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造就了騙子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有一篇《男子冒充重慶公安局副局長詐騙財物獲刑12年》的報道說,一位名叫王月林的騙子2010-2011年間屢次行騙得逞,被判有期徒刑12年。王月林的騙術得逞,是因為他冒充了公安局副局長。2010年12月,他虛構為情婦購房急需用錢,說自己能為吳某兒子讀軍校一事找到關系,騙取了吳某100萬元。2011年7月,他謊稱自己能幫漆某承接到土石方工程,騙了他5萬元。2011年6月,他以可以幫助史某妻子減輕處罚為由,騙取被害人10萬元。2010年12月,他以單位給其配備的車輛太差為由,向被害人吳某索要近70萬元的奔馳越野車。車輛掛在吳某的公司名下,一直交由王月林使用。


王月林行騙之所以頻頻得手,是因為他知道如何為自己設計和制作一張在當今社會里公認“能辦事”的面孔。這個面具必須符合一般民眾的生活經驗和對權勢的期待。被王月林個騙子騙了,是因為花了錢,事情沒有辦成。但是,如果托的是真的副局長,花了錢,事情辦成了,那當事人一定會因為“物有所值”,并不覺得自己上當受騙。


在蘇聯文學中,有一個家喻戶曉的騙子故事《十二把椅子》,說的就是一個靠著能辦事的面孔混跡于世的騙子。故事發生在1927年,那時蘇聯距十月革命成功才幾個年頭,社會上亂糟糟的。當年的首席貴族基薩,眼下早失去了往昔的威風,只担任縣戶籍登記處的一名辦事員。一天,岳母在去世前告訴他,家里12把椅子里藏著鉆石和其他值錢的東西。他決定去尋找這筆巨額財富,而恰巧又認識了一位精明能干的年輕人奧斯塔普·班達(Ostap Benda)。


班達最精明能干的地方是,他知道,在新的蘇維埃制度里必須有怎樣的“面孔”才能有效地獲得各色人等的信任,在1927年的蘇聯,那就是用時興的革命語言來說話。在《撕掉面具》(Tear off the Masks!)一書里,文化史教授費茨派垂克(Sheila Fitzpatrick)稱之為“蘇維埃語言”。班達還自稱是1905年俄國革命期間塞瓦斯托波爾起義領導人彼得·施密特中尉的兒子,有著傲人的紅色血統。憑著這個本錢,他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嫻熟地戴上那副面具,對行騙的對象如魚得水般地予取予求。


《十二把椅子》還有一個后續故事《小金牛》,主角也是奧斯塔普·班達。這兩部小說被稱為“奧斯塔普·班達故事”,二次大戰前,它們合集或分集共發行了20版。在1930年代的蘇聯,除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沒有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影響能比得上奧斯塔普·班達故事。1970年代,由于改編為電影,《十二把椅子》更是成為一部諷刺“時勢造騙子”的經典之作。


王月林這個騙子也對我們了解當下社會有某種透視作用。他確實是一個騙子,但卻是一個時勢造就的騙子。他假冒公安局副局長,向受害者允諾的都是“副局長”利用職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且,正是因為“副局長”為了錢,肯替人去做胡作非為之事,他才更像是真的副局長。許多人心目中的副局長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他們對這個樣子的副局長才會特別相信。


王月林也許是在虛構,自己為情婦購房急需用錢,但是,為情婦撈錢卻并不是他虛構出來的事情。為情婦撈錢的官員在現實生活里并不少見,民眾也都有所耳聞。所以,王月林只是利用了一個他們知曉的現實情節來虛構騙取他們信任的種種“故事”而已。


王月林說自己有路子,能為讀軍校找到關系,又說自己能承接到土石方工程、能為犯罪人減輕處罚,這些都確實是“副局長”能夠辦得到的事情。而且,一般人也都知道,要辦成這樣的事情,還非得托像公安局里這樣的“得力人物”不可。王月林并沒有創造“能辦事的副局長”角色,他只是在按現有腳本扮演這個角色而已。


當下的犬儒主義也為王月林的成功行騙提供了機會。在今天,大多數人既討厭又喜歡這樣的局長,這樣的局長如果被當作老虎或蒼蠅揪出來,老百姓一定高興。但是,他們在需要和有可能利用這樣的局長時,自己也是極愿意與之打交道和鉆他空子的,因為不這樣還真沒有其他辦法能辦成他們要辦的事情。有的人一面討厭貪官,一面又千方百計地找機會利用他,賄賂他,雖然他們是官員貪腐的受害者,但其實又何嘗不是官員貪腐的合作者和合伙人?


(作者為加州圣瑪利學院教授)


這里是南方周末

微信號:nanfangzhoumo


南方周末 2015-08-23 08:40:47

[新一篇] 判斷大學的水平,可用樹參考

[舊一篇] 香港導演陳可辛談《親愛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