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燾跟美國人談“文革”:有些“接班人”將成負担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對于美國人所關注的“文化大革命”走勢,尤其是毛澤東一旦去世,中國政局將會如何發展?張國燾堅信,隨著毛澤東的去世,林彪將順利繼承權力,但由于林彪缺乏政治上的才能,所以一旦毛澤東去世,作為接班人的林彪將會與周恩來很好地合作。而那些在“文革”中爬上高位的“接班人”以及造反派都將因不能勝任工作而最終成為負担。


張國燾全家在加拿大的合影(資料圖) 


   本文原載于《文史博覽》2010年第2期

  文史頻道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



  美國政府解密文件顯示,在脫離政治后,張國燾在香港期間曾與美國研究機構及美國政府有關部門接觸,提供了其對當時中國“文化大革命”的一些看法及認識,他的觀點自成一家,其中很多是不了解情況的妄測之詞,也有不少誣蔑言語,有些推論也有著些許“先見之明”。

  新中國成立后,張國燾一度去臺,后不堪傾軋轉而流寓香港。在香港,張國燾曾與顧孟余、李微塵主辦《中國之聲》,卻又因為利益問題,被顧、李二人排擠。而后,張國燾又在買賣黃金的風潮中遭受損失,加之遇上妻子斷骨之禍,一時間生活困頓至極。

  1961年,美國堪薩斯大學名人中心的研究人員找到張國燾,提出希望張國燾為名人中心寫回憶錄。作為報酬,名人中心每月向其提供2000港元。由此張國燾開始向名人中心撰寫回憶錄。

  在美國政府看來,張國燾雖然早已遠離政治中心,甚至可以說脫離了政治,但由于他身份特殊,不僅對于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歷史十分了解,對共產黨早期政策運作十分熟悉,而且他與中國現任領導人有著長期的交往,熟悉他們的性格,因此張國燾提供的信息,對于美國了解當時中國大陸的政局有參考價值。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政府找到張國燾,讓其不定期提供對于大陸的時事政治分析。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就在這年10月間,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的外交人員開始對張國燾進行訪談。而在張國燾即將離開香港的時候,美國方面相關人員再次拜訪他,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張國燾對“文化大革命”的分析和判斷。

  從美國政府解密文件(原件藏于林登·約翰遜圖書館)看,對于美國方面迫切想知道的“文化大革命”發起的動因和以后的走向,張國燾作出了自己的分析。他認為毛澤東發起“文化大革命”有兩個方面的考慮,既帶有哲學的思考,也出于權力的考慮,但主要是前者。

  對于毛澤東,張國燾心情復雜,兩人早在五四時期就已經相識,又一同參加中共一大,此后兩人長期分任蘇區和紅軍的重要領導人,在幾十年前的長征會師中,兩人又是那場草地風云的主角。對于這位昔日的同志、對手,張國燾認為毛澤東有著超凡的魅力和政治能力,但他又是一位農民式的社會主義者,有著一種對于“平等”的渴望,一旦他發現自己建立的政權沒有提供這些,甚至反而有走向反面的趨勢時,隨著時間流逝所帶來的迫切感,便想采取劇烈的非常規的行為來達到目的,也就是防止“變修”,這是“文化大革命”發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張國燾認為,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雖然保有了最高權力,但其主要目標卻沒有實現。斗爭仍然存在,只不過改變了些許方式。張國燾分析,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是一位優秀的策略大師而非戰略家,他無法樹立一個具備超越性的主題并堅持不懈地貫徹之。在“文化大革命”中,經常會看到毛澤東在政策與策略間來回搖擺,常常試圖通過一個計劃實現一些目標,同時又經常受到一些情緒的影響,而采取一些危險的戲劇性的行動。

  張國燾告訴美國人,雖然毛澤東擁有最高權力,但他很懷疑毛澤東是否能夠全面掌控一切,作為下屬的林彪或是其他人可能對其隱瞞了一些情況。張國燾斷定毛澤東會繼續走“革命”的道路,但是這樣的道路將會失去效果,其最初設想的目標不會實現。

  說到美國人渴望了解的繼承人林彪,張國燾認為其是一個極有手腕、野心勃勃、很難讓人喜歡也很難一起工作的人。林彪之所以被選擇成為接班人,一個主要原因是,毛澤東認為作為一個工作多年的下屬,林彪對其有著長期的忠誠。但是顯然林彪缺乏毛澤東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賦。

  張國燾推測,林彪如果上臺,將會優先考慮軍事方面和在軍隊上的利益。但在“文化大革命”進行兩年之后,就當時的局勢分析,張國燾認為,林彪在政治上的優勢有些似是而非,在解放軍中的力量也似乎有所削弱。這突出表現在他不能保護他的一些親密下屬,例如蕭華、楊成武、羅瑞卿,這些人在“文化大革命”發動之后,就紛紛被打倒。


  在張國燾眼里,這些人是林彪的支持者。雖然林彪的權威有所削弱,但張國燾認為在“文化大革命”發動的兩年時間里,軍隊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毛澤東之前讓軍隊參與穩定局面的意圖。在軍隊的支持下,那些毛澤東的反對者很難被打倒。怎樣削弱軍方的力量,實現毛澤東的預期,將是一個困難的計劃。他預測毛澤東將最終削弱軍隊的力量,就像他將紅衛兵遣散下鄉一樣。但張國燾也承認這將是一個很困難的計劃。

  除此之外,美國人還問及“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陸的內政外交走向,特別是對革命委員會這樣一個新興的組織十分關切。

  張國燾認為作為一個組織,革委會有些優點,那就是通過一個單一的實體革委會而避免了在黨和政府間的兩分,革委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克服這些弱點。但是張國燾也懷疑這個組織能否在長期的運作中保持有效。因為這更多需要黨組織的重建,以便為革委會提供一個核心。

  對于黨組織的重建,張國燾認為毛澤東將會更多地依賴他以前主管黨務的同志,比如陳云。但張國燾認為這種重建似乎很難成功,因為一旦重建,毛澤東會担心“文化大革命”前的狀態會再次出現。而他所尋找的那些“文化大革命”后起來的“新鮮血液”卻不能提供黨所要求的穩定與領導。由此張國燾推測,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黨組織仍然將處于一團混亂之中,難以恢復它以前的紀律性和權威。

  對于“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大陸的外交走向,張國燾認為無需過多考慮紅色中國擴張的企圖。因為雖然“文化大革命”以來,毛澤東的外交策略一直在持續進行,比如當蘇聯侵略捷克時,中國曾經嚴厲譴責,其目的恰是使蘇聯以后在社會主義國家間名聲大壞。顯然國內的因素要大于國外的因素,毛澤東和中國其他領導人無暇過多考慮國際關系,外交事務并不是一個重點所在,就連中蘇矛盾和越南問題都被放在一邊。

  張國燾又認為,在與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往來時,毛澤東采取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方法,比如聯邦德國,之所以為毛澤東所關注,就在于它既反對蘇聯又有著中國需要的資源,它提供了中國急需的貨物。與聯邦德國一樣,日本、英國、法國都將與中國保持友好的貿易關系。在此,中國根本不會考慮政治氣候。

  對于美國人所關注的“文化大革命”走勢,尤其是毛澤東一旦去世,中國政局將會如何發展?張國燾堅信,隨著毛澤東的去世,林彪將順利繼承權力,但由于林彪缺乏政治上的才能,所以一旦毛澤東去世,作為接班人的林彪將會與周恩來很好地合作,因為林需要周的支持和治國的專門知識。在張國燾看來,周恩來是一個很好的管理者,周恩來與他的副手李富春和李先念能夠很好地管理國家事務。在周恩來的率領下,一些實干家將陸續掌握權力并推動國家前進。

  與此同時,張國燾認為沒有一個“文化大革命”團體,包括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爬上高位的“接班人”以及造反派是有能力的組織者,由于缺乏實際工作能力,這些“繼承人”將因為不能勝任工作而成為負担。

  張國燾更是大膽預測,那些昔日圍繞在毛澤東身邊的激進派,比如毛澤東的妻子、陳伯達、康生等,都將很快且有效地失去其位置和政治影響。在張國燾的眼里,康生是一個平庸之人,對于政策或者經濟都一無所知。在那些激進的現任領導人失勢后,中國政局上最可能出現的是林—周合作的治理模式,中國將歸復平靜,將進入實干家治國的時期。至于一些當時被打倒的人,比如劉少奇、鄧小平等等,也將有機會重新復出,因為國家的治理需要他們的經驗和組織能力。

  在聽完張國燾的分析之后,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的官員滿意而去。幾天后,關于這次訪談的整理文件被轉送美國駐臺北“大使館”和駐東京大使館,然后分送美國國內相關部門。

  早在接受訪談之前,張國燾夫婦就已經作出了離開香港的決定。1968年是個多事之秋:這年5月,法國爆發了“五月風暴”;而剛剛經歷過1967年“六七暴動”的香港仍然人心浮動,世情洶洶。身為中國共產黨的叛徒,張國燾在驚懼狐疑之中不得不選擇遠走加拿大,去依托早就移民那里的兒子。

  1979年12月2日,住在多倫多郊區老人病院82歲的張國燾,在寒冷的冬夜里被凍醒,多次按鈴之后,護士卻不見出現……次日5時,張國燾突然大吐大嘔兩個小時,由此昏迷,不省人事,等到護士找來醫生時,張國燾已經氣絕。而在三年前,他曾預測難以為繼的“文化大革命”也已告終。



網載 2015-09-05 22:31:21

[新一篇] 楊天石為何說蔣介石是"中國救星""世界救星"?

[舊一篇] 張國燾叛逃始末:周恩來通宵勸說不成帶其見蔣介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