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礎性研究若干政策問題的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在21世紀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從而為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已成為發達國家面向21世紀科技發展計劃的顯著特征之一。
  日本在1995年推出“科學技術創新立國”的總方針中,特別強調發展自己的基礎研究,以保持其競爭力。美國克林頓政府在1994年發表的《為了國家利益發展科學》政策文件中,確定了“科學應是美國未來投入的重點”,以及要“保持美國在基礎科學、數學和工程領域中的世界領先進位”的方針。
  在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兩個戰略下,我國面臨著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轉變和在21世紀中葉進入世界中等發達國家行列的艱巨任務。江澤民同志強調:“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是推進我國21世紀現代化建設的動力源泉。”因此,切實加強基礎性研究,不僅是我國科技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部署,也是強國興邦的一項緊迫任務。
  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黨和政府為加強基礎性研究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比如,設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先后建立了15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制定并實施了攀登計劃等。使得我國(除臺灣外)被科學引文索引(SCI )收錄論文總數的世界排名已從1986年的第20位上升到1995年的第15位,論文總數增加了2倍,處于發展中國家的前列。
  但我國基礎性研究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突出表現為,基礎性研究投入嚴重不足,隊伍不夠穩定,人才流失相當嚴重,研究手段比較落后,研究人員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還不甚理想。存在著選題陳舊,追求短期效益,簡單跟蹤,低水平重復等現象,原始性創新還很少。我國基礎性研究不僅在國際缺乏競爭能力,也不能較好地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當前和長遠的需求。
  為此,筆者就發展我國基礎性研究若干政策問題提出一些思考。
      關于基礎性研究的國家目標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指出,“基礎性研究要把國家目標放在重要位置,把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動力作為中心任務,重點解決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創立新的技術和方法”。
  這不僅指明了基礎性研究的方向,也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基礎性研究提出的迫切需求。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包括基礎性研究,必須為解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關鍵問題作出切實的貢獻。脫離國情的科學技術,與脫離科學技術的中國,是同樣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
  國家目標集中地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內涵。某一歷史時期的國家目標只有一個,而在不同戰線和不同行業,體現國家目標的角度和形式是不盡相同的。基礎性研究體現國家目標應當注意兩個問題。一是,不僅要充分認識和明確基礎性研究的經濟功能,還要認識和明確基礎性研究的知識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二是,必須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符合國家當前的和長遠的利益,適應在21世紀中葉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強國(包括科技強國)的需要。
  基礎性研究體現國家目標包括四個層次的含義。一是,要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的深層次的科技問題,開展深入研究,為當前的急需和未來的發展提供科技動力和成果儲備;二是,要瞄準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攀登科學高峰,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三是,發揮搖籃作用,培養高層次人才;四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關于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
  江澤民主席最近在《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紀要》上作的重要批示再次強調指出,基礎性研究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全面正確地理解“有所為,有所不為”精神實質,是做好基礎性研究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一個國家發展基礎性研究的規模和投入取決于其當時的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水平。“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實質,就是從國家財力出發,根據國家目標,按照基礎性研究的自身發展規律,發揮國家宏觀調控功能,遴選優先發展領域,以期集中力量辦大事,力求取得大的突破。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在所有科學領域平均用力。只有堅持“有所不為”,才能保證在關鍵科學領域“有所為”。
  做好“有所為,有所不為”,需要進行科學和技術預測,從而制定戰略研究計劃,引導我國基礎性研究為國家未來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制定戰略研究計劃是世界各國指導基礎研究實現其國家目標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所謂戰略研究就是,“為支持國家的長遠需求,將研究引向有用發現的特定研究領域,或者為解決已發現的實際問題而提供所必需的知識基礎”,或者是“將來有巨大應用潛力的研究”。其屬性依然是基礎性研究。
  1993 年美國國家基金會化學學科的增長經費中, 明確提出必需有20%用于戰略研究。英國研究理事會的經費分配中,戰略項目的比例從1980年的19%增加到90年代的32%。日本于1995年正式啟動了戰略基礎研究推進制度。
  目前,我國基礎性研究缺乏全局謀劃。通過制訂和實施戰略研究計劃有可能將科學發展的機遇與國家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科學家為解決農業、人口與健康、資源與環境、信息、能源等重點研究領域的基礎科學問題做出切實的貢獻。
  “有所為,有所不為”反映了一個國家在某一時期對某些科學研究領域的關注程度,主要體現在宏觀政策導向上。那種將“有所為,有所不為”簡單地理解為科研項目的取舍,甚至是學科的取舍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
      關于基礎性研究與經濟的關系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技術商業化并不完全是一個線性的有序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反饋回路的過程。基礎性研究對于經濟的作用有的是很明顯的,有的則潤物細無聲。從宏觀上來說,凡是在基礎性研究方面投入多的國家,其公共再投入的回報也多。據統計,現代技術革命的成果約有90%來自基礎研究。德國的統計數據表明,基礎研究對于德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占20%。
  科學的發展受到外部需求和內部推動兩種力量的驅動,最終為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因此,它和經濟的聯系分為兩種。
  一種是任務帶學科。通過解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及國防建設中的關鍵和難點問題,推動學科的發展。“兩彈一星”的成功實踐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另一種是通過發展學科和長期積累,不斷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些研究雖然一時很難看到其應用前景,但作為必要的知識儲備,以及在攻克科學難題過程中所產生的新知識,遲早要對社會發展、人類思想產生作用。例如,在對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大大推動了整個解析數論的發展,而解析數論中產生的方法和內容迅速應用到其他領域,如三角和估計在快速富氏變換中的應用,導致了一系列無線電訊號處理速度的成倍提高。
  要正確認識基礎性研究與經濟的關系,既不能只看到基礎性研究的經濟功能而片面追求近期效益,又不能片面強調基礎性研究的不可預見性而忽視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難題。
      關于基礎性研究的投入
  基礎性研究經費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約基礎性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家對R&D(研究和開發)投入總量雖逐年有所增加,但R &D 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卻連續下滑,1994~1996年均徘徊在0.5%左右。
  我國基礎性研究經費在R&D經費中的比例失調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1996年度我國基礎性研究經費僅占R&D經費的6.4%, 遠遠低于美國的17.3%,日本的14.5%,韓國的16.5%。就是與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有相當大的差距。美國、法國及日本R&D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三者之間的大致比例為15∶25∶60,并多年沒有大的變化。國家科委提出,基礎性研究經費要占R&D的10%。這個比例在當前是比較適合的。進入21世紀后,這個比例還應該有所提高。
  對科研項目支持強度的“疲軟”問題也不容忽視。這種狀況不僅制約了科學家向前沿領域的拓展,而且也影響了經費的使用效益。以科學基金為例,在控制資助規模、資助率多年徘徊在17%的情況下,1996年度面上項目人均年研究經費不足7000元,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的年人均經費也大體如此。即使國家的攀登項目,年人均經費也高不了多少。因此,隨著R&D/GDP比例和基礎性研究經費在R&D中比例的不斷提高,面上項目年人均經費至少應達到1萬元,即資助強度達到15萬元/3年;重點項目年人均經費應達到1.5萬元,即資助強度達到120萬~150 萬元/4年;重大項目年人均強度達到2萬元,即資助強度達到800~1000 萬元比較適宜。
  在基礎性研究管理工作中,還要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保持一個恰當的穩定的比例,以使兩者得到協調和均衡的發展。多年來,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中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自然地形成了并基本保持了3∶7的比例,這也許是反映我國國情和當前實際需要,也是科技界絕大多數所能夠接受的一個比例。
      關于基礎性研究的創新問題
  江澤民同志深刻地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創新的潛力與自主開發的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中國要在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具有建立在科學創新基礎之上的知識產權和自主開發能力。
  當今,經濟、社會和科學自身發展的需求,邊緣學科、交叉學科以及綜合性研究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現代科學發展史表明,邊緣、交叉學科往往是最活躍的研究領域,許多創新性很強的成果甚至一個新興學科就從這里產生。因此,要研究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鼓勵、支持和組織好學科交叉研究。大力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與滲透,激發和強化科學創新能力。
  科學研究既是創新的過程,更是積累的過程。特別是原始性創新,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據對我國1982年與1987年兩批國家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獲獎項目的統計表明,平均每個項目的延續研究時間為15.5年,積累周期大約為10~20年左右。
  為更好地推動科學創新,應該采取一些切實措施。比如,要尊重基礎研究的自身發展規律,為研究工作創造寬松環境和良好的條件;對于具有創新思想的人員和隊伍給予連續和穩定的支持;鼓勵科學家自由選題,自由探索,激勵科學家的創造性,尤其要為科學家創造自由探討的條件,推動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在互相接觸和交流,激發新的學術思想火花,開展合作研究;加強對優秀研究群體和研究基地的支持,大膽啟用年輕人;努力改善圖書資料和實驗條件;加大國際合作的力度,為我國科學家走向世界,參與交流和競爭創造條件,等等。
      關于發現和培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問題
  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紀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是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戰的戰略要求,也是在世紀之交更有效地發展我國基礎性研究的緊迫任務。
  當前,我們在人才上最大的競爭對手是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他們吸引了我們相當一部分的尖子人才,對此我們一定得有相應的對策。要高舉愛國主義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努力創造有利于人才競爭和流動的環境和條件,強化交流,創造更好的工作條件,吸引和穩住一大批一流的人才。
  培養優秀中青年人才的一個有效措施是給任務,壓担子,盡快在重大和重點項目層次上實現代際轉移,切實將優秀人才推向科研工作的第一線,使其在拼搏中鍛煉成長。
  要注意點面結合。事實證明,真正的優秀人才,能夠帶動一個較好的群體,而一個較好的群體,也有助于優秀人才的成長。適當加大對優秀群本的支持力度,有利于發揮協作精神和團隊精神,發現和培養科學將才和帥才,使有限資源向創新源匯集。
  發現和培育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必須堅持競爭、評估和流動的原則。一個人的價值或水平,一種是早期就被認識,一種是較晚才被認識,一種是被埋沒了,第四種是超前或超出實際水平的評價。要注意防止后兩種情況,克服求全責備和疏于管理兩種傾向。
      加強對優秀基礎性研究基地的支持
  優秀研究基地是以優秀學術帶頭人為核心,集中了一批研究骨干,專業結構交叉,研究條件比較好,學術思想活躍,實行對外開放和流動機制的地方。它是某一研究所或高等學校中的精華部分,而不是一般的研究機構。
  通過加強對優秀研究基地的支持,能夠推動科學創新,發現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形成優秀研究群體,提高基礎性研究經費的投入效益,最終推動基礎性研究更好地發展。曾孕育出2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物理學前沿雄踞120 年不敗的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的成功經驗就證明了這一點。在對優秀研究基地的支持中,要堅持提倡競爭,優勝劣汰,不搞終身制。
      關于改善基礎性研究人員生活待遇問題
  當前,我國基礎性研究人員的待遇普遍偏低,生活較為清貧。這是造成基礎性研究隊伍不穩,人員大量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我們的科學工作者應該樹立崇高的追求科學、無私奉獻的思想境界,但國家力所能及地改善他們的生活待遇,是實現“穩住一頭”的一個基本保證。
  目前,從國情出發,要全面提高科學技術研究人員的工資有一定的難度。但從科學基金資助經費或其他基礎性研究計劃的經費中切出一塊,設立科研津貼,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只有獲得科學基金資助的人員,或承担了國家重大基礎性研究課題的人員,才能夠獲得科研津貼。這樣做,有利于把競爭機制引入科學研究,打破勞動工資方面的大鍋飯,避免論資排輩和攀比現象,激發研究人員的積極性。有利于國家以較少的投入解決一個較大的問題。目前,科學基金每年資助約6 萬人(折合全時4萬人),如果每個全時人員每年平均增加5000 元收入(每月約400元),國家每年只需投入2億元。事實上,由于機構體制改革,許多單位都從研究經費中提取比例不等的人頭費和其他費用,有的研究所從研究經費中提取的非研究費用達17種之多。與其暗補,不如明補。
  從國情出發,把握基礎性研究自身發展規律,深刻理解黨和政府關于基礎性研究的方針政策,對于推進我國基礎性研究的健康發展,和在以知識為基礎的21世紀經濟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學滬9~12N1科技管理與成就趙學文/韓宇19981998基礎性研究/政策/思考趙學文,高級工程師,政策局副局長;韓宇,工程師,政策局調研處副處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北京100083。  (Zhao Xuewen, Senior Engineer,  Vice- Director of PolicyBureau; Han Yu, Engineer,  Vice- Director of Policy- MakingDivision of Policy Bureau: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Found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83.) 作者:科學滬9~12N1科技管理與成就趙學文/韓宇19981998基礎性研究/政策/思考

網載 2013-09-10 21:55:22

[新一篇] 關于在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若干問題

[舊一篇] 關于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再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