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學作品能讓人變得更聰明更友好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最近,諾丁漢大學的哲學教授格雷戈里·柯里(Gregory Currie)在《紐約時報》上提到,人們不應斷言文學能夠提升人類品質,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讀了托爾斯泰的作品或者其他經典書籍,就能讓人在道德上、生活上表現的更出色”。


可實際上,還真有這樣的證據。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家雷蒙德·瑪爾(Raymond Mar)和多倫多大學已退休的認知心理學教授基思·奧特利(Keith Oatley)在發表于2006年和2009年的研究報告中曾提到,經常讀小說的人似乎更能理解別人,同情別人,并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即便研究者們考慮到了越是有同情心的人可能越喜歡讀小說這個因素,這種聯系依然存在。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中,瑪爾從兒童中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他們聽過的故事越多,他們的“心智理論”或者是對別人意圖的“心智模式”就越敏銳。


“深閱讀”——與我們平時在網上進行的淺閱讀相反——是一種漸漸被忽視的閱讀行為,我們應當像保護古建筑或重要的藝術品那樣對其采取保護措施。深閱讀的消失將不利于伴隨著網絡長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發展,也會影響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承:小說、詩歌和其他文學類型,毫不夸張地說,這些作品只有經過閱讀訓練的人才能欣賞。


在認知科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方面近期的研究已經證明了深閱讀——一種慢速的、沉浸式的、有著豐富的感官細節和復雜的情感、精神體會的閱讀——是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與單純的認字型的閱讀完全不一樣。雖然嚴格說來,深閱讀的載體不一定非得是傳統的紙質書,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對于深閱讀體驗卻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紙質書上是沒有超鏈接的,這樣讀者就少了一些干擾——不用糾結是不是得點開鏈接——從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書中的文字里。


這種沉浸也得益于大腦對于有著豐富細節、暗示、比喻的語言的處理方式:利用與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這種場景時相同的活躍的大腦區域創建一個心理表征。閱讀有關情感狀況和道德困境的文學內容也是對思維進行高強度訓練的一種方法,可以激勵我們對虛構的人物進行思考,甚至有研究表明,可以增強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這些在我們瀏覽TMZ 網站時是體會不到的。雖然兩種行為都被稱為閱讀,但對書籍的深閱讀與在網頁上進行的為了獲取信息而進行的閱讀是不一樣的,兩者有著不同的閱讀體驗,并且培養出了不同的閱讀技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線閱讀時,讀者比較容易走神,而且對于閱讀體驗也不夠滿意,就連“數字原住民”都有這樣的感受。比如,英國全國讀寫素養信托(Britain’s National Literacy Trust)上月公布了一項在32,910名8~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進行的調查結果。研究人員指出有39%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都通過電子設備進行閱讀,而每天閱讀紙質內容的人數僅占28%。相較于閱讀紙質書的受訪者,在只通過電子設備進行閱讀的受訪者中,不太可能說自己非常喜歡閱讀的人數是其三倍,不太可能有最喜歡的一本書的人數占其三分之一。研究還發現,比起每日都閱讀紙質書或者既閱讀紙質書也閱讀電子書的年輕人而言,有兩倍的只閱讀電子書的人不太可能成為中等以上水平的讀者。


想要理解為什么我們應當關心年輕人如何閱讀,而不只是有沒有在閱讀,可以先了解一下閱讀能力的形成方式。塔夫斯大學閱讀和語言研究中心主任瑪麗安娜·沃夫(Maryanne Wolf)說過“人類并不是天生就會閱讀的”,她寫過《普魯斯特與烏賊:閱讀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一書。在正常情況下,理解和運用口頭語言的能力會根據由人類基因決定的程序形成,而閱讀能力的形成卻需要每個人的刻苦練習。“閱讀回路”的創建借用了大腦中為其他目的而形成的結構——這些回路可能很脆弱也可能很穩固,主要取決于它們的使用頻率與強度。


深閱讀的讀者遠離了干擾并適應了語言的細微差別,進入了心理學家維克托·內爾(Victor Nell)在快樂閱讀的心理狀態研究中比喻成的一種催眠狀態。內爾發現當讀者非常享受閱讀過程時,他們的閱讀速度實際上是變慢的。快速、流暢的文字解讀與緩慢的、從容不迫的閱讀速度的結合,使得深閱讀的讀者能通過反思、分析并加入自己的回憶與思考來豐富閱讀過程。并且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讀者能有時間與作者建立親密的關系,仿佛兩個墜入愛河的人,沉浸在熱烈的對話之中。


深閱讀與許多年輕人正在使用的閱讀方法是不一樣的。他們的閱讀是務實的、機械的:體現了文學評論家弗蘭克·科莫德(Frank Kermode)提出的“肉體的閱讀”與“精神的閱讀”之間的區別。如果我們讓我們的后代以為閱讀就是指肉體的閱讀——如果我們不通過早期執著的訓練和實踐來打開通往精神的閱讀的大門——我們將會使他們失去感受愉悅的甚至是狂喜的閱讀體驗的機會。并且,我們還會剝奪他們得到鼓舞和啟發的機會,而這原本能提升他們作為人的品質。看到年輕人對電子設備的依賴,部分先進的教育家和溺愛型的父母提到有必要“從孩子出發”,根據孩子們的電子閱讀習慣進行指導。這是錯誤的看法。相反,我們應當向他們展示一個他們從未到過的境地,一個只有通過深閱讀才能到達的境地。


來源:譯言網 譯者:Jambalaya 原文作者:Annie Murphy Paul



楚塵文化 2015-08-23 08:40:38

[新一篇] 我從未愛過這世界 拜倫

[舊一篇] 一個下午的夢 特拉克爾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