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俄羅斯的科學哲學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C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935(2003)02-0001-05
  與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出現的同時,也即大約從17世紀開始,西歐哲學中逐漸出現了今天屬于科學哲學的那些問題,并開始對它們進行研究。培根、笛卡兒、萊布尼茨以不同的方式解決科學理論和經驗材料的關系,從而為經驗論和唯理論奠定了基礎。科學認識的實質、特點和方法,成為哲學分析對象。
  “科學哲學”這一術語出現于19世紀,但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方向,科學哲學的出現已經是20世紀的事了。它最早出現于奧地利人馬赫、法國人彭加勒等喜好思考哲學問題的科學家的著作中,隨后則出現于維也納小組成員,新實證主義者(石里克、卡爾那普等)的著作中。他們為研究科學語言的邏輯分析形式系統做出了貢獻,但是,科學哲學往后的發展卻是與對它的眾多弱點的批判克服相伴隨的。卡爾·波普爾是它的主要批評者之一。與庫恩、費耶阿本德等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后實證主義繼續破壞了邏輯實證主義的理論結構。如果說新實證主義從事的是對現成知識的分析,那么后實證主義則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知識的發生及其歷史發展上;如果前者把科學視為獨立于社會的存在,那么后者則把科學的發展與它的社會背景聯系起來。科學哲學和科學方法論開始在后實證主義的基礎上與科學史以及科學社會學日趨接近。
  雖然科學哲學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但它的各項基本原則是從一定的哲學觀點體系出發的,因此在科學哲學中,內在矛盾和相互批評是不可避免的。
  在蘇聯,科學哲學問題的研究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西方的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思想遭到批判,同時人們也肯定其中那些被認為是有現實意義的、重要的、合理的東西。因此不能把蘇聯的,隨后是俄羅斯的科學哲學,看做是與其他國家科學哲學領域的各種事件相隔絕的。
    一
  我們首先對若干術語略加說明。蘇聯曾經有一個叫做“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的研究方向,在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有一個以此命名的研究部。人們在那里研究各門科學的哲學問題,主要是物理學、宇宙學、生物學和信息論中的哲學問題。那些不屬于對各門具體科學進行哲學思考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被稱作方法論問題或者認識論問題,也出現了一些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方法論方面的著作。
  在我國的學術研究中使用“科學哲學”一詞還是不久以前的事情。但是我認為,“科學哲學”一詞的使用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變化。不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還是以后,自然科學哲學的研究在蘇聯處于意識形態的重壓之下,這里普遍使用的是純粹的階級標準和意識形態評價。特別是在斯大林時期,哲學常常被用作迫害那些看著不順眼的科學家的棍子,在被責備為“唯心主義”之后,有時隨之而來的就是組織處理。有時不僅是從科學中得出的哲學結論,就是科學本身也被指責為唯心主義的,例如遺傳學和信息論就是如此。這種把馬克思主義加以徹頭徹尾的庸俗化的事實,是人所共知的。所有這些既給科學造成巨大損失,也給哲學造成巨大損失,因為它使得科學家們不再關心哲學,貶低了哲學問題在認識活動中的意義,更不用說李森科在遺傳學領域多年的統治使俄羅斯喪失了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俄羅斯在20世紀20~30年代本來是擁有這樣的地位的。
  50年代末,哲學中的斯大林主義遭到批判,蘇聯國內的氣氛有所改變,“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獲得了新的動力,人們在當時想起了列寧關于保持哲學與自然科學聯盟的重要遺訓。關于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的全國會議和數量眾多的學術研討會開始定期舉行,科學院建立了科學技術哲學問題和社會學問題方面的專門的委員會,旨在使科學家們對自己從事的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產生興趣的哲學討論會,定期為科學院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們舉行。科學哲學中的意識形態成分顯著減少,認識方面的內容被擺在科學哲學的首要地位。這一領域開始對有才華的青年學者表現出吸引力,他們中的一些人接受過自然科學的基礎教育,這一切為在現代水平上從事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科學技術革命的發生,新工藝、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新發展,全球性生態問題的出現,對技術和工藝史的進一步研究,所有這些都促使人們對工程活動和技術創造展開研究。在技術哲學領域開始有我國學者的著作和譯著問世。而對社會科學哲學方法論的研究,情況的改善要差得多。
  在20世紀60~80年代,經過哲學家們和某些喜好哲學思考的大科學家的努力,“自然科學哲學問題”變為“科學哲學”,一個獨立的哲學研究方向最終形成。在這個方向上,人們不僅研究物理學、生物學等學科的哲學問題,而且研究科學哲學的一般問題,雖然這些研究與認識論問題的界線還劃分得不是很清楚。
  但是,蘇聯和俄羅斯的科學哲學與西方的科學哲學并非完全吻合,它有自己的“面孔”,在選擇、提出和解決那些正在產生的問題方面有自己的特點,他們是由傳統以及這些問題的形成歷史決定的。
  科學哲學領域研究工作的學術水平,充分表現在這樣一個事實上:蘇聯解體以后,許多意識形態標準具有了相反的意義,但是在科學哲學領域實際上不需要進行任何的“改革”。15~20年前取得的那些成果現在仍然能為我們提供知識。當然有些東西已經陳舊了,但這是知識發展的自然過程,它不是對以往所作工作在性質上的否定。
    二
  在談論現代俄羅斯科學哲學時,首先需要確定科學哲學的理論范圍,確定它的問題域。
  作為一種研究方向,科學哲學的任務是要了解作為科學知識發展過程的科學的特殊性,了解它的實質、標準,它與其他知識類型的區別,它的結構以及發展機制,分析科學活動這一新知識生產過程的特點,分析這一過程所使用的方法。
  為了說明科學知識發展的歷史過程,科學哲學關注這一過程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科學對社會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科學哲學所要研究的問題,不考察這些問題就不可能建構關于科學的完整的觀念。
  最后,“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和社會科學哲學問題也屬于科學哲學的領域。
  所有這些約定在一起,就是科學哲學發揮作用的問題域。
  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在蘇聯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來解決科學的各種哲學問題的。這些問題的實質,是承認科學知識的客觀性,承認被逐漸認識的客觀真理;是要確認認識過程中的復雜的矛盾辯證法,確認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是了解科學對其發展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的依賴以及它對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現代俄羅斯科學哲學的基本宗旨依然如此。與以往不同的是,正在出現一些對待科學的新的態度,這些態度反映了某些西方的觀念,例如后實證主義的觀念。2000年《獨立報》用好幾版的篇幅刊登了題為“科學理性在21世紀的前景”的圓桌會議的材料,會議的許多參加者對科學提出尖銳批評,(注:2000年2月16日《獨立報》,“科學”副刊。)這就是一個明顯的事例。
  會上發言批評科學的人,其主要思想是:直到現在科學都被視為能夠回答和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統治者”,而科學家則被認為是人類命運的主宰。現在科學的權威已經被動搖,科學和科學理性的強制統治正在終結。科學應當在意識現象和文化中占有謙虛的位置,因為它只是諸多認識方法中的一種。不僅如此,對自然科學描繪的世界圖景可能只能做負面的評價,因為它是“文化的解構因素”。自然科學的旨趣在于工程技術,它服務于“技術至上論”,這種技術至上論正在日益成為對于人類的一種威脅。人文科學也要在自己身上拼湊一些科學性,而科學性是沒有前途的,21世紀完全不可能是科學的世紀。發言人的這種立場不能被認為是合理的。它是多種成分的混合物:其中既有包括工業發展造成的生態威脅在內的懸在人類頭上的現實的威脅;有后現代主義時髦的反唯科學主義思想;有知識分子的假斯文;有對以往蘇聯時期意識形態的摒棄;還有有意識地與今日俄羅斯現實的社會經濟問題保持距離的想法,因為在俄羅斯,科學有好長時間處于未被社會接納的地位了。同時,經濟快速增長的希望,正是與科學的發展以及它在工藝上的運用聯系在一起,而這也是俄羅斯擺脫困境的出路所在。圓桌會議把這些希望都一筆勾銷了。說21世紀將不是科學世紀…這意味著俄羅斯應當尋找通往未來的其他道路,應當尋找從危機狀態中走出來的其他途徑。這次圓桌會議上明顯地表現出來的反理性主義宣傳也令人警覺。科學理性似乎已經陳舊了、過時了。這種論調現在也很時髦。但是與這種特殊的偽民粹主義已經不能談論什么科學發展問題了。
  應該說,上述觀點并非無人回應。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曾經組織了一個具有針對性的圓桌會議,在會上俄羅斯權威的科學哲學和認識論專家B·A·列克托爾斯基、E·A·馬姆丘爾、л·ь·巴惹諾夫以及其他一些人,對這種不正當地貶低現代科學的作用的做法以及用后現代主義對它的解釋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上述爭論證明科學哲學問題與社會發展的緊迫任務是密切相關的,這一爭論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說明在社會上人們對它有著廣泛的興趣。
    三
  探討科學的可靠的哲學方法論基礎和它的發展模式是我國科學哲學討論研究的問題之一。這一領域的領袖人物之一是B·C·斯焦賓院士,(注:維亞切斯拉夫·謝苗諾維奇·斯焦賓(1934-),俄羅斯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領域的主要代表人物。現任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俄羅斯哲學學會會長。)他不久前出版了一部很有分量的著作《理論知識》,這部著作考察了科學哲學在蘇聯和俄羅斯的發展,通過與西方的科學哲學作比較,對多年來的研究工作做了總結,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工作。
  科學發展的各種全球性模式,例如拉卡托斯的“研究綱領”,庫恩的范式,大家都很了解了。斯焦賓的方法以認識的客體與認識的主體的相互關系這一基本原理為基礎。斯焦賓認為,任何科學研究都離不開主客體關系,科學所研究的那個東西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都是客體,從事研究的那個人永遠都是主體。但是主客體關系的類型是不斷變化的,科學發展的模式也在相應地變化著。最初的模式是建立在笛卡兒唯理論基礎上的經典科學,這種經典科學認為認識客體完全不依賴于認識主體,它的原則是機械決定論。
  第二個模式是反映微觀世界認識過程中主客體相互關系的非經典科學。認識主體不可能直接把握微觀客體,它必須借助于儀器,也即認識手段。但是宏觀儀器對微觀客體發生作用,而這一作用是不可消除的。換句話說,與主體打交道的不是微觀客體自身,而是這一客體在儀器中的呈現。在一種儀器中它呈現為粒子,在另一種儀器中它又呈現為波,微觀粒子的粒子屬性和波屬性是互相補充的。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和玻爾的互補原理在物理學中記錄了這些屬性。在哲學中則產生了認識主客體的新型關系以及相應的新的非經典理性。
  斯焦賓的貢獻在于他把它們作為科學發展的不同模式提出來,同時提出了被他統稱為后經典模式的第三個模式。這個模式反映了對把人也包括在內的大系統(例如生態系統)的認識的特殊性,在這樣的系統中,不僅認識主體對客體的作用不可消除,而且人的利益也即客體本身的人的尺度也不可消除。因此,科學認識的也是客觀認識的后經典模式包含了人的價值。的確,這是一個新的科學認識的模式,它的特點還很少得到研究。
  科學的這些模式不是互相更替,而是共同存在,非經典模式只是限制了經典模式的使用范圍。科學理性問題的解決也與此有關。笛卡爾的唯理論運用于非經典模式時已經暴露出了自己的局限性。這意味著科學理性的類型也應該有所改變了,我國的哲學著作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積極的討論。
  斯焦賓認為,科學建立在三個普遍基礎之上,它們是:世界的科學圖景、科學認識的理想與規范、科學的哲學基礎。
  世界的科學圖景是一些關于世界的普遍觀念,這些觀念形成于科學之中,主要是形成于在當時時代占主導地位的某一門具體科學之中。例如,在18世紀占主導地位的是力學的世界圖景,在19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界圖景。隨著20世紀初電子被發現,產生了世界的電磁圖景。一般說來,世界圖景是哲學和局部科學之間的中介環節。科學家們把它當作自己研究工作的前提來看待。為了制定研究綱領和在對研究結果加以解釋時,科學家們通常都要訴諸當時時代世界圖景所描述的對世界的看法。
  現代科學制定了什么樣的世界圖景呢?斯焦賓提出一個思想,認為可以把這一世界圖景稱作普遍進化論。俄羅斯的大科學家H·H·莫依謝也夫院士(注:尼基塔·尼古拉耶維奇·莫依謝也夫(1917-2000),原為數學家,同時研究科學技術發展的方法論問題和哲學問題,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全球性問題,是俄羅斯在全球性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最有影響的專家。)為研究這一思想做出了顯著的貢獻。這一思想有兩個主要特點:第一,與以往的各種世界圖景不同,它不是以一門科學為基礎,而是建立在整個從宇宙學開始直到生物學和社會科學的科學綜合體之上。第二,它依據的是協同學所說的自組織理論。這種情況非常重要。科學在19世紀初遇到了它自己無力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在不斷增加,而這意味著宇宙將因能量的釋放而趨于能量均衡,或者說,趨于熱寂。另一方面,生命物質,有機自然界,告訴我們物質組織更加復雜了,能量差在增加,也就是說世界陷入了與熱力學定律的矛盾之中。這種兩難處境是在系統方法和自組織理論的基礎上得到解決的。現在的宇宙學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在大爆炸中形成的,它在今天的狀況是它進化的結果。如果以前物理學排除一切發展,那么現在進化思想已經被引入物理知識。熱力學第二定律沒有考慮到宇宙中存在著若干開放系統,它們相互之間在進行能量交換,其結果是形成了自我發展和物質組織的復雜化。這樣一來,物理學和生物學之間的矛盾被排除了,人成為宇宙進化的最高環節。現代科學同時確認,對于宇宙而言人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宇宙在物理學意義上的恒常狀態正好能夠使得物質發生進化,在宇宙中出現越來越復雜的結構,并出現了具有理性的人。只要這種恒常狀態稍有改變,生命物質的出現就是不可能的。在宇宙中奠定了出現宇宙觀察者(即人)的可能,表現了某些科學家提出的所謂人擇原則,這一原則不僅把人與有機自然界的進化聯系起來,而且與宇宙的進化聯系起來了。所有這些思想都有重大的世界觀意義,我們在新的基礎上回到古代的思想——人是屬于自然界的。
  科學證明,自然界不是各個孤立的部分的機械總和,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人在作用于自然界的時候,應該不要使自然界的系統聯系遭到破壞。人的未來取決于他如何建設自己與自然界的關系,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作為科學的生態學以及人的生態意識的意義在不斷增長。
  以上就是現代科學的世界圖景的特點。
  價值理想和規范是科學的第二個構成基礎。這些理想和規范服務于科學的主要目的,即通過既調節認識活動本身也調節在認識活動過程中產生于科學界的人的關系,它們也有歷史性,但同時保留著某些不變的特點。這樣,就產生了科學的理想與規范的結構問題。從認識方法的角度看,這是知識的解釋、描述、證明和組織的問題。俄羅斯的研究者也為研究這一題目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例如,他們指出,在這里存在著三個階段或水平。
  在第一個水平上,人們把科學與日常意識,把科學與神話、宗教、藝術等各種意識形態區分開來。這個題目在整個20世紀都沒有失去自己的迫切意義。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馬赫和其他經驗批判主義者為了把形而上學從科學中驅逐除去,聲稱物質世界是感覺的綜合。再往后,邏輯實證主義者提出證實原則以對科學和形而上學加以區分。在他們之后,波普爾為了劃清科學與形而上學而提出證偽原則。庫恩的后實證主義關于科學的范式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常規科學是在科學界接受的范式所包含的規則的基礎上生產知識的,而從一種范式向另一種范式的轉變,就是科學的革命。
  根據這一原理,科學知識的社會本性得到承認。這一思想并不是新的。如果我們看一看馬克思主義是如何理解科學的,那就會知道它對科學的理解一向以承認科學的社會本性為基礎,因為它認為科學認識是一個社會過程。蘇聯哲學家Э·伊里因科夫在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出版以前,依據馬克思的思想所寫的那些著作,就對把認識主體視為與社會隔絕的擁有知覺和思維能力的個人這種“認識論中的魯賓遜歷險”理論做了批評。馬克思被認為是知識社會科學的奠基人之一,這是有道理的。
  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科學并不享有“特權化了的認識論地位”,它也服從于分析各種文化現象時的一般原則,科學與神話、科學與其他文化形式之間的界限正在被消除,這種觀點流傳極廣。為了說明這一觀點,人們使用大量的論據,包括科學自身發展中出現的許多新現象,相關問題的研究仍在繼續。
  在第二個水平上,人們的注意力轉向科學思維的風格。中世紀的科學不是述諸經驗,而是述諸權威。近代科學開始于人們發現實驗是知識的源泉和它的真理性的標準。18世紀和部分19世紀的自然科學家,他們的思維所依據的是拉普拉斯決定論和機械還原論。后來,概率性思維在科學中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現在,科學思維的理想和規范日益服從于系統方法,服從于關于非平衡系統的自組織理論和其他思想(普利高津的思想)。
  第三個水平的特點是普遍的價值、規范和理想被運用于物理學、生物學、數學、信息論、生態學以及社會科學等等各種不同科學的特殊的對象領域。這里的情況與蘇聯時期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哲學問題的研究有些類似。很明顯,認識活動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由科學的對象決定的認識手段和認識方法,而這種情況應當在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中得到反映。
  哲學是科學的第三個重要基礎。實證主義否認科學的哲學基礎,這是它的特征所在。在西方,對科學的哲學基礎的否定被波普爾戰后的著作和后實證主義所克服。在我國的著作中,不僅實證主義受到批判,而且在分析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我們在各個不同的方向都做了研究。早在60年代,分析的對象是現代科學給空間、時間、因果性、發展等等本體論范疇的內容帶來的變化。在70~80年代,關注的中心轉移到對科學的發生及其歷史發展的哲學思考上,轉移到科學與文化的關系以及它在文化中的地位問題上。70~80年代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趣的成果,特別是它指出了哲學的啟示和預言功能,認為哲學可以提供“范疇模型”,使科學越出日常思維和已經實際上掌握的對象結構的限制。哲學建立了各種“可能的世界”,并且為科學烴新的態度對待現實提供了范疇基礎。作為例子我們可以舉出黑格爾的辯證法,按照恩格斯的說法,黑格爾處處都在追尋發展的線索。
  哲學可以被解釋為對文化的基礎的反思。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哲學本身以所處時代的一定的文化中獲得自己的范疇。它首先與“文化的共相”打交道,使它們理性化,把它們變為哲學范疇。因此哲學把科學與文化的深層基礎聯系在一起了。
  我們只是考察了科學哲學的不多的幾個問題。我力圖說明科學哲學是哲學知識的一個不斷發展著的領域,這一領域與現代科學中所發生的那些過程相聯系;力圖為大家指出在俄羅斯得到發展的那些科學哲學的研究方向。
  收稿日期:2002-12-18
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太原1~5B2科學技術哲學弗拉基斯拉夫·讓諾維奇·凱列20032003科學哲學作為哲學知識的一個領域,是不斷發展的。文章對蘇聯、隨后是俄羅斯科學哲學的發展脈絡進行了簡要梳理,著重闡述了現代俄羅斯科學哲學的研究特色及近些年獲得發展的幾個方向,特別是在科學發展的模式方向上,俄羅斯科學哲學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科學哲學/研究特色/俄羅斯  Science philosophy/research features/RussiaOn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Science Philosophy in Russia  Vladislav Janovich KeileScience philosophy,as a field in the knowledge of philosophy,has been developing and developing constantly.In the thesis the author has given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ssian Science philosophy.And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research features and several research orientations of the modern Science philosophy of Russian,and particularly on the pattern of science development,to which the Russian Science philosophers have contributed a lot.弗拉基斯拉夫·讓諾維奇·凱列(1920),男,教授,哲學博士,蘇聯和俄羅斯社會哲學、科學技術哲學領域的著名專家。蘇聯衛國戰爭參加者。1945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并留校任教,20世紀50年代曾以蘇聯專家的身份在中國人民大學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1963年到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1975年調往蘇聯科學院自然科學和技術發展史研究所。凱列教授勤于思考,學風嚴謹,在蘇聯時期因思想解放、觀點新穎而多次受到批判。凱列教授對科學技術哲學的認識,具有明顯的馬克思主義色彩,但又突出地體現了俄羅斯哲學注重人文精神和社會發展的特點,在俄羅斯哲學界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作者: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太原1~5B2科學技術哲學弗拉基斯拉夫·讓諾維奇·凱列20032003科學哲學作為哲學知識的一個領域,是不斷發展的。文章對蘇聯、隨后是俄羅斯科學哲學的發展脈絡進行了簡要梳理,著重闡述了現代俄羅斯科學哲學的研究特色及近些年獲得發展的幾個方向,特別是在科學發展的模式方向上,俄羅斯科學哲學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科學哲學/研究特色/俄羅斯  Science philosophy/research features/Russia

網載 2013-09-10 21:38:32

[新一篇] 論強化高校圖書情報系統的服務職能

[舊一篇] 論當代教育管理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