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剛:互聯網是廉政動力嗎?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作者簡介

李永剛,1972年生于重慶。1989年考入南京大學政治學系,先后獲得法學學士、管理學碩士(行政管理專業)、法學博士(政治學理論專業)。現任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地方政治變革和公共政策、互聯網政治、政治學基礎理論等。主要著作有:《我們的防火墻:網絡時代的表達與監管》。


即使生活在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大多數公眾都會同意以下觀點:濫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的腐敗現象是寄生在政治有機體上的毒瘤,它降低執政合法性,擴大貧窮,傷害公平,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獨一無二的最大障礙”。但腐敗究竟如何治理,卻是見仁見智,分歧頗多。西方社會科學學者自1960年代以來對腐敗的生成及擴散,展開了多重路徑的學理探究,從早期的高調道德批判,到中期的功能效用分析,再到后期建立普適性解釋模型的努力,大大拓展了民眾對于反腐敗復雜性的認知。

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重量級研究報告認為,腐敗治理的優先策略是支持公民和媒體進一步參與監督,促使政府透明化;同樣重要的是,反腐必須建立申訴機制,借助信息公開和陽光法案,強化公民與媒體的問責力度。聽上去,這似乎是互聯網的優勢所在。

在國家個案的層面,與經濟增長和財富積聚相伴隨,當下中國已進入腐敗多發期。在改革初始階段,腐敗的特點是數量增加;近年來則有低層次向高層次、高危害轉變的跡象。從技術層面講,腐敗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包括監督乏力、信息不靈、威懾有限。僵局之中,新起的互聯網不斷壯大,不時發威,似乎帶來了改變與希望。它放大了公眾監督的能力、提供了豐富的貪腐線索、展示了群毆爛打的震撼效果。

常見的狀況是,當權利意識高漲的網絡公民遇到某起權力貪腐自利的典型案例時,一些人的憤怒一觸即發,更多人的關注像疫情一樣快速蔓延。一旦卷入局中,涉案官員對公眾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成為呈堂證供”,被無數匿名檢察官、高級神探、思想先鋒以及長舌婦們細細探究,反復咀嚼;他們每一處細節表述上的思慮不周,都可能變成致命漏洞。此時的互聯網,還應了那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古老箴言,不僅提供超強的信息檢索能力,還串連起無所不在的目擊證人。那些現實世界中可能十分強大的個體官員,面對網民抱團的“云智慧”打擊,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網民們為何如此積極地投入到反腐敗戰斗中呢?一種基于政治參與的解釋是,數十年社會變革導致的利益分化與矛盾沖突,部分改變了傳統公民對政府的仰視和服從心態,借助新技術平臺對身份特征的掩護,其“當家”的能力延展,“做主”的渴望增強。尤其是在微博這樣的大舞臺上,實名制社會精英很容易攪動萬千“面具”群眾,有效聚合各階層,形成陌生人之間既孤單又團結的“宅抗議”運動。

網民大規模參與折射的是普遍的社會情緒,是對官民、貧富、城鄉、地區等結構性差距的焦慮,是對公平正義體面尊嚴的熱烈向往。在揭黑反腐這樣的焦點話題中,圍觀者會自動按照身份、地位和利益分化、站隊,表態發言。無論個案最終取得成功還是中途受挫,都可能進一步激發他們反復沖鋒,因為在意見表達或道德譴責的圍觀行動中,參與者足以獲得某種“突圍”的快感。

“網民戰貪官”的故事,并不會自動產生良善的結果。經由互聯網改進和強化的民意表達機制,既可以在擴散中聚焦,也能夠在聚焦時擴散,如同在龐大官僚系統的軀體上加裝了多個信息傳感器。民眾的意見和情緒不僅可以穿越地域界限大面積傳遞,還能繞過層級制的阻隔,以事件或議題聚焦的方式直接向更高層施壓。但是,一個基本的國情是,如果“貪官”最終伏法,主要還不是死于民眾的口水,而是政府的積極回應。民意壓力轉換為政府廉政行動的動力可能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它打破了官方的獨家報道和真相解釋權,提供了更充分的事件內幕和解讀視角;二是具體事件一經置于陽光之下,不僅民眾高調追問不愿輕易罷手,高級官員和紀檢監察機構也不得不果斷出手挽救體制合法性;三是政治家重長遠與基層官員謀眼前的價值沖突,以及官場內部若隱若現的權力爭斗,可能瓦解潛在的“庇護者聯盟”,為追究涉案者贏得斡旋空間。

悲觀論者總是試圖否認互聯網的功效,對現實的積極變化嗤之以鼻;樂觀論者喜歡夸大互聯網的制約監督功能,對政治傳統和文化等造成的限制視而不見。這兩種看法都有失偏頗。顯而易見的是,互聯網與廉政建設之間存在越來越明顯的關聯,但在這種關系中,廉政建設能否取得決定性進展,可能不取決于互聯網的表達烈度,而是仍取決于基本制度建設的誠意及其努力。

其實,互聯網不僅是外在的傳播技術,還可以內嵌在國家管理系統中,幫助政府重塑行政流程,節制自由裁量權,強化服務監管,豐富治理手段。就像企業在市場中做大,需要捕獲顧客的消費偏好,盡最大努力按需生產一樣;政府要想鞏固政權基石,也必須了解和回應民眾的多樣化需求,實現精細的品質管理。過去政府在收集分散民意和自我監督時成本太高,信息在傳遞中損耗巨大,失真嚴重;現在“互聯網距離中南海最近”,信息采集快速廉價,而且技術無偏私。現有的互聯網民意表達完全可能從跨越科層制的“在線信訪機制”,演變為制度化的、常態的民意采集和分析平臺;而偶發事件引發的運動問責模式,則應該回到法治化的軌道上來。


燕南園愛思想 李永剛 2015-08-23 08:47:48

[新一篇] 鄭永年:中國難逃中等收入陷阱

[舊一篇] 100多年前,英國還有反對女權的宣傳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