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好書回放 繼承顧準:“中國問題”再審視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

入圍圖書:《顧準文集》

────────────



   作者:顧準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年8月

入圍理由:顧準,這個名字在公眾領域從知者寥寥,到變成一種符號式的存在,其背后是公眾對知識分子命運和獨立思考精神的關注度的加持。顧準的著作首次結集出版,是1994年貴州人民出版社的《顧準文集》,其后,2007年和2010年又有同名書籍問世。今年是顧準逝世40周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了新版的《顧準文集》,收錄了《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希臘城邦制度》、《經濟文稿》等顧準主要著作,并在前述諸版本基礎上,經過顧準胞弟陳敏之、作家羅銀勝的修訂增補而成,全書結構更顯完整,內容更豐富翔實。

────────────

繼承顧準:“中國問題”再審視

────────────


整理 | 記者 吳亞順

原載于2014年9月13日新京報書評周刊



娜拉出走后:

有人打著“改革”旗號掠奪大眾


顧準:為什么在推翻國民黨專制統治的革命成功之后20年——也就是“娜拉出走之后”,中國又發生了幾乎是對一切人的“全面專政”?計劃經濟為什么沒有讓中國人富裕起來?中國要建立怎么樣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吳敬璉傳》)


吳敬璉:時代發展到今天,顧準所深惡痛絕的東方專制主義和它的經濟基礎正在走向土崩瓦解,滌蕩歷史上積淀起來的污泥積水、實現民族騰飛的條件已經具備,十五年來的改革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然而“娜拉出走以后怎樣”的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舊體制和舊文化像一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它們的代表者仍然步步為營,負隅頑抗。其中有些人借用“弘揚民族文化”的招牌為專制主義招魂。在轉軌過程中,也有人打著“改革”的旗號干著掠奪大眾的勾當。(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顧準日記》序言)


經驗主義:

不應再有烏托邦式的天國幻想


顧準:唯理主義者,尤其是革命家們,是革命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唯有堅持“理想”是唯物的,有根據的,同時又是絕對正確的(或者謙虛一些,是組成絕對真理的某個重要部分),他們才心有所安。他們唯有堅持真就是善,才能理論與實踐一致地勇往直前。這是一種道德哲學的原因,本來應該為之肅然起敬的。我自己也是這樣相信過來的。然而,今天當人們以烈士的名義,把革命的理想主義轉變成保守的反動的專制主義的時候,我堅決走上徹底經驗主義、多元主義的立場,要為反對這種專制主義而奮斗到底!(《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


王元化:我們不應該再用烏托邦式的天國幻想,把我們心愛的觀念、理想、制度籠罩在美麗的迷霧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九十年代反思錄》)


個人權利:

自由主義“特別強調”并“大力維護”


顧準:從自然法到自然權利,到人權宣言(法國的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傳入中國,是一種十分新穎的東西。不僅如此,一般的權利義務的觀念,中國也沒有,契約觀念也沒有。天、天子壓倒了一切人,關于個人權利的觀念是沒有存在余地的。(《顧準文存》)


哈耶克:個人主義在今天名聲不佳,這個詞和利己主義與自私自利聯系在一起。由基督教與古典哲學提供基本原則的個人主義,在文藝復興時代第一次得到充分發展,此后逐漸成長和發展為我們所了解的西方文明。這種個人主義的基本特征,就是把個人當做人來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圍內承認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無上的。(《通往奴役之路》)


徐友漁:自由主義特別強調并大力維護個人的尊嚴和權利,認為人生而平等,天然具有支配自己身體和財產的權利,在不妨礙他人的前提下,有一切行動的自由。基于此,自由主義認為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以維護個人自由為最終目的,國家的作用不是干涉或支配個人的生活,而是以法律為手段維護秩序,以排除對于個人自由的妨害。因此,國家的權力應當相當有限,僅以達到上述目標為界。由于權力具有擴張、壟斷的自發傾向,因此國家權力應當分屬不同機構,相互之間形成監督和制約機制。國家并不負有指導經濟生產,分配資源的責任,其職責僅為以法律保障公民在公平基礎上的自由競爭。(荷蘭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重讀自由主義及其它》)


傳統思想與科學民主:

批判之余,傳統思想可創造性轉化


顧準:科學與民主,是舶來品。中國的傳統思想,沒有產生出科學與民主。如果探索一下中國文化的淵源與根據,也可以斷定,中國產生不出科學與民主來。不僅如此,直到現在,中國的傳統思想還是中國人身上的歷史重担。現在人們提倡讀點歷史,似乎更著重讀中國史。而且古代文物成為悠久文明的證據和夸耀,無論自覺還是不自覺,這種“讀史”,其意圖在于仰仗我們祖先的光榮歷史來窒息科學與民主。所以,批判中國傳統思想,是發展科學與民主所十分必須的。(《顧準文集》)


林毓生:話還得說回來,雖然我們傳統中沒有民主的觀念與制度,但卻有許多資源可以與民主的觀念與制度“接枝”,例如儒家性善的觀念可以與平等觀念“接枝”,黃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觀念可以與法治的觀念“接枝”。(儒家性善的觀念確實可以作為“平等”的真實基礎,但黃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說法只能做法治的形式基礎,法治的實質內容,是無法從黃宗羲的思想中衍發出來的。)(《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史官文化:

史學在中國的地位與世界其他地方不一樣


顧準:范文瀾的《中國通史》,強調中國文化傳統是“史官文化”是一點不錯的;所謂史官文化者,以政治權威為無上權威,使文化從屬于政治權威,絕對不得涉及超過政治權威的宇宙與其他問題的這種文化之謂也;在西方,政治的權威不是至上的權威……(《顧準文集》)


波普爾:從來沒有一個權威承認過,思想上大無畏的人,即那些敢于蔑視他的權威的人,可能是最可寶貴的一類人。當然,權威們總是對他們鑒別創造性的能力保持自信。但他們所指的創造性僅僅是快速領會他們的意圖,他們永遠不可能明白兩者之間的不同。(《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羅志田:中國與西方及其他很多地方的一項重大不同,就是“道”或真理不必來自超人世的上帝。在一個沒有上帝或上帝已淡出的世界里,歷史和史學就重要得多。中國古人非常敬天,又未曾尊崇一位絕對全能之神,天和人之間永遠是互通的。在很長的時間里,史學承担的責任,就是通過歷史記載和敘述,來說明并論證關于天道、人世,以及文化和政治認同等各項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故歷史和史學在中國的核心地位,與世界其他很多地方大不一樣。或即因此,也曾有人把中國傳統文化說成史官文化,卻不免有些夸大。歷代史官的地位,實呈逐漸降低的趨勢。不論我們把傳統視作包袱還是資源,史官既不能承担其責任,也不足以獨攬其光榮。那些拾人牙慧借史官以反傳統者,不過人云亦云,似有些“說而不思則罔”。(《人云亦云的史官文化》,2011年12月1日南方周末)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2:41

[新一篇] 沈昌文:我是做假證進入三聯的 薦書

[舊一篇] 焦菊隱|《櫻桃園》是契訶夫最后的一首抒情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