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戰爭 專家導讀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專家導讀
  1995年,一本名為《人類的精子競爭:性交、自慰與不貞(倫)》的學術著作在美國及世界媒體掀起軒然大波并引發爭議,該書作者——美國知名生物學家羅賓·貝克和他的同事貝里斯因此一夜成名。
  《精子戰爭》正是貝克據此書改寫而成。
  此書之所以引發軒然大波,在于他們驚人的發現:人類的性行為是長期生物演化的結果,而主導人類性演化的就是精子戰爭,即精子戰爭是人類所有性行為的基本要素。雖然通過精子戰爭而出生的人類只占總出生率的20% 左右,雖然人類兩性的意識中認為精子戰爭發生的機會是多么地微小,但演化的本質卻是——他們的身體終生都在盲目地準備著——對付精子戰爭的來臨。作者還通過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和對其他動物的類似表現的研究來支持他們的發現,使他們的觀點具有相當的說服力。
  本書作者為強調人類精子戰爭的需要,特地設置了29個場景。這些場景涵蓋了人類性行為的方方面面。這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也是本書受到讀者極大的關注和歡迎的地方。對此,僅僅作為一名“記錄者分類者和解說者”身份出現的作者,希望讀者不要用任何的感情因素和理性判斷,只應關注于這些行為的本身,當然,這點實際上連作者也不可能完全做到,他也承認在他自己設計的場景中也不止一次地動過感情。這些場景的故事性很強,正如作者所說的“每個生命誕生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故事,就連你的誕生也不例外”。
  由于這些場景將人類的性行為描述得非常直白,幾乎是“赤裸裸的展現”,故我認為對本書的讀者對象應有所限制,應以成人為宜。
  然而,作為一項新的科學發現和新的科學理論,他們的觀點顯然仍有進一步充實和完善的需要:首先,為追求繁衍目的的精子戰爭,并不能涵蓋人類性行為的方方面面。按通常的理解,人的性行為(或性交),至少有三個基本目的:一是為了追求感官的愉悅;二是為了表達愛情;三是為了繁衍后代(見美國J ·P ·蒂洛的《倫理學理論與實踐》)。但把人類豐富多彩的性行為只歸結為繁衍后代的目的,是很不全面的;其次,作者為從生物學上來考察人類的性,而有意回避了人類性行為的心理方面和社會文化方面,這只是一種假想的情況下,是為了實驗觀察的需要。而在現實生活中,想避開人的心理活動、感情表達和社會文化因素所作價值判斷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在這些假想條件下的人類性行為,只是一些片面的、抽象的和形式化的東西,這些東西只能將人的豐富多彩的性行為,降為一種動物的本能行為。這對于我們正確了解人的本質是很不夠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本書具有科學性和創新性的特點,而作者的治學態度也是嚴謹、嚴肅的,有引進出版的價值。
  中國性學會理事長  徐天民
  2003年10月
  專家導讀(之二)
  我實在有點不敢為這本書寫推薦文,因為書里所描繪的情愛場面,一定會被某些衛道士批斗為特黃級的有害之作。可是,我又覺得我一定要鼓足勇氣把這本對性愛研究得如此透徹、又寫得如此精彩的益智佳作,推薦給所有所有認真對待愛情的人。
  你必須要從生物演化的觀點,才能理解男歡女愛的種種計謀。為了使個人自己的基因能成功地傳到第二代,雄性的精子(動物與人都很相似)為了爭取到雌性好不容易成熟的卵,必須要有各種各類出奇制勝的策略,才能排除萬難、打敗對手,去贏得一場慘烈的精子大戰。記得10年前,我還在美國圣地亞哥的沙克生物研究院內担任顧問,每個星期四的下午都是我們院內學術研討會的時段。有一次貼出的講題就是:“精子圣戰:生命永續發展的代價!”講者是很有名的動物科學家,所以慕名前來的人很多,但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這個俏皮的講題只是為了好玩而已,沒想到一場演講下來,大家才知道在雌性動物的子宮內,會有那樣壁壘分明的棧道。例如在沒有雜交習性的雌性黑猩猩的子宮內,若存在有不同的雄性黑猩猩的精蟲,則兩種精蟲就會展開一場你死我活的廝殺,而且是有策略的分工,絕對不是隨機武斷的亂沖亂刺。首先,會出現一組精蟲,它們的任務是發現異種精蟲,然后與之搏斗、同歸于盡,稱之為“神風特攻隊”型的精蟲;然后會出現另一型的精蟲,它們的任務是圍堵異種精蟲,并把卵包圍得水泄不通,不使異種精蟲通過得逞,稱之為BlockerSperm ;最后出現的是最佳狀態的精蟲。這3 類精蟲的精彩演出,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但這場精子戰爭是很表面化的,是雄赳赳、氣昂昂的面對面戰爭。雌性動物的擇偶則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很含蓄的操作。很多國家及來自各種文化的女性都有避孕策略。她們會把某些樹葉或果實(或是鱷魚的糞便!)塞進陰道里面,以避免懷孕。而且正如書上所描述的,人類也不是最先發明用化學方式避孕的動物,例如雌性黑猩猩就懂得在適當的時期嚼下某種含有避孕化學物質的樹葉,以淘汰不中意的精蟲。如果不能由演化的觀點去看這些“性戲”的演出,則無論如何都無法去推斷這些奇妙的緣由。
  其實雌性動物不但對受精的對象有所選擇,對生育的品質也有一定的節制。懷孕期間的女性,常會對將出生嬰兒的居住環境有很多的構想,她們會把家里的家具擺設搬來搬去,覺得不如意時,也會產生哭泣、憂郁的情緒。她們“本能”地要去提供最佳的養家環境給下一代。母性的動機是很強的,人類如此,一般的動物也是如此。這樣未雨綢繆的筑巢行為,在懷孕的母鳥上非常明顯。我曾經在雌性白冠麻雀上,觀察到一個晚上拼了老命去筑了3 個巢的母鳥,使我不得不感佩母愛的偉大。但仔細想一想,這不是“自私的基因”在作祟嗎?
  如果你能從這樣一個生物演化的觀點去看這本書,那么你就會感到科學家對“生殖”的理解,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本書內容豐富,而且不落俗套,把有關“性”的科學知識,隱藏在男女交往的37個場景中,我不是很習慣于這些場景中的敘述,因為它們太西方,也太前衛了。但是拋開我們對西方社會文化的不解,把注意力放在科學分析的層次上,我發現這真是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性愛寶典。還有,這本書的翻譯,也是很值得稱許的,很難得讀到這么好的譯文。所以我只能這么告訴時下的青年朋友:與其花錢看爛電影,不如省下錢來買一本好書!
  喏!這本就是!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陽明大學校長 曾志朗
  專家導讀(之三)
  自從達爾文以來,自然淘汰及性淘汰強調動物傾向于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后代,以延續種族的生命。我們都知道個體是會死亡的,但其生殖細胞或基因永遠不會死亡。所有的動物都會想辦法或使用其生殖策略,使其基因能夠永遠傳遞到下一代。所以人類的性行為也不例外,使自己的基因能夠永遠地傳遞給下一代,甚至永遠永遠傳遞下去。所有的生物終極目標都是要使自己的基因能夠生存下來,這是幾萬萬年以來進化過程的事件使然。我們用道金斯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所謂的“生存機器”,以產生一些基因的福祉,可以永續下來。
  一個動物要使其基因能夠發揚光大,必須經過“生殖”的過程傳送至下一代,所以,一般進化生物學家都強調并研究可行的理論,來協助個體的生殖能夠成功,以使其能傳宗接代,意即增強其生殖成功率(個體的適應值),使其基因能夠傳下去而發揚光大。如果生殖成功率是零(個體的適應值為零)的時候,不但個體會滅亡,就連他的基因也會滅亡。故每一種動物都會擁有其獨特的生殖策略,以使自己的基因能夠傳遞給下一代,甚至永遠傳遞下去。
  本書著者從遺傳學的觀點敘述人類的性活動是與生俱來的,是祖先遺傳下來的,有如其他的動物,他們的性行為與人類的性行為是非常相似的。
  本書雖然是以人類的性行為為出發點來描述人類的繁殖策略,文句中并沒有帶有一種學究式的語言,可說是一部容易了解的“科普”小說,并且可讀性非常高,是一部“性教育”的補充參考書。
  臺灣“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林飛棧


網載 2014-06-30 13:18:22

[新一篇] 精子戰爭 譯序

[舊一篇] 精子戰爭 場景1回憶過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