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做好“十一五”規劃工作的初步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深入分析“十一五”期間國內外環境及其變化趨勢
      (一)關于國際環境
    和平和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要和平、求發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強烈愿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和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條件,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但由于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表現出更具有進攻性和單邊主義的色彩,恐怖主義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領土、邊界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影響和平和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總的來看,我們仍可以爭取到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同時也要更加重視新形勢下加強國家安全保障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經濟通行的必然趨勢。但在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進程必然充滿復雜的矛盾和諸多曲折,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相互交織。世貿組織多哈和坎昆會議連續受挫,使全球多邊貿易體制面臨嚴峻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包括締結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推進區域經濟集團化等呈現加速勢頭。這既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和必要補充,又成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過渡和防范全球化風險的屏障。如何在參與全球多邊經濟、貿易體制改革與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中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形成,使我國能夠最大限度地分享經濟全球化的收益,有效防范國際經濟風險,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
    新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必將帶來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史上更偉大、更深刻的產業革命。種種跡象表明,世界先進生產力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性突破的關頭。每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能否把握當代世界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趨勢,抓住歷史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將從根本上決定它們在新世紀的前途命運和國際地位。以美國的網絡技術股泡沫破裂為標志,全球IT產業正在經歷一次調整,也在孕育著新的突破;而生物工程技術產業、新材料技術產業,能源、環保高新技術產業等日益嶄露頭角。制定“十一五”規劃,必須對今后一個時期世界新科技革命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趨勢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新一輪全球性產業結構大調整和與此相應的產業跨國大轉移步伐明顯加快。能否抓好這個機遇,對于推進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培植和提升我國在未來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動態比較優勢至關重要。如何準確把握新一輪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跨國轉移的新趨勢、新特點,從而更有效地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也是我們制定“十一五”規劃需要深入分析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關于國內環境
    國內市場供求格局的重大變化,使我國經濟增長由過去主要受供給數量約束轉變為市場需求和供給質量、結構的雙重約束。近幾年,緩解需求不足的矛盾,抑制通貨緊縮趨勢,成為短期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任務。由于持續幾年擴大內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我國需求不足、通貨緊縮的壓力逐步減弱,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日漸增強,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2003年GDP增長將達到8.5%,但在經濟運行中也出現了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但還不能說保持宏觀經濟總量平衡的矛盾主要方面已經起了根本變化,因此宏觀調控政策的基本取向還需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并作適度調整,從中長期趨勢看,一方面,經濟景氣波動以需求不足為起點很可能成為今后的一種常態;另一方面,潛在的通貨膨脹因素的積累,主要是財政債務風險和金融資產風險也不容忽視。同時,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量低效率地消耗不可再生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隨著經濟規模迅速擴大,一些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如耕地、水資源、石油、生態環境等)供給瓶頸的約束明顯強化。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不足是我們的基本國情。“十一五”期間,如何進一步培植和擴大國內需求,如何保持宏觀經濟總量平衡、防止通貨緊縮反彈和通貨膨脹重現,如何突破資源供給瓶頸的制約,需要深入研究、切實解決。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我國經濟運行的體制環境已發生重大變化。十六屆三中全會之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將使經濟運行的體制環境發生更為深刻的變化,這對中長期規劃的內容、形式、編制和實施方式等都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要求,“十一五”規劃工作應當在這些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進行大力度、深層次的改革攻堅和全面的制度建設創新,如何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有許多高難度、高風險的復雜問題需要深入研究、謹慎處理,“十一五”規劃對此要有充分的估計和周密的部署。
    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使我國對外經濟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十一五”期間,我國將結束加入WTO的過渡期,這不僅會使“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趨勢更加明顯,而且將對我國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帶來長期的、深刻的影響。在加速融入國際經濟和與國際經貿規則全面接軌中,如何迅速提高國際競爭力、把握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動權,如何在高度開放的環境下保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性和國家經濟自主與安全,“十一五”規劃應當提出有力的對策。
        二、確立新的發展觀,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確立正確的發展觀至為重要。我們所需要確立的新發展觀,應是與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科學的、大眾的現代社會主義發展觀。
    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水平低,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但尚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十分典型。因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來,才能為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物質基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現代化道路,才能有效解決人口眾多與資源不足的矛盾,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和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把促使傳統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向現代一元經濟社會結構轉化作為發展的主線,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才能使發展帶來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促使社會全面進步。
    我國現在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這種發展階段的變化,要求我們在謀劃發展時,不僅要關注經濟總量的繼續增長,尤其要十分重視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不再是著重于現有生產力水平量的擴張,而要特別重視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加快以先進生產力改造、取代落后生產力的進程;不僅要關注人民群眾對生存資料數量豐富和質量提高的需要,還必須關注人民群眾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需要;不僅要繼續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鼓勵和支持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還必須適時地把統籌協調城鄉、區域發展和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問題提到重要位置,把效率優先與兼顧公平更好地統一起來。
    發展必須要有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深化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切實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做到科學決策、科學行事。必須充分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堅持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來加快發展。必須科學認識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的發展和自然界發展的系統關系,經濟是基礎,經濟發展必須促進社會進步,而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又離不開自然界的發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來重構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發展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要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把重視發揮優秀人才的杰出貢獻與堅信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統一起來,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事業。要使最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公平地分享發展的成果,尤其要重視使絕大多數人受惠,使社會弱勢群體得到保障和扶助。
    現代社會主義不同于經典理論的或傳統社會主義的主要區別,一是現代社會主義是發展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而不是馬克思設想的那種消滅了商品貨幣、不存在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也不是早期社會主義實踐的那種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二是現代社會主義是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要與國際資本主義共處共存、既合作又競爭的社會主義,而不是馬克思設想的那種世界革命全面勝利后的社會主義,也不是斯大林時代那種“兩個陣營”相對峙、兩個經濟體系相互隔離封閉的社會主義。因此,必須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觀念來看待和處理發展問題,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擺正政府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位置;必須重視擴大市場需求,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在市場競爭中求發展;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效率和公平問題,摒棄忽視效率、效益和平均主義的觀念;必須善于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吸取人類文明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
        三、注重長期發展能力建設,增強發展后勁
    中長期發展規劃,不僅要關注規劃發展目標的實現,還應注重長期發展能力的建設,培植未來持續發展的后勁。“十一五”的發展,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總量2010年比2000年再翻一備,并為下一個十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和再用3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準備必要的后續發展能力。為此,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加強以下五個方面的長期發展能力建設問題。
      (一)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1、加強消化、吸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從科學學來講,只有原創性的科學發現和發明,才是科技創新;從經濟學來講,包括學習、引進、采用別人的先進技術和自己的自主創新,只要是你原來沒有的,都屬于科技創新。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實現科技創新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切都由自己從頭去研究開發。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應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同時,要切實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對引進技術消化不良和過度依賴的問題。應當清醒地看到,雖然外資企業所帶來的先進技術存在一定的“技術外溢”效應,盡管外資企業實行生產本土化、員工本土化乃至研發本土化,但知識產權和資本積累仍然是屬于外商所有,而且核心技術和戰略性、敏感性高新技術是買不來,也不可能指望從外資企業“外溢”出來的。因此,必須努力提高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避免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引進;必須有重點地盡快培植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若干關鍵技術和戰略性、敏感性高新技術領域內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2、加強人力資本建設。科技創新的基礎和關鍵是人才,是人力資本的積累。中國要真正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強國,必須大力提高全體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普及全民義務教育、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造就國際一流水準的高素質的勞動大軍;要從“科技邊緣國”盡快提升為“科技大國”、“科技強國”,必須在普及基礎教育和逐步推進高等教育“大眾教育”轉變的基礎上,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國際一流的優秀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
    3、加強科學研究和產業技術開發基礎設施公共平臺建設。包括先進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點科研基地建設、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中心建設、質量技術標準體系和檢測認證體系建設、科技信息情報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知識普及和新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等。在整合和優化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加強和完善科學研究和產業技術開發的基礎設施公共平臺,是增強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
    4、加強科技成果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化轉化能力建設。包括由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技術的中間試驗,研究基地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孵化體系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政策支持體系建設等。從多方面創造條件,提高科技成果產業應用的轉化率和轉化成功率。
      (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競爭能力建設
    1、進一步實施以質取勝和多元化出口戰略,在努力保持出口價格競爭力的同時,加快培育和提高非價格競爭能力。我國的非資本要素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低廉,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勞動密集型產品更是如此。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我們仍有必要也有可能繼續保持和發揮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同時也應看到,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素成本包括勞動要素成本逐步上升是必然的趨勢,而且從中長期看,我國人民幣升值也是一個必然趨勢和國家經濟實力提高的表現。因此,必須十分重視加快培育和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非價格競爭力,包括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開辟多元化的出口市場,構建和完善國際營銷網絡,改進交易方式,加強出口營銷的信息服務、廣告宣傳、運輸配送、售后服務體系建設等。
    2、培植和提升國際動態比較優勢,增強在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中把握主動權的能力。我國加入WTO后,國內產業必然加速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中。我們不應是被動地接受外國跨國公司對國內產業的整合,也不能長期甘居國際分工體系的底層,必須大力推進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并善于借助外國跨國公司的力量,在發揮我國現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努力培植新的、更高層次的比較優勢,從而把握融入國際分工體系的主動權,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層位。
    3、加強“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能力建設。應當看到,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一般勞動密集型輕加工組裝業的過程已經基本完結,新一輪跨國產業轉移的重點主要是資本密集度較高的成熟技術重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非核心技術的制造環節,而這些產業已經出現了全球性的生產能力過剩。因此,利用東道國已有的產業基礎、配套能力和低廉的非資本要素成本,采取跨國并購和證券化投資方式,比之對外直接投資更為經濟、見效更快、市場風險相對較小,日益成為實現產業跨國轉移的重要投資方式。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和資本項目的人民幣可兌換,也將穩步推進。“十一五”期間,我們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尤其是“軟環境”,爭取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并努力提高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和效益;同時,積極探索多種新的吸引外資方式,在逐步開放產權并購和資本市場中加強和完善監管體系,有效提高“引進來”的能力。在實施“走出去”戰略方面,要著重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化經營能力的大企業,形成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加強相關有金融、保險、法律、海外資產監管等支持、服務能力建設,以及外交工作的配合。
    4、增強參與制訂國際經濟規則的能力。參與制定國際經濟規則的能力,是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之一和重要體現。誰能掌握制訂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就能在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中取得更大的主動權。我們必須加快培養精通國際經貿、國際金融、國際條法的專業人才,熟悉國際經濟規則的制訂程序和實施機制,增強參與能力,有效趨利避害。
      (三)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1、著眼于全球的保障重要戰略性資源可持續供給能力建設。包括加強國內重要資源的勘探、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在保證現實需要的同時增加必要的后備資源;加強廢舊資源的回收利用,增強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能力;建立相對穩定的重要資源性產品進口貿易關系,建設重要稀缺資源的國外開發、供應基地等。
    2、加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制度建設。這是有效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的根本出路。
    3、在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同時,集中必要力量加快對重點領域和重點地區的整治,解決好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
      (四)統籌協調能力建設
    1、加強統籌協調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宏觀調控能力。為此,要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和決策機制,增強宏觀調控實力,正確區分資源市場配置與非市場配置的領域,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與有效實施宏觀調控更好結合起來;調整、完善有關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和經濟社會政策,從法制、體制和政策上保障和強化國家的統籌協調能力。
    2、加強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的能力。為此,要盡快理順和規范初次分配秩序,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充實社保基金,逐步提高統籌層次,積極探索和開辟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多種方式。
    3、增強統籌協調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能力。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穩定為保證,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加強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中高級干部的培訓,增強系統思維、科學決策、總攬全局和應對多種復雜局面的能力;建立和完善重大改革和發展決策的經濟、社會效果及風險評估制度,建立健全對在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中利益暫時受損群體和社會弱勢群體的補償、扶助機制;加強應對各種影響穩定的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建設。
      (五)安全保障能力建設
    1、加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從中長期趨勢看,由于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保障糧食供給安全的任務相當艱巨。因此,要從多方面采取措施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完善促進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政策支持體系,確保糧食供給主要立足于國內生產,自給率至少不低于90%。適當增加糧食進口是必要的,也是經濟可行的,但隨著對國外糧源的依存度上升,必須相應加強糧食進口安全保障能力,包括建立比較穩定的進口貿易渠道和供應關系、開辟國外糧食供應基地、完善進口糧食運輸體系、加強進口糧食質量檢驗等。同時,要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糧食儲備體系,增強保障糧食安全、穩定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
    2、加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一是石油供給安全保障,包括加強油氣勘探,努力增加可采后備資源,提高采收率;開辟多元化的進口油源,建立比較穩定的石油進口貿易關系;對外投資建立海外石油生產供應基地;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維護國際石油市場穩定和石油運輸通道安全;建立和無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等。二是電力供應系統安全保障。最近一些發達國家相繼出現大面積突然斷電事故,給我們敲起了警鐘。隨著全國電力聯網逐步形成,加強電力系統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必須及早謀劃實施。三是煤炭生產安全保障。我國煤礦安全事故發生率、礦工死亡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采煤所引起的地面塌陷、建筑物毀損等事故也不少,必須高度重視加強煤炭生產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設。
    3、加強金融安全保障能力。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不可忽視的安全隱患,銀行和信用社系統不良資產數額龐大、資本金不足、風險管理薄弱,資本市場存在諸多不規范現象,社會信用秩序混亂,金融監管不到位,又面臨著金融對外開放、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的巨大壓力。因此,必須從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強金融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化解和防范金融風險,尤其要防止出現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4、加強信息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必將大大加快我們信息網絡的發展,加強信息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也刻不容緩。這需要盡快改變信息網絡硬件和軟件核心技術依賴進口的狀況,還需要從法制、體制、管理等方面構建一整套完善的信息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5、加強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能力。非典肆虐,使我們認識到加強公共衛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此,國家已在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十一五”期間,應形成覆蓋全國城鄉、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安全保障體系。
    6、加強國防安全保障能力。切實貫徹新時期的建軍方針,提高我軍在現代高科技戰爭條件下保障國防安全的能力,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國防科技創新和國防工業生產體系以及國民宏觀經濟研究京15~19F10國民經濟管理白和20042004從世界范圍看,干預主義抬頭,作為政府干預的重要手段,規劃越來越為市場化國家重視,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規劃體系;從國內看,對于過去50年左右的規劃歷史過程中存不存在規劃體系和當前應該確立怎樣的規劃體系的問題值得關注,我們試圖進行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從規劃體系的含義入手,分析我國現行規劃體系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規劃體系的改進原則和改進方向。規劃/規劃體系/協調本文是紀寶成教授主持的課題《市場化進程中的市場秩序》的子報告“地方政府競爭和市場秩序”的擴展部分。同良李進祺/岑Several Important Problems in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Growth
  Wang Guoping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is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s. While it is not a scientific idea to contribute economic development simply to economic growth,it speaks for itself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the groundwork for development. It cannot be imagined that a country or a region can develop with zero economic growth. As a matter of fact,a sustained well-ordered growth is nothing but our expected development. Hence,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economic growth,explore important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growth,and put forward the approaches to cope with them.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to propel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urrent China,we must ensure that our high-rate growth is sustained and unified with employment,that our growth keeps upward in the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es,and that our growth is advanced by reforms.白和金,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院長、研究 作者:宏觀經濟研究京15~19F10國民經濟管理白和20042004從世界范圍看,干預主義抬頭,作為政府干預的重要手段,規劃越來越為市場化國家重視,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規劃體系;從國內看,對于過去50年左右的規劃歷史過程中存不存在規劃體系和當前應該確立怎樣的規劃體系的問題值得關注,我們試圖進行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從規劃體系的含義入手,分析我國現行規劃體系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規劃體系的改進原則和改進方向。規劃/規劃體系/協調本文是紀寶成教授主持的課題《市場化進程中的市場秩序》的子報告“地方政府競爭和市場秩序”的擴展部分。同良

網載 2013-09-10 21:43:37

[新一篇] 對俄羅斯形勢與政策的幾點看法

[舊一篇] 對再就業財稅優惠政策的幾點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