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文內容的社會心理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引起我關注和思考小學語文課文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因為我是一名社會心理學者,而是因為我是一個小學生的父親。我的兒子已上小學二年級,作父親的我,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同其他有子女上學的父母一樣,時刻關心著孩子的學習。這樣,就必須做檢查孩子的作業、解答孩子的疑問、按老師的要求在課本上或作業本上簽字等經常性的工作。一次我檢查兒子的語文學習情況,當時兒子學完課文《溫暖》(第三冊),課后練習第1題為“看圖讀課文,再回答問題”, 其中一問是:“清潔工人為什么那么激動?從哪里可以看出他很激動?”兒子的回答令我吃驚,他說:“因為清潔工人是個小人物,周總理是大人物,周總理握了他的手,他就激動……”。后來我確認,他的語文老師并不是這樣講解的,是兒子自己的理解。后來,又發生了幾次令我驚訝的事。
  由于多次有這樣的經歷,我便把小學語文課文全都借來看看,并對課文內容和課本中的插圖進行了十分簡單的統計,結果見下表。應該說,大部分小學語文課文都很好,都很美,從選材、體例及思考練習題中可以看出編選者很費了一些心思。但是,從總體來看,依我之社會心理學感受,似乎還有些方面待改進。由此在這里提出來與大家交換意見,以促進當前或今后的小學語文教材改革。如果不是我有些神經過敏,那么除了存在選取外國作品和描寫外國人少,寫實多寫虛少,當代作品較少等不足之外,小學語文課文主要的社會心理偏差有以下三個方面: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分析結果表
 第  課文 插圖人物 中心人物  形象傾向  人物年齡幾冊 數量 男 女  男 女 群 正 反 中 老 成 幼 1   16 138 110  1  2  13  5  0 11  0  1  6 2   30  73  73  8  2  20 11  1 18  0  1  7 3   20  53  50  6  1  13  5  7  8  0  3  4 4   19  71  57 10  0  9  7  2 10  0  4  6 5   30  73  27 12  3  13 19  0  6  2  6  8 6   30  45  22 10  6  14 16  0 14  2  8 11 7   26  59  34 14  2  10 15  0 11  0 10 12 8   26  55  28 13  2  11 17  1  8  3 15  5 9   24  46  32  4  0  20  9  1 14  2 12  0 10  24  55  15  2  0  12 14  0 10  1  9  2 11  22  41  18 10  1  11 13  0  7  1  8  3 12  20  33  7 10  4  8 14  0  8  0 11  3合計 287 752 473 100 23 154 145 12 125 11 89 67 第    年  代      國別     虛實幾冊  古 近 現 當    中 外    實 虛 1    1  0 14  2    16  0    10  6 2    6  3 20  1    29  1    19 11 3    8  3  9  0    18  2    10 10 4    5  3 11  0    18 11    13  6 5    1  8 12  5    21  5    24  2 6    6  5 11  2    29  1    25  5 7    4  6  3 12    22  4    21  5 8    2  3  8 11    18  6    23  3 9    1  2  7 14    20  4    21  3 10   3  7  3  2    23  1    17  7 11   2  5  5  0    14  4    18  4 12   13  2  2  2    15  5    13  7合計  52 47 105 51   243 45    214  69
  注:年代,清朝及以往為古,民國為近,建國后為現,改革開放以后為當。年齡:少年兒童及以下為幼,60以上為老,其余為成。虛實:人物是真實的為實,創作的為虛。
      一、性別偏見——男性化
  性別偏見是人們對某一性別(通常都是女性)的人所持的不符合事實的、不公正的態度。我國語文課文中的性別偏見問題,我國學者張德曾對1979至1982年出版的全日制小學語文課本進行了分析,發現性別偏見的存在。〔1〕上表作為我對1995至1996 年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學語文課文進行分析的結果,從中仍然發現性別偏見的存在。我們可以從課文中心人物性別角色,課本插圖的人物性別,以及課文中性別角色形象所代表的個性幾方面來看。
  小學語文課文分配給男女兩性扮演主角的數量,男性為女性的4. 3倍,其中四、九、十冊沒有女性担任主角。男女主角不僅有數量的不同而且有性質的差異。在女性担任主角的23篇課文中,除了宋慶齡(給兒童送蛋糕)〔2〕和鄧穎超(給周總理補睡衣)〔3〕外,其余要么是小孩子和小學生,要么是老婆婆等一般群眾。有32篇課文寫了中外革命領袖,但是只有宋慶齡和鄧穎超兩位女性。寫中外文學家和藝術家的課文有14篇,但只有一個女的(海倫·凱勒)〔4〕; 教材以古今中外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為主角的課文有11篇,其中沒有一個是女的;以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為主角的課文有6篇,也沒有一個是女的。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大量人物插圖,據統計可辨性別的人物共有1225個,其中女性人物有473個,占38%,在數量上有重男輕女之嫌。
  人們個性差異的重要方面是能力和性格,能力有高有低,性格有好有壞。從課文內容來看,如果在課文中涉及男婦個性方面的內容,教材所描述的女人在能力和性格方面都比男人要低或差一些。
  在男女能力方面,語文教材描述女人在知識、能力方面不如男人的課文不少。例如四冊11課《數星星的孩子》,當張衡指著天空數星星的時候,奶奶說:“這么多星星一閃閃地亂動……你能數得清嗎?”而爺爺則開導說“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它們之間的距離不變的。”四冊19課《看月食》,奶奶說:“我們小時候叫天狗吃月亮”,而爺爺則糾正說:“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轉到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擋住了太陽光。”十冊19課《落花生》,母親提議種花生,并在收獲之后“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至于花生的可貴之處則是由父親指出來的,母親只是當父親發表高見之后同孩子們一樣“點點頭”表示贊同而已。在這些課文里充當無知、低能的都是女人,而男人則是知識豐富淵博、能力高強的。
  在男女性格方面,小學語文課文里往往讓女性突出地表現人類的不良性格特征。例如在以少年兒童為主角的課文中,以男孩為主角的課文中除去以勇敢堅強著名的小英雄,如二冊《小八路》、《王二小》、五冊的《我的弟弟“小蘿卜頭”》,其他像小挑山工、凡卡、小抄寫員、小三輪車夫也都是具有吃苦耐勞、正直善良、勇敢堅強、團結友愛等優良性格品質的。而人類的不良的性格特征小氣吝嗇則讓女孩來表現。三冊5課《藍樹葉》刻畫了女生林園園的小氣吝嗇, 當同學向她借綠鉛筆的時候,她先是“吞吞吐吐地說‘我還沒用完呢’”后來又說怕人家“把鉛筆尖弄斷了”,得到對方保證“小心一點兒”之后,她又提出“不要削”、“不要用力畫”、“不要畫得太多”,終致對方沒有使用她的綠筆而畫出了藍樹葉。〔5 〕不僅在小學生中讓女孩表現不良的性格特征,而且在成人、老人中也讓女人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不良的性格特征。如七冊11課《五彩池》中的奶奶哄我玩,21課《西門豹》里巫婆的兇惡狠毒,六冊《雨中》女青年對他人不信任,30課《打碗碗花》中奶奶的迷信無知等。
  無論從小學語文課文主角的性別分布,還是從教材中的插圖人物,以及從人物個性塑造方面,都可以看出小說語文課文是傾向于高估男人而低估女人的,是有重男輕女傾向的。課文對于婦女所持的是所謂“傳統”的即不客觀、不公正的態度。小學語文作為兒童早期接觸的正式讀物,將對我國青少年形成性別觀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是一個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
      二、偉人化
  這里的偉人化,是指小學語文課文中偉大人物,主要是革命領袖人物的比重太大,12冊教材中寫革命領袖的共有32課,平均每冊有2.7課。此外,在閱讀材料中關于領袖人物的不少。毛澤東、周恩來、李大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領袖人物,除第一冊外,每冊都有,有的甚至在同一冊中反復出現。寫毛澤東的有7課,周恩來的有6課,列寧的有5課。由于革命領袖人物過多,不可避免地在數量上降低了其他優秀人物對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影響。
  語文教材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無疑應該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我認為,教材尤其是小學語文教材,并不能以思想教育作為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標準。在小學語文課文中過分突出革命領袖,也不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做法。〔6〕語文課文人物過多的革命領袖化,對小學生心理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對政治領袖的不恰當崇拜。小學語文課文培養小學生對人民領袖的熱愛是應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小學生所接觸的英雄或優秀人物多數是革命領袖,如果在一個社會中,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只是或大多數是革命領袖,這對社會的進步是不利的。我幾次問我兒子的理想,問他長大后愿意干什么,他的回答是國家主席,像毛主席、周總理、列寧一樣。我問為什么要當主席,他的回答更令我驚訝:“因為全國人民他都可以管,衣服臟了有人洗,有警衛員、服務員。”更令我不安的是,身為學者教授的爸爸,在兒子心目中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很低,因為在家庭成員中兒子“是班上的組長,媽媽是單位的科長,而爸爸什么長也不是。教授怎么樣,還不是別人管,我們語文課文中一個教授也沒有呢。”〔7 〕我不能把這種結局的形成完全歸咎于語文課文,因為當今社會上的許多觀念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但課文中出現大量的政治領袖即高級行政官員,對于小學生形成現實的理想,形成對社會人物正確的看法恐怕是不利的。中國社會上盛行的“官本位”心理,對行政官員的心理崇拜,說不定也與小學教育相關。
  二是使小學生產生對現實的失落感。小學教材中的革命領袖課文,除了介紹他們的機智、智慧、好學、誠實等外,有許多是寫領袖人物關心學習、看望青少年兒童,使青少年感到幸福的課文。如毛主席回韶山,周總理參加潑水節、鄧小平到景山學校(第七冊的閱讀材料),宋慶齡到上海送蛋糕等。這些課文在很大程度上引發現在的小學生希望得到領袖人物關懷的心理期盼。我兒子很多次問我,江爺爺什么時候到他們學校來,如果來會帶什么東西,會不會也是蛋糕,會不會到班上聽課等等,還有好幾次做夢夢見了江爺爺。我告訴兒子江爺爺很忙,沒有時間來,兒子聽了感到非常失望。對于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
  當然,與小學思想品德課的重復,也是要注意的問題。小學思想品德課,大量充滿的了領袖人物“好人好事”的故事,語文課文中革命領袖人物的突出,既有可能減少了思想品德教育課對小學生的新鮮感,又在某種程度上造成教育時間與資源的浪費,產生某些負效應。
      三、成人化
  小學語文課文中的人物及其活動,以成年人的眼光來看,也許沒有什么學習和理解的困難(不能說沒有,比如有些導讀提示和課文后面的要求,即使是成年人,也不好準確回答),但若從少年兒童的角色來看,則還應有改進之處。
  首先是人物角色的成人化傾向。出現在語文課文中的中心人物角色,直接反映少年兒童生活的,只有23.3%,其余都是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工作與生活。成人生活是小學生要認識和理解的必不可少的內容,但成人生活與少年兒童的生活是有距離的。要小學生仔細觀察,準確認識,深入理解過于深邃的成人世界,對小學生而言,有些超前。
  其次是小學語文課文前后對小學生提出的一些要求過高。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要求“說一說沙洲壩的人民為什么要在井旁邊立一塊石碑”,要求二年級小學生回答“清潔工人為什么那么激動?”,要三年級學生理解“狹路相逢勇者勝”,以及要求四五六年級學生的一些問題,都有一定的難度,即使是對于成年人,也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
  我們的課文編選者顯然如果不是高估了小學生的能力,就是對小學生的要求太高。這幾年有人曾用“大學生必須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中學生進行人生理想教育,小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來戲稱德育中存在的問題,我看,小學語文教材盡管總體上是進步的,但若嚴格分析,也有這方面的不足。
  注:
  〔1〕張德:《論性別偏見》,載《社會心理研究》1993年第2期,第20—40頁。
  〔2〕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五冊第4課:《不平常的蛋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3〕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五冊第16 課:《周總理的睡衣》,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4〕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十一冊第15 課:《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5〕參考張德:《論性別偏見》,載《社會心理研究》1993年第2期,第20—40頁。
  〔6〕丁肇熙:《中學語文教材改革之我見》,載《文教資料》,1995年第6期,第122—127頁。
  〔7〕語文課文中有一些工程師等科學家,但沒有教授。 在兒子的心目中,教授不等于科學家。
  
  
  
教育研究與實驗武漢9~13G39小學各科教學佐斌19981998華中師大教科院 作者:教育研究與實驗武漢9~13G39小學各科教學佐斌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7:08

[新一篇]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兒童觀探析

[舊一篇] 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新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