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早期管理哲學思想
各種思想史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必須以前人的思想作為基礎。管理哲學也不例外。古典管理理論是在繼承早期管理思想之上加以總結、提高和系統化的。就管理哲學思想而言,它也是以早期管理哲學思想作為它的思想來源的。
蘇格拉底和色諾芬:管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早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蘇格拉底就說過:“私事的管理和公事的管理只有量上的差別,在其它方面都是相同的。但是,最應注意的是,它們都是由人來管理的。”另一個希臘哲學家色諾芬也認為,管理是一種專門的技藝,“那些對各種事務(不論是農業、政治、家務或軍事)共同的東西都出色的人,必然能夠指揮別人。”這表明在古代就有關于管理普遍性原則和特殊性原則的思想萌芽。
柏拉圖:用理性管理國家 必須指出,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都具有古代管理哲學的意義。其中特別是柏拉圖。他在《理想國》中提出,人的靈魂包括三個部分:理性(在頭部)、意志(在胸部)、和情欲(在腹部)。與這三種靈魂相適應的有三種道德,國家也有三個等級。理性的道德是智慧,只為少數人所具有,這些人就是國家的統治者,他們的職能是管理國家;意志的道德是勇敢,具有這類道德的人是武士,他們的職能是保衛國家;情欲的道德是節制,具有這類道德的人是農夫和手工業者,他們的職能是生產勞動。如果人的靈魂的這三個部分得到協調一致,就體現了人的第四種道德:正義。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如果這三個等級的人都各守其位,各盡其職,和諧一致,這個國家就成為正義的國家。正義是整個國家和全體人民共同的最高價值。
馬基雅維利:權力哲學 西方中世紀,特別是中世紀后期,也有一些杰出的管理哲學家,馬基雅維利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在《君主論》中提出了一種權力哲學,論述了領導和管理的一些原則。他說,第一,領導者必須依靠群眾的同意,才能鞏固地維持其統治,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權力接受論。第二,組織要有內聚力。內聚力的關鍵因素是責任明確性原則。第三,要講究領導方法。第四,要采取各種方法使組織生存下去,等等。這些論點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不能離開領導(主體)與群眾(客體)的基本關系來談論領導和管理問題。
亞當·斯密:“經濟人”概念 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近代西方管理哲學思想也跟著活躍起來,其中,對后來影響較大的是18、19世紀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的經濟哲學思想。如亞當·斯密就是以人的本性作為研究經濟學的出發點,他的人性觀以18世紀西方資產階級人性論作為基礎。他認為,人都是為“利己心”所驅動,每個人追逐利益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利益。而這種個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所謂的“經濟人”。“經濟人”概念對古典派發生了直接的影響。他還論述了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利益。
大衛·李嘉圖:“群氓”假說 另一個是大衛·李嘉圖,他提出了一種群氓假說,認為,第一,社會由一群一群的無組織的個人所組成。第二,每一個人都是以計算利弊的方式為了個人的保存和利益而行動。第三,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人們都盡可能地合乎邏輯地行動。這就是“理性人”(理性主義的人)的概念,上述“理性人”和“經濟人”是聯系在一起的。它成為西方管理哲學思想的直接來源。
羅伯特·歐文:重視人的因素 19世紀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的思想也值得一提。歐文在蘇格蘭新拉那克担任紡織廠的經理,進行了一些試驗。他是人事管理的先驅者。他堅持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關于“人是環境的產物”的觀點,認為人只有處在適宜的物質和道德的環境下才能培養出好的品德。他重視人的因素在工業中的作用,主張對“主要的、構造得遠為奇異的機器(人力資源)賦予(與死的機器)同樣的注意”。歐文在晚年還提出了共產主義的主張。但他只是從理性的角度譴責資本主義制度是違反人性的,而把希望寄托在資產者的仁慈上,以為靠知識的傳播就可以消除社會矛盾。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距離古典管理理論最近而最有影響的是馬克斯·韋伯。韋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他于1904年發表了《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對基督教新教倫理作了深刻的研究,認為新教倫理對西方資本主義精神的形式有著重要的影響。傳統的基督教倫理是一種出世的禁欲觀,而經過宗教改革洗禮的新教倫理則表現為一種入世的禁欲觀。新教倫理不再把目標寄托在死后為上帝救贖的來世,而把完成每個人在塵世中的地位所賦予他的義務,看作上帝指派給他的“天職”。新教徒只有通過世俗職業上的成就來確定上帝對自己的恩寵并以此證明上帝的存在。這是一種入世的理性主義。韋伯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精神的來源。所謂資本主義精神就是:人以其天職為任務,合理性而系統地追求預期利潤的態度。作為一種思想方式,其核心是合理性和禁欲,即通過嚴密的計算和使用正當方式達到預期的目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表現在經濟行動中就是利用交換機會以和平方式取得利潤。韋伯的這種觀點被現代的許多學者稱為創造性的見解而加以接受。
泰羅的科學管理與效率哲學
弗里德利克·泰羅(Frederich W.Taylor,1856—1915 )是科學管理理論的創始人,是美國的發明家、工程師,被人稱為“管理科學之父”。他首創的科學管理對西方管理思想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他一生獲得的專利約有100種。他從25 歲起就從事勞動時間和工作方法的研究,歷時30余年。主要著作有《計件工資制》、《工場管理》、《科學管理原理》、《在美國國會的證詞》等。泰羅的科學管理研究有一批熱情忠誠的伙伴和追隨者,其中最著名的有:巴思(Carl G.Barth, 1860—1939)、甘特(Henry L.Gantt,1860 — 1919 )、 吉爾布雷斯夫婦(Frank &. Lillian Gilbreth,1868—1924,1878— 1972 )、 埃默森(Haninfon Emerson,1853—1931)和庫克(Morris L. Cooke, 1872 —1960)。這些都是當時科學管理運動的中堅分子。
泰羅斯創立的科學管理理論,各種管理論著和教材都有詳細的論述,概況起來,其中心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其要點包括:1.通過“動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這就是所謂工作定額原理;2.挑選和培訓出第一流的工人;3.使工人的操作、工具、環境等標準化,即標準化原理;4.實行計件工資制;5.勞資合作兩利;6.把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分開,前者由管理部門來承担;7.實行職能工長制;8.高級管理人員只保留對例外事項的決策權和監督權,這就是所謂的例外原則。
泰羅在他的《科學管理原理》中強調指出,他的“科學管理包括某種廣泛的一般原則和可以應用于眾多方面上的某種哲理”。英國的古典管理理論家厄威爾也認為,泰羅的功勞在于“使一系列無條理的首創事物和實驗有了一個哲學體系,稱之為科學管理”。那末,這些“哲理”和“哲學體系”是什么呢?
1912年,泰羅在美國國會眾議院特別委員會和聽證會上發表證詞,他在總結30年來試驗和推行科學管理的經驗時,強調指出,科學管理不是任何一種效率措施;不是一種計件工資制;不是一種分紅制;不是一種獎金制;不是時間研究;不是動作研究;不是職能工長制;……他的意思是說,上述這些都只是科學管理的“附件”,副產品,而不是它的精神實質。
泰羅告誡說:“不應對科學管理的實質或基本哲理產生誤解。”他提出了體現這一哲理的4條原則:
第一,建立一種嚴格的科學。
第二,科學地挑選工人。
第三,工人的科學教育培訓。
第四,管理部門和工人之間進行親密無間的合作。
這4條原則就是泰羅自己總結出來的科學管理原理。
泰羅強調說,構成科學管理哲理不是任何一個因素,而是各種因素組成的整體,科學管理可以簡單的概括為:
“科學,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
“協調,不是不和。”
“合作,不是個人主義。”
“提高產量,取代有限的產量。”
“發揮每個人最高效率,實現最大的富裕。”(《科學管理原理》)
顯然,泰羅的管理哲學是一種效率哲學。他明確指出,科學管理的目的在于補救普遍的低效能現象。他從技術的角度給管理下定義:“確切知道要別人干什么,并且使他們用最好、最節約的方法完成它”(《工廠管理》)。可見,它的核心是提高勞動生產率;
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把經驗提高到科學。提倡科學,就是不單純憑經驗辦事,而是要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手段,把工人的經驗概括成規律、守則或公式。為此,就要使科學與工人相結合,推廣先進工作方法,培養第一流工人,這就是科學的因素與人的因素相結合。必須相信工人與其他階層的人沒有什么不同。他們都不是蠢材。與此同時,管理也要從經驗提高到科學,管理人員要承担大量的嚴格的科學管理的職責。
科學管理,重點在于對事的管理,也就是著重解決人與事的關系問題。但是,為了實行科學管理,還必須改善人與人的關系,因此,一方面,把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也就是把管理與被管理,即管理的主體與管理的客體分開來。這種分開,克服了過去勞動和管理不分的弊端。另一方面,又要提供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合作、資方和勞方的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提高效率;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實現最大的富裕;所謂最大的富裕就是勞資雙方都富裕,也即勞資兩利;而為了勞資兩利,必須實行勞資之間的合作。
總之,集中到一點:為要提高生產率,必須實行對工作的科學管理;為了科學管理,必須實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勞方和資方職責上的分工和合作。
關于后一點,泰羅十分強調。在他看來,科學管理的實質就在于:工人和管理人員雙方實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一方面是工人和管理人員對待各自職責的態度的改變;另一方面是勞資雙方相互態度的改變;——從對立、斗爭到合作、和平,因為只有合作才能互利。
他甚至把勞資兩利看作衡量一切管理的價值標準。他說,“一種管理制度或方案,如果從長遠眼光來看,不能使勞資雙方都滿意,如果不能表明他們的最高利益是一致的,如果不能給雙方帶來徹底而誠摯的合作,使他們同心協力而不是分道揚鑣,那么,這種管理制度就不值一顧。”這就是泰羅科學管理哲學的精神所在。
泰羅所發起的科學管理運動是現代管理史上的一次首創性的變革,他的功績和局限都值得重視。在管理哲學上,盡管他繼承前人的思想,把管理領域中的人看作“經濟人”,但是他第一次提出了一種效率哲學。圍繞著提高效率這個中心,他發現了實行科學方法和改善人際關系(這里首先是勞資關系)的密切關系;就就是說,他已經意識到,不能離開人與人的關系孤立地解決人與事(工作)的關系。而這個問題的提出也即意味著現代西方管理哲學的開始,往后,現代西方管理哲學的各種學派和各種觀點正是圍繞著這個基本問題而展開的。
他的管理哲學和他的科學管理理論一樣,有著明顯的局限性。他再三強調,必須在工人和管理人員雙方實行“完全的思想革命”,其中,包括雙方對事(各自的職責)和對人(相互關系)的態度的改變,——他把它看作是“科學管理的實質”——這是他的功績,但是從另一面看,又正是他的局限。因為,他期望勞資雙方從根本上改變他們之間的關系,——“從對立、斗爭到合作、和平”,這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純粹是一種幻想。正是由于他相信這一點,所以他把科學管理與工人運動對立起來,使得科學管理運動未能得到工人階級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法約爾的功能主義管理哲學
亨利·法約爾(Henri Fyal,1841—1925 )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另一個代表。他有著長期的高層管理的實踐經驗,本來是個采礦工程師,長期在法國康門塔里一福爾香色采礦冶金公司工作,當過技術員、經理、礦長等。1988年,當公司瀕臨破產時,他被任命為公司總經理。他以自己的管理思想對公司進行改革和整頓,使得公司起死回生,繼而走向欣欣向榮,他在位30年,公司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并且培養出一批管理和技術骨干,該公司至今仍是法國中部采礦冶金集團的一個組成部分。法約爾77歲退休,他在退休后的7年中一直致力于宣傳、 實施他的管理理論,并且把它推廣到陸軍、海軍和郵電等行政和軍事管理部門,使得他的管理理論成為一般管理理論。他一生得過多種獎章和榮譽稱號。他的主要論著有:《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管理的一般原則》、《國家管理理論》等。
法約爾認為,“經營”和“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營”(法文gouverner,亦譯作治理)“就是引導企業實現它的目的, 設法從它擁有的一切財力和人力中獲得好處;就是確保六個重要的職能的執行。”所謂六個重要職能就是指:技術、商業、財務、安全、會計和管理等六種活動。而“管理”(法文administrer, 亦譯作行政管理)只是其中的一種。他給管理下定義,他說,“因此,我下了下列的定義:管理就是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這就是著名的法約爾管理五職能論。
法約爾對管理的職能作了詳細的分解。
關于計劃。他說,“就是說仔細研究未來并安排行動計劃。”管理面向著未來,管理必須預見未來發展的趨勢,從而加以引導。良好的計劃必須要有統一性、連續性、靈活性和精確性。
關于組織。“就是說要建立企業的雙重結構——物質的和社會的。”組織一個企業就是為企業“提供一切有助于實現其職能的東西:原料、工具、資金、人員”。管理部門的職責就是設法使人員和物質的組織符合公司的目標。
關于指揮。“就是說要人員去工作。”這是管理人員的一種技巧,其目的是為了整個企業的利益,從該單位全體人員中取得最大的效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還提出了8項要求,連同他的14項管理原則, 形成了法約爾關于領導作風的一個系統的概念。
關于協調。“就是說要組織、統一和協調所有的活動和努力。”他把協調理解為一種平衡活動,它使支出和收益相稱,維護生產設備以便達到生產目標,并保證銷售和生產相一致。總之,協調意味著公司所有的活動都和諧起來。
關于控制。“就是說要使一切工作都符合成文的規定和明確的命令。”檢驗一切行動,看看是否和計劃、指示、原則相符合,發現偏差,及時糾正,并保證周期的完成。控制必須保持獨立性和全面性,它對其它4種管理要素有一種綜合的作用。
以上是對管理職能所作的靜態分析,強調管理是一種能動的特殊活動。其中,計劃和組織是重點,強調了管理的能動性。計劃和組織是其它管理職能實施的前提。此外,法約爾還對管理作動態分析,把管理理解為一個過程,認為計劃導致組織,企業一旦組織起來,就需要管理者來指揮(信息聯系),他們的活動和職能要求互相協調,最后,管理者必須對職工的活動加以控制,以便保證他們的活動符合于原定的計劃。這樣,管理自目的的確立開始,經過各個環節,以目的的實現告終;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這種觀點就為以后的管理程序學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為了充分實現管理的職能,必須有一個合適的機構來作為它的載體,于是,法約爾提出了它的組織理論。他系統地提出了著名的14項管理原則。這些原則是:分工;權力與責任;紀律;統一指揮;統一領導;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報酬;集權;等級系列;秩序;平等;人員穩定;創造性和團結精神。法約爾的思想就在于:必須按照這些原則組織成合理的管理機構,才能夠充分履行管理的職能。
西方管理思想史家認為,法約爾的卓越貢獻在于對管理發展有重大影響的3項革命性內容:第一,提出了管理的普遍性原則。 認為管理理論是指“有關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認的理論,是經過普遍經驗檢驗并得到證明的原則、標準、方法、程序的一個體系。”第二,提出了適合于人類的一切組織的管理職能論,它不僅適合于公私企業,也適用于軍政機關和宗教組織等。第三,在學院和大學開設管理課程的思想(法約爾著有《高等技術學校中的管理教育》)。
美國小喬治(C.S.George Jr.)在《管理思想史》一書中評價法約爾的管理思想時寫道:“其結果是產生了一種幾乎是現代的管理哲學”。這里所說的“現代管理哲學”指的是什么?《管理思想的演變》的作者丹尼爾·雷恩(D.A.Wren)說,法約爾不象泰羅那樣注重哲學,也不象泰羅那樣強調方法。小喬治所說的“現代管理哲學”主要是指法約爾的以管理五要素為核心的一般管理理論。這個理論明確地從功能的角度對管理的普遍本質加以規定,體現了一種功能主義的管理觀,成為西方最早的管理職能論,并且迄今為止一直為西方管理學界所接受。他的功能主義管理觀,要求管理組織適應管理職能的需要從而產生了管理14項原則。這些原則實質上就是最普遍的組織管理原則。他的管理理論蘊含著管理職能和管理組織辯證關系的原理。
泰羅和法約爾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兩位奠基者。他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和思路來探索管理。如果說,泰羅主要是從“車床前的工人”出發,然后向上追溯;那么,法約爾則是從“辦公桌前的總經理”開始,往下引伸,他以大企業的整體作為研究的對象。他們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泰羅把重點放在管理的技術上。他第一次從理論上把管理從群體的活動中分離出來,把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區分開來。法約爾則把重點放在管理的職能和組織上,他以更加概括的形式從管理的組織和職能的關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質,從管理的主體性角度確立了管理的普遍性。泰羅和法約爾,他們兩人的理論,作為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兩塊奠基石,只能互相補充,不可互相代替。
管理與效益0福州9~11C3管理科學謝慶綿19981998作者系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教授 福州 350002 作者:管理與效益0福州9~11C3管理科學謝慶綿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