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外國文學研究概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基本情況
    1、成績顯著
  要了解貴州省外國文學工作者從開國以來到1993年底的科研情況,首先要掌握他們的科研成果。為此,我們曾作過認真的調查。自1949年解放以來,我省外國文學工作者主編、參編和撰寫的外國文學教科書和專著共28部;發表的有關外國文學的論文共435篇,其中人民大學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全文復印了72篇,《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了3篇。從這些書籍和論文出版和發表的時間來看,絕大多數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從八十年代初期陸續問世的。在這大約十五年的時間內,有這么多的專著與論文問世,僅從數量來看,它的成績也是比較突出的。我們現在還無法從橫向上與我們類似的兄弟省份比較,但從我省外國文學研究的縱向上來看,它在我國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時期所取得的成績也是十分顯著的,令人欣慰的。
    2、簡略回顧
  我省外國文學研究工作的基礎十分薄弱,這是貴州省具體的歷史狀況、地理條件和文化源流等諸多原因造成的。解放以前,據我們的了解,我省專門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老前輩只有謝六逸一人;有過翻譯作品和譯文出版或發表的也只有謝六逸、馬宗融、朱厚kūn@①、任泰、蹇先艾等屈指可數的幾位先行者。解放前的貴州大學和貴陽師范學院的中文系就沒有開設過外國文學課程。只有兩所大學的英語系講授過西洋文學,英國文學和英文翻譯的課程。抗戰時期,曾經有過一些專家學者來到貴州大學和貴陽師院講學,如朱生豪、李青崖、李健吾、呂熒、潘家洵、方敬等,但這些教學活動在社會上所產生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解放后,院系調整。1952年,在貴州保留文科專業的高等學校僅有貴陽師院一所。貴陽師院中文系直到1952年才開設“蘇聯文學”與“世界文學名著選讀”兩門課程,而“世界文學名著選讀”所選的名著如《復活》、《母親》等,涵蓋面也很窄。只有到了五十年代后期師院中文系才將“蘇聯文學”與西歐自古代到十九世紀的“世界文學”,分別在三,四年級開設,這才逐漸將外國文學這門課程的內容規范化和系統化。但當時講授這兩門課程的教師,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也沒有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工作。
  我省外國文學的研究及組織工作起步都比較晚。1982年,才由貴州作協的胡學文發起,在作協內籌建外國文學委員會,開展我省外國文學的研究與文學翻譯的工作。1983年,由貴州作協資助,在花溪開辦外國文學講習班,組織了一些愛好外國文學的同志參加。會上請了貴州大學和貴陽師院一些老師講授了一些外國文學和文學翻譯的專題,接著就成立了貴州作協的外國文學委員會。在這個基礎上,1984年又成立了貴州省外國文學學會。這兩個組織其實是一個班子,從不同的角度組織有關同志,開展外國文學的工作。在這段時間積極參加籌備工作的有胡學文、周漢林、譚紹凱、楊通榮等。
    3、隊伍狀況 
  我省外國文學工作者的隊伍主要是由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外國文學教師和外語系教師,以及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人員組成。這支隊伍的人數不多,但比較穩定。他們所從事的專業要求他們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工作,因此他們陸續有論文與專著問世。
  在這支隊伍中,中文系的外國文學教師是主力。他們的專業基礎知識扎實,擅長于分析文學作品,有較好的文字表達能力,但外語水平不高。外語系的老師,外語水平比較高,從總的情況來看,他們的文學分析能力要弱一些。這兩方面的缺陷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在外國文學研究上能有較大的突破,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這支隊伍逐漸在老化,退休人員逐漸增多,不少的老教師已退出了外國文學的研究崗位,而且這種趨勢還正在發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省外國文學的研究力量。
    4、論文評述
  在我省發表外國文學論文較早的是譚紹凱。他的《特瓦爾多夫斯基的〈春草國〉》和《關于〈紅與黑〉》于1959年和1961年分別發表在省內外的刊物上。文化大革命后較早問世的外國文學論文有譚紹凱的《高爾基〈母親〉的藝術特色》(1978年),和周漢林的《也該拿來借鑒》(1979年)。從八十年代起,戚鴻才、梁鴻安、曾慶福、胡日佳、藍泰凱,鄧世隆、陳國君、魯翠嵐等也繼續發表他們的論文。其中以藍泰凱的數量最多,達70多篇,其中還有10篇被人民大學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全文復印。在八十年代下半期一些年輕的作者嶄露頭角,如陳訓明、劉鴻庥、劉洪濤、袁獲涌、黃小玲、王健開、高德強、吳明光等都發表了他們的論文。其中袁獲涌關于近現代中外文學關系的論文多達80余篇,其中有5篇為人民大學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全文復印,3篇為《高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
  在外國文學的論文中,我省的作者對某些作家和作品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寫出了一些內容充實,評述中肯的優秀論文。一些作者對外國文學中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獨立的見解,論證充分,有理有據。有些作者還對中外文學的影響研究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材料,并作出了確切的分析。例如袁獲涌對五四前后西方文學在我國傳播、影響的系列論文就很出色。它材料扎實,評點得當。又如周漢林、劉洪濤對勞倫斯的深入研究;譚紹凱對普希金創作的透徹剖析;梁鴻安對左拉自然主義文學的公正評價;胡日佳對肖洛霍夫作品的深刻評述;藍泰凱對《源氏物語》的全面準確的分析等等都值得稱贊。還有劉鴻庥對于萊辛、胡日佳對于托爾斯泰、譚紹凱對于高爾基,陳訓明對于普希金、藍泰凱對于日本的物語,徐達對于中外文論的比較,劉治良對于濟慈,楊通榮對于布寧、周漢林、戚鴻才對于莎士比亞等等都寫出了一些有份量的論文。
    5、專著評述
  在外國文學專著方面,我們參編的多,獨立撰寫的少。獨立撰寫的僅有三部:1、《外國文學作品選析》(譚紹凱、魯翠嵐著;1979年)是根據中學語文教學需要,為中學語文教師而寫的,它針對性強,曾受到省內外讀者的歡迎。2、《簡明外國文學基礎知識》(陳廷瓚著,1984年)份量比較重,知識面廣,符合高校外國文學教師的需要,獲貴州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978-1986年)榮譽獎;3、《普希金抒情詩中的女性》(陳訓明著,1993年)。
  我們參編的一些專著曾受到外國文學界的重視。《外國文學五十五講》(1980年)是一部深受廣大讀者歡迎的外國文學教科書。它內容充實,體例得當,對重點作品的分析深入細致,多次再版,發行量達十萬冊以上(內部還發行三萬冊)。《歐美現代派文學三十講》(1982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出版得最早的一部全面評介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專著。它的觀點穩妥,評述中肯,匯集了許多珍貴的資料,一問世就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當時廣州的《花城》雜志與各講的執筆者聯系,請他們將各講改寫成論文在該雜志上連載,后只發了一篇,就因故中斷。從今天來看,它受到當時資料匱乏的限制,在內容安排上還有選目不當的缺陷,但它對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評介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開拓作用卻是不能抹煞的。貴州人民出版社的上述二書與我們后來參編的、仍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現當代外國現實主義文學四十講》(1984年)、《外國浪漫主義文學三十講》(1986年)、《東方文學五十講》(1987年),和《簡明外國文學基礎知識》(陳廷瓚著,1984年)共六部配成一套系列叢書,于1988年獲全國教育出版研究會第一屆優秀教育圖書一等獎。《俄國文學史》(1986年)是解放后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俄國文學史。雖然它并沒有提供什么新的材料,個別章節還比較薄弱,但它的總體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它明顯的優點是內容充實,評述得當,對俄國文學中一些名著的分析相當深刻,功底很深。戈寶權同志曾將它帶到蘇聯,作為中蘇文化交流的著作贈送給蘇聯有關的文化單位。《蘇聯文學史》(1988年)也是外國文學界公認的一部優秀著作,在選擇重點作家上有自己的特色。它材料新,內容充實,其中評述蘇聯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十分詳盡。《西方現實主義文學》(1988年)是一部有學術價值的斷代史,為讀者提供了不少新的材料,曾獲廣西省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托爾斯泰作品研究》(1988年)、《高爾基創作研究》(1988年)、《當代蘇聯文學》(1989年)、《屠格涅夫》(1987年)等專著都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是該研究領域內重要的參考書籍。
  譚紹凱主編,藍泰凱、魯翠嵐、高德強、武和平、陳國君等參編的《外國文學新編》(1990年)材料新,編排好,厚今略古,在教學實踐中受到普遍的好評。它被同行專家評為一部“充實、新穎、深入而又有高度概括的針對性強的外國文學教材”。獲貴州第二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987-1981)三等獎。藍泰凱翻譯的《普希金創作研究》(1992年)對我們研究普希金的創作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獲貴陽市第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3年)。
    6、缺限不足
  我省外國文學研究的成果如上所述,它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值得肯定,但也存在著一些缺陷。一、科研成果表明,作者多從具體作家作品出發,很少對外國文學中重大的問題進行探討,對外國文學理論的研究更為薄弱,形成了研究中一般問題復述多,理論問題研究少,和微觀剖析多,宏觀評述少的狀況。許多論著都反映出作者的文學視野還不夠開闊。二、研究的問題比較陳舊,內容四平八隱,一些論著雖寫得深入淺出,但卻缺少新意。沒有提供什么新材料,這是由于作者外語水平不高,對國外研究狀況不熟悉所致。
    二、代表作品簡介
  我省有不少的論著,內容充實,在省內外有著良好的影響,特選十三篇論文和一部專著,按發表時間的先后,簡介如下:
    1、《自然主義文學》(《花溪》文學月刊“外國文學流派介紹之一”)
  11000字。載《花溪》1981年3期。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1981年4期全文復印。作者楊帆(梁鴻安筆名),原《花溪》主編,現已退休。其《左拉的文學創作道路》一文亦為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全文復印。
  論文分為四個部分全面介紹自然主義文學流派:一、自然主義文學的由來;二、左拉的自然主義文學主張;三、自然主義文學的形成和影響;四、對自然主義文學不同的評價。論文歸納自然主義文學的主張有三點:①遵重客觀事實,直接觀察人生,通過科學分析,說出人類真理;②信奉實證哲學,提倡實驗小說,主張運用新的科學知識,闡明新的社會問題;③沖破傳統偏見,推到文學欄柵,革新小說形式,探索新的文學道路。作者認為對待自然主義文學既不能“全盤肯定,模仿照搬”,又不能“全盤否定,一筆抹煞”。
  論文材料翔實,內容充實,不同意當時文壇上盛行的那種錯誤對待自然主義文學的不公正的評價。論文發表于1981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較早為自然主義文學恢復名譽的文章。論文發表后曾受到當時極左文藝思潮的責難。
    2、《莎士比亞是現實主義作家嗎》
  5000字。載《黔南民族師專學報》1983年2期。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1984年第1期全文復印。作者戚鴻才,原黔南民族師專中文科外國文學教師,后調離貴州。寫過多篇評論莎士比亞問題的論文。
  蘇聯學者的傳統偏見是重現實主義文學而輕浪漫主義文學,他們歷來都把莎氏作品視為現實主義文學的范疇。我國一些論著也持如此觀點。論文對此特明顯的、否定的態度。它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證。一、從作品的實際來判斷;二、從文學流派對莎氏的不同態度來判斷;三、從浪漫主義文學創作方法的特征來判斷。特別是第一點,作者引證了莎氏比較多的作品來說明其中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成份,力圖把這一“起決定作用”的問題闡述透徹。但在全文結束時,作者卻將自己的觀點作了突如其來的修正:“我認為莎氏在創作方法上,風格上,距浪漫主義較近,距現實主義較遠……也可以說莎氏是屬于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
  論文的缺點是論旨與結論不吻合。但論文卻充滿著朝氣,具有很強的挑戰性。它的意義在于向蘇聯關于莎士比亞的傳統觀念沖擊;在于提醒人們不能忽視莎氏創作中十分突出的浪漫主義成分。論文發表后曾在報刊上引起爭論,反響強烈。
  (作者曾向筆者訴說,論文的原意是要論證莎士比亞的創作是浪漫主義的,但所載論文的學報編輯怕引起風波,而自己只是作出如此違心的結論)。
    3、《宏偉的畫卷〈戰爭與和平〉》
  50000字。載《托爾斯泰作品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論文獲貴州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978—1986年)三等獎。作者胡日佳,貴州大學中文系外國文學教師,教授。發表過多篇關于列夫·托爾斯泰的論文。
  論文從歷史哲學、美學和敘事學的角度,分別從創作前提、創作思想、藝術構思、戰爭場面,歷史人物、虛構人物、藝術焦點、感情運動、藝術結構和心理描寫等十個方面,全面評述了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達到的藝術成就。
  論文很好地吸取了蘇聯學術界研究托爾斯泰的豐碩成果。它引證豐富,論證嚴密,內容比較充實。特別是作者十分重視蘇聯研究托爾斯泰最負盛名的學者古謝夫的專著《列·尼·托爾斯泰1855年至1869年傳記材料》,并從中引證托爾斯泰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言論,對其論證問題的闡釋更為透徹。論文中有關戰爭場面的比較分析,和論文首次在國內披露的有關托爾斯泰的言論,曾多次被國內一些論文轉引。
  (論文系聯合署名,胡日佳名列第三名,但實際上胡日佳才是第一作者,其中寫作過程筆者十分清楚。)
    4、《試析布寧小說中“愛與死”主題》
  8500字。載《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3期。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1986年11期全文復印。作者楊通榮,貴州師范大學俄語系教師,副教授。發表過三篇關于布寧的論文。
  布寧愛情小說的主要特點是愛情的悲劇性和畸形性,其中貫穿著一個基調:愛情與死亡。論文從三個方面對這一基調作了深入的分析。一、時代影響;二、“愛與死”在布寧小說中的具體表現,以及其錯誤的思想根源;三、階級局限性。論文將布寧的愛情小說與普希金,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的同類小說進行比較,指出布寧創作的局限性。論文明確了布寧愛情小說的階級實質,說布寧患了“沒落世家子弟思想上的先天不足癥”。論文最后指出:布寧是描寫愛情的能手,在藝術上成就很大。他所揭示的愛情悲劇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但這些意義和價值又在很大程度上被“愛與死”的基調和過份扭曲的悲劇沖淡并削弱了。
  論文接受了蘇聯對布寧評價的傳統觀點,多從布寧創作的思想傾向作手,分析其階級局限性。論文從俄國文學的整體來看布寧的創作,其內涵比較深厚,對布寧一些中短篇小說的分析也比較中肯。
    5、《市民劇的詩學》
  26300字。載《外國美學》第三輯,商務印書館1986年4月出版。獲貴州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978—1986年)三等獎。作者劉鴻庥,女,貴州師大中文系外國文學教師。蘭州大學中文系文藝學碩士研究生,副教授。有四篇關于萊辛等文藝家的論文為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戲劇研究》,《美學》全文復印。
  論文指出萊辛的戲劇理論在歐洲戲劇發展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論文結合啟蒙運動時期的社會歷史和意識形態的實際,從市民戲劇理論的評價等方面,對他們的理論進行了綜合的分析與論述。最后得出結論:他們的市民劇理論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即構成一部“市民的詩學”。
  論文材料翔實,論證充分,份量很重。在發表時,國內尚未對萊辛等人的這方面建樹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因而它填補了國內戲劇理論研究的一個空白。
    6、《俄國文學史》的第四章:普希金
  35000字。載《俄國文學史》,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該章獲貴州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978—1986)一等獎。作者譚紹凱,貴州師范大學中文系外國文學教師,教授,已退休。曾為兩部外國文學教科書撰寫普希金章節。發表過有關普希金的論文五篇。一篇收進《普希金創作評論集》(1983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一篇為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全文復印。
  本章分為六節,從普希金的生平,抒情詩和敘事長詩、戲劇、小說、代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創作的意義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述評。總結出普希金在俄國文學史上的意義在于他創作的開創性,典范性,民族性,獨創性和豐富性。關于《葉甫蓋尼·奧涅金》的思想意義,作者沒有采用蘇聯傳統的、夸大的說法,而是就作品本身的內涵,實事求是地總結為:“在于對當時社會的揭露與譴責”。關于這部詩體小說的結構特點,作者也作出了自己獨特的歸納:“結構完美、勻稱,情節起伏形成對照,人物性格兩兩相比,給人一種完美和諧的印象”。在當前外國文學教材與俄國文學史中,它內容最為充實,對許多作品的評述十分中肯,有不少作者獨到的見解。
    7、《文苑滄桑 誰主沉浮——論“勞倫斯熱”與勞倫斯愛情觀》
  9400字。載《貴州大學學報》1987年1期。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1987年4期全文復印。作者周漢林,原貴州大學外語系文學教師,教授。后調青島大學。寫過多篇評論勞倫斯的論文。
  勞倫斯生前和死后都長期受到貶抑和圍攻,直到五十年后才逐漸被人們認識,并在社會上形成了“勞倫斯熱”。關于勞倫斯的“冷”和“熱”,是由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道德觀,和不同的審美興趣的讀者造成的。論文評述了勞倫斯主要作品的思想傾向如何不為當時的讀者接受;而到了五十年代,它又如何為當時的讀者所接受。
  勞倫斯的小說總是透過愛情的描寫,對和諧的、自然的男女關系進行大膽的探索,并對傳統文化所帶來的僵化的婚姻作徹底的批判。勞倫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揭示出現實生活中這種不合理的婚姻關系,但他卻在《戀愛中的女人》里描寫了一對合諧的男女關系,顯然這是作者不切實際的幻想。
  論文確切地引證了勞倫斯同輩作家一些作品所受到的責難和打擊,從而很好地說明了勞倫斯作品遭遇的時代原因,并對勞倫斯一些重要的作品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充分地論證了論文的題旨。它內容充實,評說得當,極具說服力。
    8、《中西文論比較研究探微》
  9500字,載《貴州大學學報》1987年1期。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1987年4期全文復印。作者徐達,貴州大學中文系教師,教授。發表過中西文論比較的論文多篇。
  論文分為三個部分。一、論述了德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萊辛與我國著名的京劇藝術表演大師蓋叫天,關于藝術表現中如何處理口型的論述竟完全相同這一事實,總結出中西美學原理相似的兩個原因:①人類物質生活的共同性,決定著人類精神生活的共同性;②人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形成了人的共同的審美尺度。二、引證并分析了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關于詩歌創作問題的論述后,又用赫格爾《美學》中的理論加以詮釋,中西比較,互相印證,證明了中外古今相通的藝術規律。由此作者引伸出我國當代作家非學術性的傾向;并指出,一個作家只有把自己的才華與相應的學識結合起來,才可能成為一個文學創作的大家。三、引證了《詩大序》和《毛詩正義》關于抒情詩創作規律的論述,并將之與西方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中有關敘事作品創造典型的理論進行比較,認為兩者同出一轍;同時還引證了別林斯基的有關評述加以印證。論文還對《詩大序》和《毛詩正義》中關于“雅”高于“風”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論文涉古論今,中西比較,旁征博引,議論風生。它從小見大,把平常的藝術道理講深、講透。
    9、《〈荷馬史詩〉:寫實史對神話史的替代——兼談文學中人的價值觀念的發展》
  7000字。載《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1988年1期。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1988年8期全文復印。獲貴州省外國文學學會首屆(1990年)優秀論文二等獎。作者吳明光,黔東南民族師專中文科外國文學青年教師。
  每一種文學體裁的產生和發展都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產生更迭。在文學史上,史詩對神話的取代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自覺文學的創作代替了不自覺文學的創作,人話代替了神話,人的價值得到了加強和肯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類還沒有獲得自己到開始獲得自己的飛躍,體現在文學上,便是神話史的結束,寫實體——史詩的開始。所以神話與史詩具有不同的思想傾向。論文從荷馬史詩的分析中對這一過程進行了論證。
  論文很好地運用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文學發展中的演變作了闡述。它視野開闊,論證有力,對荷馬史詩的引證和分析都中肯得當。從我省外國文學的研究狀況來看,它突破了對作家、作品作孤立剖析的格局,值得稱贊。
    10、《濟慈詩中獨特的“感覺”形象》
  5000字。載《外國文學評論》1988年3期。作者劉治良,貴州大學外語系教師,教授。發表過七篇關于濟慈詩歌評論的文章,其中《關于〈狄恩米昂〉的主題》為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全文復印。
  濟慈對現實生活不滿,他在自己的詩里創造了一個想象的、比現實世界更加美麗的理想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感覺”形象。論文第一部分剖析了濟慈詩中由詩人視覺產生的感覺形象:“蔥蘢的恬美”。作者引證了濟慈的詩句來揭示它所體現的五種表現形象:①園亭或樹萌處;②綠草或鮮花;③露珠;④苔鮮;⑤水。論文第二部分剖析了濟慈詩中由詩人觸覺產生的“柔”,和由聽覺產生的“靜謐”感所組成的感覺形象:“柔和和靜美”。作者引證了濟慈的詩句來揭示它所體現的四種表現形象:①微風;②柔軟的肉體;③睡眠;④自然物的聲響。論文最后指出:濟慈詩中體現的各種“感覺”形象是一種“恬靜美”。濟慈是一位浪漫主義的詩人,但他卻傾向于描寫可見可觸的物質形象,這是在其詩中萌發的那種樂觀向上的現實主義傾向的特殊表現。濟慈具有一種非凡的、感觀敏銳的知覺力。在他詩中的感覺形象已構成了一個可以認識的、有特色的“世界”;而且就是這一成就確立了他偉大詩人的地位。
  作者別具慧眼,撥開了濟慈浪漫主義詩歌的云霧,從詩人獨特的感覺形象中找到了他詩歌創作的物質基礎,十分難能可貴。論文從大量的濟慈的詩歌出發,論證不架空,分析細密,內容充實。
    11、《東方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粲明珠——論紫式部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
  18000字。載《貴陽師專學報》1989年1期,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1989年5期全文復印。獲貴陽市第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3年)三等獎。作者藍泰凱,貴陽師專中文系外國文學教師,教授。發表過關于日本物語文學的論文九篇。其中,《上田秋成和他的雨月物語》被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全文復印。
  論文從日本物語的源流、作者生平、小說的歷史背景、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成就等六個方面,全面而詳盡地評述了《源氏物語》。論文指出,《源氏物語》不僅是日本文學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我們迄今所知的最早的長篇小說。人物分析是論文的重點部分。論文認為,紫式部通過主人公源氏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同時也譴責源氏用情不專,輕薄好色,是眾多婦女悲慘命運的罪魁禍首。論文在深入地分析了紫上、浮舟等九位婦女的不幸遭遇后指出,她們都是任人擺布,隨意踐踏的高級奴隸而已。
  論文很好地運用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以日本平安時期的歷史背景,和當時貴族文學的發展狀況為依據,比較準確地掌握了評價人物的標準。它內容充實,評述中肯而有分寸,是當前評介《源氏物語》的文章中最為出色的一篇。
    12、《荒原啟示錄——勞倫斯思想尋蹤》
  9000字。載《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2期。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1990年7期全文復印。作者劉洪濤,貴州民族學院中文系外國文學教師,現是華東師大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發表過四篇關于勞倫斯的論文。其中《作為現代心理小說家的勞倫斯》被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全文復印。
  論文對勞倫斯小說創作主題的內涵,層次和發展嬗變過程作出總結后指出:勞倫斯的思想呈現出三個不同的層次。工業文明和大自然的對立是前提;兩性關系是主體;死亡和再生是升華。對兩性關系的深刻表現使勞倫斯成為具有獨創性的作家。他作品滲透的死亡和再生意識,使他所探討的兩性關系從寫實走向象征。從而獲得深廣的哲理內涵和普遍意義,成為一部展示困頓于精神荒原的人類光明前景的現代啟示錄。
  論文研究了勞倫斯作品中,在非理性心理的驅動下,理想人的認知方式、情感方式和生存方式。他從自古以來被人們視為邪惡叢生的淵藪的非理性心理活動中,挖掘出強大的能動性,揭示出人類自我挽救的內在源泉。這是勞倫斯對“人類何處去”這個時代課題的獨特回答。論文最后指出勞倫斯對非理性心理活動的過份迷信,導致了他陷入神秘主義的泥坑。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看,這純乎是一種幻想。人的真正解放只有依靠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工業文明帶來的弊端只有在其繼續發展中去克服。
  論文從社會原因、作品內容探討勞倫斯的思想。它視野開闊,內容充實,在國內還是第一次對勞倫斯小說的思想主題作出如此系統、縝密的闡釋。它見解獨到,富于啟發性。
    13、《西方言情小說在近代中國》
  8000字。載《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1992年1期。人大報刊復印專刊《外國文學研究》1993年2期全文復印。作者袁荻涌,黔東南教育學院中文科外國文學教師。從事近現代中外文學關系的研究。
  我國近代譯介西方言情小說數量多,影響大,但優秀作品較少,多屬二三流的通俗作品,評論家對此褒貶不一。這些小說在當時頗為流行,原因是:①契合了近代中國人反封建的思想情緒;②“重理廢情”審美思潮的消退;③藝術表現形式新穎別致;④都市殖民文化的泛濫及趣味主義的盛行。清末以前西方言情小說的積極作用較為明顯,民國后消極影響漸趨突出。
  論文首次較全面地介紹了西方言情小說在近代中國的譯介情況,且分析了近代評論家不同的意見,并著重從政治、文化、美學等層次探討了此類小說在近代中國廣為流傳的原因,對進一步研究早期中外文學關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論文提供了一些值得人們注意的新材料,是一篇具有開拓性的文章。
    14、《普希金抒情詩中的女性》
  280000字專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作者陳訓明,貴州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對普希金與蘇軾作過比較研究,發表過有關論文。
  俄國文豪普希金泉涌的才思與他豐富的感情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書根據普希金的詩文及其同時代人的回憶、書信、日記等文獻,參考了俄蘇學者百余年來的有關科研成果,并考察了普希金四十多個女友的生平,他們與詩人及其創作,特別是與詩人抒情詩的關系,對一些在寫作背景上一直存在爭議的抒情詩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研究普希金詩文與感情生活關系的專著,所用材料直接取自俄文原著,所引普希金的詩文皆重新譯過。對于現存的中文譯文中的若干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書中所附肖像大都出自普希金手筆,十分珍貴。本書最突出的特點是材料翔實而又珍貴,且考證嚴密,解決了普希金愛情詩中一些疑難的問題。它是我國普希金研究領域內的一項具有開拓性的學術成果。
                      (責任編輯 藍泰凱)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钅加昆
  
  
  
貴陽師專學報(社科版)028-036J4外國文學研究譚紹凱19951995 作者:貴陽師專學報(社科版)028-036J4外國文學研究譚紹凱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9:38

[新一篇] 質押貸款何時叫好又叫座

[舊一篇] 貴州置省的歷史意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