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與大學的批判功能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371-1351(2003)06-0004-04
    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逐步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概括,并將其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視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部內容。江澤民同志曾就此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應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進程,是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設的進程。”[1]黨的十六大報告又鄭重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一思想把我黨對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認識突破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闡明了政治文明之于社會主義的極端重要性。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政治文明的建設最終取決于社會整體的共同努力,在這一進程中,大學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功能,有效發揮大學的批判功能,對于推進我國政治文明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民主政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文明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它與愚昧和野蠻相對應,反映著社會進步的狀態。在不同歷史階段里,代表和反映著進步潮流的意識與行為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文明。與人類一切文明現象相一致,政治文明也是一個歷史概念,是人們從事政治生活、進行政治建設的進步狀態,反映著政治主體、政治關系、政治制度、政治運行、政治參與和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進步的內容。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伴隨人類社會的遞次前進,人類的政治生活也在不斷進步,呈現出了不同時期的政治文明。進入近代社會以來,政治生活逐步向民主化方向發展,出現了諸多不同于以往政治生活的民主政治形態。這股潮流反映了人類隨著社會進步而在科學合理地配置政治權力和規范有效地運作政治權力方面的探索在不斷臻于理性和成熟,反映了人類對政治發展規律的自覺認識和把握,體現和代表了人類政治生活進步與前進的方向。正因為如此,民主政治成為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也成為衡量政治生活是否文明的分水嶺。一種政治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踐行民主化要求,則在多大程度上實現著政治文明。
    政治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公共權力,是公共權力的形成、分享和應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政治權力的所有制問題成為政治活動的首要問題。”[2]在人類歷史上,自有國家以來,政權所屬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政治權力被認為是私有的,是屬于某一帝王的所有物。近代以來,這種觀念被民權思想所取代,政治權力不再被認為是私人的所有物,而是廣大人民共有的權力,只有人民才是一切政治權力的最終所有者。近代以來奠定的這一觀念,成為現代民主政治的基石,所謂民主政治從根本上來說,即是政治權力屬于人民的政治。以此為起點,一切民主政治形態大都包含了以下主要內容:一是權力平等,即人民的所有成員完全平等地擁有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力;二是權力委托,在每個個體的人不可能全部直接參與國家管理的情況下,由人民自下而上選舉代議機構,將權力委托這一機構代為行使;三是權力監督,作為接受委托權力的代議機構是否履行了委托人的要求,必須受到人民的監督;四是權力公開,代議機構行使權力的過程必須是公開的,人民有知情權和參與討論權。以上諸方面反映了在民主政治觀念下,政治權力的合理配置、規范運作和有效制約的基本過程。
    民主政治進入實踐領域的根本要義在于人民是否有能力行使政治權力。人民如何重視自己的政治權力并自覺參與國家管理,怎樣保證委托后的權力不會喪失,真正成為代議機構的主人,這些問題解決不好,民主政治便無從談起。通過權力委托而構成的代議機構實際上與由人民構成的社會形成兩個實體,代議機構本身也有自己的利益,正如孟德斯鳩所講:“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移的一條經驗。”[3]實現民主政治單靠人民選舉的代議機構的善良意志是不可能達成的。“以控制政府權力為直接目的的民主政治不可能期待完全通過政府的力量完成,它是社會力量和國家力量相互作用的產物。”[4]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基礎還在于整個民眾政治能力的強大,在于社會政治能力的發育程度,在于社會有能力捍衛委托的權力不會喪失。
      二、我國在推進民主政治進程中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民主政治程度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與更先進的民主政治和人們更高的民主生活期待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透析這一問題的原因上,人們多從制度上著眼,歸結為制度本身的缺失。這固然不錯,但還不是事物的根本原因。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也是由人執行和監督的,如果人本身出了問題,再好的制度也沒有價值,并且本身就不可能產生好的制度。既然民主政治的根本在于社會政治能力的發育程度,那么尋找我國民主政治不足的始因也應從社會政治能力的不足入手。
    我國是—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歷史的國家,專制統治的文化極其深厚。以推行民主政治為根本目的的辛亥革命,在其政權建立后所出現的多次反復,充分反映了這一點。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我們在推行民主政治的過程中,又有意無意地延續了不少專制統治的東西。正是這種歷史背景的影響,我國政府與社會的權力格局明顯以“強政府、弱社會”[5]為特征,政府對社會有著絕對的控制和干預的權力。在這種格局下,社會的政治能力表現出以下特點:社會高度依賴政府和政府控制下的單位,各級“單位”依賴從政府那里獲得的按計劃分配的資源,個人依賴從“單位”那里獲得的資源;社會組織結構呈現一種“蜂窩式狀態”,社會的自治能力和自組織能力很不完善;社會缺乏中間階層的作用,政府直接面對民眾,社會秩序完全依賴于政府的控制能力,顯得脆弱而不穩定;整個社會呈現出政治化、行政化的傾向,社會各系統間的功能嚴重雷同,甚至被納入政府體系之中,缺乏獨立運作的條件;社會中“身份制”壁壘森嚴,社會結構比較僵硬;政府與社會缺乏流暢的溝通機制,民眾的利益表達和利益聚合缺少必要的組織形式和組織溝通;缺乏社會精英階層,社會的抗拒運動水平低。
    以上這些特點盡管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中有了重大改進,但根本問題依然沒有改變。這一現實,一方面是我國傳統政治所導致的后果,另一方面又是推行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礙。從民主政治的機理來說,民主政治是社會覺醒與政治能力增強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社會政治能力的發育,也就沒有民主政治的發展。在我國雖然民主政治的邏輯起點不同于西方民主政治的這一機理,其直接動因是黨和國家而不是社會,但要最終解決這一問題,還是要取決于社會的政治能力成熟程度。因為担負著推進民主政治使命的國家,同時也是民主政治的客體,國家既要讓社會享有更多的權力,又要控制權力,其自身不可能有效地解決好二者間的深層矛盾。在現實社會中,一方面我們強調要依法治國,推進民主,另一方面又在不少方面因領導人的意志而犧牲法律的嚴肅性與穩定性,這一二律背反式的現象充分說明了這一問題。另外,從政治文明本身的要求來看,任何一種文明進步都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也就是說,只有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能溶入這一文明進步的潮流之中,才能談得上真正的文明進步。在這個意義上,政治文明本身就包含著社會政治能力提高的內容。沒有社會參與或離開社會民主政治精神高漲、民主政治能力增強的政治文明建設,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實現。因此,如果說在我國政治文明的建設過程中,推進民主的主導力量在國家,那么根本力量則依然在社會。能否提高社會政治能力的發育程度,是我國推進民主政治的最大問題。
      三、大學的批判功能在提高社會政治能力中的價值和作用
    大學是一種社會組織,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學者集合體。近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大學在社會發展中價值作用的提高,大學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討論社會政治行為,大學自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大學由于其自身組織的特性,衍生出了特有的社會批判功能。大學的社會批判是指大學從學術活動的本質和特點出發,對社會問題所進行的獨立的、客觀的和具有前瞻性的意見表達。這一特殊行為使大學在提高社會政治能力方面具有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首先,產生于學術自主性的獨立意見表達,體現了民主政治所強調的社會意志思想。作為構成社會的每一個個體都平等地具有自主表達意愿的權力,這是民主政治的一個法則。民主政治所強調的這一點,與大學的學術自主性所體現的精神是一致的。所謂大學的學術自主是指人在學術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動的、平等的和自覺的狀態。一切學術活動都起始于人的自覺思考,一切學術成果都是學者個人或團體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結果,一切學術意見都具有平等的地位。發揚這種精神,本身就是營造民主政治所倡導的政治文化,就是提高社會政治能力的一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不僅是民主政治的堅強堡壘,而且是民主政治文化的重要營造者。
    其次,產生于學術性本質的大學自治要求,體現了民主政治所強調的政治契約關系。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權力委托認識基礎上的,通過權力委托而建立的國家權力機構與委托人,即社會之間的關系,實際是一種契約關系。這種契約關系能否良好地運行,關鍵在于社會能否獨立于權力機構,并有足夠的能力成為與權力機構相對應的力量。在這一點上,大學的自治性無疑對于壯大社會力量具有重要的價值。大學的學術性特點,本質性地規定著大學必須是一個具有充分自治的機構,必須擁有契約規定的自主權力,使大學在處理與政府和社會其它組織的關系上,能夠維護組成大學的學者們的自由權力,以免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干預。正是基于這一特點,人們廣泛地認為“大學既不能遠離社會,也不能完全消融在社會之中,大學應當和外界社會保持適當的距離。”[6]當然,這里所指的“社會”包括政府。大學要在平衡自身與社會和政府間的關系中求得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得當,大學就發展。大學的這一特點不僅在維護大學自治的過程中使大學作為社會構成的一分子,有力地壯大社會力量,而且為民主政治下的政府與社會關系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模型。
    第三,基于學術性特點的社會批判的客觀性與前瞻性,體現了民主政治所強調的政治管理價值。民主政治之所以是進步的政治活動,在于其能夠有效地代表和反映著廣大民眾的利益,而不是某個人的利益;在于其能夠代表和反映人民中進步的、前進的利益,而不是落后的利益。在這一點上,大學的社會批判有助于體現民主政治的精髓。大學的學術活動以探求未知世界為動力,以追求真理為目標,這一內在要求使源于這一活動的大學社會批判具有了三個特點:一是客觀性,即客觀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在這一要求下,即使批判意見有所偏見,也是據于認識領域,而非功利領域,從而使大學的社會批判行為成為值得依賴的社會意見;二是不竭性,即持續不斷地、無禁區地探求問題,這一要求使大學的社會批判行為有可能成為可靠的、穩定的社會意見來源;三是前瞻性,基于對未知世界的探求特點,大學的社會批判具有站在知識前沿、能夠理解和把握社會發展方向的基礎。這種前瞻性的認識與意見,無疑是民主政治在國家管理中最具有價值的內容。
    基于大學社會批判行為的這些特點,人們在總結20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時,突出強調大學要為人類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在1998年聯合國組織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所發表的主題報告《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中,明確提出了“大學應該加強自己的批判和前瞻功能,為社會提供預測、報警和預防信息”[7]的觀點。這一觀點充分表達了大學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與發展中的重大作用,由此,不少學者們預測,社會批判將成為大學繼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后的第四大功能。[8]這一潮流反映到政治領域,則預示著今后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方向和內容。
      四、充分發揮大學的批判功能,有效推進我國政治文明的進程
    在推進我國政治文明的進程中,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有效地監督、約束公共權力的運作,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公共利益、公眾利益和公共秩序,是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標,而培育一個自由而有序、充滿活力、健康穩定、既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識而又有較高的行使政治權力能力的公民社會是政治文明的基礎。在這一進程中,當前的關鍵問題,并不在于如何還政于民,而在于如何使社會具有行使政治權力的能力。處于我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充分認識和發揮大學的批判功能的價值和作用,對于解決上述問題、推進我國的政治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從政治生態的角度來講,任何一種政治權力模式都與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相關,改造政治權力模式,需要首先改造社會文化。按照文化傳播主義的觀點,一種社會文化改造,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入異質文化,“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源泉是外來文化的影響。”[9]大學的批判功能基奠于大學學術性本質所決定的自主、自由精神,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同我國傳統政治文化是大相徑庭的,是一種異質文化。倡導這一文化,無疑對于沖破和改造傳統政治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文化從本質上講,與民主政治文化是相一致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倡導大學批判文化,就是倡導民主政治文化,就是積極地改造傳統政治文化。追溯我國的民主化進程,五四時期的新青年運動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營造了一種民主文化。而推進這一進程的主力,則是大學。這一歷史充分反映了大學在改造傳統文化中的特有價值。通過發揮大學的批判功能,大學可能成為改造傳統政治文化的有生力量。
    其次,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社會力量的壯大,總是從社會精英階層開始的,正是在他們的帶動下,社會才逐步形成了可與權力機構相對應的力量。培育社會政治能力的先決性問題在于社會必須是具有自主能力的行為主體,并改變對政治權力的過度依附。這一要求的實現,不可能直接從構成社會的全部開始,而必須借助于先導力量的帶動。這一帶動力量,我們可以稱之為社會精英階層。馬克斯·韋伯在分析社會階層理論中曾提出了三因素觀,即形成社會分層的因素主要來自于財富、權力和聲望,在這里,如果將社會視為政治權力的對應方面的話,那么,構成社會精英階層的因素則主要是財富和聲望。而在這二者中間,就我國的現實來看,聲望階層才是社會精英階層的主要力量。在聲望階層中,大學無疑是重要的一支力量。一方面,在于大學在整個社會階層構成中具有較高的聲望,而且隨著社會發展對知識的不斷依賴,這種聲望度將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在于在整個聲望階層中,大學階層的數量與規模是相對較大的。這兩個方面使大學有可能通過發揮批判功能,成為壯大社會力量的重要方面。
    第三,大學本身是一個教育機構,是社會骨干力量的培育之地。社會政治能力的基礎是人的文化素質,而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取決于教育。大學在這一方面的價值,不僅同其它教育機構一樣,在于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它能將自己特有的批判精神傳遞到受教育者中去,使民主文化的精神在更大的范圍里得到傳播;另一方面,它所面對的培養對象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骨干力量。這一特點,使大學能夠通過發揮批判功能,成為民主政治力量的重要培育者。
    綜觀上述討論,我們認為,大學批判功能不僅具有直接的社會政治行為價值,同時還具有培育整個社會政治能力的價值。在討論解決如何培育社會政治能力的問題中,當前人們過多地是從政府方面提出意見的,也就是過多地強調政府應如何培育社會的政治能力,而較少從社會自身的培育上考慮問題,這一傾向顯然是不足的。社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生命有機體,從生物有機體的生長規律來看,外因只是條件,內容才是根本。如果將政府的培育視為社會政治能力發育的外在條件的話,那么,無疑社會自身的培育和成長才是內在根本。在這個意義上,討論社會政治能力的培育問題,首先應關注自身發育和自身培育。本文作為一種視角,不僅關注大學在推進政治文明進程中的直接作用和價值,也期待通過這一討論,能夠使人們更多地關注社會政治能力的自我發育問題和天水師范學院學報京4~7G4高等教育談振20042004政治文明的建設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政治文明的進程中,大學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功能。有效發揮大學的批判功能,對于推進我國政治文明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政治文明/民主政治/大學/大學批判功能
    political culture,democratic politics,universities,critical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羅峰 男(1972-)上海行政學院行政學教研部講師。    徐國興(1966-),男,安徽省界首人,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現為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學、教育社會學。  TAN Zhen-hao
  (School of Politics Science and law,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rogress is the main components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rogress,universities have their unique value and functions.It is rather significant for promoting G4O201.JPG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rogress to bring the critical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effectively into full play.談振好(1965-),女,河南滎陽人,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西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 作者:天水師范學院學報京4~7G4高等教育談振20042004政治文明的建設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政治文明的進程中,大學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功能。有效發揮大學的批判功能,對于推進我國政治文明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政治文明/民主政治/大學/大學批判功能
    political culture,democratic politics,universities,critical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羅峰 男(1972-)上海行政學院行政學教研部講師。

網載 2013-09-10 21:57:41

[新一篇] 政治意識形態的理論、制度與實踐

[舊一篇] 政治文明的若干基本問題探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