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立:學歷這張紙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大約10年前,在一期央視《對話》節目中,談論的是中國教育。一群專家將一個半途輟學的中學生韓寒與一個北大高材生相提并論。毫無意外,眾人一致批評不“好好學習”的韓寒,而交口稱贊“天天向上”的高考狀元黃思路。節目中,那個用來作為“好學生”來反襯韓寒、用來“歌頌中國教育的好”的黃思路,北大畢業即嫁到了美國,成了民主自由的美利堅公民;同出北大的女學生黨員馬楠,在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時,她以義正詞嚴毫不留情的譴責表達了“中國不高興”,舉國為之豪邁。馬楠在名利雙收中迅速嫁到了美國,也成為美利堅公民。
回過頭來看,這個沒上過大學的韓寒,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輟學小子、被認為破壞“80后”形象的人,10年后仍然活躍在中國,他不僅沒有移民美國,甚至婉拒了奧巴馬的接見。他曾經自嘲說:如果到了美國,周圍還是住著一群中國貪官,就沒必要去美國了。今天的韓寒不僅成為中國最好的賽車手,而且他還是一名充滿才情和理性的公共知識分子。甚至可以說,韓寒與魯迅、王小波一起,成為中國近100年來3位最為耀眼最具影響力的作家。語文考試常常不及格的韓寒為我們奉獻了一篇篇膾炙人口、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學華章和思想佳作。韓寒也和姚明、劉翔成為新上海的代表人物,使上海在中國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名校林立、號稱中國文化中心的北京。無論從人格還是才干,以及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韓寒這個中學生肄業生不知要勝過多少如同黃思路馬楠這樣的“名牌大學生”。
教育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開端。西方的傳統教育方式是討論和辯論,注重理性思辨和口語表達;中國古代的教育方式是死背硬記,將人作為知識的容器,考試和筆試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最大特色,在西方傳統教育中是不存在的。
中國傳統教育實際是文科教育,以四書五經為核心教材,通過對記憶力和作文能力的筆試確定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大致分為秀才、廩生和貢生,大略類似如今的學士、碩士和博士。無論中國科舉制度還是歐洲中世紀,一般都沒有發放文憑的習慣。一般都是夫子自道,自己告訴別人達到何等學位,當然一切要靠能力說話。
中國傳統社會等級是“士農工商”,作為讀書人的“士”地位最高,因此讀書人需要一種證明來區別于“普通老百姓”。有些秀才就在帽子上釘上一只銅扣子,官吏們見了就以禮相待。如果秀才犯法,就會被摘下銅扣子,如同現今開除黨籍一般。
嚴格的說,中國是文憑這種東西的發明者。每一皇朝到最后往往吏治腐敗,賣官鬻爵成為官府的重要財政收入,如同當下賣地一般。但官吏一般有資格限制,必須出身士族,至少應當是個有“功名”的讀書人。“功名”說白了就是文憑。于是買賣“功名”就成為官府的一大收入。清末光緒時期,官府大量批發文憑,一個秀才100元,相對于現在的20000元人民幣。而真正科考取得的秀才卻沒有這種文憑,實際上也不需要,他只要一張嘴一提筆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學歷,或者說讀書人的氣質早已具備。而花錢持有秀才文憑的人往往并不是讀書人,常常被真正的讀書人看不起。
清末廢除科考以后,大興西學,至民國時期大學教育全面興起,文憑開始在中國濫觴。錢鐘書在《圍城》中一開篇就嘲諷道,方鴻漸花了15美元買了一張克萊登大學的博士文憑,回到中國受到極度追捧——知識崇拜在中國已經轉變為文憑崇拜。
2010年,中國最知名的職業經理人唐駿被卷入假學歷事件,這次“克萊登”風波又牽出對國內一大批政客官吏的假學歷質疑,如對毛新宇和席太子的博士學歷質疑,很多人都認為席太子只有初中學歷,其博士學歷完全是用權力索取而來的,因為其個人履歷與學歷明顯不符,論文與專業根本不符等原因。
同樣在歐洲文明中,古希臘和羅馬人有高等教育,在法律、修辭、哲學方面都有很好的教學成果,但他們并沒有大學。像蘇格拉底這樣偉大的導師,他是不發文憑的,到他那里求學的人是去求智慧而不是求文憑的。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在《大學的興起》一書中,把“體制”確定為現代大學的主要特征,這是在12、13世紀以后才有的事情。“今天,一個學生假如在(蘇格拉底)那里學習了3個月,他肯定會要求一個證書,一個能夠證明這段學習經歷的有形的,外在的東西。”旅美學者徐賁先生曾說:“如果大學不發文憑,一方面,今天從大學畢業而幾乎什么都沒有學到的學生,能有多少可以證明自己受過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那些沒有上過大學,而確有才能的人們,他們在文憑之外,還有什么別的辦法能為自己的才能提供證明?文憑不能為教育提供確實憑證,但卻又被當作唯一可以被接受的憑證,這豈不是一件既諷刺又不幸的事情?”
王安憶與陳丹青都是初中畢業,至今沒上過高中或者大學,后來王安憶在復旦中文系當教授,陳丹青在清華大學做教授。再后來,陳丹青覺得清華大學的教授很無聊,就辭職做專業畫家和業余思想家去了。在早先年代,陳寅恪從歐美留學回來,其學歷特別齊整,但北京大學的文科長是陳獨秀。陳根本沒上過大學,校長蔡元培為了堵住勢利的非議,親自幫陳獨秀偽造了學歷。這竟然成為民國時期的美談佳話。當時在北大教授印度哲學的梁漱溟也不過只上過初中。蜚聲全國的童話大王鄭淵潔始終是很多中國文化人嫉妒的對象,不僅因為他那如有神助的創作力,可能也包括他小學四年級都沒有念完的學歷。鄭淵潔的成功使得他的兒子也放棄了一切學歷文憑。沒有人會認為比爾?蓋茨不是一個優秀的程序工程師或者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比爾?蓋茨、喬布斯和戴爾電腦的創始人戴爾都是從大學退學的,沒有獲得大學文憑。世界廣告之父、奧美創始人大衛?奧格威同樣沒有大學學歷,他以對世界廣告業的巨大貢獻后來獲得愛德芬大學的名譽文學博士。
學歷指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程度,學歷證明一般為文憑。盡管許多用人單位對員工的學歷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負責人發現,與其說學歷是一種客觀的評價標準,倒不如說它只不過是一種偷懶的手段。所謂學歷標準只不過是人力資源部門為了避免花力氣對員工進行專業測評的一種借口而已。
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奮力廝殺,這是根據其當下企業的實力來決定勝負的。但是企業對企業員工卻根據其參加工作前所接受的教育來評價。這是刻舟求劍,是典型的邏輯錯位。僅僅幾年的學校經歷,居然能夠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工作命運,這是有幾分荒誕的。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文憑都是考試得來的,大多數人的大學文憑是通過高考得來的。中國高等教育不僅算不上思想的象牙塔,基本連販賣知識的賣場都算不上,差不多成為了兜售文憑的批發市場,無數的年輕人稀里糊涂的進取,稀里糊涂的畢業。國外的大學一般是好進難出,就是容易考進,但如果不努力學習提高自身實力的話,要畢業則非常不易。而中國則恰恰相反。在中國說大學文憑,其實是在說高考。因為文憑崇拜,所以除過農民,中小學生是中國最辛苦的職業。
單憑從什么學校畢業并不能說明一個人的價值。僅僅依靠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學校的名氣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這種做法是滑稽可笑的。以18歲之前的努力或者考試智商,來決定他22歲以后所有的工作地位,這聽起來也沒有多少邏輯。企業比的是業績效益實力,不是比你“看大門的也是名牌本科”。企業員工比的是工作能力,也不應當比高考多少分。
想想看,按學歷至上的邏輯,為了能夠有成就,必須大學畢業;為了更有成就,就必須從名牌大學畢業;為了能從名牌大學畢業,就必須從重點中學畢業;為了能從重點中學畢業,就必須上重點小學、重點幼兒園,結果連重點幼兒園都需要通過層層考試才可以進入……現實確實就是如此勢利,“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許多考前輔導班的廣告詞。
可以這樣說,學校教授的專業知識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企業的要求尚存在很大的疑問。事實上,學校里的考試尖子并不一定就是社會上的才俊,這已經為無數現實例子所證明。這種根據學校名字和文憑來決定一個人一生的評價習慣從根本上就背離了真正的綜合實力評價,可以說是極其草率荒謬的。
這種不合理的用人習慣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盛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個社會和大多數企業領導根本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應當如何來評價一個的工作能力,但現實中又必須做出評價,于是就采取了一個最懶惰的辦法,就是直接援引學校成績作為基準進行評價。
目前許多中國企業都在引進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但仍然沒有真正領會其管理精神。對學歷的簡單崇拜背離了對個人真正工作實力的評價。這好比對愛情的追求異化成對處女的追求。國內許多企業事業單位,對學歷的崇拜已經演變成了對文憑這種“處女膜”的變態崇拜,從而誕生了紅火的民間辦證業,這種“辦證”現象已經演變成為中國城市的“牛皮癬”熱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職場長勝不衰的唐駿爆出從“西太平洋大學”買博士文憑的丑聞,這本身就是唐駿對中國社會文憑崇拜的一種嘲諷。他已經用自己的職業經理人能力證明了自己的優秀,根本不需要這張文憑,如果說需要,不過是對熱衷于文憑的人們一個不大不小的戲弄罷了。
當然不可否認學校教育的現實意義,但僅僅依靠學歷和文憑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是一種粗疏的偷懶行為。一個人的學歷(專業)和文化程度僅是一個所擁有的個人資產中的一項而已,他將如何運用這項資產,以及能夠為企業和社會做多大貢獻,這更取決于他日后的努力。理性的做法應當是根據他靈活使用其個人資產的程度,和實際業績來評價一個人的價值,而在學校所掌握的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工作業績是有相當距離的,結合得如何仍然取決于其綜合能力。
中國企業要向西方企業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特別是人力資源和企業績效考核方面。索尼微軟等世界一流公司中,從來不問學歷,只看能力。而不少中國企業則相反。官辦企業因為體制僵化的緣故,暫且不說,民營企業作為自己負責的民間機構,首先應當建立理性的人才觀和合理的人力資源制度。企業配置人員的時候,不應當首先考慮這個人是什么學校畢業的,學得什么專業,應當首先考慮的是誰能干這個工作,以及讓他做這個工作是否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能力。如果中國企業能真正的成熟,那么最終也將從“考試地獄”里解放出可憐的孩子,讓他們從德智體全面發展,煥發應有的勃勃活力。
把企業當做學校,把好學生等同于好員工,把考分當做知識,把知識當做能力,奧美創始人奧格威對此嘲諷道:“領導企業的能力和當事人是否具有高學歷似乎毫無關系。這個發現讓我松了一口氣,因為我既沒有大學學歷,更不是MBA。由此可見,一個人想成為好學生與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是兩種截然不同動機。”
    


杜君立 2011-10-30 08:07:33

[新一篇] 美國大學里沒有班干部

[舊一篇] 漢字之爭:民意的豐富和復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