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不必當教授,教授本該是名人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高校要不要延聘名人執教,近些年似乎漸成一個熱鬧的話題。一些學校在行動,一些學校在觀望,一些人們在議論。

  2012年11月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開始在中國傳媒大學講授口述歷史研究課程。2013年1月22日,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儀式聘任著名作家莫言為北師大學教授,校方稱其屬于學校有編制的職員。

  坊間輿論顯示,人們對這一現象多有關注。比如,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就高校聘請社會名流尤其是知名校友入校執教的問題,曾對157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6.8%受訪者就讀的學校曾聘請名人執教。65.4%受訪者認為名人執教應具備扎實的學術功底。對名人執教現象,35.4%的受訪者表示贊同,也有22.2%的受訪者表示反對。

  對于高校延請名人執教之利弊,受訪者的一些說辭也不能說沒有道理。比如從有利的一面看,名人執教能夠吸引學生,開闊眼界與活躍課堂氣氛,這是名人授課帶給學生的主要收獲;而從不利的一面看,名人社會活動較多,課時少和教學規劃不清晰是他們授課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

  高校為什么要延聘名人執教呢?也有議者認為一些學校是為了吸引眼球、為了出風頭,為了讓名人來打廣告。也不能說沒有這方面的因素,不過,我認為主要因素還是要著力改變一些現狀,比如在我們的高校教師隊伍中,學術明星、業界翹楚、尤其是科研名家、學術名人比重太少。一些高校教師隊伍比較沉悶,亮點不多,學術水平和明星風范都比較缺乏,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顯然會大打折扣。很多像在下一樣的人們,讀過一場大學,卻連文化名人的影子也沒有看到過,豈不是終身遺憾么?

  從前,延聘名人執教乃是一大普遍現象。比如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兼容并蓄、廣納奇才,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中國知識界名流達數百人,一時間真可謂群星璀璨,令人景仰。后來即便是抗戰期間,許多大學也是廣納文化名流的。

  著名作家汪曾祺就曾撰文回憶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的故事,說沈先生在聯大開過三門課: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和中國小說史,不僅解決了“創作能不能教”的世界性難題,而且他親自向文學刊物推薦學生作品之類的舉措,對汪曾祺和他的同學們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影響深遠。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名篇《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十分精彩,除了文學審美的價值之外,簡直又是一篇高校應該請名家、大家執教的贊美詩。

  名人教學行勝于言。汪曾祺先生說“沈先生教寫作,寫字比說的多。”沈先生批改學生習作,常常比學生的原作還長。除了評析文本得失,還會介紹與學生習作寫法類似的作家名篇,讓學生在對照學習中提高。沈先生十分愛才,會把好的學生習作,自己倒貼郵費推薦出去發表。汪曾祺舉例說,他1946年前發表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

  “沈先生對學生的影響,課外比課堂上要大得多”。學生可以隨意造訪沈先生的宿舍,可以隨時向沈先生借書,可以隨時領教沈先生的學問和“雜知識”。就連沈先生的各種怪癖和異事,對學生也毫無避忌。沈先生讀過的書,愛隨手寫兩行題記。有一本書的后面寫道:“某月某日,見一大胖女人從橋上過,心中十分難過。”汪曾祺不僅一直記得,而且一直琢磨:大胖女人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難過呢?

  正如名人不只是專擅于一個領域一樣,名人效應甚至于也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名人圈。汪曾祺和他的同學們受教于沈從文,也等于是受益于一個與他有關的名人大V的朋友圈。汪先生回憶,沈從文的課堂從不放過來拜訪他的名人朋友,于是乎,老舍先生從重慶過昆明時,沈先生曾拉他來談過“小說和戲劇”;金岳霖先生來訪時,沈先生邀請他談“小說和哲學”。至于沈先生本人在跟學生交流時,涉及到的名人更多,以至于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等名人的掌故,學生們也是了如指掌。這些掌故恐怕不只是茶余飯后的談資,對于學子的成長必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汪曾祺先生寫道:“沈先生談及的這些人有共同特點。一是都對工作、對學問熱愛到了癡迷的程度;二是為人天真到像一個孩子,對生活充滿興趣,不管在什么環境下永遠不消沉沮喪,無機心,少俗慮。”

  無獨有偶,臺灣文化名人、知名教授齊邦媛先生在《巨流河》里,也用大量的篇幅回憶了抗戰期間,已經名滿天下的朱光潛教授在武漢大學當英文教授的故事,講到朱光潛教授親自督促將齊邦媛從哲學系轉到外文系,講到如何以《英詩金庫》作課本,如何進行中英詩比較,如何在課堂上講英詩至情深處,以至于“取下了眼鏡,眼淚流下雙頰,突然把書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滿室愕然,卻無人開口說話”之類的軼事。

  我們不必只盯著延聘名人執教的名人效應,細細思量其間的奧妙,當更有助益。名人是一面旗幟,是一所學校甚至于一個領域的大V,能讓學生像粉絲一樣景仰之余,也能在潛移默化之下,把學生引向學術和文化的大觀園。名人更是一種散發著馨香的奇怪元素,一所學校有那么一兩位名人,校園里必會長久地充滿文化的芬芳。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同樣的道理,我深信,今天我們的一些高校延請名師,茍得其人,能讓學子們親聞馨咳誠然是一件美事,也會深深影響一代甚至數代學子的。比如莫言先生出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假以時日,當會比非文化名家更有效果。

  只是延聘名人執教,要受到諸多方面條件的制約。除財力物力之外,畢竟還要考慮到術業有專攻,名人當教授,也不能拉到籃中就是菜,至少要從教書育人的角度考察可行性。也許大多數名人,還是在他們自己的領域發展更適合吧。

  名人轉型當教授,讓學校名人兩相宜,是一件可遇可不可求的事情。名人不必當教授,教授本該是名人。眼下更重要的,是要考問我們高校的教師成長機制,既要抓住機遇吸納名人,更要考慮如何讓更多的教師成長為名人。

 


嚴輝文2014 2015-05-25 22:59:50

[新一篇] 唐宋八大家上書技術哪家強

[舊一篇] 孔慶東對比美國槍擊和文革死亡人數 新京報:把歷史悲劇改成數字游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