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亨廷頓的'我們是誰' 到龍應台的'北大談夢'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翟石磊 
中國礦業大學教師 

中國的文明不能僅靠意識形態的凝合,那樣的力量是最脆弱的鎖鏈;民族不能靠創新文化的凝合,那樣的發展終將葬送共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夢想。 

記得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從學校圖書館借了一本書《
我們是誰? 》,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學家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他洋洋灑灑幾十萬字“倒出”了他作為美國人的委屈,“倒出”了異質文化對其“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上帝選擇的,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文化的腐蝕,也痛斥“異質低等文化”如伊斯蘭(回教)文化對美國主流價值觀的破壞。他痛斥了多元文化對美國文化認同的衝擊,多語言存在對英語主導地位的撼動;他訴說著其作為美國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白人的崇高往事和無比痛心的未來。他整本書都是在論述美國的價值觀、語言、宗教、美國信念(American Creed),美國的自由、民主、平等,美國價值的普世性。他一直在懷疑其它文化的價值,懷疑移民和來自“亞非拉”那些不可教化、同化的低等移民。 

  亨廷頓到底想說什麼?他是在叫賣他的美國中心論嗎?他是在反思美國的文化身份焦慮嗎?他是在尊重美國的自由平等民主觀嗎?似乎是。因為,他用了大篇幅的語言闡述;似乎又不是,因為他的反复的、囉嗦的論證,都是為了維護他自己的一種文化信仰,都是在吟唱其作為最後狂妄的“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文化衛道士的輓歌。全球化來了,中國人在平靜中觀望,這是個新事物;全球化來了,中國人在觀望中渴望,這似乎孕育著中國這個古國文明的重生;全球化來了,美國人害怕?中國人慶幸?都不是吧。因為連亨廷頓先生都恐懼了,不管是否發自內心。 

記得讀了這本書後,我似乎體會到作者這樣的思路:美國是一個基於美國信念而形成的想像共同體,他們之所以成為國家的公民,不是因為他們的人種膚色,不是因為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愛戀,而是對美國價值的追求和信仰,是對美國的文化、英語、宗教(新教)的追隨。美國的存在,美國國民性的存在必須要一個粘合劑,這不是來自內部的團結,而是來自外來敵人的威脅,是不斷的製造矛盾、戰爭,在“霸道”中捍衛美國的“人道、天道”。 

迷失自我身份的中國人 

  思罷美國,我開始審視中國。今天的中國人,特別是大陸人是否該好好的反思自己:“我們是誰?”還有多少中國人的血性?生存在這片土地,為什麼那麼多的精英——商人、藝人、學人,還有追求黨國利益至上的'官人'都紛紛棄國而逃,誓死不當中國人了呢?民族的靈魂還有沒有歸宿?難道真的是孤魂野鬼?大陸的青年群體還有多少傳統文化脈絡的傳承?似乎,除了對快餐式的網絡文化的麻木消費,剩下的是什麼?剩下的或許只是茫然的無知和莫名的悲嘆。 

中華文化圈的台灣、香港、澳門和海外的華人,又怎樣的譜寫中華文化的“鴻篇巨著”呢?失去了共同文化的信仰和追隨,失去了文化血脈的凝聚和連貫,如何宣稱自我的中國人身份?中國的文明不能僅靠意識形態的凝合,那樣的力量是最脆弱的鎖鏈;民族不能靠創新文化的凝合,那樣的發展終將葬送共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夢想。 “我們是誰?” 

看了龍應台在
北大的演講我怎麼會沒有中國夢呢?從鄉愁到美麗島 (全文),心中感到十分震撼。大陸與台灣,在同一片天空下想像對方和曾經共有的記憶;在同床異夢的對話中,我們似乎看到了那個擁有燦爛文明古國應有的尊嚴和自豪,我們似乎聞到了千年中華的桂香,觸摸到了中華脈搏的強烈的搏動。龍應台的“中國夢”是衝破了意識形態的枷鎖和歷史的禁區,用人性、道德和作為中國人的良知編制而成的文化共鳴。她把中國夢視作圖騰去崇拜和尊崇,這值得我們去敬佩和感嘆。她以一個迷失文化身份的“中國湖南人”和“台灣人”的視角,展示了我們是多麼的幼稚、無知、可笑。你是哪里人?這是多麼簡單和直接的問題,但到了她那裡卻成瞭如此的尷尬。 

美國人自豪的向世界宣告自己是“山巔之城”,是上帝選擇了美利堅。他們的自信建構了他們共同的國民身份和文化信仰。而中國人呢?中國人又將如何告訴世人自己的國家、歷史和人民?難道中國人非得通過戰爭和國家仇恨來凝聚力量?難道只有民族主義大行其道才能讓民族夢想覺醒?中國人該反思了,自己究竟是誰?因為中國人需要知道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OwkXofKLGxui6QaGNVE-


翟石磊 2011-06-12 00:41:40

[新一篇] 【私密檔案】蔣介石為何被孫中山信任

[舊一篇] 中國遭受百年屈辱的真正原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