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胡適的青年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胡適是現代中國的新文化領袖,有“中國文藝復興之父”之譽。作為學貫中西的啟蒙思想家、學者和教育家,胡適關于青年問題的思考,對現代中國青年知識界影響深巨。在新世紀的轉型時代,胡適的青年觀對當代青年的思想修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青年的人生觀:為全種萬世而生活
  在中西文化激蕩的五四時期,儒學的衰落凸顯了轉型時代深刻的精神危機和意義危機。人生的意義問題,成為啟蒙時代青年求索的重大時代課題。新人生觀的探索,也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主題。胡適作為新文化領袖,是新人生觀的倡導者。他主張:“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樣生活。你若情愿把這六尺之軀葬送在白晝作夢之上,那就是你這一生的意義。你若發憤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去創造自己的生命的意義,那么,您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了。”① 在胡適看來,每個人的生命本沒有意義,看你自己如何在人生中賦予其意義。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純粹是浪費生命,不如用此生作點有意義的事。
  傳統人生有兩種信仰:一是宗教所宣揚的“神不滅論”;二是傳統士大夫所追求的“三不朽說”。所謂“三不朽”,即是《左傳》所言“立德、立功、立言”。胡適是一個無神論者,在他看來,“信神不滅論的固然也有好人,信神滅論的也未必全是壞人”。既然如此,“靈魂不滅的問題,于人生行為上實在沒有什么重大影響;既沒有實際的影響,簡直可說是不成問題了”。② 而“三不朽說”也有其局限性:它只限于極少數有道德、有功業、有著述的人,于絕大數人的人生實踐無關,是一種“寡頭”的不朽論;它單從積極方面著想,沒有消極的制裁,即只說了立德可以不朽,但不立德又會怎樣沒有提及。因此,在批評“神不滅論”和改造“三不朽說”的基礎上,胡適提出了他的新信仰——“社會不朽論”。首先,他對“三不朽論”進行了“凡俗化”的改造,擴大了其適用范圍。他強調:“社會是有機的組織,那英雄偉人可以不朽,那挑水的,燒飯的,甚至于浴堂里替你擦背的,甚至于每天替你家掏糞倒馬桶的,也都永遠不朽。”其次,胡適將“三不朽論”擬宗教化,以“大我”作為超越性的價值本源,來啟發個體的社會良知和警誡個體的罪害行為,從而使其“社會不朽論”成為具有揚善抑惡的宗教職能的“大我教”。他指出:“立德不朽,行惡也不朽;立功不朽,犯罪也不朽;‘流芳百世’不朽,‘遺臭萬年’也不朽。”胡適將“不朽”價值中立化而把“功德”和“罪惡”同歸于“不朽”,旨在強調每個個體的行為與社會“大我”的因果關聯,來啟發個體的社會責任和個體的人生行為。”
  在胡適看來,個體“小我”的生命來源于“大我”,它是整個人類生生不已的生命之鏈中的一環。“小我”的生命有限,而“大我”的生命無限,“小我”唯有融有限的生命于無限的“大我”生命之中才能獲得永生不朽。既然人生的歷程是“小我”來自“大我”又復歸“大我”,那么人生的意義就在于“為全種萬世而生活”,“小我”只有通過認同和奉獻“大我”,才能獲得其生命永恒的價值。胡適“大我”本位的“社會不朽論”,不是靈魂不朽,因為他不相信有個人靈魂這種東西。他所謂的“不朽”是指個人在世的思想言行對社會所產生的各種正負影響。社會是不朽的,個人也可以因社會的不朽而不朽,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將個體的生命融入人類的發展進程,即“為全種萬世而生活”。
  青年的價值觀:發展個性與實現自我
  如果我們把五四新文化運動看做是一場個性解放運動,那么,胡適無疑是引導一代青年走向個性解放的啟蒙大師。在中國語境中,“個人主義”常常成為某些自私自利者的遁詞,因而胡適對其進行了嚴格的區別。他區分了三種個人主義:一種是假個人主義,或稱為我主義,其性質是自私自利,唯自我利益是圖。一種是真個人主義,亦稱個性主義,其特性有二: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二是個人對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完全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身,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的利害。胡適的老師、美國哲學家杜威在天津青年會講演《真的與假的個人主義》時,已經區分了真假兩種個人主義,而胡適又補充了第三種類型的個人主義,即“獨善的個人主義”,其特點是:“不滿足于現社會,卻又無可奈何,只想跳出這個社會去尋一種超出現社會的理想生活”。③ 胡適倡導是第二種類型的個人主義,即易卜生的個性主義。易卜生主義是五四時期個性主義思潮的重要代表,它由于胡適的大力倡言而風行一時。胡適的《易卜生主義》是一篇介紹易氏思想和藝術觀的論文。胡對易氏最為推重的是其批判的現實主義和個人主義。易卜生有一個完全積極的主張:個人必須充分發達自己的天才性,必須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胡適在文中引用易卜生致朋友書信中的主張:“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種真益純粹的為我主義。要使你有時覺得天下只有關于我的事最重要,其余的都算不得什么。……你要想有益于社會,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這樣生活,須使各人自己充分發展:——這是人類功業頂高的一層;這是我們大家都應該做的事。”關于易卜生之“救出自己”的“為我主義”,胡適解釋道:社會是由個人構成的,多救出一個人就是多準備一個再造新社會的分子。孟子所謂:“窮則獨善其身”,即易卜生所說“救出自己”之意。這種“為我主義”,其實是最有價值的利人主義。④
  關于個性的發展,胡適認為社會最大的罪惡莫過于摧殘人的個性,使他不能自由發展,而發展個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須使個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須使個人自担干系,自負責任。世間只有奴隸的生活是不能自由選擇和不用自負責任的。個人若沒有自由權,又不負責任,就和無人格的奴隸一樣。在胡適看來,自由獨立的人格是現代文明的基礎。他強調指出:“自治的社會,共和的國家,只是要個人有自由選擇之權,還要個人對于自己所行所為都負責任。若不如此,決不能選出自己獨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腦筋:那種社會國家決沒有改良進步的希望。”⑤ 胡適對易卜生劇中人物的自由獨立人格大加贊許,他稱頌拋卻丈夫兒女而“救出自己”的娜拉(《玩偶之家》)、追求自由而自負責任的哀梨妲(《海上夫人》)和特立獨行而向社會腐敗宣戰的斯鐸曼醫生(《國民公敵》)。胡適以斯鐸曼醫生的一句格言概括易卜生思想的宗旨:“世上最強有力的人就是那個最孤立的人!”
  胡適的“個性主義”思想曾在五四時期的個性解放運動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代新青年解放思想,沖破以家族本位的傳統倫理秩序,砸碎舊的牢籠,走上了個性解放,追求自我價值的現代人生道路。
  青年的婚戀觀:自由婚戀與女子解放
  胡適雖為倡導新思想的新文化領袖,但他在個人生活和行為中,仍恪守中國傳統美德。他留美期間曾表示:“吾于家庭之事,則從東方人,于社會國家政治之見解,則從西方人。”⑥ 胡適的婚姻,反映了一位中西合璧的啟蒙知識分子在轉型時代的價值選擇。胡適是眾人皆知的孝子,他在婚姻上遵循傳統,14歲就與母親相中的半文盲裹足女子江東秀訂婚,從此,中國傳統婚制就牢牢地套住了這位為個人自由和尊嚴而奮斗一生的新文化領袖。胡適的婚戀觀極明顯地體現了他“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理念。他曾經說過,愛情的代價是痛苦,愛情的方法是要忍得住痛苦,并做了一首關于《愛情與痛苦》的小詩:“也想不相思,免得相思苦。幾度細思量,情愿相思苦!”⑦ 從胡適婚后不到半年寫給友人的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那份痛苦:“吾之就此婚事,全為吾母起見,故從不曾挑剔為難。今既婚矣,吾力求遷就,以博吾母歡心。吾所以表示閨房之愛者,亦正欲令吾母歡喜耳”。⑧ 胡適的婚姻可謂無奈,但其感情生活卻是絢爛多姿的。在他的一生中,曾與多位中美才女相遇相知,但他與她們長期保持的珍貴的友情,并沒有影響他對婚姻的忠誠。可以說,胡適倡導女子人格獨立和婚姻制度的改革,無不與他本人的婚姻密切相關。
  胡適宣揚婦女解放,倡導婚姻制度的改革,特別批判了早婚、近親結婚及婚俗中流行的陰陽八字等迷信活動。他反對傳統社會把女子幾乎視同廢物的惡習,呼吁要解放女子,提倡女子不纏足,要讀書。在他看來,傳統的婚姻制度表面上似乎把兒女的婚姻大事看得極重,實則極兒戲。在《婚姻篇》中,胡適在譴責舊的婚姻制度時指出:許多父母為了早日抱孫,不顧子女前途,糊里糊涂就叫兒子娶妻生子。他認為,中國男女的終身,一是誤于父母初心,二是誤于媒妁之言,三是誤于算命先生,四是誤于土偶木頭,其惡果便是把中國四萬萬人,合成了許許多多的怨偶,造成了無數不和睦的家族。胡適甚至把中國幾千年來人種一日賤一日,道德一日墮落一日,體格一日弱似一日都歸罪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根據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胡適提出一種解放中國婚姻的初步方案,這就是“父母主婚”,而“兒女有干預之權”。這一方案雖還有保守的一面,但它排除了媒妁算命者、菩薩迷信等惡俗,一定程度上為青年男女爭得對自己終身大事的發言權。
  為了宣揚婦女的個性解放,胡適特意寫了《美國的婦人》一文,介紹現代婦女的新生活方式。胡適指出,中國婦女以“良妻賢母”為目的,美國婦女則以“自立”為目的。自立的意義,只是要發展個人的才性,可以不倚賴別人,自己能獨立生活,自己能替社會作事。現代美國婦女以為男女同是“人類”,都該努力做一個自由獨立的人,男女同有在社會上謀自由獨立的生活的天職。這是現代美國婦女的一種特別精神。胡適將這種精神的養成歸功于教育,所以他主張發展家庭教育,廣開女學堂,這樣一定可使中國產生一些真能自立的女子,而漸漸造成無數自立的男女,人人都覺得自己是堂堂地一個“人”,有該盡的義務,有可做的事業。有了這些自立的男女,自然產生良善的社會。所以說美國婦女那種“自立”精神是良善社會絕不可少的條件。
  青年的擇業觀:個人興趣與社會需要
  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是青年在擇業時面臨的兩重標準。在職業選擇上,所謂社會的標準,即以社會上所需要的最易發財的和最熱門的職業為取向;所謂個人的標準,就是以個人的興趣、性情、才智為取向,簡單地說就是“能干什么”。胡適認為,在擇業時個人的標準比社會的標準更重要。社會上有三百六十行甚至是三萬六千行,行行都需要人才,從諾貝爾獎得獎人到修理馬桶的工匠,社會都需要,所以社會的標準并不重要。你若是只遵從了父母、親人的意見,或是只為了賺大錢、發大財或實用而選擇自己并不感興趣的職業,于己于社會都無好處。譬如一位有作詩天才的人,不進中文系學作詩,而偏要去醫學學外科,那么文學院便失去一個一流的詩人,而國內卻添了一個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飯桶外科醫生,這對國家和個人來說都是損失。所以,青年人不要太傾向于現實,而要根據自己的才情力量能做什么、配做什么等因素來擇業。胡適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胡適少年考取公費留美出國前,其兄不讓他學習文學、哲學、政治和法律等所謂的“沒用”的專業,而讓他為了復興家業而學習鐵路或礦冶工程。胡適出國后采取了調和折衷的辦法,在康奈爾大學選擇了農學專業,但一年半的學習之后,胡適深感這個專業太不適合他,自己也頗覺無趣,于是毅然改學哲學,并業余研究文學、政治學,成為中國文學革命的先鋒。
  胡適奉勸青年學生在大學里選擇專業時,不要太短視,不要帶著近視眼鏡去看自己的前途和未來,因為十八九歲的青年仍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前途和職業。進入大學的新生不要急于定奪自己的專業,而是應該到處去摸、去看、去探險,對自己的不知道的東西、對自己以前在中學里學的不好的科目反而應當去學,以前不感興趣的東西也許是因為老師不好,到大學里碰到好的老師,可能會提起自己的興趣。好的老師會指導你走上一個好的方向,第二年甚至是第三年也還來得及,只要是依著自己“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去做,這是清代大儒章學誠曾經說過的話。大學生選擇學科就是選擇職業。社會的需要、父母朋友對你的要求和希望都不是最重要的,只有跟著自己的興趣走才是最關鍵的。依著“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學到底,這樣對國家的貢獻也許會比盲目選擇的或被動選擇的學科大得多,將來的前途也是無可限量的。
  1960年6月18日胡適在成功大學畢業典禮上對大學生進行“始業”(Commencement)教育時,為青年學生開了三味藥方,其中之一便是“興趣散”,意指每個人進入社會,總得多發展一點專門職業以外的興趣“業余”的興趣。胡適認為一個人應該有他的職業,又應該有他的非職業的玩意兒。不是為吃飯而是心里喜歡做的,用閑暇時間做的這種非職業的玩意兒,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樂,更有意思。有時候,一個人的業余活動也許比他的職業還更重要。⑨ 英國19世紀的兩個哲學家,一個是穆勒,他的職業是東印度公司的秘書,他的業余工作使他在哲學上、經濟學上、政治思想史上,都有很大的貢獻;另一個是斯賓塞,他是一個測量工程師,他的業余工作使他成為有影響的思想家。英國的大政治家邱吉爾,政治是他的終身職業。但他的業余興趣很多,他在文學、歷史兩方面,都有很大成就;他用余力作油畫,也卓有成績。
  胡適曾經這樣評價自己:我的玩意兒對國家貢獻最大的便是文學的“玩意兒”,我所沒有專門學過的東西。我已經六十二歲了,還不知道我究竟學什么。都是東摸摸,西摸摸,也許我以后還要學學水利工程亦未可知,雖則我現在頭發都白了,還是無所專長,一無所成。可是我一生很快樂,因為我沒有依社會需要的標準去學時髦。我服從了自己的個性,根據個人的興趣所在去做,到現在雖然一無所成,但是我生活得很快樂。胡適的“一無所成”當然是自謙之辭,他一生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在文史哲諸學術領域多有建樹,為現代中國開風氣的學術大師。胡適一生的成就,得益于其廣泛的個人興趣和為興趣而學的學習態度。
  胡適關于青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婚戀觀和擇業觀的思考,熔現代取向與傳統美德于一爐,提供了現代公民積極健康的為人處事之道。它對處于社會轉型之中的中國新青年,仍具有深刻而恒久的啟示意義。
  注釋:
  ① 胡適:《人生有何意義》,《胡適文存》第三集卷九,黃山書社,1996年,第567頁。
  ②③⑤ 胡適:《不朽》,《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易卜生主義》,《胡適文存》第一集卷四,黃山書社,1996年,第503、540、467頁。
  ④ 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學林出版社,2003年,第15頁。
  ⑥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海南出版社,1985年,第270頁。
  ⑦ 胡明:《少年中國之精神》,《胡適精品集》,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
  ⑧ 胡適:《胡適家書手稿》,安徽美術出版社,1989年,第59頁。
  ⑨ 胡適:《胡適的聲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15頁。
學海南京110~113D421青少年導刊楊琳20082008
胡適/青年觀/人生觀/價值觀
胡適作為現代中國的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對青年問題有許多思考和研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系統的青年觀,其中某些對當代青年仍然有相當的影響和借鑒意義。本文闡述了胡適關于青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婚戀觀和擇業觀。
作者:學海南京110~113D421青少年導刊楊琳20082008
胡適/青年觀/人生觀/價值觀

網載 2013-09-10 21:48:48

[新一篇] 論胡適的“詩的經驗主義”

[舊一篇] 論胡適詩派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