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 時東陸:教育的誤區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作者簡介

時東陸,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物理碩士,工學博士。現任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終身正教授。曾任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研究員8年。目前担任NANO-LIFE 主編,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 和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副主編。

文理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對過去堅信的東西產生一種懷疑與批判的能力。

Doubt is not a pleasant condition, but certainty is absurd. Voltaire

中國百年現代大學歷史經歷不同的時期,在20世紀上半葉創立了紐曼大學。但是在下半葉取消了紐曼大學,直到今天。在近30年來,中國教育集中創辦“研究型”大學。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這種偏重,限制了紐曼大學發展的空間。比如,目前對高等院校的評估完全采用研究型大學標準,因此,社會,企業,工業界不認可那些沒有博士點的本科大學。中國目前還沒有獨立而著名的紐曼型文理學院。非沿海地區也缺乏高質量本科大學,因而無法滿足大眾高等教育的需求。

兩種大學

世界大學在近100多年才真正走入現代大學的時代。筆者認為,所謂現代大學應該以紐曼的著名理論文章《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標志為開始,寫于19世紀中葉。紐曼強調大學的目的應該是:人格培養 (character building),傳播知識 (Pedagogical),知性思維 (Intellectual) *。這種紐曼式大學一直延伸到今天,以所謂“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的形式成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主體,是文明發達社會的表征與支柱。所有文明發達社會的成員都必須受到不同程度的“文理教育”(liberal education)并享有這種教育的權利。而社會每個人對這種權利的享有就是“大眾教育”的核心。這種教育理念和大學形式是文明發達社會的主要結構之一。它標志著社會文明的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現代本科大學發展到今天,也有兩種側重:一種為特定職業而強調專業知識,比如州立大學的工學院;另一種偏重人格培養和知性思維,比如私立的文理學院,但是紐曼的教育理念都貫穿其中。現代高等教育,紐曼高等教育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一種是獨立于大學的文理學院 (Liberal Arts College); 一種是歸屬于普通大學的文理學院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其中包括數理化和人文學科。它與"College of Engineering"在教育側重上有所不同。然而,州立大學工學院在初級兩年中的“數理化+人文”課程就是在紐曼教育理念的基礎上而制定的教學大綱。每個理工科學生必須修滿一定學分的人文課程,即文理教育的內涵。

現代大學的另外一種類型就是所謂“研究型”大學。由洪堡在19世紀初葉建立所謂 "Humboldtian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洪堡大學的理念,強調學術自由 (Academic Freedom),獨立探索 (Individual), 世界公民 (World Citizen),以及研究與學習并重 (Wissenschaft)。洪堡把大學引入科學研究與探索,從而與紐曼大學僅僅傳播知識區分開來,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研究型大學。研究型大學不僅是教學的場所,同時也是科學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基地。洪堡模型把單一的,個體的自然觀察與研究(比如伽利略)變成群體的,規范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科學實踐活動。研究型大學屬于科學研究的基地,雖然也担負本科教育,但與紐曼大學具有不同的目的。研究型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前沿科學的探索。而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育側重培養學者型思維,是“科學家的預備班。”這類大學主要針對高科技發展而建立,并不是每一個公民必須選擇的。

如果通俗地討論紐曼與洪堡模型,我們大致可以把它們歸為本科大學(紐曼)與研究型(洪堡)大學。兩者雖然側重不同,甚至矛盾,但正是由于他們之間的區別,形成高等教育發展的原動力。本文運用這兩個模型,分析探討中國現代大學的建立與發展。

中國主要建立研究型大學

事實上,中國在上世紀初創辦的大學大致可以歸類于紐曼大學。同一時期在中國建立的“教會大學”基本也屬于這一范疇(比如燕京大學)。它們大多遵循紐曼辦學理念,強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由于當時的條件限制,中國還不可能建立“研究型”洪堡大學,而開展前沿科學研究。1950年之后,中國開始采用蘇聯模式,把當時的紐曼大學轉型成為專業大學與工程學院。需要指出的是,紐曼大學的核心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 “文理教育”。而文理教育的定義恰恰是特指那些區別于職業,專業,和技術方面的訓練。 而蘇式的“石油學院,”“鋼鐵學院,“地質學院,”“外語學院”更為側重職業訓練,與“文理教育”的概念頗有區別。

中國在真正意義上建立以洪堡模型為基礎的“研究型”大學是1980年之后開始的。在過去30年中,中國現代大學的建設也主要是集中在“研究型”大學 。

經過30多年的努力之后,筆者認為,中國“研究型”大學在學術系統與管理結構上已經基本完成,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中國現代的“研究型”大學不僅為中國培養了許多優秀研究生和本科生,而且建立了龐大的科學家團隊,并擁有國際上知名的地位,在大學現代化的里程中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在1950年之后再沒有恢復,重建紐曼式以本科為主的現代大學,直到今天。或者說,中國再沒有恢復所謂的 "Liberal Arts Education."中國大學的建設與高等教育投資幾乎全部集中在“研究型”大學上,尤其在著名大學上,比如所謂“985”高校。但是忽略了紐曼本科大學的重要意義。前面已經提到,一個國家的高科技水平需要一流研究型大學來支撐,但是整體公民高等教育水平卻主要依賴于紐曼大學。但是,高科技發展與大眾教育并不直接相關。目前發達文明國家的高等教育水準主要基于紐曼大學的普及與發展。

中國的高校過于強調研究型大學,從教育經費,大學評估,教授晉升,等許多方面壓制了本科大學的發展。例如,一個沒有博士點的高校絕不可能是高水平大學。一位沒有論文的老師也不會得到任何大學的認可。但是事實上,一個著名高校幾十億的經費并沒有直接貢獻于社會整體的大眾高等教育系統,對全民素質也沒有直接的影響。

大學教育的目的,筆者已經在一些論文中作了詳細地介紹 。現代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大眾教育或者普通教育,其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優秀公民,因為公民素質(包括專業知識)是先進社會的標志之一。如上所述,中國已經有了“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無論存在何種問題,這些畢竟已經是國際上認可的優秀現代大學。對于一流研究型大學面臨的問題不過是如何具備更強的競爭力,排名更高,論文更多。但是大多數一流研究型大學處于一種“飽和”狀態,因為無論再投入多少巨額經費,他們的進步僅僅在于排名上,或者多一些院士,杰青,大獎,論文,經費。但是,這些對于普通大眾,并沒有多大意義。對于社會的整體教育也不發生直接關系。而真正有意義的應該是使“每一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文理教育。試想,每個985著名大學幾十億的經費可以建立多少本科為主的高校?普及高質量本科大學其實是現代高等教育的宗旨,目的和任務。這些本科為主的大學必須提供與985/211大學同等水平的本科教育),并得到社會的認可。

中國教育的癥結不在于研究型大學,而在于廣泛建立紐曼大學以及合理地域分布

筆者因此認為,中國教育的真正問題并不在于如何把一流研究型大學辦的更好,世界排名更高。社會高等教育的成功在于建立更多優秀的紐曼型本科為主的大學,以及這些大學的區域性合理分布。換句話說,中國教育的誤區在于沒有建立高質量本科大學,以及在地域分布上的嚴重不平衡。因為與高等教育直接相關的本科大學與以科研為主的研究型大學是兩個概念。紐曼大學與洪堡大學在本科教育上的對象與側重也不同,前者屬于“普通教育”而后者強調培養學者,所以在教育方法上徊然相異。

中國的所謂“985”高校在科研能力方面已經完全可以和世界許多現代大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西方高校的水平。比如教育設施,科學設備,研究經費,優秀師資,等等。但是這些大學在數量上遠遠無法滿足中國高等教育的需求。中國前30所高校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區,其它各省市此類大學寥寥無幾。各省市的學生必須離開本土到沿海城市就學。然而,教育,尤其大眾教育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性。因為一個社會是由各個省市組合而成的。教育的發達必須從每一個地區,每一個人做起。如果學生僅僅到沿海名校讀書,畢業后不再回到原來的省市,那么對于本地的教育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但是各省市又無法提供優良的高等教育,因此只會造成教育不平衡發展。

歐美大學與大眾教育

美國與歐洲的公立大學是按照大眾教育的宗旨建立和發展的 (中國大學,尤其名校都是公立大學)。這個宗旨就是為本州的普通人提供“高質量”教育。對于歐洲,無論是初級,中級,還是高等教育都是免費的(出于高稅)。而美國的初級,中級教育是免費的。公立大學教育學費遠遠低于私立大學。其目的就是保證每一個公民不僅享受教育,而其享受優良教育。

以美國為例,每個州的教育經費是按照本州的需求而建立。比如伊林諾州,印第安納州,肯塔基州,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他們的大學設置會按照人口分布,在每個州僅僅建立1-2所研究型大學,并設置工學院。比如: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Purdu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這些研究型大學是各州為數不多的研究型大學,顯然無法滿足大眾教育的需求。因此各州還會在每個州不同的區域建立以本科為主的大學。以伊林諾州為例:除了研究型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還設立本科為主的:

Western Illinois University,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還有許多未列出的本科大學)。

威斯康星州也是同樣根據區域需求設立除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研究型大學之外的,以本科為主的大學:

University of Wisconsin–Oshkosh,University of Wisconsin–Parkside,University of Wisconsin–Platteville;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evens Point;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out;University of Wisconsin–Superior;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

對于工業比較集中的州比如德州,俄亥俄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由于工業需求,設立的研究型大學會相對多一些,工學院也會多一些。加州有很多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因此有兩套系統,其中一套是大家熟悉的研究型大學,比如UCLA。還有一類以本科為主,比如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是為了滿足加州人口需求而建立的本科大學。以俄亥俄為例,有如下以本科為主的公立大學:

Miami University,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Ken State University, Shawnee State University, Youngstown University,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還有幾十所優良本科大學未列出).

必須著重指出的是,美國這些以本科為主的大學教育質量優良,得到本州,社會,尤其企業,工業界的認可。比如俄亥俄州的Miami University 是一所歷史非常悠久的公立大學,建于1809年。無論是校園設施,教學質量,社會認可,就業比率都非常優秀,是俄亥俄當地居民首選的本科大學之一。而其他以上列舉的各州本科大學,同樣具有上乘的教育質量,深受本州居民歡迎。這些大學一般僅收本州學生,因為是本州稅收基礎上支出的教育經費。如果外州居民來上學,必須交納可觀的學費。比如,外州人上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的學費在4.5萬美金以上。而本州人上學在1.5萬美金左右。因此,美國大部分平民入學一般在本州大學。也正是因為本州提供優良的大學普通教育,學生不需要到其他地方上學。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鄉村的孩子上大學,必須去“省城”或者大都市。對于地處偏遠的鄉村,初級,中級教育還十分落后。對于那里的考生,能夠錄取到985大學的極少。因此對于他們來說,去都市讀書是一種"Privilege" 而不是"right." 但是,發達文明社會的高等教育應該是一種基本的權利。美國的州立本科大學,甚至著名大學很多是在鄉村小鎮,而不在大都市,比如: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Purdue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Iow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最著名的Williams College是在偏遠的地區。因此,美國學生上本州大學一般在1-3小時汽車行駛距離,不需要到很遠的外州,或者沿海城市。這在地理分布上保證了大眾高等教育。

大學的評比標準

正是因為研究型大學目的區別于本科大學與學院,在美國的大學評比中,本科是與研究型大學儼然分開的。目前我們很容易混淆這兩種概念,而在院校評比中錯誤地用評比研究型大學的標準類評定所有大學。比如“985”大學都是研究型大學。而評比標準顯然放在論文數量,經費多少,院士杰青,研究大獎。這樣使得那些在研究領域還不太強的大學不重視本科教育,一味尋求博士點的建立,發表研究論文,競爭科研經費,獲取頭銜名目。試圖以此來提高本校排名。這不僅使建立高質量本科教育得不到保證,也無法達到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在我們的概念中,如果沒有博士點,沒有大項目的高校就不可能是有水平的大學。但是,對于中國,筆者認為恰恰是缺乏這類高質量的優秀本科大學。讀者可以自己搜索一下,其實美國每個州的州立研究型大學(Research I University) 數量很少,但是其它本科大學與學院卻星羅棋布,且質量上乘。因此,評估一個大學教育質量的好壞,絕對不能用研究型大學作為標準。

美國很多家長更愿意把子女送到本科為主的大學,因為那里師生比例較小,老師注重課堂教育,學校十分關心每個學生的成長。尤其私立學院更是讓很多家庭,尤其收入豐厚家庭青睞。舉一個例子。如果去公立研究型大學讀本科,比如Ohio State University,學生人數在5萬左右。老師無法關注每一個學生,基本是助教負責輔導(助教大多外國學生),老師上完100多人的大課后就離開,連學生名字都叫不上來。而私立文理學院或者本科大學學生人數相對小多了。一個私立學院的學生僅僅1000-2000人,每堂課學生5-10人,老師與學生接觸繁多而親切,因此得到更為優質的教育。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們私立學院的一位學生祖母去世,學校領導加老師和輔導員一行4人前往安慰這位學生,這種教育和關注顯然遠勝研究型大學。但是,如果用所謂研究型大學標準評判,這種本科學院無法同日而語。

正是因為本科與研究兩類大學的目的,對象,宗旨完全不同,學校的體系,結構,側重也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評比標準。國內大學過分強調研究型大學而忽略本科大學,對于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提高整體教育質量都會有很多負面影響。在美國,因為兩類大學側重分工不同,評比標準不同,因此受到同等的尊重。而對于很多家庭,甚至更欣賞,傾向本科學院,而完全不會因為本科大學沒有博士點,重大研究項目,院士而輕視這些學校。

美國有許多這些所謂文理學院甚至可以在本科評比上超過哈佛,耶魯。比如最為著名的Amherst College 與 Williams College. 這些學院教授以授課為主,沒有博士點,也沒有重大科研項目。但是要進入這些學院,入取率甚至比哈佛,耶魯還低。美國高等教育在世界有極高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這些本科學院。而研究型大學主要是代表高新科技水平,并不是大眾高等教育水平。至少到目前為止,筆者還沒有看到中國有以本科著稱的本科大學或者學院。最好的本科,只能在研究型名校看到。而中國的名校,充其量是前30所985大學。似乎只有這些大學,才具備高質量的本科教育水平。但是對于眾多人口的中國,無法僅僅憑這幾十所大學就可以提供高質量的普通教育。而大眾教育水平的提高,才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根本與重中之重。

中國既沒有以本科為主的“名校”也沒有合理分布的高質量本科教育體系。因為大學水平評估完全取決于該校是否屬于研究型985大學。這就不可能有本科大學發展的空間。因為如果以本科大學出現,首先無法得到國家,社會,和公眾的認可。沒有博士點的學校被列為不上檔次的大學,更不要說其它方面的認可度了。這些大學被列為所謂“二本”或者“三本”其實就是“二流”與“三流”的別稱。他們既沒有像著名研究大學那樣巨額經費,更沒有具有各類頭銜的學者。那么本科大學幾乎就沒有發展提升的可能。它們在類型上已經被貼了“不入流”的標簽。這是一種多么令人無奈的定位!而在美國,正是這些本科大學担負起各州高等教育的主要責任,尤其在學生分布上。因為每個州的主要研究大學僅僅1-2所罷了,不可能担負整個州的學生教育。在俄亥俄州,一共有幾十所州立大學和私立學院。它們大多以本科教育為主。

高質量大學區域性分布失調

國內大學僅以985研究大學為國家承認的,社會認可的大學。但是實際上中國各省市也有許多本科為主的大學。但是與美國本科大學的區別在于他們還無法得到社會與企業界的認可。而大多名校集中在主要大城市和沿海一帶。不要說邊遠城市,就是河南,河北,安徽,江西這些省份,也極少985名牌大學。因此各省市學生必須競爭到名校集中的上海北京等地上學,往往無法滿足教育需求。因為在其它省份幾乎很難找到可以得到很多國家認可,社會尊重的本科大學(不一定是名牌大學)。中國一個大省,其人口遠遠超過美國的一個州。比如河南省2011年統計人口為9388萬,卻僅有幾所在教育水準上被認可的的大學。其它省內的大學大多不知名而不被社會,國家,企業,工業界認可。但是俄亥俄州才1159萬人,已經有幾十所工業界和社會認可的本科大學。學生畢業后,無論教育質量和文憑都可以使得他們在本地或者外地大公司找到工作,并受到很大程度的尊重。因為這幾十所大學,雖然都是本科為主,但是提供優良教育。中國并不缺乏大學,也不缺乏研究型大學,但是極度缺乏社會,國家,工業界認可的,能夠提供良好教育的本科大學。

美國大學由于分布平衡,大多學生會在本州就學(因為他們不需要到外州去念名校),畢業后會留在本州。這樣一來本州就可以積累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從而發展自己州的工業,農業,商貿,教育,使得整個州的教育水準和公民素質不斷提高。而中國由于教育的不平衡,優秀學生大量流失,本地的發展無法得益于高等教育。有趣的是,中國學生喜歡讀名校。而歐美的學生這種概念要淡薄得多。美國學生其實有很深的鄉土觀念,尤其中西部的人。幾乎很少有學生會遠離家鄉,追求名校。因此,普通州立大學的學生幾乎都是本州學生。另外,歐洲的大學十分平均,沒有如中國這樣在學校牌子上相差懸殊。如果在德國讀大學,柏林,慕尼黑,斯圖加特的大學相差不多,區別僅僅在于是否上普通綜合大學還是技術類大學,而不是哪個大學更名牌。這一點也反映出歐美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中國的高等教育問題,并不在于如何把研究型大學辦得更好(因為已經有很成功的名牌研究型大學了),而是如何建立高質量的本科大學,讓國家,社會,企業,工業可以認可這些大學。而辦好一流研究型大學,主要針對國家高科技水平,與全民高等教育并不直接相關。國家的教育投資也應該集中在這些本科大學。試想,投給名校幾十億的資金,至多可以多出一些名人,名篇,和大獎,但是對中國整體教育水平并沒有直接效果,因為這些資金無法使社會的“每一個人”得益于高等教育(即大眾教育的核心)。而一個現代社會的教育,應該是“每一個人”的權利。

關于建立高質量本科大學的建議

如上所述,中國至今還沒有建立以紐曼模型為主導的本科大學。但是這類大學卻是一個社會高等教育的關鍵。顯然,建立這類大學面臨許多困難。首先是概念上的理解和社會意識的認可。對于民眾,似乎沒有研究生碩士博士點的大學就不可能是高水平大學。這要求教育界人士自己要對現代大學高等教育的理念有清楚的認識,同時向社會灌輸大眾教育的理念。或許,中國文化崇尚等級與精英,因此對“公民權利”與“大眾教育”不以為然。但是我們在世界歷史的回顧中得知,世界發達社會之所以走向文明和現代,首先就是從等級社會走向平民而實現的。而這個過程的實現完全是來自于大眾教育的理念。

但是我們不得不考慮中國社會深厚的等級觀念和名牌效應。如果僅僅在一個非沿海地區獨立地建立本科大學,的確十分困難,也很難得到社會認可。筆者建議,可以借用美國州立大學的模式:即利用第一所名牌研究型大學(像美國的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在本省建立分校。而這些分校都是以本科為主。比如武漢大學可以在全省各地建立武大分校,選用武漢大學的本科教學大綱,辦學理念,教育傳統。師資一開始可以聘用武漢大學退休教師。這樣一來社會比較容易認可這些本科大學,并滿足全湖北省的需求。因為僅僅靠湖北省幾所985研究型大學是無法滿足高質量教育需求的。而它成功的標志就是,將來湖北的大部分學生都在本省武大分校上學,而不需要到北京上海念書,并同樣得到優良的教育和社會認可。它的具體結構:

   武漢大學 - 985 研究型大學

   分校以本科為主:

   武漢大學 - 黃石分校

   武漢大學 - 襄樊分校

   武漢大學 - 荊州分校

   武漢大學 - 孝感分校

   武漢大學 - 宜昌分校

   。。。。。。

國家的教育投資應該集中在建立各省市以本科為主的“名校-分校”上。同時,在大學評估上制定本科大學自身的標準與教師的晉升制度,與研究型大學區別開來。逐步讓社會認識到本科大學的意義,目的,和重要性,使得中國在不久的未來建立許許多多社會認可的,著名的,在各省市均衡分布的,質量優秀的本科大學。

中國歷史上的平民教育運動

其實上世紀初中國的知識分子早就意識到大眾教育的重要。很多當時國外留學歸國的青年,自己去鄉村辦學,就是為了這個目的。陶行知先生1917年從美國回來,被蔡元培邀請到北大任教。但是他說:“平民教育比精英教育更為迫切。”一人來到南京郊區曉莊,創辦新式民間學堂。晏陽初先生耶魯畢業后來到河北定縣開展試驗性平民教育。隨他前往的還有許多留洋博士,比如哈佛大學博士瞿菊農,哈佛大學碩士熊佛西,康奈爾大學博士馮銳,傅葆深,威斯康星大學博士陳志潛等一批青年學者。教育成果卓有成效。埃德加-斯諾先生后來訪問定縣,明顯注意到平民教育的影響。他寫道:“定縣人民,在外表上看,和中國其它各地農民并沒有什么不同,但形成他們許多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的心靈以及其整個生活的前景。。。”同時期還有以梁漱溟建立的鄉村教育理論,都是以大眾教育為核心的。

我認為這些早期中國知識分子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們留學期間真正領悟到現代教育的真諦,實在令人欽佩不已,讓百年后的留學生們汗顏。陶行知們在國外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他們的激情在于中國的大眾教育。因為他們深刻的懂得,一個社會整體教育的根本在于民眾。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名校的真正教育水平所在,因為他們的確培養了陶行知這些真正的知識分子,使得他們懂得大眾教育的重要,認識到一個社會發展成文明社會的必經之路。

致謝

本文完成之后得到許多大學與教育界專家學者的點評與指正。他們包括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楊芃原院長,廈門華廈職業學院王小如校長,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英美文學系郭建教授。本文在他們的建議下做了多次修改。對于他們中肯的意見,筆者表示十分的感謝!


愛思想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


燕南園愛思想 時東陸 2015-08-23 08:49:15

[新一篇] 史料 一個日本士兵在日記里這樣記錄侵華戰爭

[舊一篇] 習近平: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