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焰萬丈長 文武全才的詩仙--李白(圖)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李白詩作《靜夜思》。(網絡圖片)

李白(西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生于唐武后大足元年,六十二歲卒于肅宗寶應元年。李白自幼博學而才氣縱橫,一生創作不少無人能出其右的詩文,因此享有“詩仙”、“謫仙人”、“詩俠”、“酒仙”等美譽。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詩人,也是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李白與杜甫齊名,后世稱為“李杜”。韓愈曾于《調張籍》言:“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文宗曾下詔封“李白詩歌”與裴旻劍舞及張旭草書并列為當代三絕。

李白尚未有定論的籍貫與撲朔迷離的凄美死因,令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身為盛唐詩人之一的李白,精華歲月是于唐玄宗時期度過。李白喜愛四處周游名山大川,他自二十歲以后,即開始于蜀中游歷。他曾漫游于洛陽、安徽、江蘇、浙江、太原、金陵、揚州、湖北等地,攀登泰山、峨眉、廬山、青城等名山,幾乎漫游盡了半個中國。李白云游的經歷與豪放不拘的性格自其詩風清晰可見,他憑靠自己豐富的想像力與才華,寫下不少題材廣泛、清新俊逸、意境殊異且膾炙人口的詩文。

太白星下世  詩文劍術全才

傳說李白的母親夢見太白星(長庚星)落入懷中,驚醒后,當晚即生下了李白,故認為此子為太白星的化身,隨后取名為白,表字太白。《宣和書譜》有相關記載:“李白字太白,生于巴蜀,彌月之初,母夢長庚故圖以取名。”

李白約莫于五歲時,便隨著父親李客遷居蜀中。李白自幼天資聰穎,異于常人,當他父親教導他誦讀漢代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時,他一讀即能領悟。年少時期的李白即閱讀諸子百家、古樂府、楚辭等作品,他學習的范疇極為廣泛。少年早慧的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在寫給宰相張鎬的詩中,亦曾自述“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李白十五歲的時候,即能寫出一手的好文章。二十歲時,至蜀中担任地方官的蘇颋,曾對李白的作品大力稱贊,認為他將來必有所成就。五代后周的王仁裕于《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中,亦對李白絕佳的寫作才華有所贊譽:“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李白不僅吸納多方思想與知識,還四處游歷增長見聞,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詩人。此外,他還是一位喜愛舞劍的劍術家。李白年少時即開始習劍,他自五歲至二十五歲這段期間,便同步識習詩文篇章與劍術。最初授與他劍術的即是身為失意文人的父親李客。李客時常于晨起后,舞動祖傳的龍泉寶劍,李白受之薰陶,因而自小也喜愛舞動龍泉寶劍。李白生平總是“劍不離身”。

據悉,李白曾拜傳說中的“趙處士”為師,劍藝日漸精湛之外,更令其豪邁、俠義情懷更為顯露。《新唐書•列傳》曾記載李白:“性倜儻,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唐代文人魏顥《李翰林集序》一文,亦言:“少任俠,手刃數人。”《宣和書譜》則記載:“歲知通書,及長,好擊劍,落落不羈束。”佩劍顯示著身份,同時是一種尚武精神的表現。同時兼具著博學的知識與精湛劍術的李白,可謂是文武全才,而他本身有著滿腹報負與志向尚待實踐,莫怪他于三十四歲時于《與韓荊州書》中,向韓朝宗自我推薦道﹕“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

李白還曾投書予劍舞同樣被唐文宗譽為三絕之一的裴旻將軍,傳遞欲拜裴旻將軍為師之意。唐代文人裴敬曾于《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一文道:“又嘗心許劍舞裴將軍,予曾叔祖也。嘗投書曰:‘如白愿出將軍門下。’”

李白喜愛舞劍,“劍”在他的心中也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自他的詩文篇章,能夠看出“劍”的鮮明形象賦予他源源不絕的靈感。如:“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贈崔侍郎》)、“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酬崔五郎中》)、“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送羽林陶將軍》)、“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壯心憤,雄心生,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臨江王節士歌》)、“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贈張相鎬》)、“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俠客行》)。

在李白倚劍抒情、寓志的諸多詩篇中,隨處可見他將自身的俠客英姿、豪氣性格烘托得極為出色,使得字里行間盡顯劍氣如虹、豪氣萬丈的氣概。

磨鐵杵成針之喻  激勵李白奮力求學

根據宋代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記載:“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雖然李白天資聰慧,但是相傳他于象耳山中讀書時,曾經在未達學識成就時,就想要放棄繼續追求學問。當李白渡過一溪河時,發現有一名老婦正在一旁磨鐵杵。好奇的李白便走上前去詢問老婦,為何要磨鐵杵。老婦答道:“要將鐵杵磨成針。”李白從中悟到,學習知識就如同將鐵杵磨成針,必須得具備耐性與恒心。體悟此理的李白決定歸返,繼續努力求學向上。

李白寫《嚇蠻書》 楊國忠捧硯 高力士脫靴

身為曠世奇才且具不凡劍術的李白,有著許多生平小故事。例如,在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九卷“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記載著:李白書寫了令番使震驚的《嚇蠻書》,以及在書寫《嚇蠻書》之際,還設法締造讓太師楊國忠為他捧硯,太尉高力士幫他脫靴的有趣情景。

話說,有一日番使帝國書到,眾臣面對鳥獸之跡,全然不識一字,只能如實啟奏唐玄宗。玄宗大怒:“三日,若無人識得此番書,一概停俸;六日無人識得,一概停職;九日再無人識得,一概問罪。別選賢良,共扶社稷。”所幸,賀知章得知李白能夠辨識番書,便于次日保奏李白,可讀番文。唐玄宗即刻欽賜李白進士及第,著紫袍金帶,紗帽象簡見駕。

隨后,李白進宮,并于天子面前將極具挑釁的番書翻譯出來。當文武群臣面對此番書,只能面面相覷,無人懷良策敢應敵時,李白從容出面,愿意于來日在番使的面前,回復番書,讓番國可汗拱手請降。唐玄宗聽到李白如此自信的回答后,龍心大悅,立即拜李白為翰林學士,并賜酒暢飲。次日,唐玄宗宣李白上殿、番使入朝。唐玄宗命設七寶床于御座旁邊,取來白玉硯、像管筆、獨龍草香墨、五色金花箋,盡數排列供李白擬詔。

當玄宗賜李白近御榻時,李白奏道:“臣先前入試春闈,遭到楊太師批落,高太尉趕逐。今日見到二人,臣的神氣不旺。請圣上吩咐楊國忠為我捧硯磨墨,高力士幫我脫靴結襪,臣方能神清氣爽,進而舉筆草詔,口代天言,不辱君命。”

唐玄宗正處于用人之際,只愿寵之以殊禮,唯恐拂逆其意。因此,便傳旨命握有權勢、氣焰高漲的楊國忠與高力士兩人必須得順從李白之意。于是,在圣旨令下,即塑造了太師楊國忠幫忙李白捧硯磨墨,太尉高力士替他脫靴結襪的有趣畫面。

李白的《嚇蠻書》果然不凡。當李白語音鏗鏘地將之朗讀后,番使嚇得面如土色。番使辭朝之后,亦詢問讀詔者是何許人也,當多大的官,竟讓太師捧硯,太尉脫靴。賀知章回之:“太師大臣,太尉親臣,不過是人間極貴。讀詔的李學士,是天上神仙下凡塵!贊助天朝,得以享此尊榮。”番國國王見過《嚇蠻書》后,大驚。認為天朝有神仙相助,無法與之為敵。隨后寫了降表,愿意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李白除了曾書寫令番使不敢小覷的《嚇蠻書》、以太師捧硯磨墨與太尉脫靴結襪的要求,顯露狂傲的獨特性格之外,他還曾慧眼識英雄,解救當時尚未成名、因為犯了過錯而差點遭到處分的郭子儀。

當時已負天下盛名的李白,想不到自己主動解救郭子儀的這一段經歷,其實也為自己的未來創造了另一段善緣。話說已經成為永王李璘的幕僚的李白,在遭遇永王謀反失敗,他亦隨之受累,面臨遭判死刑的命運時。

當時已成為元帥的郭子儀出面,喝退軍士,親解李白的束縛,請他上座。郭子儀感謝李白昔日的恩情之余,還連夜修本、奏秉天子。除了追敘李白昔日書寫《嚇蠻書》的功勞之外,還幫他辨冤,力薦此人實具奇才可用之。最終,郭子儀以身家性命為李白担保,讓李白的死刑得以改為流放,保住性命。

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不因担任官職而有所更改,自他與唐玄宗的對話可見一斑。北宋王讜《唐語林》有記載:當唐玄宗要李白試著比較當朝與天后朝代時,李白答道:“天后任人,如小兒市瓜,不擇香味,唯取其肥大者;陛下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雖然,玄宗聽完李白直率且坦白的回答,僅大笑一番而已。但是,李白不愿為了官位而盡說阿諛奉承的好聽話語、不會因為面對龍顏而隨意屈身的姿態,亦令人覺察他與宮廷的不相容,也更加強烈襯托其暢游于山水之間所呈顯的傲然自得。


 


予新 2015-08-23 08:49:48

[新一篇] 韓寒:世界就是這樣,好馬配好鞍,萬物都會自然歸位

[舊一篇] 梁培恕:中國是一個虛弱的大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