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生態文明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自然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協調人與自然要走“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十六大報告正式將生態環境問題提高到基本國策的層面,并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足以說明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的明智選擇,同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簡言之,生態文明就是要人類在自然界活動時積極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努力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1]
  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工業文明進行理性反思的產物,是人們對社會生產理論和實踐進行反思的結果,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以及二者在生態層次上的統一。在當代,生態文明的發展狀況開始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
  1. 生態文明倡導一種價值觀念的轉變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由于人類自身的需要和欲望的不斷膨脹,人對自然的占有和征服代替了人對自然的尊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制度促使少數人以占有和剝削他人更多的物質財富為根本動力和目的,這一價值觀擴展到整個民族、國家和社會層面,進一步加劇了人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文明的提出,使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價值觀并不能僅僅以人本身為最終目標,人類的利益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許的范圍。生態文明以“人是自然的一員”為哲學依據,謀求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關系,力圖在增值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因此,人類只有在與自然協調和諧相處的前提下,才能獲得真正持續、健康的發展和幸福,生態文明是人類價值觀必然的選擇。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人類自身是生態文明的主體,不是消極地向自然回歸,而是人類積極地與自然實現和諧。
  2. 生態文明倡導愛自然就是愛自身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 正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類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以損害自然界的生物種群來滿足人類無節制的需求,只能導致整個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枯竭,最終危害人類自身。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重新認識自身與自然的關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平等關系,而不是主從關系,更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人類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恩格斯早已對人類提出了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次這樣的勝利,自然都報復了我們。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3]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應該像愛護自己一樣地愛護自然,“人類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關系,如果人類破壞了自然,自然就必然報復人類,如果人類保護和優化自然,自然就會造福于人類。”[4]
  3. 生態文明要求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倫理道德的首要準則
  生態文明的倫理道德是以維護地球生態環境系統正常運轉,保護自然生態的良好狀態為準則。人類其他的一切行為,首先必須以服從這一道德準則為前提,要求增強對于生態環境的道德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生態道德是人類道德的重要方面,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所應履行的道德義務與責任。生態先于一切,告別傳統的“物質主義”,這是生態文明條件下生態倫理道德的主題。
  4. 生態文明追求環境與發展的統一
  生態文明強調可持續發展,合理配置資源,倡導綠色科學技術、環境協調技術,使生態潛力的增長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實現良性生態循環。“生態文明要求從現代科學技術的整體性出發,以人類與生物圈的共存為價值取向發展生產力,從而建立生態化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以及生態經濟新秩序。”[4] 生態文明要求人們積極改善環境與發展之間的不協調關系,使生產方式向著“生態化”的新形式發展,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環境與發展的統一,實現社會、自然與人類的永續發展。
  二、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
  生態文明繼承和發揚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長處,以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為中心,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是在這個基礎上與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我國是一個正處于現代化建設過程之中的發展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人們加強生態意識并提高環保素質,需要擯棄功利主義發展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觀念,并以法律、法規的約束等措施來實現。因此,我們必須總結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避免傳統工業文明發展中出現的弊病,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此,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 加強生態倫理教育,培育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
  面對生態環境的漸趨惡化,需要把生態道德教育提上議事日程。通過這種教育,增強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道德意識,使之認識到,生態道德是人類道德的重要方面,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所應履行的道德義務與責任。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在于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素養。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宣傳手段來傳播綠色理念,加強生態倫理教育,使民眾理解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發展平等,領悟環境污染的現實危害與潛在危害等,進而喚起人們對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態良知”。此外,應該大力加強生態文明觀念的教育,要讓大家知道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使人們從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高度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環境價值觀和資源觀,樹立人與自然平等、國際間和代際間公平的思想。
  2. 擯棄功利主義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
  人類中心主義把人與自然界對立起來,一切事物都以對人的功利關系而決定取舍,忽視了自然界和環境的價值,導致了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觀。這種功利主義發展觀對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導致了全球性的環境危機,直接威脅著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擯棄功利主義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因為自然界的生產具有物質永恒的循環、轉化和再生的機制,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應遵循這種符合自然規律的循環機制,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廢物排放,減輕環境壓力。
  3. 合理地利用科學技術力量,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于人類,也可給人類帶來災難。在充分認識科技發展的作用下,一方面要繼續強化再生產科學技術的能力,使科學技術獲得新的突破。與此同時,還要按照生態文明發展的要求,合理規劃科技發展的布局與類別,確立科技發展的正確走向。我們要通過強化真正造福人類、維護生態平衡的科技再生產,弱化或抑制可能危害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科技再生產,使科技始終為人類服務。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生態環境脆弱,走循環經濟之路已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使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新資源的開發、節能環保技術的發展,人類將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善用技術發明、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
  4. 加強生態法制教育,完善環境立法,加強法律約束機制
  保護自然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人類的道德自覺,同時更需要社會法制的保障。法制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讓人們了解各種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法規與條例,從而能更加自覺地遵循自然生態法則。盡管目前許多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還不健全,從而造成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不夠。因此,首先,必須要加強環境立法工作,盡快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從而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快速發展的良性循環。其次,應根據經濟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及時制定新的法律法規,規范和引導新出現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防止因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缺位而放縱生態環境破壞的行為。最后,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依法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加大執法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全社會的環保意識。[5]
  總之,生態文明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步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良性循環軌道的明智選擇。生態文明為人類與自然的互惠互生、協調發展提供了最佳路徑,尤其是為自然賦予了與人類平等的倫理地位,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了新的價值標準。人類有理由相信: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環境優化、人類持續發展的綠色文明正在到來,追求人人和諧、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一定會早日實現。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5~7N2生態環境與保護李鵬鴿20072007
李鵬鴿,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李鵬鴿,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2004級研究生。
作者:成都教育學院學報5~7N2生態環境與保護李鵬鴿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46:57

[新一篇] 簡論生態倫理建構的“中心”

[舊一篇] 簡論非線性思維的兩種形式——靈感和直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