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控們刷手機是種病 互聯網如何一步步“毀”了我們的生活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18.jpg

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一直以來被視為第五次科技革命,這場革命自發生至今,以不可阻擋之勢徹底將人類生活攪了個“雞犬不寧”。今天,互聯網已蔓延至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可謂無孔不入。當我們享受著移動通訊和網絡購物帶來的便捷時,互聯網對現實生活帶來的困擾也愈發凸顯,以至于一些人開始懷念起十多年前沒有網絡的時光來。


前不久,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談到這一問題時說:“每天早上一睜眼就是拿起手機翻看朋友圈,吃飯時刷朋友圈,上廁所刷朋友圈,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還是刷朋友圈。那個提醒有未讀消息的“紅點”就像是一道指令,一個暗示,讓你不由地要點開看一看,以至于原本用來讀書的時間被浪費在無意義的刷屏中,不斷響起的消息提醒聲也讓人無法集中精力寫些東西。感覺整個生活都被微信給毀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著與這位主持人類似的困擾。沒錯,互聯網在提供給我們便捷的同時,也一步步毀掉了我們原本平靜有序的生活,也讓我們的思維和生活習慣在潛移默化中被互聯網化。整個互聯網世界,就像是一條精心搭建的流水線,而我們則在一步步淪為流水線下千人一面的產品。倘若說這是互聯網對人類犯下的罪,現在,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互聯網究竟犯下了哪些罪。


一、互聯網將信息碎片化,讓人無法進行深度閱讀。


個人電腦普及之后,有個說法非常流行,叫“信息爆炸的時代”,這個說法實際上已經過時,準確地說,現在應該是“信息過剩的時代”。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充斥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手機、電視、電腦、公共交通上的車載電視都成為獲取信息的渠道,我們獲得信息的方式如此之多,方法如此簡單,以至于我們對信息的關注僅僅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式的閱讀除了增加一些談資以外,真正沉淀下來的價值信息少得可憐。


人們再也沒有耐心讀完一篇長篇小說,也無法通過深度的新聞報道對某個事件形成客觀理性的認知。由此導致人們往往在尚未搞清楚事情的原委時就不假思索地發表個人意見,不負責任的言論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比比皆是。這也是造成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造謠傳謠的原因。


二、互聯網降低人們信息分辨能力,選擇性忽略大量價值信息。


互聯網媒體過分追逐點擊率,不加選擇地向用戶推薦聳人聽聞的所謂爆炸性新聞,以夸張的標題和獵奇性的內容吸引用戶點擊,忽略了新聞本身具備的社會價值。從而導致人們對新聞的敏感度和辨別力降低,以為只有足夠“爆炸”的消息才具備價值,才能夠堂而皇之地登上頭條。


與此同時,那些真正具備價值的新聞則被媒體和受眾選擇性忽略。由此導致人們只對世界上發生的大事略知皮毛,而對“頭條”之外的信息所知甚少。盡管在茶余飯后,大家談論起時事來頭頭是道,實則知識的匱乏已經難以掩飾。


三、互聯網讓人懶于思考,盲目遵從或照搬他人總結式的發言。


現在只需要“百度一下”,網絡幾乎無所不知,這導致我們對其產生依賴,遇到其他任何事,首先想到的都是通過網絡尋求幫助。我們不再嘗試著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問題,盡管他人的經驗并不一定適合自己,偶爾也會有不湊效的情況出現,但網絡依然成為人們解決問題的首選,并被視為權威。久而久之,我們都變成了一個不會思考的動物。


四、互聯網產品形態和調性導致受眾只對某類信息有興趣,對其他事則漠不關心。


前不久,云南魯甸發生地震,事后有自媒體人撰寫文章稱自己的朋友圈幾乎沒有一人在討論相關話題,他分析出造成這種情形的幾個原因,并得出“或許我們沒有想象的那么愛同胞”的結論。我對此事有不一樣的看法。


不同的互聯網產品有其不同的調性,這導致不同平臺的用戶有著不同的行為習慣。拿微博來說,很多微博用戶對強拆等重大社會性事件較為關心,并就此發表自己看法,曾經有網友調侃,每天上微博有一種皇上批閱奏章的感覺,這種認知經過長時間地不斷強化,就會反作用于用戶思維和行為,導致微博成為一個公共輿論場和意見聚集地。


再看微信,用戶好友多半來自身邊,大家更為關注細微的生活點滴。朋友圈中大多數人都是在曬自己的生活動態,比如今天吃了什么美食,去了什么好玩的地方。而對自身之外的公共事件則很少關心。這種現象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由產品的形態和與生俱來的調性決定的。所以,發生沒有人談論魯甸地震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值得担憂的情況是,微博的用戶只對公共事件感興趣,而對細微生活漠不關心。而微信的用戶只對細微生活感興趣,對公共事件則漠不關心。互聯網產品的調性一定程度上塑造著網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甚至道德意識。


五、互聯網占據人們零散時間,無暇享受生活和真實社交帶來的樂趣,疏遠親友關系。


互聯網幾乎擠占了人們所有的零散時間,上下班的路上,上廁所的時間,親友聚會等待上餐的時間,這些已經嚴重影響到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情況嚴重的,幾乎互聯網已經成為業余生活的全部,而現實生活則被置于無關緊要的位置。


互聯網帶給人們的新鮮感和刺激程度逐漸讓人們對現實生活失去了原有的興趣,也讓人失去了對美好事物的欣賞能力,讓人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和真實社交帶來的樂趣。繼而使得現實中的親友關系走向疏遠。


好在這一情況已經被得以重視,聽說現在許多人聚餐時要事先沒收手機,以防止大家坐在一起玩手機。還有一些公共場所設置醒目的廣告語:這里沒有WIFI,請與你身邊的人交談。


六、互聯網助長人們投機心理,為博得他人關注不擇手段。


互聯網造就了芙蓉姐姐、鳳姐等一個個網絡紅人,這些紅人無一不是用嘩眾取寵的方式在短時間內獲得他人關注,成為“一夜爆紅”的典范。網民在網絡世界里本身就缺乏存在感,想要博得他人關注,就難免會效仿這些紅人的做法,在言行上走極端。


更重要的是,這些所謂網絡紅人在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之后,多數人居然還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比如芙蓉姐姐開辦了自己的公司,鳳姐竟然去了美國。這就更加助長了人們的投機心理,試圖復制他們的路線,為博得他人關注不擇手段。


正是在互聯網的這種風氣之下,社會公共道德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七、互聯網過分夸大行業價值,導致過多人投身互聯網業,而非實業。


的確,如今各個行業都已經離不開互聯網的身影,但是并非所有行業都要效仿互聯網行業的做法。“互聯網思維”被炒得最火的時候,就連賣涼皮的都聲稱自己在用互聯網思維創業。互聯網的真正價值遠沒有這個行業的鼓吹者所言的那般巨大。


稍有理性的人都應該把互聯網當做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把互聯網本身當做發家致富的掘金池,互聯網的真正價值應該體現在對農業、制造業等實際產業的科技化、現代化上,而不是體現在互聯網行業本身上。


那些沉溺在網絡世界中無法自拔的人們,回歸到現實生活來吧,找回那些被我們遺失掉的美好吧,別再盲目遵從網絡的指引,別讓互聯網毀了我們的生活。




社交控們刷手機是種病,英美有了“數字戒癮診所”


不用反駁,我說的就是你——每隔6分鐘就要看下手機,一天翻看150次,短信、微信、微博、臉書、電郵、谷歌,少看一個都不行,不看心里癢癢,看了心里空空。真相只有一個,你暴露了,你就是“FOMO社交控”(fear of missing out忙于眼前事的時候,總是害怕會錯過更有趣或者更好的人和事。)


好吧,我承認,在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我的微信震動讓我摸了手機不止兩下。然后發現是閨蜜在群里討論明天帶什么零食的芝麻豆小事,于是我立馬把手機扔的遠遠的,發誓寫完文章再去取。


其實這是一種癮,一種病態的癮,一種雖不致命但會讓你人生質量下降的癮。那一個小小手機,那一方小小網絡竟然不知不覺就控制了你,比感情還讓人難以掙脫,你根本無力反抗,因為你從未意識到它的險惡。我們都需要去癮,所以有人快人一步想到了“數字戒癮診所(Digital detoxes)”,現已大熱。


什么是“數字戒癮診所”?在英國雷肯比肯斯山脈一個偏遠的小屋中,一群形形色色的年輕人圍坐成一圈,一個個交出自己的iPhone,放進一個黑色的箱子中。這意味著整個周末他們都將與心心念念的各種社交網絡天各一方,主動掏錢買票過來,請人們為他們戒手機癮。


數字戒癮診所一年前在美國大熱,現在突然蔓延到了英國。診所專治各種上網成癮、社交成控的疑難雜癥,深受手機擾的英國年輕人一下子趨之若鶩。


上周,英國通信管理局發布最新數據:英國人平均每天泡在網上8小時以上,比2010年上漲了2小時。有些人甚至同時使用兩種社交每天,比如一邊瀏覽推特網一邊看視頻,極大的上網需求讓智能手機商樂得合不拢嘴。


手機早已成為必需品,但是我們在消費手機的時候也被手機消費了。有多少人每天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查郵件、入睡前最后一眼獻給手機屏幕、夢里做夢都是自己的手機鈴音?和朋友聚會,埋頭看手機;開會不想發言,埋頭看手機;遇到尷尬不知怎么接話,埋頭看手機;仿佛手機是救星,可是手機早把你看清,電子設備嘲笑人類的無能、無知和無法自控。


于是, 名為“Unplugged Weekend”(直譯“不插電周末”) 的公司作為最新、最熱的數字戒癮診所,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和熱捧。“Unplugged Weekend”面向患有手機控的各類人群,為忙忙碌碌的都市人提供可以沉思、冥想的周末時光——關鍵是遠離手機和各種社交網絡——重新思索手機的真正價值。這樣的一個周末,除了沒有手機,各類食物、休閑活動和住宿一應俱全,讓你在雷肯比肯斯的群山與清風中體驗不被手機折磨和奴役的日子。當然,做生意是要賺錢的,一張票200英鎊。


"Unplugged Weekend"的一個周末,一群自發而來的年輕人聚在了一起,他們中有新聞媒體工作者、牙醫、學生、實習律師、駕校教練,還有幾個暑期漫漫、無所事事的老師。這個周末會發生什么?會給他們帶來什么?


一個周末的活動安排的滿滿的,但大多都與訓練專注力(mindfulness)有關——這也是為了讓參加者在日后與手機斗爭時學會自救。所有人早上7點起床開始做瑜伽和靜坐,從下犬式姿勢到盤腿坐在鋪滿印度地毯、點滿蠟燭的舒適小屋,盡是沒有手機打擾的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當然會不適應。長時間為手機喜為手機憂,早已“六根不凈”,專注并非易事。人們因為失去手機而憂慮就像焦急的父母在超市弄丟了自己的孩子。就像有人因為突然沒有了需要時刻查看的手機而憂心忡忡,習慣了老板要求的每天24小時每周7天待命,突然解禁了真不適應;有人習慣了iPhone的語音助手,玩到樂時大喊一聲“自拍“才發現手機早已不在手上;有人懷念手機上的手電筒照明在布滿荊棘的山間小路上跌跌撞撞……


“Unplugged Weekend”的創始者是26歲的Lucy Pearson和28歲的 Vikki Bates。她們當初創立這個公司也是機緣巧合。兩人今年初在撒哈拉沙漠偶然相遇,因為當地沒有信號她們一起過上了沒有手機的日子,但卻發現從此迎來了真正的自由與解放。于是回家后,她們辭掉了工作,不到一周就開始謀劃她們的新事業,如今的“Unplugged Weekend”。


“沒有了手機,仿佛再也沒有人們追著我們做這做那”Bates說,“當你每天為生活和工作所迫時,你整天忙碌,卻忘記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你過得是否開心,你的人生究竟想怎么過。”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還不習慣直接從臉譜等社交網絡中抽離,因為網絡使他們的一個消遣。所以我們想重新我們在撒哈拉中的生活狀態,給人們一個喘息的機會與嘗試。”有些父母已經想要帶著孩子來參加“Unplugged Weekend”的周末。其中,一位爸爸說自己特別惱怒10歲的女兒每天粘在iPad上,但是女兒的朋友都有iPad他也無可奈何。


一個周末下來,人們漸漸適應了沒有手機的清靜世界。他們不再想著手機,開始互相交談,漸漸無所不聊——他們發現了手機曾經帶來的交流障礙。沒有了手機,人們似乎有了更多的時間與感情訴諸。


周末結束時,甚至有人不想拿回自己的手機。學會了冷靜面對沒有手機的世界,再想想打開手機的剎那要處理的各種積壓信息和郵件,真讓人新生懼意。


度完周末回家的路上,特別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錯過什么花邊新聞或多了新的好友。突然大家意識到,因為當時沒有手機,好像都忘記了交換電話、在臉書和推特上互粉,這就意味著以后大家應該再也不會再見了。


回到家,手機重新充上電,各種社交網絡重新回來,想著回來的地鐵上所有人都在低頭玩手機,不禁覺得自己是最清醒的那一個,也算不虛此行。然后,男朋友回來了,正色告訴他:“不要再玩手機了,你知道你一天平均翻手機160下嗎?而且都是無用功!”


男朋友答:“哦,你周末前就跟我說過了。晚上吃什么,要不要打電話叫外賣?”


“打什么電話啊?!我知道一個很好的手機軟件……又快又方便”手指不知覺開始在手機上滑動。


呵呵,社交控們,敢不敢放下手機、立地成佛?


附:英國人的數字生活調查:

英國成年人平均每天花在媒體設備上的時間為521分鐘
每天平均翻看手機150次
16-24歲的年輕人中,99%的人使用互聯網
成年人中83%的人使用互聯網
使用網絡的成年人,66%使用社交網站
40%的人曾用手機上傳照片或視頻到YouTube之類的網站上
30%的手機使用者在手機上使用Skype或FaceTime等軟件
20%的汽車司機承認曾在駕駛中使用社交網站
20%的人在嘿咻中查看手機
45-54歲年齡段的人中,18%在網上玩游戲
孩子們平均在11歲時會擁有人生第一部手機
10%的孩子在5歲前就擁有了人生第一部手機
7%的孩子擁有自己的平板電腦
3%的父母將孩子手機的數據功能禁用


網載 2015-05-14 08:48:46

[新一篇] 專訪郭敬明:一場將青春標準化的產品實驗

[舊一篇] 梁文道:香港的原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