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百年紀念] 萬里挑一,讀18本書了解一戰│鳳凰讀書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今天是一戰爆發100周年的紀念日,周年紀念日歷來會刺激作家和出版社創作大量作品。德國《世界報》的文章稱,位于法蘭克福的德國國家圖書館現在就可以提供1萬多本有關一戰主題的書籍。沒有人能夠將這么多的書籍完全瀏覽一遍,更不用說“客觀地”去瀏覽。因此,在紀念一戰爆發100周年之際,綜合整理出18部作品,助你讀懂一戰。


1.《夢游者》:描述戰前歐洲狀況



這套書描述了1903年至1914年歐洲的狀況。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的核心論點是,所有歐洲大國都對戰爭的爆發負有不同程度的責任——塞爾維亞的責任最大。但正如克拉克本人有時也承認的那樣,《夢游者》這個書名是一種誤導。因為政治家們在那些年里對于“大災難”是高度警覺的,而且也清楚地知道他們在做什么。


就像其他暢銷書一樣,這本書在最初給人帶來激動后,也讓學術界對這位頗受歡迎的作者的某些論點產生懷疑。這絕不是忌妒,因為對一戰爆發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克拉克追憶的那11年,而是1914年7月23日至8月3日的那11天。盡管如此,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的作品可能仍將是有關一戰的最重要的新書。


2.《八月炮火》:有史以來最佳100部非情節類著作



著名歷史學家,普利策獎獲得者塔奇曼詳細敘述了1914年夏天,一戰爆發前一個月歐洲各國政治與軍事領導人是如何誤判局勢,從而以一系列的錯誤決策將各大國迅速帶入戰爭的,名列“有史以來最佳100部非情節類著作”。


3.《第一次世界大戰史》:一戰政治與軍事進程的最佳簡史



著名英國軍事歷史學家李德·哈特用五卷篇幅簡潔扼要地回顧了一戰在各條戰線上,以及海陸戰場上的主要戰役與關鍵性歷史事件,并以自己在一戰中的親身經歷對雙方指揮與戰略上的得失進行了總結,并預見性地對未來軍事沖突的技術進行了前瞻,“外交事務”雜志評其為關于一戰政治與軍事進程的最佳簡史。


4.《第一次世界大戰百科全書》:一戰知識集大成者


即便對二戰的研究更多,但也沒有人能夠哪怕是概括性地去了解有關1914年至1918年戰爭的所有著述。戰場太多,文化和社會歷史問題相差太大。


誰想尋找比往往膚淺的互聯網研究更為詳盡的信息,最好看一看格哈德·赫希菲爾德、格哈德·克盧邁希和伊琳娜·倫茨出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百科全書》。15個國家的近150位歷史學家在25篇文章和650多個詞條中解釋了有關一戰的各個方面。


5.《1914年7月》:集納大國外交信函


外交信函不太容易閱讀,更不容易讓人快速理解——即便它們被詳細和準確地翻譯成德語。歷史學家伊曼努埃爾·蓋斯早在1963年至1964年就集納了所有大國之間的外交信函,分兩大卷出版。


1965年他又把其中最重要的信函收集到名為《1914年7月》的袖珍書中。這本書后來用德語和英語多次再版。里面收錄的文件當然沒有包含有關戰爭爆發的全部事實,但其內容還是足以表明歐洲政治家的徹底無能和無奈的各說各話。


6.《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雅克·梅耶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畢業,曾著有《步兵》,并與兩位同窗合著了《1914—1918,法國人的生與死》一書,以自己大戰普通一兵的親身經歷與詳實生動的筆法再現了這次漫長沖突中普通士兵在壕塹中的生活,包括冰冷發酸的燉菜,無所不在的老鼠,跳蚤,橫陳的尸首,壕溝中黏糊糊的爛泥,永不停止的炮擊,這些構成戰爭真實,殘酷而又瑣屑的真實面目,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距離前線越遠,民族主義情緒越濃”。


7.《1914年德國的戰爭暴行》:澄清事實與“口水”


自有人類記憶以來,“口水戰”就屬于“武器戰”的一部分。1914年8月4日德軍入侵比利時后,有關恐怖暴力行為的消息在幾天之內就傳播開來。修女被強奸,兒童被切斷手,文化上具有寶貴價值的城市被燒毀,成千上萬的平民被屠殺。德方反駁這些說法,抱怨(比利時)神父開槍殺人或者武裝的平民發動襲擊。整個一戰都打上了這種暴行宣傳的烙印。


約翰·霍恩和艾倫·克雷默合寫的《1914年德國的戰爭暴行》一書成功地仔細區分了事實和夸張。通過對8個國家的檔案進行調查,他們確定了1914年在比利時到底發生了哪些戰爭暴行以及哪些消息是夸張說法。在這本出版10年后仍可買到的磚頭那么厚的書里,作者們的研究表明,宣傳如何變得獨立并很早就把哪怕最小的和解機會也破壞殆盡。


8.《喬治·尼古拉與威廉:三位歐洲皇室親屬與通向一戰之路》



這位畢業于牛津大學艾克賽特學院的女傳記作家,用詳實生動的筆法,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政治沖突加劇的大背景下,剖析了英王喬治五世,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德皇威廉二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性格缺陷與決策傾向:喬治放任而漫不經心,尼古拉二世沉默,軟弱,威廉焦慮,野心勃勃而色厲內荏,此書也是一部描述歐洲傳統皇室家族式政治與外交模式在全新時代難以為繼,最終導向全面戰爭的記錄。


9.《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丘吉爾眼中的一戰



這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扮演重要角色的英國政治家,不但是戰爭中頑強不屈的愛國斗士,也是一位能用文字讓讀者熱血沸騰的寫作者。有別于史學家的著作,這部回憶錄充滿著濃重的英雄主義色彩,文字間不乏主觀之見,其中的睿智洞察或自吹自擂,需要讀者帶著一副敏銳的判斷力細細品讀。


10.《沃爾夫日記》:記錄柏林真實看法


特殊時期需要特殊措施。1914年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最后通牒的日子,《柏林日報》主編特奧多爾·沃爾夫開始系統地記日記。作為和德國政界交往密切且在國際上關系廣泛的記者,沒有人能像他那樣評價本國的政治。


柏林歷史學家貝恩德·澤斯曼在1984年出版了沃爾夫的日記,那個版本接近完美。該日記是有關柏林對世界大戰看法的最重要的客觀來源。幾乎沒哪些重要的政治、軍事和社會問題不是沃爾夫和高級對話伙伴的談論議題。沃爾夫至少每隔一天就趴在辦公室桌上熬夜記錄下的事情是非常可信的。


11.《法爾肯海因傳記》:聚焦德國最重要將軍



一戰中德國的頭面人物是保羅·馮·興登堡,他被稱為“坦嫩貝格的英雄”,1916年至1918年是德軍的最高指揮官。但是,他無論如何都不是最重要的德國將軍。這一令人生疑的頭銜其實屬于埃里希·馮·法爾肯海因。1913年他當上了普魯士的戰爭部長,1914年至1916年任總參謀長。旨在讓敵人“筋疲力盡”的消耗戰概念就是他提出來的。


早在1994年,歷史學家霍爾格·阿夫勒巴赫就寫了一本內容豐富的人物傳記,特別分析了帝國時期這位軍事領導人的政治思想。這本足夠用來寫一篇博士論文的書出版過兩次,但幾年來只能在舊書攤上才能淘到。



12.《云格爾傳記》:一戰名著誕生記


書也有自己的傳記——至少是特別成功且擁有多個版本的書。恩斯特·云格爾在1920年至1978年間6次修改他的處女作《鋼鐵風暴》,要么為了適應讀者的口味,要么是按照自己的新想法。


云格爾的傳記作者赫爾穆特·基澤爾費了大量心血寫成了兩卷書,對各個版本進行了比較,并描述了這本既可作為贊美戰爭也可作為無情的反戰之作來讀的名著的誕生過程。


13.《1913:世紀之夏的浪蕩子們》:一戰前的歐洲日記



1913年的歐洲,弗蘭茨·卡夫卡給菲麗絲·鮑爾寫極長又極美的求婚信;普魯斯特在追憶他的似水流年;第一家普拉達連鎖店在米蘭開業;杜尚把一個車輪安在一把餐椅上;一個叫作阿道夫·希特勒的奧地利年輕畫家在兜售他清新的城市風景畫…… 所有的人物橫截面隱喻著殊途同歸的歷史命運,一張一戰瀕臨前歐洲文化人的精神地圖就此展開。這本小冊子像是在用上帝的視角,記錄每一天的瑣碎點滴,匯集在一起,就是一戰之前那一年的歐洲日記。


14.《昨日的世界》:茨威格的回憶錄



這是一部寫于二戰期間的一戰回憶錄,一個有著19世紀古典老靈魂的奧地利人試圖穿越回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純真世界。1942年年初,在茨威格完成《昨日的世界》之后不久,便在巴西這個作者眼中的“未來之國”服毒自殺。


15.《西線無戰事》:經久不衰的反戰小說



沒有哪本反戰題材的小說像埃里希·瑪麗亞·雷馬克的經典作品《西線無戰事》那樣久印不衰。該書在1929年首次出版。志愿者保羅·博伊默滿懷激情地走向前線并挺過了4年,在停戰前幾個月犧牲。他的故事比很多戰地信函更直接地介紹了戰壕中的狂熱。


雷馬克本人只參加過兩個月的戰斗,但已經親身體會到了戰爭的巨大威力。以第一人稱書寫的博伊默的經歷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沒有對戰爭進行像20世紀20年代那樣普遍流行的拔高。


16.《永別了,武器》:海明威的“戰地春夢”



概括這本書,另一個名字《戰地春夢》看起來更為直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意大利一役中,美國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愛上了英國護士凱瑟琳·巴克利。兩人經歷了戰爭帶來的種種情感波折,最后愛情卻隨著凱瑟琳的難產死去而戛然而止。


這是海明威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他創作成熟的標志。在兩個主人公背后,是整整一代人在一戰中難以愈合的精神創傷。


17.《東線戰場》:關注被遺忘的戰線

回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通常會想到西線戰壕和那里的殘酷戰役。東方戰線卻幾乎無人記起。立陶宛裔美國歷史學家維加斯·加布里埃爾·柳勒維修在他的著作《東線戰場》中詳細描述了東方戰線上廣大區域內的運動戰和對占領區的殘酷占領統治。


并非他的所有結論都很有說服力——例如,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的占領統治有多緊密的聯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毫無疑問,柳勒維修的作品是迄今為止有關這一被人遺忘的戰線的最重要的書。


18.《希特勒的第一次戰爭》:質疑希特勒一戰經歷



有關阿道夫·希特勒的近100部傳記中,沒有哪一部對《我的奮斗》一書中描述的他在一戰中的經歷提出根本質疑。直到2011年,任教于蘇格蘭阿伯丁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的德國歷史學家托馬斯·韋伯才這么做。他的著作《希特勒的第一次戰爭》依據大量材料批評了這位納粹黨首領的自我描述,揭露了他是沒有參與戰斗的后勤人員,并斷定他直到1919年才在慕尼黑變成激進的反猶分子。


韋伯的這本書還遠遠不止于此。它最終證明了希特勒政權的大部分成員——而且恰恰包括那些在一戰中參加了好幾年戰斗的人——并沒有因為這段戰爭經歷“而受到精神創傷、變得激進或被政治化”。他在書中埋下了很多伏筆,讓人期待他再寫出令人興奮的后續研究。



(世界報 等)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39:06

[新一篇] 《雷雨》: 當我笑場時我看到什么?

[舊一篇] [一戰百年紀念] 戰爭與文學:我不愿坐上流血的圣餐席│鳳凰讀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