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了《終結者》 30年前一部改變世界的科幻經典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1984年10月26日,《終結者》上映。在這之后的30年間,每當人們談論詹姆斯.卡梅隆、阿諾.施瓦辛格、斯坦.溫斯頓和琳達.漢密爾頓的時候,這部醞釀于1983年的“破片兒”竟成了他們永恒的注腳。

 

  “如果哪一天機器人真的占領地球,《終結者》還能夠完好無損的保留,你會聽見機器人在看到它時發出電子笑聲。”

——詹姆斯·卡梅隆     

  時光網特稿 暴肉人形機器殺手,穿越,美女,英雄,這些元素放在今天都是陳詞濫調,但放在1984年,它們的聚合就像蝴蝶效應一樣,掀起了跨越三十年的風暴。而蝴蝶翅膀最初的震顫,則要回到一切還都風平浪靜的1983。

  1983年,《星球大戰3》如火如荼,累計額票房4億美元。科幻元素在影視圈的號召力持續發酵。

左起,《終結者》拍攝期間的詹姆斯·卡梅隆、阿諾·施瓦辛格、琳達·漢密爾頓以及斯坦·溫斯頓

  1983年,一個年輕人正值而立。能拍出《星球大戰》那樣的電影一直是他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正在辛苦地研究和推銷他的三個劇本:一部是有關于某地外星球上外星怪物殺人的故事;另外一部糅合了時間穿越和人類與機器的戰爭;第三部是個續篇。有點類似高手和一群業余選手對弈。區別在于,這個時候的他在片場還只是個偶有神來之筆、但終歸不聲不響的角色人物。他不知道1984年會發生什么,也不一定清楚眼下這三個劇本哪個足以證明自己是個高手——或者,哪個都證明不了。

  與此同時,一個在美國打拼了15年的奧地利人對于科幻與否倒沒有顯出特別的興趣。這也有情可原,1983年,值得他興奮的事很多。經年背井離鄉摸爬滾打,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一部由他主演的電影票房大熱,續集緊鑼密鼓。同時,美國肯定了他:一口歐洲英語沒有阻擋他成為美國公民的腳步。

  《星球大戰》的火爆并不代表1983年所有打著科幻旗號的影視作品都能順風順水。一部名叫Maninmal的電視劇就是炮灰之一。主角是一個能夠變成各種動物的科學家,興趣是幫警方破案。變了8集之后,NBC決定叫停。對于38歲的劇集造型師來說,停播不過意味著失去一個客戶。比起他在另外一部作品中設計的“未來殺人機器”,變來變去的動物頂多算個插曲。

  在1983年,同樣在電視熒屏上波瀾不驚的還有兩部電視電影:Secrets of A Mother And Daughter和Wishman。比起《星球大戰》這樣豪擲千金的大手筆,電視電影似乎就是為了讓演員混個臉熟,然后到大熒幕上賺回真金白銀。兩部作品的女主角是一個來自馬里蘭州的姑娘。很可惜,1983年看上去依舊不是她的幸運年。雖然在接拍的一部動作片里担任女一號,但是還沒開拍就傷到了腳踝,實在不是個好兆頭。

現在的他們,容顏已老,斯坦·溫斯頓更是已于2008年去世 

  當時,這四個人的生活還延續著各自已經習以為常的軌跡。彼此或許聞名,也不過是已知的過客——直到為了拍攝一部名為《終結者》的科幻電影,他們才走到一起。聚散離合是這個行業的規則,一切按部就班。在拍攝過程中,奧地利健美明星甚至戲言這部電影不過是個“破片兒”而已。

  

  1984年,“破片”上映。可能超出所有參與者的意料,在這之后的30年間,每當人們談論詹姆斯·卡梅隆、阿諾·施瓦辛格、斯坦·溫斯頓和琳達·漢密爾頓的時候,這部醞釀于1983年的“破片”,竟成了他們永恒的注腳。

  如此回望歷史,人們看到的是一環套一環的敘事方式:如果沒有這部起初并不被看好的電影,四個人的歷史勢必面目全非。這樣的假設很有誘惑力,甚至有人給它貼了個標簽:平行宇宙。但同樣的假設又很沒有說服力,因為我們所搭載的時空列車已經朝著確定的方向前行了30年。

  在這樣的吊詭中,我們只好回到1984年。彼時“破片”還是“薛定諤的貓”:開創時代還是胎死腹中,都在一念之間,因此提供了“如果沒有《終結者》”的假設空間。但這不是歷史的敘事方式,只是根據片段恣意妄為的想象。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熱愛這部電影,我們不能忍受那個沒有它存在的“平行世界”。

《終結者》片場照,詹姆斯·卡梅隆與阿諾·施瓦辛格

  在拍攝《終結者》之前,詹姆斯.卡梅隆已經度過了白天打工、晚上自學外加寫劇本的艱辛歲月,事業基本開始走上正軌。陸續受雇于一些低成本運營的片場讓他有機會從最簡單的技術操作練起。甚至,一些電影特效師的工作已經找上了門。

  1981年的《食人魚2》是他担任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影片不夠成功,卻是一個起點:拍攝過程中的一場高燒讓他在半夢半醒間想到了《終結者》的點子。



  1983年,《終結者》的命運開始了起伏。

  卡梅隆堅持自編自導,這讓他吃了無數閉門羹;因為主演之一施瓦辛格還有別的片約,整個劇組需要等上9個月才能工作;甚至卡梅隆自己的經紀人都不看好這個點子。為了解決分歧,卡梅隆直接解雇了他。出于任何一個原因,《終結者》都有可能不復存在。或者,和我們現在看到的大相徑庭。但是,這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卡梅隆的崛起呢?

如果沒有《終結者》,另外一部極有可能與我們失之交臂的電影就是《異形2》。在《終結者》籌拍前后,20世紀福克斯公司正就是否拍攝《異形》的續作發生分歧。直到有人將《終結者》的劇本交給了公司高層,卡梅隆才成為《異形2》劇本的操刀人。但最終能否投拍,福克斯表示還要看《終結者》成功與否。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終結者》在上映前并不被廣泛看好。

  施瓦辛格由于拍攝《野蠻人柯南》的續集,讓《終結者》劇組等了9個月。在這期間,卡梅隆除了完善《終結者》、創作《異形2》之外,還交出了《第一滴血2》的劇本。9個月的時間足可以產生任何意外讓《終結者》終結自己。但這并不影響《第一滴血2》的趕工。可以說,如果沒有《終結者》和《異形2》,憑借《第一滴血2》的余威,卡梅隆或許依舊可以走上一條相對平坦的發展道路。

  距離1983年越遠,歷史到底該如何延展就顯得越模糊。6年之后的《深淵》似乎已經很難和《終結者》相關聯。卡梅隆聲稱,有關《深淵》的點子來自他17歲時的一堂高中生物課,遠比《終結者》要早。但是這個點子并沒有一成不變地在卡梅隆的腦子里趴了20年。

  但據卡梅隆自己透露,在拍攝《異形2》時看到的一部國家地理頻道推出的深海紀錄片讓他重新想起了17歲時的那個幻想。沒有《終結者》可能就沒有《異形2》,沒有《異形2》可能就沒有《深淵》——如果歷史只一條簡單的鎖鏈,一環一環地套在一起。


沒有《終結者》,這些還是否會存在。

(注:含卡梅隆担任編劇和制作人的電影、電視作品)

  


  如果《終結者》不復存在,毋庸置疑,作為一個系列的《終結者》電影就將消失在“平行宇宙”的某一端。但是再之后的《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是否必然跟著灰飛煙滅,就有些難以預料了。唯一可以大致明確的是,卡梅隆聲名鵲起的時間會因《終結者》的消失而推后。

  在1983年,作為一個嶄露頭角的年輕人,卡梅隆已經向電影行業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可造之材,而且并不缺乏機遇。《終結者》得以最終問世,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卡梅隆自己頑固的性格。這樣的奮斗史可能會有很多種寫法,但最終的結果還是會殊途同歸。


正如《終結者》的歷史不是導演一個人的歷史,卡梅隆自己的故事也不可能由他一人完成。歷史記錄了人的交往,而人的交往從來都是羅生門,看到什么,取決于你站在哪里。

  琳達.漢密爾頓曾在采訪中這樣形容她和卡梅隆的夫妻關系:每個層面都是一團糟。可是,無論她本人態度如何,在電影歷史上,琳達.漢密爾頓的名字恐怕永遠都要和這樁令她遺憾的婚姻糾纏不清。對于這位《終結者》的女主角來說,如果《終結者》不復存在,她的人生得失或許會比其他人更加難測。

  直到1983年,琳達.漢密爾頓的演繹事業都算不上輝煌。在步入演藝圈之前,她的表演老師曾直截了當地評價她:不是這塊料。從小熒屏起步,由她參演的作品往往收視率尚可,但作為一名女演員,她迫切需要一個脫穎而出的機會。

  

漢密爾頓與卡梅隆在《終結者》片場

《終結者》的劇本上對女主角薩拉.康納有這樣一段描述:“嬌小脆弱。雖然漂亮,但不完美,不會拒人以千里之外。當她走進一個聚會,人們不會為她而停下手中的事。但你會想了解她。在她脆弱的外表下隱藏著出乎她自己意料的堅強。”

  無論這是不是琳達.漢密爾頓彼時的形象,但《終結者》大火之后,她的戲路就被困在了薩拉.康納身上。和其他憑借一部作品平步青云的女演員不同,琳達.漢密爾頓的演藝事業在兩部《終結者》之后依然平平無奇。仿佛一條平緩的河流,只是偶爾遇到了一個湍急的隘口。如果在一個沒有《終結者》的世界里,琳達的演藝事業很可能要在老師的預言中掙扎更久。

  而在家庭和愛情這條大河中,《終結者》留在她和卡梅隆身上的烙印可能都要沉重得多。

1983年,卡梅隆以一美元的價格把《終結者》的劇本賣給了蓋爾.安妮.赫德,以此換取導演權。而蓋爾也成為了《終結者》的制片人。兩年后,二人喜結連理。1991年,與后來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最佳導演獎得主凱瑟琳.畢格羅離婚后,卡梅隆這才娶了《終結者》的女主角琳達.漢密爾頓,兩年后不歡而散。

  有人或許會感嘆,一個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總是默默無聞。但這并不適用于曾和卡梅隆攜手并肩的女人們。蓋爾已經在星光大道上占有一席之地,畢格羅在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競爭中擊敗了前夫,漢密爾頓在電視熒屏上的表現也算可圈可點。

 
詹姆斯·卡梅隆后四任妻子年輕時,第一任服務生妻子已經無從考據她的長相

(從左到右依次是:蓋爾.安妮.赫德、琳達·漢密爾頓、凱瑟琳·畢格羅以及蘇西·亞米斯)

愛情無法預料,更何況人生何處不相逢。不能說,如果沒有《終結者》,就注定沒有這幾段均以遺憾收場的婚姻,三個女人也沒有各自未來的事業。

  更復雜的是,外人雖然看到了婚姻草草收場時的不幸,卻并不了解愛情進行時的快樂。如果真的沒有《終結者》帶來的相遇,最理想的情景,也不過是每個當事人在情感層面上的收支平衡吧。



“沒什么,那是在我拍的一部破片(《終結者》)里穿的。”  

                                                                                ——阿諾·施瓦辛格

一部破片的運氣


 在美國打拼了15年,施瓦辛格已經不再是那個說不出完整英語句子的毛頭小子了。世界健美先生、奧林匹亞健美先生等等頭銜,加上一部《鐵金剛》(Pumping Iron),基本上鋪平了通往影視圈的路。

  《野蠻人柯南》是這條路上第一座里程碑——更多體現在票房上。影片主角柯南出生在一個小山村,經年的磨練讓他越長越壯。成為一名角斗士之后,強悍的他很快揚名立萬。盛名之下,他開始了醉生夢死的生活,直到某天幡然醒悟,毅然走上英雄主義的道路,最終被尊為國王。

  有趣的是,從1983年開始,施瓦辛格的人生便照著《野蠻人柯南》的劇本拉開大幕。

  肉體,暴力和性一樣不少,《野蠻人柯南》沒什么理由不受歡迎。1983的施瓦辛格和《士兵突擊》前的王寶強一樣,靠著身體就能吃飯,而且還能大吃特吃一陣子。《野蠻人柯南》的續集板上釘釘,自己又成功入籍美國,生活很美好。比起連經紀人都沒有,拍片過程中要睡汽車的卡梅隆來說,施瓦辛格并沒有多少理由為《終結者》惴惴不安。

“T-800”成為阿諾永遠的代號,左圖均為1984年《終結者》官方概念藝術設計圖

  起先,終結者一角考慮的是梅爾.吉布森;在卡梅隆面前頗有話語權的琳達.漢密爾頓則認為,一個未來機器殺手不應該這么五大三粗地惹眼,扔在人堆里找不著才是一個殺手的潛質。

歷史在每個細節之處都有可能輕輕巧巧地走上另一條軌道,《終結者》的命運就這樣被捏在無數人的手心里,直到施瓦辛格確定出演。也算是歷史開了個玩笑吧,全片里就他臺詞最少,結果還就是他的臺詞名垂青史。

  1983年有太多的“如果”。如果梅爾.吉布森接了終結者的角色、如果施瓦辛格放棄了卡梅隆、如果琳達.漢密爾頓對機器殺手的評價成為現實……按照《野蠻人柯南》的劇本,施瓦辛格的生活或許不會發生方向性的改變。

  一顆已經冉冉升起的動作明星,縱然沒有《終結者》,在動作片紅極一時的80年代他也不可能缺少片約。可以肯定的說,沒有《終結者》,憑借施瓦辛格的天賦和世界健美先生的名頭,他依然可以在電影歷史上占據一席,但容他輾轉騰挪的空間會小很多。

影史上有太多“打星”一閃而過,他們無一例外地可以憑借硬件貨真價實地“打出”一片天地。但只有讓自己的身段成為一部經典影片的注腳,這番天地才不是坐井觀天。《終結者》為施瓦辛格提供的,就是一個讓自己的身影變成里程碑的機會。


從“露肉+打架就有人看”過渡到一名重量級的電影演員,《終結者》大大縮短了他崛起的時間跨度。更重要的是,演藝事業的成功是施瓦辛格未來從政的基石。經濟上、政治上和選民認可度上,他都因其獲益匪淺。“野蠻人柯南”如果想最終“王袍加身”,《終結者》的助推是必要的。

  當然,這些要么是假設,要么是后話。在1983年,施瓦辛格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會因為一部電影天翻地覆。一次,《野蠻人柯南》片場有記者打聽一雙他在《終結者》中穿的鞋,他回答:“沒什么,那是在我拍的一部破片里穿的。”

“我做的不是特效,是表演。”

                                                     ——斯坦·溫斯頓

  

  如果沒有《終結者》,斯坦.溫斯頓可能還是斯坦.溫斯頓。如果沒有斯坦.溫斯頓,《終結者》恐怕不再是終結者,卡梅隆也很有可能不是現在的卡梅隆。《終結者》上映二十多年后,卡梅隆在衛報上撰文記敘了他和斯坦.溫斯頓的合作和友情,文章的題目就叫做《終結者真正的父親》(Terminator’s Real Daddy)。

卡梅隆與溫斯頓罕見片場照,兩人合作多年,合影卻真的不多。  



1983年,按照卡梅隆自己的話說,他還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朋克小子,四處奔波希望找到一個能夠幫他實現“終結者”理想的人。資金捉襟見肘有時會是電影特效最大的敵人。一籌莫展之際,有人向他推薦了斯坦.溫斯頓,同時不忘提醒:溫斯頓可能有點瘋狂。最終見面時,對工作、電影特效和其他一切天馬行空的想象的狂熱讓二人一拍即合。卡梅隆形容溫斯頓“就像一個瘋狂科學家!”


很快,根據卡梅隆的草圖,溫斯頓便畫出了一個殺人機器的大致樣貌:這臺機器并不是一套單純的盔甲,而是一個整體。在這些設計的基礎上,溫斯頓克服了低預算的難題,最終呈現給世人以一臺恐怖的人形兵器。貫穿他的事業始終,制作出一件恐怖的道具從來不是斯坦.溫斯頓的設計哲學。他要求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能成為影片的“角色”之一。無疑,終結者達到了這個高度。


斯坦.溫斯頓的事業在1983年以前還沒有到達如日中天的程度。但兩尊艾美獎(1973,1974)、一次奧斯卡提名(1982)在手,他也絕不是無名小卒。對于這樣一位已經名聲在外的設計師來說,《終結者》的意義超于了設計本身。如果沒有這部電影,溫斯頓失去的可能并不僅僅是一個大顯身手的機會,還有他和卡梅隆默契合作的開端。在《終結者》之后,溫斯頓能夠三次斬獲奧斯卡,有兩次都和卡梅隆密不可分(1987,《異形》;1992,《終結者2》)。可以說,他們攜手創造了彼此的輝煌。


http://news.mtime.com/2014/10/24/1533123-all.html



小樂 2015-09-09 14:44:48

[新一篇] 我很胖,可是我很有創意

[舊一篇] 想念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