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文化沙龍落幕 陳丹青:這是大有可為的時代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世界向中國開放還是中國向世界開放?》出席嘉賓,從左至右分別為張信剛、葛兆光、賀衛方、熊培云、資中筠、白巖松。

  ■ 第二屆理想國年度沙龍

  (記者姜妍 實習生陳賀蘭)五點多就有人冒雨排隊,千人的隊伍,連續三天七點半之前票已告罄,這是由北京貝貝特出版公司主辦的第二屆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的盛況。9月10日———9月12日,為期三天,主題為“打開”的“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2011”,在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打開”。活動設置三場主題論壇、六場人文沙龍、六場創意演講、兩場露天民謠演出,邀請了兩岸三地近四十位文化名人作為論壇和沙龍嘉賓。

  9月10日

  不走向世界,走向哪里?

  10日上午首場論壇的主題是《世界向中國開放還是中國向世界開放?》,論壇嘉賓包括了張信剛、葛兆光、賀衛方、熊培云、資中筠、白巖松作了精彩的講演和現場互動。

  針對《世界向中國開放還是中國向世界開放?》這一題目,歷史學家葛兆光說:“錢鐘書先生在30年前就已經講過,你不走向世界,你走向哪里?所以他最后說,你要是不愿意,人家就會撬門、破窗逼著你打開你的這扇門。所以我想這扇門我們不應該關上,也關不上。”

  白巖松的一席言論在微博上被廣為轉發:“我們家,爸爸是學世界歷史的,媽媽是學中國歷史的,哥哥是考古,我是新聞,世界歷史先死去,中國歷史拉扯我們長大,后來哥哥學考古,覺得他真狠,考古的就是用挖出來的東西推翻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等到我學了新聞才知道我更狠,因為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

  9月11日

  民國是尋找答案的時代

  11日上午,在以“民國是歷史還是現實?”為題的論壇上,嘉賓張鳴、小寶、楊照、楊奎松、馬世芳、陳丹青共話民國。

  對于臺北的楊照和馬世芳來說,“民國”并不是一個遙遠的詞,而是真切地存在于他們的記憶與家族的故事中。時評家楊照戲稱自己是一個“民國遺物”,他回憶自己在臺大歷史系所經歷的和民國有關的人與事,認為要回答“民國是懷舊還是現實”,要知道民國到底是什么,在他的理解里面,民國最大的意義是一個尋找答案的時代,太多太多的事情沒有答案的時代,所以它那樣精彩。

  盡管嘉賓對民國文化的繁榮,思想的自由等等贊嘆有加,但他們同時又提醒現場的觀眾,民國時代也有缺憾。

  在互動提問環節,張鳴就指出:“民國對我們來說更多的是幻象”,楊照也補充道:“我們今天整理民國,我們幸運的地方或者我們應該要把握的幸運是,因為有了一段歷史的距離,所以我們可以把民國最好的東西濃縮,變成我們對民國的理解。我在這樣的狀況底下才能了解,我們今天討論的其實是民國的精華版。”

  而對于一些觀眾對當下現實的憂慮,陳丹青認為,也不一定要那么悲觀,這是“大有可為的時代”。

  ■ 嘉賓語

  今天這個詞叫“打開”,回顧我們的歷史是充滿了打,但是沒有開,打完以后閉上了。———熊培云 

  我希望在中國社會里面能夠漸漸建立起足夠的免疫力和警惕性,讓極端的力量不要發生,而讓進步的、健康的、正面的、向前走的力量慢慢發揮出來。———張信剛 

  在我的理解里面,民國最大的意義是一個尋找答案的時代,太多太多的事情沒有答案的時代,所以它那樣精彩。———楊照 

  你如果不想被毀掉,你自己站起來,要有點知識、有點判斷,如此而已。———陳丹青

 

周云蓬(右)出席理想國沙龍活動,現場歌唱。

    9月12日 “青年與年齡無關”

  ■ 第二屆理想國年度沙龍

   (記者姜妍 實習生陳賀蘭)談論民國,實際上卻是對現實的關切。這種探尋的熱情在12日上午的論壇中燃到了高點。在以“時代的青年還是青年的時代”為主題的論壇上,舒國治、許知遠、劉瑜、張鐵志、駱以軍共同回答了時代問題,

  來自臺北的,愛流浪的作家舒國治稱:“我漠視我的時代”,他甚至感覺自己從高中一直“放假”至今。他認為,在“時代的青年還是青年的時代”論題中,包含著一層“所有制”的意味。“擁有”將提前結束青年時代,“沒有”才是自由。青年不要太貼近時代,因為青年的本分就是夢、天真、懶散和傻氣。和舒國治與時代疏遠的態度相反的是,評論人張鐵志作為一個“抗議青年”始終緊貼時代,他認為每個人的生活與政治都分不開。盡管年輕時以為自己能改變世界,最終是世界改變了自己,但這種改變也是歷練。

  作家許知遠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對另一個時代不再有激情,有點“早衰”。青年與年齡無關,而是堅信什么與愿意為此付出什么代價。

  劉瑜也有同感,她認為她自己就是一個“逆生長”的狀態,十幾歲的時候全然不關心外界時事,到了三十歲之后反而充滿了好奇心。青年的覺醒不是站隊的問題,其標志是從集體主義的思考方式中解放出來,用理性獨立思考。駱以軍則是“一個人的故事會”,他仍舊以他擅長的說故事的形式,感性地描述出小說中青年的幾種面目。

  在提問環節,一些80后同學提出他們個人選擇上的恐懼與困惑。梁文道笑說:“不浪費,不叫青春。”青春就是“花得起”的時代,他鼓勵青年多嘗試,培養“抗壓力”。劉瑜也表示認同,青年就是一個試驗的階段,發現你自己的過程。比起職業生涯規劃,更值得追逐的是一種人生態度、世界觀、政治觀的建立。舒國治說,這個時代“太多的好給你不好”,你也可以“不方便”。要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不能太貪心,不能全遵照他人的意見。

  連續三天的文化沙龍昨日落幕,也讓許多聽眾意猶未盡,網友魔杵君表示,自己總是慢熱。“關于理想國上所見所聞,仍然消化著你們的咀嚼。”

  ■ 嘉賓語

  在你更年輕的時候盡量去寫,不要怕寫錯,不要怕摸索,不要怕摔跟頭,不要怕撞墻。

  ———葛亮 

  我希望我們這樣一個沙龍,并不是想要畢其功于一役,而是希望我們所討論出來的話題,能夠引發在場各位以及透過其他媒體看到我們這個活動的朋友,回到家之后或者結束之后你去吃午飯、喝下午茶、聊天的時候,仍然在延續的談我們談到的話題。這個時候你那一頓午飯其實就是一個沙龍。

  ———梁文道 

  實踐自由是學習的過程。———劉瑜 

  寫小說這件事你要像芭蕾舞者,你每天都要重復的練習,一個跳水選手只為那一秒掉下去濺起的水花。———駱以軍

  世界很大,每天你都可以有一段流浪。

  ———舒國治

 

網載 2015-01-14 22:09:59

[新一篇] 民國是歷史還是現實(文字版)------ 陳丹青的演講稿

[舊一篇] 晚年慈禧 大難中突然醒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