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不是一個男人,而我漸漸意識到我可能也不是一個女人”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昨天,李銀河對拉拉傳聞回應的事件挑動了媒體的神經,也掀起了輿論的廣泛討論。其中,公眾最多的困惑指向李銀河到底是不是“拉拉”的問題——她的“跨性別”同居伴侶被引入了公眾視線,而她卻在博客中宣稱自己為一名異性戀者。這似乎挑戰了公眾印象中不是異性戀就是同性戀這種非此即彼的劃分。然而,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別身份認同、性取向等紛繁錯雜的作用在人身上的問題遠非“同性戀”和“異性戀”兩個標簽就能概括的。這里,跨性別群體更是被邊緣在了這兩種標簽以外,在中國仍然缺乏研究的對象。

────────────

關于“性別”的科普

────────────


關于性別身份: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


在英文中的“sex”和“gender”都譯作“性別”,然而“sex”實際上指的是“生理性別”,而“gender”則是“社會性別”。在中文翻譯后這兩個詞往往被混淆,統一譯作“性別”,沒有被人們引起廣泛注意。


社會性別這一語義的出現,是在挑戰生理性別“自然的伴隨生命而來的”不可撼動性,社會性別顧名思義必然是社會背景下由文化構建的。因此,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并無絕對的因果聯系。


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性別身份認同。簡單來說,當一個人對Ta的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認同一致時,Ta就是男性身份或女性身份,而當兩者不一致時,Ta就是跨性別。


關于性取向:


“性取向”普世價值中指的是:異性性取向,同性性取向以及雙性性取向。這一概念是獨立于生理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角色之外的特質,或者說,性別認同(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和性取向是相互獨立的變量。


一般來說,生理性別角色、社會性別角色和性取向三組變量一致的,則屬于“被理解的”范疇。但是還有很多其它可能性。


當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一致時,性取向既可能是同性戀也可能是異性戀。如男同性戀者中不乏喜歡男性特征明顯的男人,且對自己作為男性的性別身份認同,并不想變成女人。


當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發生不一致時(即跨性別人群),性取向同樣可以是同性戀或者異性戀。但在公眾的刻板印象中,總認為“娘娘腔”的男人或“男人婆”型的女人與“同性性取向”有著必然的因果聯系。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同性戀”和“跨性別”這兩個獨立的在西方社會被劃分的相對清晰的概念。


缺乏研究的跨性別人群:


跨性別人士(transgender),指的是自我性別認同與他們出生時基于生理特征而被決定的社會性別不一致的人。他們中的有些人已經或正在通過改變生理性別的方式達成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自我性別認同的一致,也就是大眾口中的 “變性者”(transsexual);有些人選擇在不改變生理性別的前提下,通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表現達到內心性別認同和社會性別角色的和諧,比如變裝(cross-dresser,但并非所有的變裝者都是跨性別人士);有些人無法將自己嚴格界定為任何一種性別,不能認同二元對立的性別角色劃分,喜歡把自己叫做“酷兒(queer)”。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個基于自我性別認同的概念,“跨性別” 和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雙性人”(intersex)等概念沒有關系。


同志并不足以概括所有性多元人群,你可以用LGBT:


L:Lesbian 女同性戀者;

G:Gay 男同性戀者;

B:Bisexual 雙性戀者;

T:Transgender 跨性別者。


────────────

跨性別多樣化案例

────────────


劉霆:背母求學道德典范,勇敢的變性者


▲一身女生打扮的劉霆走在校園中,一群女生在拍畢業照,那是他向往的裝扮


劉霆決定變成女人。


2014年8月14日,在一家美容醫院的資助下,劉霆召開發布會,宣布變性。


劉霆從小說話就嗲,動作扭捏,一舉一動像一個女孩子。平時父母堅持讓他打扮成男孩子模樣,家人的制約讓他無法理解:“我一做出柔柔的表現,家人會說對我未來不好,為什么對我未來不好呢?”母親陸永敏又跟他講了電視上看來的故事,一個變性人去相親,男方得知對方真實身份后,嘔吐了。“這種人,就算做完手術成為女孩子也會被社會歧視的,他們成為不了完整的女孩子。”劉霆沉默不解:變性做自己,為什么會讓別人嘔吐呢?


2007年,劉霆因“背母親上大學”被評上“全國道德模范”、“中華孝親敬老楷模”、“浙江驕傲”等榮譽稱號。外界的認定與榮譽的利好讓劉霆第一次想到了改變:是不是我可以試試,變成一個男生?劉霆開始嘗試和一群男生玩,他剪短頭發,放棄了平日細碎的貓步,模仿男生大開大合的步伐。可是連母親都覺得別扭。他學男生抽煙,陸永敏想,學一樣是一樣,好歹這也是男生的標志。怕他抽便宜煙傷了肺,特地給他買了包“利群”,沒想到直到現在那包煙仍未抽完。
“我真的很想努力試著改變,可沒想到做起來就像被剝了一層皮一樣。”劉霆最后還是放棄了。


最痛苦的時候,劉霆想去另一個城市。他為母親配了很長時間的藥,準備給母親做最后一頓飯。碗沒刷完他就跪到母親床前,哭著說:“媽媽,我怎么可以為了自己丟下你不管呢。”陸永敏只說了4個字:“媽媽懂你。”兩個人抱在一起哭了很長時間。多年的隔閡得到了消解。
陸永敏提出帶劉霆去看心理醫生:“紙是包不住火的,一直包住會傷害到他的生命,也許生死就在一念之差。如果他自殺了呢?他是道德模范,從大學一直到現在也是,因為他是道德模范,所以他多了一份掙扎。別人不是道德模范,是自由的,可以做這個手術。因為是道德模范,他掙扎,我更掙扎,我又不讓他做這個手術。到如今我才明白,真的道德模范跟他的性別是無關的。”


有了母親的支持,劉霆心情好了很多。“有段時間我真的覺得錯過了很多東西,那種心理狀態,跟自殺挺像的,覺得就這樣下去吧,死掉也挺好的。看完心理醫生回去之后覺得很自然,現在很多東西,我做決定會更快些,感覺回到自己了。”


而今時過境遷,道德模范的身份已經不再讓他困擾了:“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模范。這么多年已經平息了,我通過自己的梳理,已經調整好了。或許有些人覺得你讓我很失望,你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可我一直在努力做自己,我做出了什么事情呢?”


凱特·伯恩斯坦:“我知道我不是一個男人,而我漸漸意識到我可能也不是一個女人,至少不是許多人所定義的那種女人。”


▲凱特·伯恩斯坦


對于美國先鋒性別理論家與實踐家凱特·伯恩斯坦,我們只能稱之為TA,因為曾經的阿爾伯特(他),如今的凱特(她),在一生中經歷了四種性別:男、女、不男不女和又男又女,嘗試了我們目前可以想到關于性別的每種可能。更準確地說,是超越了性別的規范與可能。


“在這個文化中,合法的性別只有兩種:男人和女人。如果你哪個都不屬于,你就會被毫不留情地要求二者選其一。”文化造就的性別并未給跨文化者留下空間,在名為outlaw的邊緣地帶,跨性別者找不到屬于自己的角色。性別作為一種秩序為什么會存在?因為許多人需要藉由確定性來獲得安全感,不確定性則會讓部分人的自我認同消散,性別恰恰是最易獲得的確定之一。

凱特是這種文化觀念的挑戰者,TA的一生經歷了3次婚姻,最終放棄了男性角色、異性戀以及科學論派,并且皈依了佛教。流動不僅是TA的性別觀念,更是TA人生的注腳。《性別毛毛蟲》的譯者廖愛晚這樣解釋流動對于人的意義,“人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角色,這是人生的多義性。性別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太約定俗成,仿佛渾然天成,但這個渾然天成是一種假象。因為社會性別本身就是一種建構,只有當你能看到性別不是自然現象時,你才能知道,你必須去解構與之有關的個人秩序,重鑄自己的思維。”關于性別的謊言有很多,而或許性別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謊言,大多數人在這樣一個巨大的謊言中仍然可以生活得很好,但它的弊端在于人們從中得出一個不合理的反證,即認為性別的秩序是絕對正確的。

凱特意識到了這一點,“我逐漸看清了文化所制造的性別體系,它是一種居心不良、挑撥離間的結構;而文化無法質疑性別,雖說這是它自己的產物,這讓事情變得更加危險。文化不失時機地指定了代表,但這些代表所進行的研究仍然是以觀察為基礎,而不是以對話為基礎。”當文化中并不存在可供跨性別者扮演的角色時,跨性別者只能自己來爭取這樣一個角色,因為“文化不僅僅在為天生具有性別的人創造著角色,也在創造著有性別的人。”


綜合整理自《經濟觀察報》、南方人物周刊《劉霆 模范男生要當女人》等。

整理:小井、禽禽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3:15

[新一篇] 2014年度好書回放 布羅茨基讓惡無地自容的威力

[舊一篇] 李銀河對愛情、欲望及性的思考:我知道如何回應性領域的質疑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