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的內在辯證性與現實指向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亞里士多德對“形而上學”的創建及內涵的基本規定
  “形而上學”這一書名并非亞里士多德所使用。據記載早在公元前40年左右由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學院第11代繼承人安德羅尼柯根據保存下來的講義、筆記編輯而成。安德羅尼柯在把亞里士多德有關談論自然事物及其運動的材料輯成《物理學》一書(《第二哲學》或自然哲學),而后才把論述存在一般原理等抽象問題的材料編成此書,當時無以名之,取名為《物理學以后諸卷》(ta mata ta phusika),即《形而上學》(形上之學或第一哲學)。在古希臘流行的觀念中,哲學的涵義很寬泛,同“智慧”、“理論學術”具有同等意義。亞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確了智慧的理論學術包括數學、物理學、第一學術。第一學術是研究“本體”、“本原”、“存在”自身的性質、原理和原因的一種學問。本體的原理和原因,在一切原理和原因屬于最高的原理和原因,研究最高原理和原因的那種理論就是“最高的智慧”。[1] (P35)以“本體”為研究對象的“最高智慧”當然是數學、物理學等次一級智慧的基礎和根據。由于人們通常將第二哲學(如數學、物理學等)稱為自然科學,所以就將第一哲學稱為科學的基礎和根據,比自然科學知識更具科學性的科學,于是稱之為“科學之科學”,因而也就有了形而上學致力于科學化的致思歷程。海德格爾認為,這可能是一種誤解。希臘語并不是像現在人們所熟悉的歐洲語言這樣的一種單純的語言。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那時還不是哲學家,而是更偉大的思者。走向“哲學”最早是由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完成的。在赫拉克利特之后兩個世紀,亞里士多德才把“存在者是什么?”規定為“形而上學”的思想方式。哲學是一種能力,它能夠把存在者收入眼簾,而能夠就存在者存在來洞察存在者是什么。海德格爾還說,亞里士多德關于哲學是什么的說法決不能是對我們的問題的唯一答案。尤其是,它也不過是許多答案中的一種而已[2] (PP. 596-598)海德格爾的亞里士多德解讀至少說明了“師徒三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在整個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奠基作用。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是古希臘哲學自創始以來的自由發展的結果,是古希臘哲學智慧的結晶和最高峰。正因為它是最高峰,所以才既是對先前哲學思想的高度綜合與創新,又對其后的整個西方哲學和文化傳統起著奠基作用。古希臘哲學的最早階段是從原始宗教和神話傳說中分離出來,這是一種以追問“本原”問題為主題的理性思維方式,是人類理性思維的原始階段和素樸階段,追問“本原”問題的思維方式就成了西方文化的思維“種子”。“本原”問題內含著“本體”以及作為“原始因”的“原因”兩個方面,這也預示著今后的致思內容要從兩個方面著眼:一是實體因,再一是動力因。追問本原問題的思維方式還更為根本地隱含著追本溯原的還原式思維方式,以及“人性外投”的觀物思維方式,并以觀物思維方式去看待人事的致思動向。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是古希臘早期哲學發展演變的合乎邏輯的結果。海德格爾評價說,“不光我們所要問的什么,即哲學,按其起源來看是希臘的,而且我們如何追問的方式也是希借的,就連我們今天的提問的方式也是希臘的。[3] (P592)還說“原始希臘的哲學之本質,受到基督教觀念的引導和支配。但哲學本質上是希臘的。這話無非是說:西方和歐洲,而且只有西方和歐洲,在其最內在的歷史過程中原始地是哲學的。這一點為這諸科學的興起和統治地位所證實了。因為諸科學就來自最內在的西方-歐洲的歷史過程,即來自哲學的歷史過程,所以它們今天才能對全球的人類歷史打上一種特殊印記。”[2] (P591)海德格爾的評價也有不妥之處,現代西方哲學和后現代西方思潮中反形而上學的思想家許多就是從古希臘哲學哲學中尋找理論資源,而“形而上學”是古希臘哲學的結晶和靈魂,所以反思西方文化傳統和深入解讀“形而上學”的內涵具有必然的聯系。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本體論思維方式,即在二元世界中尋求超驗的知識的抽象化和絕對思維方式;二是科學化觀念,將形而上學作為最高智慧,并努力尋求形而上學的第一原理,因而注定了整個西方文化的所謂“科學精神”,形而上學的科學化追求;三是由“愛智”演變為以“概念”、“范疇”的邏輯構造去獲得“科學知識”的邏輯體系。海德格爾認為赫拉克利特的邏格斯是集中、采集、一即一切的意思,而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那里,邏格斯就成了“思之學”了。其實,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中既有形式邏輯(主要是三段論、矛盾律),又有豐富的辯證思想,形式邏輯和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與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現代機械自然觀有密切聯系;四是主智主義的知識論傳統。上述四個方面的特征構成了西方形而上學知識論傳統的基礎,也規定了西方文化的主智主義精神。
  二、對現實的超越與對現實的規范的統一構成形而上學內在辯證性的真實意蘊
  “形而上學”受到現當代西方哲學家的猛烈討伐同黑格爾有必然聯系。在黑格爾形而上學思想里,其本體論、邏輯性、先驗性、超驗性、科學性、能動性、思辨性,在西方傳統哲學的意義上達到了頂峰,而其哲學的成功之處在于其“實體即主體”的“精神自我”的能動生成本性,將形而上學與辯證法內在地統一起來。他的“絕對理性”或“整個理性框架”的內容,達到了理性的完整性,解決了康德哲學中工具理性與實踐理性二元對立困境。難怪黑格爾將他的形而上學自封為“科學之科學”。怎樣理解黑格爾的“科學之科學”的說法呢?拙文認為有三點,一是黑格爾的形而上學是在近代認識論充分發展、理性自覺基礎上,將辯證法,形式邏輯完善地統一于自己的思想里,較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在“知識論傳統”的西方文化視野里確實更“科學”了;二是黑格爾的形而上學解決了德國古典哲學乃至西方傳統哲學的重大問題,特別是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的理性分離、理性困惑,理性自覺了,理性內在地變為一個“大全”了;三是我們應該變革我們的“科學觀”了,科學和知識的基礎就一定是科學嗎?科學自身怎么能是自己的依據和基礎呢?如果“科學”的基礎和依據是科學即“科學之科學”,那么“科學之科學”的基礎和依據又是什么呢?所以,不能將“科學”作為“科學”的依據,也不可能將“科學”作為“哲學”的依據,更不能將“科學”作為人的文化的依據。海德格爾說,“沒有任何一門科學的嚴格性趕得上形而上學的嚴肅性,哲學絕不可能以科學觀念的尺度來衡量。”[2] (P152)美國研究存在主義的思想家威廉·巴雷特說,“幾百年來,人的理性的發展是人的最大的成就之一,……與理性主義的傳統相反,現在我所知道,使人成為人的并不是他的理性,相反,理性是使人確實成為人的結果。”[3] (P274)那么,我們將在何種意義上去說“科學”呢?成為現當代西方哲學的眾矢之的正是黑格爾形而上學的“科學之科學”。真是讓人深思。
  西方哲學形而上學的自我超越過程構成了西方文化反傳統的傳統的靈魂,我們在何種意義上理解“形而上學的自我超越”呢?看來“形而上學”還蘊含著更為深刻的意義。形而上學構成了西方傳統哲學的靈魂,每一個形而上學家都是一個本體論者,都將自己所確立的本體沿著科學化、邏輯化、體系化的路線思想到“致極”的程度,最終營造了一個個封閉的形而上學體系,而哲學史上“形而上學的超越”又揭示了形而上學內蘊著理性的辯證性。超越性中的辯證性說明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形而上學的超越是自我超越,超越性就源于形而上學內部。那么形而上學內部怎么產生了超越性呢?因為形而上學根源于人的理性對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有限的理性尋求無限的超越愿望。人的有限性是意識到的有限性,被意識到的有限性就成了精神中的理想性,理想性就意味著對歷史和現實的超越,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人的生活就是人的自由,自由是活著的人的本性,人所創造的文化世界必然包含著人的超越性,形而上學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表現,人的意義意識、自我意識必須由形而上學自身的超越性體現出來;另一方面是形而上學的自我超越是超越性和自律性的統一。追求“終極性”的形而上學就是一種超越性思維,形而上學的超越在認識,傳統及審美等方面均體現出來。認識從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從可見世界到可知世界就是認識的超越性;人的生活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從現實生活到理想生活,就是人的生活的超越性;形而上學的自我超越就體現了人對自身的超越,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形而上學的超越性又意味著自律性。因為,超越性是理想性的表現,對歷史的超越就是對未來生活的理想和完善,就是對文化實踐和文化行為的調整、自覺和規范,超越之路即為規范之道。“形而上學”是西方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了西方傳統文化的自覺和西方文化自我超越的傳統怎么來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并且人怎樣以精神文化的方式,再現出自己的存在方式呢?我們這里從一般生物存在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般生物的存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具有自己性、本已性、自存性,個體是承載著自己的感情與靈氣的個體,在時空上具有直接性,生物的感知與感情,首先就是“意識”到自己的那個個體;另一方面,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的自我超越性就根源于西方人自己文化實踐所創造的文化環境。形而上學及其自己的他者,若干自己的他者就構成自己的那個類,即種類,種類作為一個自己,也有自己的他者,即類屬,這樣就形成了體系、系統、整體和存在的場性,系統性是生物存在的另一本性。生物存在的系統之維具有間接性、深刻性、整體性,所以也容易被隱藏和忽略。動物是無意識的。它的生命是專門化的,與環境是直接同一的,生物與其環境是一個自組織性狀態,具有天然性,動物對自己的生存基本上不知不察不覺,所以說是“自然而然”。人的存在方式完全不同于一般生物的存在方式。人是非專門化的,勞動實踐將人從自然界動物中提升出來,創造了文化世界,人就自己將自己“文化”了,人有“文化”了,人就是文化的存在,去生存、生活、生命。命就是命令自己去生活,克服障礙去生存,在這里,命令的對象是自己,極端性是人的渴望自由的極端表現。生產實踐是人和文化生成的基礎,而人的精神、意識卻是人的生命的靈魂和關鍵。人是通過精神和意識實現對所有被意識到的事情的把握,包括精神對自身的把握。精神和意識構成了人的生命的直接存在,人的生命意識的進步就是精神和意識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人再現自己的整個的存在是通過意識精神實現的,精神、意識及其理念性的文化表征著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質。黑格爾說,絕對精神以人為中介實現自己,是一個很深刻的道理。人是在歷史中通過文化實踐不斷自我生成的,精神和意識的進化,整體性中的多樣性,這是人意識到個體并對個體存在產生自覺的,必不可少的精神前提和物質前提。人有了精神,人的存在就會進入到自己的精神中去,并經過內在精神的加工將理智因素,傳統因素等等以“目的”的方式賦予人的精神中,這就是人的精神性的存在。當著人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時候,人就會通過多種方式將自己從環境中區別出來,于是人就內在地意識自己存在現實的不足,理想化是自我意識的必然,審美意識與原始的自我意識有內在的聯系。哲學從早期神話原始宗教中分離出來,就體現了人的精神把握能力的飛躍,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相當成熟的表現,形而上學是古希臘人對自身存在整體和文化圖景的統觀把握,精神只有具有形上性,超驗性、思辨性才能做到對人的存在的徹底把握。海德格爾說,“哲學是某種最初決定著希臘人的生存的東西”。[2] (P590)人是自己創造了一個文化世界才生存的,人創造的文化世界關乎著人的生存,在這種意義上,形而上學就是對“文化”的反思和校正。人創造的文化世界既依賴于自然世界,又是對自然世界的超越和提升,人作為整個世界的唯一的能動者,既要在意識中把自己作為個體來對待,又要把自己作為整體中的個體來對待,而后者更為重要。形而上學是對“世界”“本原”的問題的追問,必然從整體性把握自己的“意義”,因而“形而上學”的自我超越內在地包含著超越性和自律性的統一。人是在整體性愿望的基礎上去認識“認識”,在認識能力提高的基礎上再去把握存在意義和存在的那個“整體性”的。一般生物沒有意識,無所謂能動性,因而談不上去控制自己。人的能動性是在不斷地生成著的,人的理智是在自己造成的變化中控制自己的理智。理智控制自己才叫理智,真正的能動性是自強、自覺、自由和自律的合一。人,始終無法認識科學、真理到底是什么?文化關鍵是表征人、肯定人、提升人。人性是超越性與自律性的統一,自覺精神更重要的是約束意識。
  三、形而上學的歷程就是反思和引領文化現實實踐活動的歷程
  任何形而上學都是歷史的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既在理性的最高層次上表征著特定的歷史,又以“最高智慧”的形式超越著那個歷史。形而上學的歷史性表現為以歷史時代典型文化樣式為樣本,“終極化”為最高的理想和知識與科學的根據;同時,表現為“終極化”的形而上學又內在地受歷史時代的規定并規定著歷史的進一步運動變化。從這里我們就看出了生成于歷史并超驗地、思辨地表征著歷史的形而上學同歷史的緊密關聯。形而上學的“西方意味”,形而上學的“自我超越”以及形而上學的內在的“超越性與自律性的統一”更為深入地說明了這種關聯。西方形而上學的傳統就是西方人對生存“意義”追問的傳統。每個現實的人都是立足于自己的現實存在去面對他所生存的外部世界,而他視域中的人是“多方面優越性統一起來的理想人”。實際上,人的生活的自覺性就表現為時刻以精神的方式去追問現實中的自己那個“意義”,這就是形而上學。所以,海德格爾說,“首先,每個形而上學問題總是包括形而上學問題的整體。它總是這個整體自身。其次,每個形而上學的問題都只能這樣被迫問,即:發問者本身包括在問題里面,也就是說,已被擺到問題中去了。由此我們得到下列啟發:形而上學的追問,是必須就整體來進行,并且必須從發問者此在的本質的處境中來進行的。”[2] (P136)
  理性、自由和形而上學是西方文化傳統中的三個關鍵詞語,我們說西方文化傳統是知識論的、主智主義的傳統都同這三個詞語有根深蒂固的聯系。但是,在西方歷史的不同時期,理性的內涵是什么?以什么方式獲得自由?怎樣理解形而上學?這三個問題都在不同哲學家里有不同的理解。西方文化傳統就是努力使“理性”獲得“自由”的歷史傳統,對形而上學的追問構成了西方文化的靈魂。人是歷史中的有意識的存在,這句話包括著豐富的意思。存在規定、制約著意識,意識又統構、理想化著存在。意識與歷史就形成對立統一的關系。人的生活就可以用兩句話來把握:人如何用精神把握現實中的存在,人又如何將精神把握的那個現實存在變化為現實。因而,人的統一存在就分裂為“兩種存在方式”:即主觀思想中的存在和現實具體的存在,實現二者的統一即“意義”也就成了形而上學的靈魂。形而上學就是以第一哲學的方式追問“意義問題”,對“形而上學”的追問也是對“意義”的自覺和追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明確地提出了“人,認識你自己”的問題,“真正的智慧就是自知無知”,[4] (P65)愛利亞學派思想家巴門尼德提出“能被思維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4] (P65)他們的思想恐怕就是“理性存在者”的“自由問題”,到了亞里士多德及以后就形成了“形而上學”的問題。其實,對形而上學的追問的歷程本身就表明了人的理性和自由是在歷史中不斷生成的理性和自由,人的理性和自由是有限的自由,理性企圖超出自己的有限趨向無限,這就是形而上學問題的根由,將理性的某種超越方式絕對化為本體,這就轉變為僵化的、封閉的東西。每個形而上學都是一個“非此即彼”的終結者,對“非此即彼”這個“終結者”的追問就是對形而上學的追問,形而上學家們互不服氣,追問形而上學的歷程就成了他們構筑自己的形而上學,并取代以往形而上學的歷程。這就揭示出人的理性不是封閉的,它要趨向自由,開放的理性去尋求自由的過程就是認識自己,生成自己的過程。形而上學內在著辯證本性。形而上學的追問與更迭表明了人要不斷地反省以往的那個第一哲學,以往的那個知識的根據,去構筑知識的新根據,在這種意義上,形而上學即第一哲學作為知識和科學的依據還是有道理的。同時,也表明作為知識和科學的根據,并不只是那種“自明的,必然的、普遍的知識”,這只是傳統形而上學的觀點;作為知識和科學的根據,在康德形而上學思想里就是道德理性,不是理論理性;在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里就換成了“生存”、“此在”,而海德格爾對傳統形而上學的科學追求進行了徹底批判。現當代西方哲學“批判和拒斥形而上學”的觀點主要針對的是形而上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絕對主義和本質主義,以及刻意建構邏輯體系和致力于科學化的追求的思維趨向。他們思想中關注的問題及思想支點主要是生活世界和語言,而其思維方式多傾向于相對性,甚至將“相對性”絕對化。我們不禁要問“他們能超出形而上學的傳統嗎?”西方哲學的演變大致沿著分化——綜合——分化——綜合的方式進行的。亞里士多德以前的思想狀況是分,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綜合思想家;黑格爾以前是分,黑格爾是一位傳統哲學的綜合型哲學家;黑格爾以后就是現當代西方哲學對形而上學和傳統哲學,乃至對哲學本身進行批判和拒斥,那么以后還會有新的哲學綜合嗎?“分化——綜合——分化……”是不是一個哲學思想演變的規律?
  超越最難超越的不是對象,而是自身所形成的那個所謂的“超越傳統”。形而上學是人的本性,是說形而上學的自我超越以及內在的“超越性和自律性的統一”是人的本性。黑格爾是傳統哲學中最大的形而上學家,關鍵就在于他把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統一于他的整個理性之中,實現了理性的統一,解決了理性與信仰,價值與自由的二元分離問題。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里提出了實踐理性的自由是自律的思想,這很關鍵,但他未能解決二元論的理論困惑,原因就是康德仍然將工具理性與實踐理性絕對對立起來,說明了離開辯證法,理性就是不完整的,理性的價值即追求自由只能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學,所以,理性的形而上學恰好說明理性要在尋求形而上學的過程實現自己的認識和圓滿,這時的理性就不再是認知理性了,而是“健全的理性”了。在這種意義上,辯證法不是外在于形而上學,而恰好是形而上學的內在性質。
  結語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在批判考察理性的基礎上以二元分裂的方式解決了“知性形而上學”中的難題;海德格爾站在生存論的高度對西方理性文明、工業文明進行了反思,其“形而上學”的基點是人的現實中“此在”生命,對海德格爾來說,文化傳統反而成了要被超越的對象,也就是西方文明要走出生存的“此在”困境,這種“超越傳統”不能不被超越了。威廉·巴雷特在評價海德格爾的思想時稱,“海德格爾認為,西方傳統是以遺忘存在開始的,這一傳統已經以陷入死胡同而告終,現在我們在思想中必須超越這一傳統,追溯其產生的源頭,人們就不能不想到在東方崛起的人類其他偉大文明。”[3] (P230)在馬克思的思想里,他以實踐為基礎解決了本體論與辯證法的分裂問題,以實踐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統一的方式將超越性與自律性統一起來。恩格斯說,“他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根本不再是‘哲學’了,而只是‘世界觀’。哲學在這里被‘揚棄’了。”[5] (P481)這也能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同樣超越了“西方傳統”了。全球化時代的今天,世界文化中的多種思想和觀念要在全球性空間里進行廣泛而長久的接觸,對于民族性的“文化傳統”我們也要有新的認識。
現代哲學廣州119~124B1哲學原理陳文殿20072007
形而上學/辯證性/現實性/本體論
通常認為,形而上學是“非此即彼”的絕對化思維方式。形而上學何以內蘊著辯證的本性,并構成了西方哲學的靈魂,以至整個西方哲學都在同形而上學纏繞在一起?該文認為,正是形而上學內在的辯證性推動著西方哲學乃至西方文化的不斷超越的歷程,也正是由于這一點才規定并形成西方哲學和文化的傳統。形而上學的自我超越性,一方面說明了西方理性文化傳統的超越性,另一方面說明了形而上學內在著“自律”意識。形而上學的內在辯證性根植于西方民族的文化現實和文化實踐活動之中。
作者:現代哲學廣州119~124B1哲學原理陳文殿20072007
形而上學/辯證性/現實性/本體論

網載 2013-09-10 21:40:39

[新一篇] “幽暗之中的上帝”  ——論尼撒的格列高利的神秘主義

[舊一篇] “收支透明化”已刻不容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