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百年紀念] 真實謊言:五位作家眼中的一戰│鳳凰讀書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在播客聽老兵講故事

海倫·鄧莫爾(小說《謊言》作者)



父親或祖父輩參加過一戰的許多人還記得,那些從戰場歸來的人幾乎不向家人講述他們的戰時經歷。沉默掩蓋了一切。平民生活的線頭被拾起,有時會有重重困難。這些人回到的祖國并不完全是首相勞埃德·喬治所許諾的那個“適合英雄居住的國家”。


吊詭的是,盡管所有的一戰老兵如今都已作古,但我們卻破天荒第一次可以聆聽到他們的聲音。帝國戰爭博物館所制作的錄音檔案的精選集現在可以從“空中戰爭”、“索姆河上的坦克”和“戰壕生活”等播客上聽到。


它們是淡定而又令人著迷的。這是男人女人們在講述那些對于他們而言不是歷史、而是記憶的事件。他們的故事因為有了細節而栩栩如生。列兵哈里·考克斯說,他1915年5月5日爬上一棵大樹以躲避毒氣襲擊,那次毒氣襲擊奪走了他所在營大部分官兵的生命。


每當政客們利用紀念一戰的機會告訴別人該思考些什么的時候,我總覺得心煩意亂。或許,更好的做法是傾聽千百萬戰爭親歷者中的一些人怎么說。他們對我們的講述十分坦誠: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部分。


熱氣球上的偵察兵

詹姆斯·朗(小說《駕駛熱氣球的人》作者)


塞進被愛國歌曲和干癟老男人的宣傳所陶醉的狂熱青年手中的新式進攻性武器把世界推入了戰爭。克虜伯公司的秘密超級大炮——野獸般的42厘米榴彈炮——造出來是為了撕開比利時邊境厚厚的混凝土堡壘,從而掃清前往法國的道路。就算德國皇帝最后也許會在與自己表兄弟的戰爭面前退縮,他的將軍們也已準備好了在沒有他的情況下推進戰爭。這些老兵已經花了很多年時間建設歐洲裝備最精良的軍隊。親臨戰場的美國記者曾經報告過德軍對于從另類的田野灰軍服、到使部隊保持行軍能力的裝備精良的手足病醫務車等各類細節的關注。


那些將軍們不愿在還沒有看到他們強大的軍隊走向戰爭時就卸任退休。他們對列日要塞的炮擊是災難性的,并成了長達四年的炮彈傾瀉的起點。但是這種工業化規模的炮兵使用會迅速導致經濟的毀滅,除非這些昂貴的炮彈具有制導功能,而且并不只是為了重新排列荒野上的彈坑才盲目開火的。


交戰雙方都需要空中偵察能力,而在飛機尚不可靠的前無線電時代,這意味著熱氣球上場。安全的氦燃料無法得到。可燃氫則可以用簡單的化學方法制取。士兵們“熱氣球飛上來了”的驚叫聲成為呼嘯而至的炮彈的可怕預兆,但是那些懸在一英里高空爆炸性氣囊下籃子里的飛行員們卻有著同樣的恐懼。


熱氣球是巨大的目標,偵察員必須在火焰開始蔓延的時刻跳出,把生命交給一副原始的降落傘。新的熱氣球設計幫助它們飛得更高和降落得更快,但是氫仍會引起失火。對于許多人來說,他們的戰爭隨著一股油膩的黑煙而告終。


一戰意義不斷翻新

亞當·圖澤(《洪水:一戰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作者)


像一戰那樣的戲劇性事件的意義是不斷變化的。1914年之后兩年,當1916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進入人們視線時,有關戰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它有望使美國成為世界權力中心。又一年后的1917年,戰爭最重要的影響是它使沙皇統治被推翻了。而在一戰后30年的節點,即1945年左右,其教訓則是必須有一個歐洲合眾國。而這種認識仍將繼續下去。


如果我們現在搖晃萬花筒,我們的視野里會是什么?普京對烏克蘭主權的挑戰讓人想起1917-1918年俄羅斯帝國的崩潰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席卷敘利亞和伊拉克、現正威脅黎巴嫩的遜尼派跨國極端勢力的驚人崛起,提醒我們奧斯曼帝國崩潰后在該地區劃出的國家邊界的脆弱性和不合理性。而它也凸顯出中東地區一個本來可以成為現實的重大可能性。為什么在巴勒斯坦、約旦、亞美尼亞及其他國家之外,沒有一個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呢?


如果說我們希望滑向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地區性內戰的趨勢能夠得到遏制,以及“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的幽靈來得快也去得快的話,那么一戰至關重要的教訓在于中國被卷入戰爭的意義以及由此所引發的期望。


1911年,繼俄羅斯、伊朗、奧斯曼帝國及墨西哥發生革命后,中國皇帝也被推翻。宣布成立了共和國的革命者希望得到美國的支持。但沒有人愿意幫助。當戰爭在1914年爆發時,北京不顧一切希望加入協約國的陣營。事與愿違,由于日本的堅持,中國的利益遭到漠視,而德國在山東的租界被日本軍隊所“解放”。繼而東京在1915年聲稱對整個中國擁有統治權,這本來很可能導致遠東的戰爭。戰爭得以避免,但中國最終未被“允許”參戰,直到1917年美國宣戰之后。而中國的參戰并非憑借自己的力量,卻是在一個受制于日本的軍閥政權的指揮下進行的。其結果導致了連年的軍閥混戰,它把中國推向崩潰邊緣,也引發了中國現代民族主義以及執政黨共產黨的崛起。


談判沒能阻止戰爭

戴維·歐文(《隱藏的視角:軍事對話》一書作者)



我所著《隱藏的視角》一書背后的重要信息是:英國外務大臣德華·格雷以及1906至1911年間的大多數高級外交官把與法國有兩年歷史的“摯誠協定”改成了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三國協約”,卻沒有把英法軍事參謀人員的對話內容告知內閣,更不用說議會。這種做法導致了深遠的影響。


最主要的是,通過掩蓋和否認五年軍事對話的存在,他們開始在英法參謀人員中營造一旦法國遭到德國進攻則英國將派遠征軍前往大陸的“責任”意識(1914年格雷語)。這事實上推翻了1870-1871年確立的讓兩國獨立進行戰爭的政策。


第二,德國不可避免把這項“三國協約”視為對其“三國同盟”的蓄意“圍堵”。盡管在公開場合予以否認,但德國對于俄羅斯調動大量軍隊能力的恐懼使得其政治領導人選擇軍方所青睞的選項,即先通過中立的比利時迅速對付法國,然后把兵鋒轉向俄羅斯戰線。


第三個后果是英國外交界潛在的恐德癥得到強化,這導致格雷廢除了戰爭大臣霍爾丹在1912年春與德國宰相和皇帝達成的臨時協議,協議本可使一戰得到避免。同樣,對德國的這種忌憚意味著英方對于已經商定好的格雷私人秘書與德國新任外相在1914年春夏的私人會面一點也沒有緊迫感,直到為時已晚。


霍爾丹1914年訪德外交使命背后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人們通常的認識。德國宰相兩年后曾把1914年戰爭的爆發歸咎于對“良性中立”的不同詮釋,不可否認他的說法存在某些依據。霍爾丹曾保證,如果德國先攻打法國,那么英國對于“良性中立”的遵守將不再有效。假使格雷支持霍爾丹的談判,那么德國將會放慢海上的擴張。作為回報,德國則會在非洲獲得在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哈考特安排下割讓的大片土地。哈考特深信可以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但事實并非如此。格雷出了名的固執性格加上他不愿激怒巴黎,意味著德國和英國的外交合力根本阻止不了塞爾維亞和奧地利走向戰爭。


“盧西塔尼亞”號真相

索爾·戴維(《勝利前的100天:一戰的發生與獲勝》一書作者)


1915年5月7日,當英國豪華客輪“盧西塔尼亞”號即將完成從紐約至利物浦的航程時,它在愛爾蘭近海遭到德國U型潛艇的魚雷襲擊并在18分鐘后沉沒,1959名乘客和船員中有1198人葬身大海。


遇難者中有128名美國人和94名兒童,這導致英國報紙紛紛譴責“德國佬最可怕的罪行”,稱該艦被擊沉是德國無所顧忌的戰爭暴行的最新例證。反德騷亂在英美城市爆發。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譴責了對美國公民的殘殺,并說“犯下非法和慘無人道行徑之前的任何警告都不能作為減輕罪責的借口”。


最終,這艘非軍事船只被擊沉所導致的感情劇變幫助改變了美國民意,人們支持美國在1917年4月加入同盟國陣營參戰。


德國人當時聲稱,他們用魚雷攻擊“盧西塔尼亞”號及任何“敵方”船只的做法是正當的,因為這是為了報復英國對德國的海上封鎖,這種封鎖正在導致嚴重的食物短缺甚至饑荒。他們還懷疑許多像“盧西塔尼亞”號那樣的英國客輪被用于秘密運送軍火。后一項指控在當時遭到了否認。但是最新公布的政府文件和近年對沉船的潛水考察已經揭示了真相:此船真的裝載著戰爭物資。


1982年當第一次打撈行動快開始的時候,英國外交部曾表達了對于該船可能仍會“讓我們真正丟臉”的担心。外交部還說:“歷屆英國政府一直堅稱‘盧西塔尼亞’號上沒有任何軍火。事實上,沉船中是有大量軍火,其中有些還十分危險。”


后來在2008年的一次潛水考察證實了船上存在超過400萬發步槍子彈和數噸其他軍需品——包括炮彈、火藥、引信和火棉,它們“被裝在非冷藏貨艙中,卻被可疑地標上了奶酪、黃油、牡蠣等字樣”。


“盧西塔尼亞”號上的目擊者們覺得,在船被魚雷擊中后,他們聽到了第二聲更大的爆炸聲,那很可能是被點燃的軍火。如果這是真的——而事實很可能就是如此,那么該船的迅速沉沒及其所造成的巨大生命損失的罪責,至少有一部分必須記在英國當局頭上。


(參考消息)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39:06

[新一篇] [一戰百年紀念] 戰爭與文學:我不愿坐上流血的圣餐席│鳳凰讀書

[舊一篇] 盤點① 契合“公路精神”的十部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