象方法,也是一種抽象結果。因此情報學一開始就試圖從哲學領域尋找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杰出的情報學家布魯克斯從上世紀70年代就進行了艱苦的探索,而且取得了有益的成果。80年代的情報學家又大量借鑒科學哲學家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試圖在“客觀知識”的基礎上構筑情報學的理論大廈。今天仍然有一些情報學家在情報哲學方面作艱難的求索,盡管其人數已經越來越少了。但是哲學作為一種抽象方法對情報學仍有廣泛的影響,當情報學家頻繁參考鐘義信教授的“信息”定義并把它作為情報學的基本研究范疇的時候,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隨著情報學實踐對象的豐富和情報學研究范圍的擴張,對情報學理論抽象和虛化的要求就越迫切。既然傳統的情報學理論已經無法指導和涵蓋新的情報工作實踐,對舊的情報學理論進行虛化抽象以適應新的環境就成為一種必然。早期的情報學理論為了擺脫經驗因素的影響而抽象出“交流說”、“規律說”,為情報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今天的網絡環境和知識經濟時代,情報學理論上升虛化到“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無疑是一種誘惑。在這里,某一領域、某一行業、某一機構的具體的情報工作已經虛化為一種現象、過程和方法,“一般情報學”的觀點就很有代表性。而且自始至終,情報學家一直對情報學的幾個基本概念和范疇如情報、信息、知識、信息管理、知識管理等的內涵和社會功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盡管這些理論抽象,由于研究主體的差異在很多方面無法達成共識,但他們的努力終究會有回報的。
      3 異化與困惑
    哲學上的“異化”概念是指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轉化成自己對立的東西。從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引申出來,異化現象可以用來說明那些與主觀愿望相反的結果。例如,人民選舉自己的政府本來是希望它為人民服務的,一旦這個政府蛻化為壓制人民的機器,成為廣大人民的對立面,就可以說是一種異化現象;機器本來是為節省工人的勞動而發明創造的,但是一旦機器變成壓榨工人的工具并使得工人對機器產生厭倦和抵制時,也就成為了一種異化現象。在情報學領域,由于泛化和虛化,也產生了許多異化現象和消極后果,其影響將是持久深遠的。
    研究對象的泛化、研究范圍的擴張以及研究方法的豐富確實給情報學帶來了繁榮,網絡時代的到來為情報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情報學家希望藉此良機一展抱負,在情報學基礎理論、學科地位以及專業教育上能取得突破。于是,一大批涉及信息管理、信息資源、網絡信息、信息政策、信息產業、信息服務、知識管理、知識組織、知識產權等領域的理論成果應運而生;專業教育也呈現出復蘇的景象,無論是招生還是招聘,“信息管理”專業較之“圖書情報”專業顯然更具吸引力。但是,這種表面的繁榮也產生了一些異化結果:研究對象模糊不清;基礎理論支離破碎;方法體系雜亂無章;學科定位無所適從;專業教育隨機搖擺。更重要的是,由于情報學瘋狂搶占信息科學群體的地盤,將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據為己有,而不是在本質上、核心上深化和發展情報學,使得情報學離它的本質與核心越來越遠。盲目的擴張導致了情報學的自身迷失甚至可能走向消亡。這決不是危言聳聽。當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馳騁歐亞大陸的時候,他雖然得到了遼闊的疆域,卻很快迎來了帝國的解體。
    早期的情報學理論在實踐經驗的虛化抽象上取得了成功,并因此建立了情報學的理論基礎。30年前,當情報學家布魯克斯大膽地宣稱:“情報學……已經成為一門科學”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就是針對這一成果而言。后來的情報學家似乎沒有很好地繼承這一傳統,他們頻繁地從其他學科引進術語、理論和方法,試圖夯實情報學的理論基礎,但是結果卻適得其反。于是異化現象又產生了。當情報學家貪婪地從其他學科攝取養分的時候,卻引起了消化和吸收上的障礙。一方面,情報學的術語體系混亂了,即使是情報學家也無法對情報、信息、資訊、知識、情報學、信息管理、知識管理這些基礎的概念和范疇進行明確的界定,更不要說剛畢業的大學生了。另一方面,傳統的情報學理論基礎動搖了,一些情報學家迷惘在“思辨的海洋”和“概念的圈子”里無法自拔。
    對情報工作實踐經驗進行歸納總結進而抽象虛化出情報學理論,用這種理論去指導具體的情報工作,然后通過實踐來檢驗和修正理論。情報學的發展過程就是這種循環往復的螺旋式上升過程。理論的根本作用和任務是用來指導實踐的,但是情報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卻被實際工作者漠視甚至拒絕,理論的檢驗自然也就成為一句空話。這種異化結果不能不說是情報學家的悲哀。理論作用的異化關鍵在于情報學家沒有妥善處理實踐與理論的關系,過度的虛化加劇了理論和現實的分離。另外,理論的多樣性和自相矛盾也讓實際工作者無所適從。
    情報學的另一種異化體現在對技術的依賴上。由于情報學強烈的社會應用特征,它對技術的依賴一開始就表現得十分明顯。從早期的穿孔卡片檢索到上世紀70年代的計算機情報檢索以至目前的網絡信息研究,情報學理論幾乎無時無刻不打上技術的烙印。情報檢索技術的完善為情報學贏得了社會地位,外界也正是通過情報檢索才認識到這門學科的意義和價值。但是情報學家對技術的濃厚興趣和頂禮膜拜卻導致了基礎理論研究的冷落。今天,即使是最保守的情報學刊物也都把信息技術作為研究的重點了。翻開一些情報學刊物,數據庫、數據挖掘、網絡信息資源、多媒體、超文本、搜索引擎、數字圖書館、網絡信息導航、元數據、信息安全等與技術有關的研究成果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以至于讓人懷疑拿到的是一本計算機專業刊物,而有影響的情報學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已經十分罕見了。對那些整天以信息技術為媒介和手段的情報工作者而言,由于和用戶的直接交流越來越少,他們已經很難體會到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成就感和快樂感了,他們是否對技術設備也存在厭倦心理?是否也具有“勞動異化”情結?由于缺乏理性思維和人文關懷,情報學面對各種異化現象無能為力。
      4 回顧與反思
    回顧情報學的泛化、虛化歷程,追索產生異化現象的原因,我們發現,與一些成熟的學科相比,情報學似乎更容易受到社會環境尤其是技術因素的影響,情報學理論研究存在著濃厚的“趕潮流”氣息:上世紀50年代的情報計量學研究借用了申農的信息量概念和數學方法的聲望;60年代到70年代的情報檢索理論研究則根源于情報技術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后來人們對信息管理的興趣與日俱增,又不能不使人懷疑與管理在工商業領域的杰出成就有關;當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時候,我們對知識管理的關注也就不足為奇了;如今網絡信息又成為研究的熱點,恐怕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巨大影響不無關系吧?這些研究主題的切換固然證明了情報學“與時俱進”的積極意義,但是也不能不使人懷疑情報學是否具有獨特系統的理論基礎。
    至于主觀原因,我們只能從情報學家自身去查找。當前情報學出現的種種異化現象很大程度上是情報學家自己造成的。一些情報學家的研究目的似乎已經不單純是為了探究情報工作和情報事業發展的本質規律,或許還夾雜著一些功利因素。于是研究態度上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了。他們熱衷于四面出擊,但很多時候是短促突擊;隨波逐流多,冷靜思考少;看重量的擴張,忽視質的突破;醉心于完美體系的構筑,哪怕這種體系毫無實際價值……一個中國的情報學家為了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需要創造出一個新的英語單詞,并對它的內涵和外延進行考據式的闡釋,西方的情報學家大約會驚詫莫名吧?為了行業地位提高的需要,匆忙地拋出一個內容單薄的行業情報學,并對這一學科的概念、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理論體系、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等進行經院式的研究,是否有嘩眾取寵之嫌?引文分析法本來是最有特色的情報學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少數研究者僅對某一種情報學刊物在短時間(一年時間或者三年時間)的引文情況進行簡單的統計分析就匆忙作出一些普遍性的結論,這樣的結論科學可靠嗎?
      5 結束語
    情報學畢竟只有50余年的歷史。泛化、虛化、異化是一門學科走向成熟過程中必然發生的現象和問題。因此,我們無須對年輕稚嫩的情報學提出過多的批評和指責。可以預料,情報學的未來發展過程仍然是一個泛化與虛化交織的過程,而異化問題的解決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今天的情報學家必須對技術主導下的情報學進行更深入更理智的探索,才能解決擴張與約束、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矛盾。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情報學家的自身優勢在于信息檢索、知識管理和競爭情報等領域,而在信息存貯處理上我們不如計算機專家,在研究信息產業上我們不如經濟學家,研究信息管理我們應該和管理專家合作,研究知識產權我們與法學專家有差距……只有勇敢地承認這些,我們才能在情報學的核心領域取得突破。在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科學合理的虛化對情報學家的智慧和實踐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種在概念中打圈子的做法和輕率地提出與情報學有關的交叉學科或下位學科的陋習必須廢止。同時,行業學會和專業期刊在研究方向和成果評價上應該發揮引導和柵欄作用,把情報學研究引入健康持續發展的軌道。我們堅信,情報學的核心陣地得以鞏固之日,理論作用得以彰顯之時,也就是情報學成熟之期。
    收稿日期:20021世紀經濟報道廣州(86)L1情報資料工作祝朝安/王樹斌/徐貴水/王紅20052005文章列舉了情報學發展的泛化、虛化、異化現象和問題,分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并就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議。情報學/理論研究/泛化/虛化/異化本文為中科院西部之光項目(2003)的成果之一。張東生/何華峰劉敏A Probe into the Cause of 2003-2004 China Economy Maintenance Imbalance
   SONG Jian-jun[1],WU Da-xiong[2]
   (1.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School of Finance,Guangzhou 510320;
   2.China Everbright Bank,Guangzhou 510000,China)祝朝安,男,1968年生,解放軍空軍學院副教授。解放軍空軍學院圖書館 徐州 221000
    王樹斌,男,1951年生,解放軍空軍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解放軍空軍學院圖書館 徐州 221000
    徐貴水,男,1967年生,解放軍空軍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解放軍空軍學院圖書館 徐州 221000
    王紅,女,1968年生,武漢市圖書館技術部副研究館員。解放軍空軍學院圖書館 徐州 221000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廣州(86)L1情報資料工作祝朝安/王樹斌/徐貴水/王紅20052005文章列舉了情報學發展的泛化、虛化、異化現象和問題,分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并就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議。情報學/理論研究/泛化/虛化/異化本文為中科院西部之光項目(2003)的成果之一。張東生/何華峰

網載 2013-09-10 21:38:35

[新一篇] 論情報學的學體化演進嬗變

[舊一篇] 論情報科學的未來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