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應深化土地資源的教學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貫徹合理使用和保護土地資源的基本國策,增強高中學生土地意識,是高中地理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環境教育的具體體現。當前的中學生思想開放、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地理教學中單一的地理知識傳授已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在進行土地資源的教學中,在傳授土地資源的概念、基本特點、土地資源利用和保護的基本內容同時,還應結合課本的內容,教育學生樹立起嶄新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境觀。下面就如何在地理的教學中深化土地資源的教學談幾個問題。
      一、明確土地在經濟建設及人類活動中的作用
  土地做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具有獨特的性質,即面積的有限性、分布的固定性、被人類利用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可塑性和不可代替性、以及土地的廣泛使用性和可觀的經濟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土地是一切生活和一切生存的源泉”,在我國《孟子·盡天下》書中也有“諸侯之寶有三:土地、人民、政事”之說,可見土地與人類社會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土地資源的數量、土地分布、土地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和限制作用。由此可見,土地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人地觀
  (一)樹立人口的增長超過土地承載能力的人口觀
  我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林地、耕地和草地。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土地資源不僅多而且排次也是前列,是世界土地資源的大國,但按人口平均占有量計算,僅為世界平均占有土地的1/4。中國在僅占世界7%的耕地上,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跡。但我們也應看到,我國人口的數量已接近土地所能承受的極限,人口的增長速度超過土地所能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發展速度,各種土地類型的數量與人口相比較,顯然是“人多地少”。就耕地來看,目前我國可開墾的土地資源數量很少,有些地方甚至還要退耕、還林和還草。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的發展,城市和交通占地也將不斷增加,耕地面積也將不斷縮小,據專家預測,到本世紀末,我國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頃。所以我們要用這一事實教育學生,再也不能陶醉在“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優越感中,應樹立人口的憂患意識,宣傳計劃生育,限制人口增長。
  (二)樹立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土地可更新的能力是有限的資源觀
  土地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生產和生活資料。雖然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但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保護,它能夠不斷為人類創造財富,因此,土地是可更新的資源。
  按傳統的資源觀念,地球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土地資源也是無限的,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人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隨心所欲的利用土地,毫無顧忌的向土地索取財富,無須考慮土地能否適應。然而產生的后果,是使大片土地喪失再生能力,土地退化、沙漠化和鹽堿化,這樣的教訓是十分慘痛的。例如,現代的黃土高原在古代原本是“森林蔥郁,草原豐饒,牛羊遍野”的好地方;清朝初期,甘肅附近還是“古樹參天,清流遍地,幽曠絕塵”的“桃花仙境”。清朝末期,由于人們對土地掠奪式的開發,已是“千里隴原,一片赤土”的凄涼景象。通過這樣的講述,使學生們感受到:人類應該十分珍惜土地資源,土地已越來越成為稀有資源。漫不經心的浪費、濫用甚至揮霍土地資源,最終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人們要合理使用和有效保護土地資源,科學利用土地資源,使其不斷更新,不斷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
  土地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可更新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在教學中應貫穿“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使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土地資源觀。
  (三)樹立保護土地資源,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的環境觀
  土地和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土地是構成環境的主要因素,土地與環境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人們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例如土地沙漠化這個世人矚目的重大問題。目前全球已沙漠化和正在沙漠化的土地相當于兩個中國的面積,我國北方地區就有沙漠化和潛在沙漠化土地33.4平方公里。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沙漠邊緣及干旱或半干旱地區過度墾植,濫肆放牧,破壞植被等活動造成的。土地沙漠化將使生態環境惡化,大面積的農田、牧場成為不毛之地,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產和生存。土地的過度利用不僅表現在土地沙漠化上,還將會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次生鹽堿化,使土地貧瘠,生產能力銳減,使全球的生態平衡失調。因此學生應樹立土地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保護土地資源,就是保護環境的觀點。
  (四)樹立人類社會發展依賴于土地資源與人的協調發展的人地觀
  社會發展,人口劇增,使土地資源日益減少,這是不可忽視的事實。另一方面,在人與土地的關系中,人是屬于主動地位,土地是被認識和利用、改造和保護的對象,人對土地起著支配的作用,使土地能夠為人類提供生產和生活資料。反之,土地資源又經常影響人類的活動,有時可起一定的限制作用,甚至在一定條件下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基于這種認識,人們提出了人與土地相協調和人能動的控制土地的思想。人與土地相協調,一方面要使人類的活動能順應土地發展的規律更充分合理利用土地。根據土地的自然屬性,因地制宜,因地盡其利。如在草原地帶大力發展畜牧業,充分利用草原資源和草原優勢。另一方面,對已破壞和退化了的土地進行調整,使其向良性方向轉變。如對已沙漠化的土地應有效治理,改變對土地的利用方式或退耕還草,使土地恢復生產能力。人類能動的控制土地,就是要根本改變土地發展的自發狀態,在對人文和自然條件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科學預測基礎上,對土地實行定向改造或自覺控制。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對生產力很低的鹽堿地進行人工改造,疏通水道,改變流域狀態,在人工的控制下種植水稻和發展漁業生產。
      三、結合當地土地利用和保護現狀,深化教學內容,
    增強學生的土地意識
  土地資源的教學,應密切結合當地的土地利用情況,例舉具體實例進行教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用事實教育學生,加強學生對土地資源合理使用和有效保護的理解和認識。
  在教學中應選擇本地土地資源和土地利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既能說明本地土地利用中的主要問題,而且和教材的內容相聯系,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加強和深化土地資源的教學是現代化教學的一個環節。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書本的知識,同時也擴大了視野,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符合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中“以環境、人口、資源為中心教學”的要求。
                  〔作者單位:大慶中學〕
                  (責任編輯:岳曉萍)
  
  
  
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09-110G33中學地理教學關艷琴19961996 作者: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09-110G33中學地理教學關艷琴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0:00

[新一篇] 香港問題之我見  ——1994年10月10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的演講詞

[舊一篇] 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對策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