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出來的思想家 琳達·格蘭特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任何時尚,倘若構成不了誘惑,就談不上成功

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


性感


我曾與設計師愛莎浪格  (Avsh Alom Gur)共赴午餐,當時他正在籌備奧西·克拉克(Ossie Clark)09 春夏時裝展。我們走進了他的工作室,他給我看了面料樣、草圖、立體裁剪以及一兩件成品服裝。


談到他腦海中的服裝,他說:"我把它們稱為我的假想朋友"。直到給布料染上合適的顏色,鎖定合適的線源,工人們做好了一件樣品,這些所謂的"朋友"才能成形,他才能第一次見到它們。


我問他,衣服為什么重要?


他立即答道,衣服讓女人覺得性感。


這話多怪啊;你能馬上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它到底意味著什么呢?看起來性感,能刺激別人的欲望。而感到性感,則是對衣服里面肌膚的自信。


在那次午餐之前,我從未想過服裝和性感之間的關系,也從未打算過為之寫點兒什么。為自己而打扮的女人不會為男人打扮。正如一個朋友曾說,男人眼中的女人就是一個模糊的粉色輪廓。當然,我明白我們的穿著表達、宣告、甚至高聲呼喊出了我們的性欲,但那是因為,除非男人去紅燈區找小姐,否則他們不會關注女人的穿著。很多男人都是如此。


然而,AV的反應如此強烈,我不得不承認感到性感和看起來性感并非完全一樣。你穿著緊身內衣、貼身短裙和高跟鞋,卻仍然想著回到床上死過去得了。衣服可以改變我們,讓我們背離初衷,變得截然不同,因為衣服就是有這種魔力,然而,覺得性感單靠衣服是不夠的。


如果我看出窗外,凝視著城市的街道,禁不住就會被各種性感的形象淹沒。性感是那香水廣告,是時尚的蔓延,是雜志封面上紅毯上的電影明星,是那撩人的場景——周五的夜晚,年輕的女人身著極具魅惑的裙子和鞋子,倚著天鵝絨繩索靜靜地等待著。性感就是一系列簡簡單單的信息暗示:短裙、低胸衫以及濃妝艷抹。人人可以做到性感,即使他們腰部以下已經麻木。


1989年,我曾在曼谷(Bangkok),當時是要前往越南(Vietnam),寫寫西貢(Saigon)吧臺女郎的遭遇,她們在戰爭期間充當了"慰安婦"(comfort stations),當時我被帶到了一個真正的性俱樂部。那些吧臺女郎有的已經融入到了戰后國家,有的則搭乘破舊不堪的漏船逃往菲律賓(Philippines)和香港(Hong Kong)。有傳言說她們仍在那里當妓女,為來訪的蘇聯(Soviet)政要和越南的(Vietnamese)黨政官員提供服務,而不再廉價出賣自己充滿色情誘惑的肉體,供那些性饑渴的、身著制服的愛荷華州(Iowa)農場男孩享受。


曼谷(Bangkok)賓館門房告訴出租車司機帶我們去要去的地方。我們驅車穿過這霧氣蒙蒙的城市。在一個舞臺上,我親眼目睹了一場乒乓球表演,一個倦怠的剛發育完全的少女脫掉她的白色棉內褲,從她那潮濕的陰道發射白色的乒乓球。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讓我沮喪的事情,因為這些不幸的孩子,或許她們二十五六歲的時候都無法擺脫艾滋病的折磨。她們在這里表演色誘之術,卻對此懵懵懂懂。在我這個成熟女人眼中,她們那無惡意的扭臀表演以及撫弄乳頭的動作是那么的不自然,讓人心碎。她們看起來并不性感,因為她們不覺得性感。她們只是在照著劇本表演,這是由一個中年男人為她們精心編制的劇本。


作為一個觀眾來欣賞她們的表演,我想如果我有一個魔杖,我要把她們全都變成小貓,讓她們在那骯臟不堪的舞臺上追著毛絨球,調皮地嬉戲。


巴尼斯精品店 (Barney's) 創意總監西蒙·杜楠(Simon Doonan)曾是"全美超級模特兒新秀大賽"(America's Next Top Model)的知名評判,(在此真人秀節目中,小都市來的"返校節皇后"會為模特合約展開激烈的角逐),他犀利的點評曾讓一位參賽者當場落淚,他建議她"到碼頭去,看看那里的妓女都穿什么,你就別那么穿了。"

他指出,女孩子們其實并沒有刻意要穿得性感,她們只是在順應當前青少年的潮流趨勢,他認為這種趨勢用"色情風潮"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這個哭泣的女孩譴責杜楠 (Doonan)"在全國性電視節目中叫她妓女",這時杜楠(Doonan)解釋說,他只是在給她提建議,告訴她如果她自己穿得像個色情明星,大家有可能就會把她看作是色情明星。選手們站在周圍,滿臉疑惑。杜楠(Doonan)"為她們感到難過。素質欠缺、能力不足,她們很難在這座大城市里生存下去,因為她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所選的時尚到底意義何在。"盡管她們難以理解,他還是試圖解釋說,她們的服飾就是一種非語言交流形式,人們會根據那些衣服所傳達出來的信息來予以揣測。如果她們的著裝像極了《風月俏佳人》(Pretty Woman)里朱莉亞·羅伯茨(Julia Roberts)那"開慢車路邊求歡"似的裝扮,那么人們很可能猜想她們是按時收費的(言外之意是說她們是妓女)。(如果她們衣著邋遢,"schlumps"這個詞在意第緒語(Yiddish)中常用作擬聲詞,意為"粗俗漢",那人們的判斷也會是如此。)


真人秀中那些身著色情裝扮的女孩覺得自己性感嗎?還是她們只是在模仿布蘭妮(Britney)?


杜楠(Doonan)寫道:"美國各地,人們對于服裝的選擇真是在自毀形象。他們曲解了商品本身。他們的衣著和個性極不相符。(就好像他們讓服裝開了個支票,而自己的個性卻無法將其兌現似的。)"


很顯然,打扮得性感是膚淺的。商品只是在展出。而性感本身是由內而外的。當一個人在思考深奧和膚淺的時候,沒有什么比性愛離理性的思維更遙遠。因為性愛就像是潛伏在思維下面的魚雷,它有自己的主見和野心。普魯斯特(Proust)寫道當我們的思維還躺在床上,反復考慮鐵路旅行的利與弊的時候,意志早已奔赴火車站并買到了車票。我們很少懷疑過身體的誘惑。性愛使得原本妄自尊大的大腦軟弱無力。(你怎敢憤怒地大聲哭喊!難道你不知道我是誰嗎?我有意見!)


性就在那兒,就在我們中間,像鐘樓里的敲鐘的錘子,奏出它的意圖,你會覺得性是那么的單純無邪,是如此地容易取悅。但我認為它,從海洋的象征意義來說,就像是影片《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中比爾·奈伊(Bill Nighy)飾演的戴維·瓊斯(Davy Jones)的形象一樣,蠕動的觸角胡須遮住了他大部分的臉。人類的性趣稀奇古怪,各種各樣,有人甚至迷戀上自己的汽車。


我們為了感到性感而打扮,而不是看起來性感(或者同樣也想看起來性感),我們的行為太復雜了,我不得其門而入,或許只有心理分析學家才能理解。無論是郊區異性裝扮癖者在偷著試穿妻子的晚禮服,還是一個女人全身皮革,大步流星走在大街上(我所舉的都是較為明顯的例子),我們都是跟著自己的直覺走。


*


阿涅斯 (Agnes b)給我看了一張照片,一位模特穿著一條剛好沒過膝蓋的裙裝。裙子前面釘了一排大扣子,但是裙擺處的兩三個扣子沒有系上。她說這很性感。阿涅斯(Agnes b)本人穿著黑色女衫褲套裝、黑白花斑襯衫、黑色尖頭牛仔靴。她那金色的頭發蓬亂而零散,就好像是經過一段長時間激情銷魂過后,剛剛起床,隨便穿點什么就去上班了。她66歲了。

Victoria Beckham

Helen Mirren


性感的不是裙子,而是穿裙子的人。不管穿什么,維多利亞·貝克漢姆(Victoria Beckham) 就是不性感。而斯嘉麗·約翰遜 (Scarlett Johansson)穿什么都性感。海倫·米倫(Helen Mirren)也是如此。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Scarlett Johansson


所以,這里就涉及到衣服比較怪異的一點兒:盡管斯嘉麗·約翰遜(Scarlett Johansson)和海倫·米倫(Helen Mirren)穿著麻袋都顯得性感,我們其他人還是覺得著裝猶如照明開關。燈一打開,就會照亮里面的一切。但前提是,里面得有看頭,因為無論維多利亞·貝克漢姆(Victoria Beckham)穿什么,真的沒有一丁點的差別,她看起來還是那么消瘦、保守、一臉苦相。(我問過一個男性朋友,她為什么不性感,他說:"因為她看起來就像一個骨瘦如柴、膽戰心驚的小雞,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她打扮,僅僅是為了出鏡,為了給公眾留下印象。她不知道怎么笑,永遠那么保守,總是那么夸張,這就是過去常說的俗氣。她真沒品位。)


我們之所以要選擇著裝,原因是多方面的:衣服的實用性(戶外工作時穿舊牛仔褲,冷天穿保暖的毛衣,天熱了就穿薄T恤);因為我們要遵循一定的著裝要求(婚禮時要穿西裝、襯衫,打領帶,近來還可以穿商務休閑裝,如果你是士兵或女警察,就要穿制服);因為我們熱衷時尚(必須要穿當季的……而不是上季度的……);知道如何去掩蓋身體的缺陷,突出我們的優勢(沒有腰身,美腿);因為它們就是舒服(一條彈性腰帶。)


但是,接著又要考慮其他事情了,比如紅顏色、廣東縐紗(Crepe de Chine)、古老的天鵝絨、緞子、皮質機車夾克(Leather Biker Jacket)、高跟鞋、滑過你的臀部的懸垂面料、腰身突顯、曲線美、不系扣等等。


性感不是做愛的欲望。性感也不是激發那些看你的人性欲的武器。性感就是一種心態,就是要理解衣服里面是身體,身體里面是人的本能和欲望。


換言之,性感就是一種存在狀態。是一種證明自己還活著的方式。是皮膚和衣料之間的摩擦。是一種對你與他人空間距離遠近的感受。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并不像斯嘉麗·約翰遜(Scarlett Johansson)和海倫·米倫(Helen Mirren)那般,一直看起來性感,或覺得性感,但是大部分時里間,我們大都能夠設法跨越看上去性感與感覺性感之間的鴻溝。


當他談到服裝能讓女人覺得性感時,提到了愛莎浪格 (Avsh Alom Gur)的服裝能使我們覺得自己像個女人,有女人味,而不是在我們凹凸的頭顱中運轉的思維,或一位由卵巢及其驚人的力量而定義為女性的疲倦母親。


許多女人到了中年或更年期,就不再覺得自己是女人,或是感覺自己已經不再受到男性關注。她們的著裝宣告了她們已經"出局",已經告別了女人時代。既然她們認為自己不再受到關注,那就算她們有感覺,她們的穿著,她們的感受又有什么意義呢?


然而,當吉曼·基爾(Germaine Greer)出版新書《改變》的時候,她告訴早餐電視節目的更年期女性觀眾,她們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她們現在終于擺脫了作為性對象的屈辱地位,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布,步入更年期,她們不再想要性生活了,她們也不再需要故作性感地裝扮自己。


臺下一陣嘩然,對此嗤之以鼻,女性觀眾們都很想知道她在以誰的名義講話。恐怕只是她個人的名義吧。因為她們都還覺得性感。


看到他的工作室里AV的著裝,我驚呆了,她們露得很少,不過衣服的色彩(酸性黃、閃閃發光的藍色)以及布料拼搭的風格,讓我覺得他了解怎樣可以稱其為女人,盡管在某些方面,我尚且不能理解或解釋,正如迪奧(Dior)做到的那樣:"任何時尚,倘若構成不了誘惑,就談不上成功。"


以前我不信,但是現在我信了,倘若沒有某種難以名狀的性感,女人不會完全自我感覺良好。保羅·波烈(Paul Poiret)把女裝設計師的創作比作畫家的藝術,"為你量身打造的一套時裝,神似你本人的肖像。"我們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忘記性感,忘記感覺性感或忘記看上去性感。我們可以像吉曼·基爾(Germaine Greer)一樣去抵制性感。我們可以放棄,可以沮喪,甚至可以壓抑自己,但是如果你讓一個女人穿上性感的服飾,給她看看鏡中的自己,她悲嘆流淚過后肯定會開懷大笑。


因為渴望性感是必要的,這是我們本性的流露。這就是天淵之別。


關于性感,我想說的就是這些。

《穿出來的思想家》:正解時尚第一書:承認時尚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意義并不會減少它的樂趣,反而會讓我們更加熱愛時尚。


編輯推薦


承認吧,我們都熱愛時尚--作者琳達·格蘭特既是知名女作家,又是時尚圈最具權利的女人之一,她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中找尋時尚浮華背后的真諦,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毫不膚淺的宣告"我就是熱愛時尚!"


本書也可被看作一本從土豪到貴族的華麗轉身指南。

時裝是有靈魂的,時裝不是為了滿足虛榮心,有理想的女人要學會用時裝定位自己和表達自我。


最后提醒準備翻閱該書的讀者朋友:

本書在提升您個人品位的同時,可能激發您潛在的購物欲望。

——購物狂癥患者請謹慎翻閱。


內容簡介


時裝不是為了滿足虛榮心,有思想的女人要學會用服裝定位自己和表達自我。作為我們最親密伙伴的服裝,是有靈魂的,我們其實可以通過服裝表達更為深刻的東西。


作者琳達·格蘭特既是柑橘獎獲獎小說家,并多次獲得布克獎提名,同時她也是時尚圈的大魔頭,全球有影響力的十大時尚博客博主。她從自身的時尚購物體驗,各個時期人們對時尚的需求和定義,服裝店的發展與格局,以及頂級時尚賣手的切身體會出發,展現了整個時尚業的發展和人們品位的形成。《穿出來的思想家》讓每個重視穿衣打扮,衣著考究的讀者,真正理解時尚的內涵與脈絡,讓讀者能真正做一個有思想有內涵的穿衣者。


作者簡介

琳達·格蘭特(Linda Grant)


英國小說家,記者。2000年獲得女性文學最高獎柑橘獎(Orange  Prize  for  Fiction),并兩次入圍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她的博客thethoughtfuldresser.blogspot.com 2010年被評委最具時尚影響力博客TOP10,也被譽為"時裝思考型"博客。她長期為英國最具人氣的時尚雜志Stella,Vogue,The Guardian, The Telegraph撰稿。


經典語錄


男人享樂的天地有酒吧、餐廳、臺球室以及妓院。而女人們則在商店和美容院里享受著生活。盡管百貨商店里沒有妓院,女人們也能找尋到一種新的感官誘惑。如左拉(Zola)所描述的發生在手套柜臺旁打情罵俏的場景。


性感不是做愛的欲望。性感也不是激發那些看你的人性欲的武器。性感就是一種心態,就是要理解衣服里面是身體,身體里面是人的本能和欲望。換言之,性感就是一種存在狀態。是一種證明自己還活著的方式。是皮膚和衣料之間的摩擦。是一種對你與他人空間距離遠近的感受。


只有一件事比身無分文更可怕,那就是看起來像是一個窮光蛋。


衣服就像文本,像敘述,像故事,關乎我們生活的故事。如果你把自己一生所有的衣服聚集到一起,每只嬰兒鞋、每件棉衣以及婚紗,那么你就組成了一部自傳。

再一次,一件件穿上這些衣服,你會重新體驗生活的每一個階段,從你呱呱墜地之際包裹你的衣物,到你的臨終之榻。


設計師們可不想要胖女人的錢。他們不希望胖女人穿他們設計的衣服。因為他們經營的是美麗,只要胖女人依然像許多設計師認為的那么難看,時尚就是俊男靚女們的特權,那么這個充滿創意的產業,就沒有民主可言,就做不到他們標榜的那樣,任何女人,不管身材怎樣,一定竭力把她們裝扮得盡善盡美。


厭女癥的核心莫過于這樣的范例:男人欣賞不了女性的外貌、形體美以及服裝襯托下的魅力,反而把女人對美的追求看成是她們輕浮的具體表現。

女人追求和男人平等的人權、道德尊嚴以及聰明才智的過程中,主要障礙之一就是對服裝的癡迷。


女人到了一定年紀,就幾乎是隱形的了。沒有了性刺激,很多男人無法調動大腦中控制視覺/概念的部分,無法感知到女人的存在。


……穿得年輕,有時候反而會讓你看上去更老,更荒謬可笑


……我不管你多么苗條,身體保養得有多好:只要是你的年齡和衣著不搭,你看起來就很傻。


……撒切爾夫人(Mrs Thatcher)最初拿著手提包只是要證明自己是個女人,而不是男人……


包包不僅擁有看得見的品牌標識,還有名望。就好像你不是在買包,而是買一種可供替換的性格。


包包不僅擁有看得見的品牌標識,還有名望。就好像你不是在買包,而是買一種可供替換的性格。

隨著奢侈品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奢侈品貶值了。只有一款名貴包并不能說明你的身份有多尊貴,你得一個季度換一款才行。奢侈品已經不能保值了。現在只有像扔普通商品一樣去扔奢侈品,才能彰顯自己的地位。


評價


她的書(《穿出來的思想家》)沒有時尚批評家筆下的浮華與虛榮,卻多了一份真摯的溫暖。

——愛麗絲·勞斯瑟恩(Alice Rawsthorn,國際先驅論壇報設計評論家,著有《伊夫·圣洛朗傳》)《衛報》The Guardian


《穿出來的思想家》提醒我們,承認時尚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意義并不會減少它的樂趣。

——莎拉·哈爾扎克Sarah Halzack《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這本書幾乎復制了一個女人購衣時的情景--先是熱切與期待,緊接著是挫折、困倦、混亂,當發現看上去美好的東西,近距離觀察卻是粗制濫造,立馬覺得痛苦、失望。

——林恩·巴博爾( Lynn Barber,著有《成長教育》 )《電訊報》The Telegraph




楚塵文化 2015-08-23 08:41:09

[新一篇] 長得丑就沒理由活著嗎? 鳳凰讀書

[舊一篇] 梁文道:你真的懂"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嗎 開卷八分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