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I影史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英國老牌電影雜志《視與聽》(Sight &Sound)邀請300多位影評人、策展人、電影人,共同投票選出影史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其中,維爾托夫的《持攝影機的人》以100票居首,其他還包括《浩劫》、克里斯·馬克的《日月無光》、《夜與霧》、《細細的藍線》等等。王兵的《鐵西區》成為唯一入選華語紀錄片,列第17位。


對于喜歡紀錄片的朋友,這份榜單將是很好的觀影參照。對于想找資源的,你們都有去我的微博@直桃桃淘電影 發 私信 求片 二字么?會有很多網站給你,大多都能找到吧。只發求片,別發其他的。


BFI影史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名單:



1、持攝影機的人 (1929)100票

本片是蘇聯紀錄片導演,“電影眼”理論的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Dziga Vertov)的代表作。電影主要拍攝于烏克蘭的敖德薩市,攝像師是維爾托夫的哥哥米凱爾•卡夫曼(Mikhail Kaufman)。影片主要分觀眾入席、城市黎明、人民的工作與休息、體育運動和藝術實踐幾部分,通過刻畫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呈現蘇維埃新社會中的一個理想城市。攝影師米凱爾•卡夫曼在拍攝的同時也出現在電影畫面中,首創了“自我暴露”的電影形式。在這部具有里程碑性突破意義的紀錄片中,維爾托夫首次使用了二次曝光、快進、慢動作、畫面定格、跳躍剪輯、畫面分割等前衛剪輯手法,并采用了仰角、特寫、推拉鏡頭等新穎的拍攝手法,并制作了一段定格動畫。 ©豆瓣


2、浩劫 (1985)68票

紀錄片史上的經典作品,影片長達九個半小時。導演克勞德·朗茲曼用了11年的時間拍攝,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來完成這部關于德國納粹在二戰中進行種族滅絕大屠殺的紀錄片。“影片過去了那么多年,但是絲毫沒有老去,沒有添加一條皺紋,我覺得這部影片還是一個現在的影片,而不是過去的,這是一個永恒的作品,每次看《浩劫》,都能把它當作一個源泉,它每次都會發揮創造性的效果,它是沒有時間概念的。”(百度)


3、日月無光 (1983)60票

電影貫穿于一個女聲讀信的囈語中,日本、冰島、幾內亞、香港各種影像交叉著,但作者把最多的時間留給了東京。他去記錄日本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標志性的招財貓,宗教儀式,性文化,漫畫,鐵道,珍珠港,搖滾樂,街上的舞蹈.....為觀眾呈現經濟奇跡后的日本最真實的一面。作者用影像寄托著他對人類現狀的關注,對歷史和記憶的思考。 ©豆瓣


4、夜與霧 (1955)56票

1956年導演阿倫•雷乃用攝影機帶領觀眾重回奧斯維辛。當年納粹集中營的舊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麗的野外風光。然而時間倒回到1933年納粹黨掌權之時,整個城市被陰霾籠罩——大片修建起來的集中營房排列整齊,大量猶太人被抓進集中營開始接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這里對人種進行分級,在皮膚上紋上編號,在衣服上縫制等級的徽章。疾病,饑餓,勞役使集中營尸體遍地。1942年希萊姆到訪,奉行“破壞”政策,集中營難民進入更加悲慘的境遇,被藥品公司買下用作實驗。1945年,集中營人數倍增后已不堪負荷,成堆的尸體被推土機推入大坑掩埋...... ©豆瓣


5、細細的藍線 (1988)49票

本片采用了事件重現的方法再現了1976年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一起槍殺警察案。導演埃羅爾•莫里斯(Errol Morris)11年后采訪了被判死刑、后轉終身監禁的犯罪嫌疑人蘭道•亞當姆斯(Randall Adams)、指證亞當姆斯的慣犯大衛•哈里斯(David Harris)、當年案件審判的三位證人米勒夫婦和麥克•蘭道(Michael Randall),以及參與此案偵破與審判的警察、法官與律師們。通過不同人物對案件發生情形不同角度的描述,莫里斯成功證實了亞當姆斯的冤屈,并借片中一位公訴員之口點名警察是區分一個民主社會與極權的“細藍線”。
  此片的公映在美國引起極大反響。德克薩斯罪犯申訴庭推翻了對亞當姆斯的判決。由于達拉斯拒絕對此案進行重審,亞當姆斯終于1989年被無罪釋放,后成為積極反對死刑的社會活動家。本片也成為美國紀錄片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部,贏得國際紀錄片協會大獎、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并入選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保護名單。 ©豆瓣


6、夏日紀事 (1961)32票

在本影片中,導演讓·盧什實驗了他把紀錄片與某種故事片因素結合起來的想法,力圖使電影成為人們真實生活的紀錄。他們首先對街上碰到的人進行采訪,有時深入到他們的家庭中去,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景。這些人包括一對小資產階級夫婦,一位工人,一個女大學生,一個曾被關入集中營的猶太姑娘,以及一些職員,藝術家和封面女郎。他們向每一個被采訪者提出的是一個共同的問題。即“你是否幸福?”觀眾可從片中看到各種各樣的反應:有的人迷惑不解,有的粗暴的拒絕回答,有的則開始考慮自己的答案。回答者的講述也是迥然不同的。對此,作者不做任何的控制和判斷,使其自然的“表演” ……影片最后,盧什和莫林在一座博物館四周倘佯,回憶他們的種種試驗是否能夠證明什么。這更加巧妙的表現了這部影片的追求和客觀化的風格。(mtime)


7、北方的納努克 (1922)31票

本片是享有“紀錄片之父”聲譽的美國紀錄片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一部紀錄片電影,記錄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極圈內哈德遜灣的伊努朱亞克附近因紐特人首領納努克一家人從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間的日常生活,包括與白人交易、捉魚、捕獵海象海豹、灶火烹飪,以及建筑冰屋的場景,開創了人類學社會影像記錄的起點。弗拉哈迪在本片中的擺拍和場景重現曾引起廣泛爭議,比如隱瞞納努克平時用獵槍狩獵的事實,刻意表現因紐特人的傳統魚叉狩獵法;又比如為了拍攝冰屋內納努克一家清早起身的場景,去掉一半冰屋采光等。
  本片是歷史上第一部全長紀錄片,于1989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選入“國家電影記錄冊”。 ©豆瓣


8、拾穗者 (2000)27票

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過七旬的阿涅斯·瓦爾達帶著數碼攝像機在法國的城市和鄉村“閑逛”的過程中,拍攝了一些關于當今時代法國拾荒者們的影像:流浪漢和生活貧困的人為維持生計揀拾各種生活必需品,藝術家們從廢銅爛鐵堆里尋找創造藝術作品的原料,喜歡拾荒的人的動機是出于反對浪費的品德。除了拾荒,影片還有一條游離于主線之外的副線,表現了一些表面看來與拾荒毫不相干、其實關系密切的人和事,比如采訪一位兼做心理醫生的葡萄園主,與發明電影的先驅者之一馬萊的后代談論電影問題。此外,本片還是一幅影片作者的自畫像,瓦爾達不時從鏡頭后面走到鏡頭前面,即使當她在鏡頭后面時也有意地適度表現自己,而且有些鏡頭是她親自拍攝的。


9、灰色花園 (1975)25票

伊迪母女相依居住在破敗不堪的“花園”內,養了一群貓和浣熊。大伊迪曾經參演過電影,見證了“灰色花園”的輝煌,年老后性格孤僻,幾乎不起床,周圍是成堆的報紙、衣服和臟盤子。小伊迪盡管已經58歲,但仍活潑且喜歡展示自己的美貌,她為了母親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模特生涯和對愛情及家庭的憧憬。(mtime)


10、別回頭 (1967)25票

 這部記錄片是對BOB·DYLAN1965年英國巡演的忠實記錄,導演彭內貝克用影象清晰的說明那時的鮑波與“批頭士”是多么的不同,與同時期的《苦難日之夜》相比,《別回頭》更直接,深刻,對自己的拍攝對象也沒有造星般的刻意吹捧,甚至還有毫不掩飾的刻意嘲諷,但是,再冷靜的鏡頭都無法掩蓋年輕迪倫的燦爛光芒,同現在的老迪倫相比,年輕的他無與倫比的傲慢,機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倫·金斯堡為背景的開場更是彌足珍貴。(mtime)


(序號相同為并列)

11. 悲哀和憐憫 Le chagrin et la pitié

12. 無糧的土地 Las Hurdes

12. 灰熊人 Grizzly Man

12. 故鄉之光 Nostalgia de la luz

15. 贗品 Vérités et mensonges

15. 人生七年 Seven Up!

17. 籃球夢 Hoop Dreams

17. 鐵西區

19. 殺戮演繹 The Act of Killing

19. 智利之戰

19. 房屋是黑的

19、傾聽不列顛

23. 前進,神軍!

24. 美國哈蘭縣

24. 電影史

24. 推銷員 Salesman

27. 提提卡失序記事

28. 追捕弗雷德曼家族

28. 給我庇護

30. 利維坦 Leviathan

31. 黑暗之課

31. 光之夢

33. 夜郵 night mail

33. 初選 primary

35. 克魯伯 Crumb

35. 提摩西的日記 A Diary for Timothy

37. 特寫

37. 戰爭迷霧

37. Los Angeles Plays Itself

37. 走鋼絲的人 Man on Wire

37. 我是一個黑人 Moi un noir

37. 杰森的畫像 Portrait of Jason

37. 尼斯印象

37. 羅杰和我 Roger & Me

37. 動物之血

47. 克落登戰役 Culloden

47. 筆記·日志·素描

47. 來自東方

47. Handsworth Songs

47. 燃火的時刻

47. Seasons

47. 意志的勝利

47. 和巴什爾跳華爾茲

47. 福利 Welfare

47. 工廠大門



桃桃淘電影 2015-08-23 08:39:20

[新一篇] 網友來搞丨《后會無期》看過之后放心了,韓寒也不是全才嘛

[舊一篇] 盤點 10部在北京故宮實地取景的電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