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青年的關系研究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提要:研究農村青年與研究城市青年不同,青年與城市的關系反映了差異甚大的社會現實。近年的調查特別強調那些常常被遺忘卻又顯而易見的現象。
  近幾年關于青年研究的一個新動向是,將青年作為人生中起決定作用的一段時間,研究它在每一代人口中的關系,而不是把青年當作一個同一或特殊的人群。這些新的研究可以對城市青年及他們的生存空間環境和表現作出新的解釋。正是從這一角度提出青年進入城市的問題,具體說就是他們獨立地進入自己的住宅。面對到勞動年齡以后不斷增加的困難,青年們延長了父母對他們的家庭支持。當他們離家步入社會后,兩代人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小,相反,父母對他們的支持與陪伴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進入成年后的住房成了原家庭介入的特殊領域,家庭給予他們寶貴的支持(如置家時的物質幫助、租房押金等),以使他們順利步入租房者的行列。
  大學區城市
  從80年代末起,青年融入城市空間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對大學及大學生活方式的思考。人們注意到兩方面的問題:一是60年代建造的大規模的大學區遠離城市,二是學生數量日益增加,新建大學區的問題越來越必要和迫切。面對這些問題,城市規劃人士和研究人員推出了21世紀的大學模式,這種模式將改變把大學區當成附帶物的形式。確實,這些計劃與現實之間的和諧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青年學生在城市中心居住已經成為他們生活方式的一個組成部分。面對學生宿舍的匱乏,而且宿舍大多偏離市中心,住在城里父母的住房或自己單獨住房就成為大學生們的主要居住方式。還不算那些每天打工的學生,這些學生同以前的學生相比,他們較多地考慮獲得收入,較少地全身心地撲在學業上。這一點也構成了大學生生活中的城市現象。
  郊區青年與領土政策
  近十年中,這些青年成了城市的新目標,他們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城市生活條件差的問題。出身于平民階層和少數民族的學生不滿意郊區的生存空間,同樣,郊區的生存空間也造成了他們的貧困和與社會的隔絕。這些青年有許多共同點,他們或有著親緣關系,或有著鄰里關系,或世代都居住在某一地區,他們組成了同一命運的居民群體。另外,社會政策也不斷地把他們固定在自己原有的圈子里,限制了他們向外輻射,融入社會的行動(如住房、職業教育、社會性活動)。青年們除了可以周期性地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從而走出他們的圈子以外,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自己的社區活動。可以這樣說,他們去了解市中心是一種“沖破圍墻”的行動。
  在80年代新的社會政策中,青年融入城市被視為社會融入的組成部分。在實踐中,社區可以作為最佳寬松環境的城市區域,也可以是最能滿足青年需要的地方區域。推動青年成為城市的積極參與者,將他們融入他們所在社區的社會發展,曾是政府機構考慮實施的原則之一。在這方面,把青少年尚未形成的團伙變成社區的協會組織,可以使新的“地方民主”,和伴隨著革新與矛盾的社區公民意識得到發展。
  被排斥的青年與城市
  針對貧困青年的地方政策應與社會隔離進行斗爭。社會隔離實際上是社會排斥的被領土化了的形式。城市也同樣是社會排斥的另一種形式的舞臺,即“脫離領土”,具體表現為“無固定住所者”。這一問題由于越來越多地涉及青年,所以變得更為重要。特別是這些無住所的青年成為新一代被剝奪的社會階層。在英語國家,如美國、英國等,這類現象更多地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同時也證明,在這些城市社會中,新的社會排斥出現得比我們觀察到的法國更早,或成為法國的前車之鑒。
         (本文作者:法國普羅萬斯大學講師)
  
  
  
城市問題京49~50D421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迪力·普羅斯/梁音譯19951995 作者:城市問題京49~50D421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迪力·普羅斯/梁音譯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3:07

[新一篇] 均勢與國際秩序:冷戰后時代的思索

[舊一篇] 城市意象  ——城市形象及其情態語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