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文化大革命”的研究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由于中國在1978年末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古廄先生認為,作為“文革”的反命題的“改革開放”路線取得了勝利,“文革”作為路線被徹底否定。隨著“文革”的被否定,日本學者開始冷靜地分析“文革”的性質是什么?“文革”為什么會形成那么狂熱的運動?
  作者指出:在30年后的今天,人們一般認為,“文化大革命”的基本性質是包含著路線斗爭的激烈的權力斗爭。同時,古廄認為,“文革”不僅限于權力斗爭,它還徹底震憾了中國社會。“文革”當初紅衛兵的狂熱呼應和以“群眾”為基礎的毛澤東的運動方式,都使人感到與其說“文革”是自上發動的權力斗爭,莫如說是自下涌現出的群眾性革命運動。這使人不由得考慮:群眾為什么會達到那種程度的狂熱?毛澤東為什么會得到那種程度的支持?古廄的見解是:1.毛澤東具有超凡魅力;2.有崇拜毛澤東和輕易受無政府主義性質的“造反有理”口號煽動的年輕人即紅衛兵;3.有在決定性場合,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行使實力的軍隊;4.毛澤東作為發動群眾的組織者發揮了卓越才能。他認為,這四點缺少哪一點,都不會使運動達到那么高漲和引起“奪權”。
  (摘自《日本對“文化大革命”的研究與日本的“文化大革命”》一文)
  
  
  
中共黨史研究K4中國現代史古廄忠夫19981998韓鳳琴 日 古廄忠夫 作者:中共黨史研究K4中國現代史古廄忠夫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7:56

[新一篇] 旅游業: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新途徑

[舊一篇] 日本對臺政策調整中的美國因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