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氣。

【注釋】 【譯文】

尺表一尺長的測日影的標 一尺長的標桿能夠測定天體運

桿。璣衡古代觀測天體的儀器, 行之度,一寸長的律管能夠測量往

這里借指天體運行。寸管一寸長 返來回之氣。

的律管,這里指判斷二十四節氣的 【道理】

各月“中氣”的一種設施。 世間物,不看大小,關鍵是看

功用;人之眼,不看大小,關鍵是看見識。

子游未雨綢繆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吳國人,“孔門十哲”之一。子游曾任武城縣令。他尊崇儒學,教化民眾,有遠見卓識。有一年夏初時節,一直在城門外土墩上筑巢而居的鸛鳥,嘰嘰喳喳鳴叫著,四處尋找新居,后來,鸛鳥將其巢穴搬到墳地里一塊較高的墓碑上。守墓人趕緊將這一情況報告給子游,說“鸛鳥,是能預知天氣的,它突然間把巢搬到高處,估計是這一帶要下大雨,發水災了吧。”子游一聽,立即著手布置防災。他發布通告,通令百姓做好防災準備,先是要求轉移重要財產,然后要求準備好船只、雨具,還要求儲備干糧。許多人不理解,抱怨縣太爺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偏偏要興師動眾。子游一面給老百姓做解釋,一面帶著手下檢查防災情況。

過了幾天,果然狂風四起,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且,這雨一下就是好幾天,根本沒有停的意思,大雨淹沒了城墻外的土墩,水位還在繼續上漲。不過,因為子游的遠見卓識,老百姓一點兒也不慌亂,大家在縣太爺的指揮下,有序撤離。這時候,最慌亂的是鸛鳥,它眼看著自己建在墓碑上的巢快被淹沒了,就在墓地上空不停地哀號、盤旋,不知如何是好。

子游見狀,嘆息道“鸛鳥能預知,但沒有遠見,我們做事,必須未雨綢繆,方可應付千變萬化的態勢。”

明·沈周(喬木蔥烏圖》(局部)

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不清,攪不渾,如此深廣,難以測

【注釋】

汪汪深廣的樣子。版bei, 量。

池塘。澄dèng,澄清。 【道理】

常言道;海水不可斗量。做人

【譯文】

氣度深廣,猶如萬項池塘,澄 要胸襟開闊、器量深廣。

嵇康喜怒不寄于顏

嵇康,三國譙郡铚(在今安徽)人,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為“竹林七賢”之一。嵇康身長八尺,英俊瀟灑,一生崇尚老莊。其友王戎說“我與嵇康相處了二十年,從來沒見過他喜形于色。"

嵇康愛好打鐵。他在自家后院的一棵柳樹下修了一個小池子,引來清涼的山泉灌滿小池,每當打鐵累了,便跳進池中泡山泉。有一天,嵇康正在后院打鐵,聲名顯赫的鐘會來拜訪他,他不予理睬,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繼續打鐵,直至大汗淋漓。鐘會自覺無趣,只好悻悻離去。嵇康就在他離去時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鐘會走后,一直記恨在心,不久,便找了個理由把嵇康打人大牢。嵇康人獄被判死刑后,很多人替他憤憤不平。行刑當天,三千名太學生痛哭流涕,集體請求赦免嵇康。可惜未能如愿。臨刑前,嵇康神色平靜,撫琴彈響《廣陵散》,曲罷,嘆道“《廣陵散》于今絕矣!”而后,從容就戮,時年三十九歲。

宋·馬遠《水圖之二--洞庭風細》

洞庭風

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注釋】 【道理】

捐舍棄、丟棄。 不管是身居高位,還是擁有萬

【譯文】 貫家財,都應該保持平常心,守住

清貧是讀書人的本分,怎么能 做人的底線。

夠登上高枝后就舍棄根本呢?

魏徵夫人四拒奢華

魏徵,唐太宗時期著名賢臣。他生性耿介,一生清貧;其妻裴氏也非常節儉,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內助。魏微官居宰相之位,按常理,裴氏可以享盡人間榮華富貴,出可車馬代步,人可奴仆如云。可事實上,裴氏卻是同丈夫住在破舊、狹窄的老房子里,每天紡紗織布,粗茶淡飯,過著清貧安樂的日子。

唐太宗很敬重魏微,聽說他的住所已破敗不堪,便命有關官員解決這事。這位官員來到魏微家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赫赫有名的宰相大人,卻住在這搖搖欲墜的房屋里。于是,官員命令手下搬東西,備將魏大人一家送到寬敞亮堂的大宅子里去住。正在織布的裴氏趕緊停下手中的活兒,斷然拒絕道“這可萬萬使不得,我家夫

10

君住慣了老房子,他不習慣別處,還請你轉告皇上,謝謝皇上的好意。”見魏夫人態度如此堅決,這位官員只好找來工匠替他們修繕老房子。

有一年魏徵病重,臥床不起,唐太宗派太醫去為他治病。太醫到魏徵家一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蓋在宰相身上的被子是布面的,而且實在太破舊了。唐太宗聽說后,派人送來柔軟暖和的絲綢棉被。正在下廚的裴氏趕緊跑出來把來人往外轟,她說“我家夫君用慣了布被布褥,如果用絲綢棉被,他反倒睡不著覺,所以,還請皇上見諒。”

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悲痛萬分,準備給愛臣舉行一個盛大的葬禮。但裴氏說“我家夫君一生儉樸,如果葬禮太奢華,就有違他的遺愿。一切從簡,請皇上恩準!”葬禮結束后,裴氏拒絕了皇上的賞賜--搬進新居,頤養天年。她依然同兒孫一起,守著老房子,過著清貧、寧靜的生活。

清·華喦(yán)《夏日山居圖》

11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侖之山。

【注釋】 采自昆侖山中。

孟津;古黃河津渡名。盈握 【道理】

手中滿握。 一個人的才能是否出眾,與他

【譯文】 的出身沒有必然聯系,關鍵是看他

夜光明珠,不一定要出自孟津 后天的努力。

河里;手中滿握的壁玉,不一定要

從家奴到將軍

衛青,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奴隸出身,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是歷史上出身低微而功高蓋世的代表人物。

漢朝自高祖劉邦建國以后,屢屢受到北方匈奴的掠奪羞辱,老百姓苦不堪言。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朝廷上下,一片震驚,漢武帝果斷封衛青為車騎將軍,命他帶兵出征。然而這卻遭到了很多大臣的質疑與反對,大家對這個曾經的家奴不以為然,根本不相信他的能力。頂著這些質疑,衛青果敢冷靜地率軍出征了。

部隊進人茫茫大漠,人困馬乏,衛青查看好地方,命士兵就地安

14

營扎寨。衛青先是巡察營地,然后回軍帳與手下研究出兵謀略。這時候,伙夫提著一罐肉湯請衛青用餐。衛青一看,行軍打仗,還有這么好的食物,便問道“士兵們就餐沒?"

“正在用餐。”伙夫答道。“那他們吃什么呢?"

“大餅一個,泉水半碗。"

衛青一聽,二話沒說,提著這罐肉湯出了軍帳,讓伙夫用小勺子將這罐湯分與士兵,而自己就蹲在士兵中間,與大家一起啃干餅,喝冰涼的泉水。

夜半時分,沙漠里氣溫極低,軍帳里生起火堆取暖。衛青把部隊里有威望、作戰勇敢的幾員老將請進軍帳休息,自己卻通夜巡察,困了,累了,就和衣與士兵們擠在一起,小憩片刻。

與士卒同甘共苦的衛青,贏得了軍心;治軍嚴明的衛青,提高了軍隊戰斗力;身先士卒的衛青,帶領騎兵精銳部隊,出其不意地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圣地龍城。士兵們奮勇作戰,勇敢殺敵,俘近千人,威震匈奴。龍城大捷打破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消除了朝廷中一些大臣對衛青的偏見。自此以后,身負重任的衛青愈戰愈勇,徹底打垮了匈奴的主力,立下了赫赫戰

功。 清·龔賢《山水圖冊》(之二十)

15

會心處不必在遠。

【注釋】 【道理】

會心處使人心神交融、寧靜 常言道小隱隱于野,大隱隱

安詳的地方。 于市。要想內心淡泊寧靜,與自然

【譯文】 萬物心神交融,不一定非要追求險

使人心神交融、寧靜安詳的地 遠。心安,隨處即安。

方不一定在遙遠之處。

陶淵明辭官歸田園

公元405年三月的一天,任彭澤縣令八十一天的陶淵明一邊嘆息“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一邊摘下官帽,脫下官服,掛出印綬,辭官歸田園,從此,過上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生活。

辭官回鄉的陶淵明,“夫耕于前,妻鋤于后”,過著恬淡自在的生活,哪怕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也能優哉游哉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陶洲明愛菊,房前屋后全都栽種菊花。他悉心打理,每到秋霜起,式菊花便斗艷地傲霜開,引來賓朋滿座。只要有朋友來

16

拜訪,他就把家里所有的酒拿出來,與朋友暢飲,談古論今,吟詩作賦,好不自在。陶淵明每飲必醉,每醉必睡,睡眼蒙眬之時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然后便呼呼大睡,醒來后,繼續“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后年事漸高,又遇荒年,生活日漸窘困,但他依然固窮守節,老而彌堅。老朋友顏延之接濟他一大筆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預付飲酒之資。但江州刺史檀道濟饋贈之物,他卻不接受,嗤為嗟來之食。

公元427年,歸隱田園二十多年的陶淵明,低吟著他的田園詩賦,抱守著自己的清貧之志,在五柳樹旁、菊花叢中離開人世。

明·李在《歸去來兮圖之五--撫孤松而盤桓》

17

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

【注釋】 慰他們。

綏sui,安撫。 【道理】

【譯文】 為官之道,領導之術,在于用

對勢力強大的,用德行來安撫 德行來征服人,用仁愛來感化人。

他們;對勢單力薄的,用仁義來撫

陳塞遺盜

陳塞(shí)即陳太丘,字仲弓,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縣東)人,東漢官員、學者。他以行德政、施仁愛聞名于世。

陳塞曾因得罪權貴而歸隱鄉里。時逢災荒,老百姓生活貧困,心懷天下的陳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常常夜不能寐。有一夜直至凌晨時分,他還在輾轉反側,突然聽見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悄悄探望,發現一小偷正躲在房梁上。他沒有大喊捉賊,而是趕緊爬起來,把所有的子孫叫到面前,對他們加以教導“做人,一定要勤學自勉,一定要堂堂正正,千萬不可走上邪路。做壞事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壞,而是平常不學好,不嚴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就養成了壞習慣,這樣,本來可以成為正人君子的,結果卻變成了卑鄙小人。你們千萬不

18

能學梁上君子的這種行為。”眾人一聽這話,忍不住抬頭張望。躲在房梁上的小偷羞愧難當,他趕緊跳下來,搗蒜似的叩頭謝罪。陳塞趕緊扶起他,說“我知道你也是為生活所迫,但人無論處于何種境地,都要堂堂正正做人。我家人口眾多,生活也不富裕,沒有多的物資饋贈你,這里有兩匹絹,你拿去換點粗糧吧。只是,從今往后,你要改惡向善,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千萬不能再走邪惡之路。”小偷早已是痛哭流涕,不停地點頭稱是。

陳塞遺盜的故事很快在當地流傳開來。自那時起,很長一段時間,那里都沒發生過盜竊這類事情。

·盛繼(mào)《坐看云起圖》

19

德以居全為稱,仁以不害物為名。

【注釋】 譽,施仁愛以不傷害他人而聲名遠

居全掌握全局。稱chēng, 播。

聲譽。害物傷害他人。 【道理】

【譯文】 要想以德政和仁愛征服天下。

行德政以掌握全局而獲得聲 就得觀瞻全局,顧全他人。

殷仲堪仁愛量刑

殷仲堪,東晉末年官員,素有德政、仁愛、忠孝的美好聲譽。他初任荊州刺史時,朝野注目,都期盼著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殷仲堪走馬上任后,并沒有大的舉措,而是施行仁政,潤澤百姓。有一次,他查看獄案文件時,發現桂陽人黃欽生被判死刑,便親自過問“黃欽生何故而獲死罪?”

“詐言父母死亡。”主管官員回答道。

“罪該萬死,利用已死父母辦喪事而斂財。”另一官員補充道。“什么,已死父母?”殷仲堪覺得事有蹊蹺,“這到底是咋回事?"

主管官員趕緊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詳細報告了一遍。殷仲堪聽完,

20

沉默片刻,說道“法律規定,如果詐言父母死亡而服喪斂財者,依照虐待父母罪,當斬首棄尸。但仔細推究這一法令,是指父母都還活著,卻詐言父母已死,穿上喪服,大辦喪事。這確屬忤逆不孝,天理不容。但黃欽生的父親已死多年,他為了騙財而辦喪事,做了荒謬不法之事。這與父在而言亡相比,就相差很遠了。所以,此案得重新審理。”

后來,殷仲堪親自走訪,打探黃欽生平時的做事、為人,最后,赦免了黃欽生的死罪。殷仲堪講人性,仁愛地執法量刑,受到當地老百姓的交口稱贊。

宋·馬和之(傳)《唐風圖--羔裘》(局部)

貴族著羊羔皮衣,乘坐肥馬華車,見路人而不顧,喻當權者“不恤其民”。

21

啟晨光于積晦,澄百流以一源。

【注釋】 流而歸于一源。

晦昏暗。澄澄清。 【道理】

【譯文】 立志敬德,仁愛修身,就能安

開啟晨光于昏暗之中,澄清百 定時局,威震四方。

孝文帝遷都

孝文帝拓跋宏,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博學多才,精通漢學。親政后,大力推行改革,特別是將都城由大同遷到洛陽,加強了各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特別是遷都這一舉措,遭到了老舊大臣,甚至是太子的強烈反對。但孝文帝決心已定,決意要遷都。

公元493年,孝文帝帶著朝中大部分老官員,率領軍隊,浩浩蕩蕩地南下伐齊,實為遷都洛陽做準備。不料路遇綿綿秋雨,道路泥濘打滑,行軍困難,士兵們衣濕被潮,不思飲食,疾病四起,軍心渙散。特別是隨行的老官員,不適應這樣的氣候,吃不了這樣的苦,不想再南下。但孝文帝仍舊披甲上馬,冒著秋風冷雨準備繼續率軍南

22

下。官員們擋住孝文帝的去路,苦苦哀求。孝文帝一看時機成熟,大聲說道“不再南下可以,但我們必須遷都,只有遷都洛陽,才不用遠途出征,而且南伐時的糧草供應才會更充足。同意遷都的站在右邊,不同意的站在左邊。”那些老官員聽說只要同意遷都就可以停止南下,就都紛紛站到了右邊。孝文帝一看,心里暗暗高興。他騎在馬上,高昂著頭,嚴肅地說“要治理天下,應該以四海為家,走南闖北是常事,遷都一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公元495年,北魏遷都洛陽,在政治、律令、習俗等方面推行漢化改革,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南北民族大融合。

清·冷枚《養正圖》(之三)晉文公在晉楚交戰中,親自結履。

23

肅肅如入廊廟中,不修敬而人自敬。

【注釋】 上,不刻意講求恭敬,而讓人肅然

肅肅肅敬的樣子。廊廟朝 起敬。

堂。修敬講求恭敬。 【道理】

【譯文】 自己莊嚴穩重,就能令人肅然

莊重嚴肅,如同進入朝堂之 起敬。

李百藥勸學

李百藥,唐朝史學家、詩人。他為人耿直,才識廣博,于貞觀四年(630)當上了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太子幼時聰穎,勤奮好學,對老師尊重有加。李百藥盡心教授太子做人、做事。

可惜,天有不測風云,太子患了腿疾,連走路都一瘸一拐的,這不僅影響了學業,而且在太子心里落下了陰影。眼看弟弟李泰英俊瀟灑,深得父皇喜愛,太子常常呆坐在學館里,望著窗外,半天不說一句話。李百藥耐心地開導太子,用古人來激勵他,但自卑的太子不僅不聽,反而變本加厲,流連于聲色犬馬之娛,荒廢了學業。對此,李百藥焦急萬分,他想勸誡太子,但連太子的影兒也見不著。于是,他就在太子的寢宮外整夜整夜地守候。有一天,好不容易見著太子了,

24

但話還沒說上,太子就要匆匆出行。李百藥跨前一步,厲聲喝道“身為太子,不思進取,耽于享樂,成何體統!”李百藥聲如洪鐘,驚得太子手下的人都不敢再前行。玩興正濃的太子哪聽得這些話,當天晚上競派人去刺殺老師,所幸刺殺未遂。

李百藥并未放棄對太子的教誨。他花了大量心血和時間寫成《贊道賦》,以歷來儲君成敗的事例告誡太子,給了太子一劑清醒劑。太子幡然悔悟,一度改掉不良習氣,跟著老師繼續認真學習。

清·禺之鼎、王翚(nui)《聽泉圖》(局部)

25

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

【注釋】 物都改變不了他。

清真純真。 【道理】

【譯文】 清心寡欲,內心寧靜,人世間

純真質樸,清心賽欲,世間萬 紛紛擾擾的事便會遠離自己。

許由洗耳

許由,字道開,號武仲,陽城槐里(今河南登封市東南)人。許由雖是唐堯時的一介平民,卻因為人清雅高潔而名震天下。

許由自幼跟著幾個哥哥躬耕田壟,內心淡泊寧靜,不慕世間榮華。他立規守矩,講求道義,不吃嗟來食,不飲盜泉水。夏天在樹上筑巢而寢,冬天挖地窖而居。餓了,采野果而食;渴了,捧山泉而飲。

八十多歲高齡的堯帝聽說許由情淡志高,是難得的賢才,便想將帝位禪讓于他。主意打定,堯帝親自登門拜訪。許由喟然長嘆曰“匹夫結,。采山飲河,所以養性,非以求祿位也;放發優游,所以安己不懼,非以貪天下也。”于是連夜逃往箕山潁水旁,繼續過著恬淡的隱居生活。堯帝四處打探,得知許由去處后,便派人

26

連夜趕往箕山。使者碰上正在沿山而牧的許由,便對他說“恭喜你,堯帝將請你做九州牧。”許由望了來者一眼,便轉身離去,口中念道"吾志在青云,何乃劣劣為九州伍長乎?”他覺得使者之語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和心靈,于是匆忙跑到潁水邊掏洗耳朵,表示自己的清高之志。爾后便隱居深山,終身不染世俗,不為名利。《晉書》為此贊云“昔許由、巢父讓天子之貴,市道小人爭半錢之利。”

27

清·王云《采花翁圖》

坐謙虛為席薦,張義讓為帷幕,行仁義為室宇,修道德為廣宅。

【注釋】 為廣宅。

席蕎席子,席墊。 【道理】

謙進仁義,修德養性,方能坦

坐守謙虛為席墊,仲張義氣為 蕩盤落,暢行于天下。

【譯文】

帷幕,施行仁義為星宇,修養道德

君子素位而行

傅堯俞,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為官三十年,厚重寡言,心無城府,無論官居何職,他都素其位而行。

宋英宗時,傅堯俞任諫官,他忠正耿直,不阿不媚,在皇帝面前一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一次,又與皇上議論政事,英宗問;“愛卿為何不議諫蔡襄?”傅堯俞答道“如果蔡襄有罪,陛下可以親自依法查辦,哪用得著等我一句話呢?”英宗繼續說道“你是諫官,就等著你公正嚴明的直言。”傅堯俞說“從公正公平的角度而言,我只看見蔡襄負責修建山陵一事立了大功,沒發現他有什么大的罪過。臣身為諫官,就該憑著良心說話,如果要臣依照皇上的意思言事,臣不敢。”

宋神宗時,王安石推行新法,想借助傅堯俞的聲望來掃清障礙,而傅堯俞卻反對新法。王安石惱羞成怒,一紙公文,將其降職貶官。兩年時間,傅堯俞奔走于偏遠地方任職。任地方郡守時,大家認為他對新法有看法,不會執行新法,其實不然,只要是朝廷頒布的法令,他都一律遵照執行。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君子素其位而行,根據所處的職位來行事。我身為諫官時,有向朝廷進言的責任,現在我身為郡守,則應該按照朝廷

的法令政策來處理事務。"

后來傅堯俞被貶到黎陽縣草料場管理倉庫,郡守來縣里視察,他隨著眾多官員一起迎接郡守。郡守顧及他曾是朝廷重臣,就找來其他官員代替他,傅堯俞直言謝絕“擔任什么樣的官職,就要盡什么樣的責任,怎能荒廢職責呢?”他趕走代替他的人,自己仍是每天都去草料場公干,無論酷暑嚴寒,十年間,一天也沒間斷過。司馬光很敬重傅堯俞,說“清廉、正直、勇敢三種品德,一個人很難兼備。我卻在傅堯俞身上見到了。"

清·高其佩《行書六言聯》

釋文守中庸而處世,法內則以齊家。

29

守中庸而盂

此人,人之水鏡也,見之若披云霧睹青天。

【注釋】 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披撥開。 【道理】

【譯文】 剛正廉明,浩然正氣,可為人

這個人,如靜止的水和清明的 鏡,鑒照人之得失。

鏡子,能鑒照人事,看見他就像是

牛屋貴客

褚(chǔ)季野,東晉大臣,少時因才揚名,入世做官后,有簡貴之風,不輕易多言語,故有“皮里陽秋”之美譽,意即口里沒有褒貶之詞,其實心頭很能識人。

有一年,褚季野由章安縣令改任太尉記室參軍,他不坐官車不騎官馬赴任,而是搭乘順路的商船一路前行。船經錢塘亭時,已是夕陽西下,于是褚公就借宿在錢塘亭里。

這一夜,剛好縣令沈充送客后要投宿錢塘亭,亭吏接到縣令投宿的消息,趕緊將已經熟睡的褚公一行人叫醒“快,快,快起來,給縣太爺騰地方。”被吵醒的商販都罵罵咧咧的,睡眼蒙眬的褚公招呼著大家說“走吧,走吧,縣太爺來了,是該騰出地方來,旁邊有個

30

牛棚,我們去牛棚里睡覺吧。"

半夜,因潮聲太大,縣令沈充一時無法人睡,便起來散步。他信步走到牛棚外,見里面睡著幾個人,便問亭吏“牛棚里是些什么人?”亭吏說“一行粗野之人,前來投宿,我就讓他們睡牛屋了。”沈充乘著酒勁沖牛棚里喊道“北方佬,想不想吃大餅夾蔥?我睡不著,可不可以陪我聊聊?”褚公一聽有人喊話,就撐起身揚手道“我是河南褚季野。"

“什么,褚季野!”沈充一聽,酒醒了大半,還驚出一身冷汗來。他再不敢驚動褚公,甚至不敢要褚公移動地方。他命令手下在牛棚里擺設筵席,款待褚公。當著褚公的面,沈充要鞭打有眼不識泰山的亭吏。褚公不慍不怒,揮手制止,與沈充喝酒吃菜,就像啥事都沒發生過一樣。

第二天一早,沈充一直恭敬地把褚公送到縣界。褚公揮手道別,依然不多言語,沈充深深佩服他的淡然與雅量。

清·戴熙《清泉空亭圖》

胸中無宿物。

【注釋】 【道理】

宿物隔夜之物。喻芥蒂,指 不計較瑣細,不拘于繁文縟

心中的不快。 節,心頭便豁然敞亮。

【譯文】

心中沒有什么不快的事。

支道林養馬放鶴

支道林,東晉學者、高僧。二十五歲剃發出家,專注于佛學,四處開壇講經,吸引數萬聽眾。他名士風范十足,坐禪之外,拜儒學,好老莊,吟詩作賦,潑墨善書,甚至不屑于他人議論,執意養馬放鶴,悠游山林。

支道林身為佛僧,卻于寺院外養馬數匹,對這些馬不圈不羈,不馴不騎,也不役使其干推磨馱物的雜活。閑暇之余,他便于山林間觀馬。馬兒們覓食、飲水、踱步、奔跑,靜若深思之態,動若追月之形,正合支道林逍遙悠然的心態。

佛家養馬,本是有違常理,何況養著這些馬匹,卻不駕用,更是招來非議。有人當面質問他“你養著馬匹,馬乃畜生,你卻不駕、

32

不騎、不役,養來何干?”“貧僧喜歡這些馬飄逸的神韻。”支道林用這句簡短的回答,將閑言碎語拋諸腦后。

有名士仰慕支道林的閑適恬淡,給他送去幾只白鶴。支道林很喜歡白鶴的挺立姿態,但他舍不得圈養這些鶴,他把這些鶴帶到山坡上,對它們說“鶴呀,你們本是高飛沖天之物,怎么能夠成為大家的玩物呢?這才是你們廣闊的天空,盡情飛翔吧!”說罷,把鶴一只只都放了。說來也怪,這些鶴像是聽懂了支道林的言語,在他頭上盤旋鳴叫,久久不忍離去。而后,排成隊,展翅沖天。支道林望著漸漸遠去的鶴影,頓覺心曠神怡,神思飄飛。

宋·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局部)

33

雖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徹九泉。

【注釋】 足以輝映照徹于黃泉。

休明美好清明。映徹輝映 【道理】

照徹。九泉黃泉。 人只要有功于世,即使有些瑕

【譯文】 疵,也能瑕不掩瑜,流芳百世。

雖然不能美好清明于一世,但

智降俺答

張居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后世對他褒貶毀譽不一,但他提政期間,智降俺答,鞏固邊防,的確是有功于社稷。

隆慶四年(1570),韃靼首領俺答汗舉兵南下,進攻大同。面對外敵入侵,朝廷上下慌成一團,只有張居正遇事不亂,他一面積極準備迎戰,一面派人去敵方尋找突破口。就在兩軍對壘的節骨眼上,張居正收到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帶領數十人來降的消息。此事非同小可,張居正示意大同巡撫不要急于受降,先了解情況。原來俺答愛上了把漢那吉的第二任妻子三娘子,把漢那吉氣憤不過,上演了這出辣家投明的大戲。

打探到事情的真相,張居正毅然接受了把漢那吉的投降,但朝中

34

很多大臣極力反對,認為敵情叵測,怕是有詐。就在把漢那吉投降不久,俺答的鐵騎如黑云般席卷而來,朝中反對派就乘機指責張居正,說這下看你如何應對。早做好軍事防備的張居正臨陣不亂,一面抵擋對方的進攻,一面以把漢那吉做人質,派人送信給俺答“我大明朝的法令是,斬獲外族酋長或者子孫的首級者,獎賞萬兩黃金,并賜爵封侯。我不愿拿著你孫子的首級去請賞,難道你忍心殺害他嗎?"

俺答念及祖孫情分,被迫妥協退兵。張居正親自把穿著皇上賜的大紅絲袍的把漢那吉送回韃靼帳幕。俺答非常感動,保證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和明朝友好相處。

張居正憑著自己的勇毅和果敢,智降俺答,鞏固了北部邊防,解除了邊關之患。

今無雅照券已物林徐草院心周 調光斜坡得末量行平

收放麗于手入迄

明·沈周《臥游圖冊之二--平坡散牧》

35

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

【注釋】 然獨立于山崖。

巖巖高潔峻峭。 【道理】

【譯文】 為人處世灑脫自然,如孤松岸

為人,品格高潔,就像孤松岸 然,淡看云卷云舒。

一錢足矣

隋朝富上法師,在益州凈德寺修禪期間,每天都在山腳的小徑旁,選一株高大的樹木,系上一頂大斗笠,然后就坐在斗笠下讀誦經文,從不開口向來往的路人化緣。有善男信女把錢幣或財物輕輕放置他身旁時,他也不抬頭,只管自己專心誦經,從不道一聲謝,也不會念“阿彌陀佛”之類消災祈福的話語。山間小徑,過于偏僻,人煙稀少,多年來都沒有收到什么供養。有人對富上法師說“你可到城西北去,那里天天車來人往,布施的人多,你得到的供養也就多些。"富上法師答道“何必要那么多呢,只要能維持生命,一錢足矣,多有何用?”

陵州刺史趙仲舒,殘暴不仁,不信佛法。他聽說富上法師的故事后,便有意去試探。有一天,他騎馬經過富上法師誦經處,假裝不小

36

心掉下一貫錢,這錢剛好掉在富上法師的腳邊,法師看都不看一眼,仍悠然地誦讀經書。不一會兒,“嘚嘚嘚”的馬蹄聲傳來。趙仲舒派人回來取錢了,錢還躺在原地,那人撿起錢來離開了,富上法師連眼皮都沒抬一下。趙仲舒覺得很不可思議,他問富上法師“你整天化緣所得不過一錢,現在一貫錢掉在你面前,別人來拿走,你為何不阻止?"

“一錢足矣,要一貫何用?何況那本不是我的,我為何要阻止別人拿走呢?”說完,富上法師繼續念經誦佛。

聽了這話,趙仲舒很是嘆服,立即下馬道歉禮拜,向富上法師求經問佛。

清·改琦《福慧長生冊》(之一)

37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

【注釋】 【道理】

彰彰顯,顯揚 人生最重要的是立志立業,高

【譯文】 遠的志向就像明燈,能照亮前行的

人怕的是志向不立,何必擔優 方向。

好名聲得不到彰顯呢?

戴淵投劍

戴淵,東晉大臣,年輕時俠肝義膽,但無遠大志向,不注重自我品行,曾領著一撥人,出沒在江淮一帶,搶劫來來往往的商販和總客。有一年,陸機過江回洛陽,帶了很多家鄉特產,行李堆滿了船艙。戴淵一見,認為這可是一塊難得的肥肉,就指揮手下的十多個年輕人上船搶劫,他自己則坐在岸邊的一把椅子上指揮,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戴淵本就高大英俊、氣度不凡,即使干搶劫這類卑劣之事,仍顯神采飛揚。陸機一見,覺得此人可救,便沖著戴淵大聲質問道“你才能如此超群,干嗎要做強盜呢?”說罷,便目光炯炯地盯住戴淵。戴淵被陸機的凜然正氣震住了。他想是呀,我既然能輕松自如地指

38

揮手下人搶劫,那也可以指揮他們沖鋒陷

陣呀。我早就想金盆洗手了,可一直苦于 生

沒有更好的門道。眼前船上之人,穿戴整齊,氣定神閑,話語鏗鏘有力,肯定不是等閑之輩,難道這是老天為我特意安排的一位貴人?這樣想著,再抬頭一看,陸機依然站立船頭,用殷切的目光望著自己。戴淵站起身來,把手中的寶劍投擲在地,一躍身,跳上船頭,跪在陸機面前,痛哭流涕地說“戴某我沒有遠大志向,一直

康 礙

混跡于江湖。我早就不想過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了。請貴人指一條明路。”

“浪子回頭金不換,只要你肯改過自新, 陸機一把扶起戴淵,語重心長地說 眼

要為民做事,為國出力,都是可以的。”

后來,在陸機的幫助和舉薦下,戴淵從軍 征戰,官至征西將軍,充分發揮了他帶兵 等

打仗的指揮才能。

沙第

近代·李叔同(弘一法師)行書條幅

釋文以無礙眼等視眾生。佛《華嚴經》句。

39

佛華

百行以德為首。

【注釋】 首要。

百行各種好品行。 【道理】

【譯文】 人最重要的品行是德行,德高

各種美好品行中,以德行為 則身正行端。

丑妻誡夫

三國時期魏國人許允才貌雙全,卻偏偏娶了阮衛尉的丑女兒為妻。大喜之日,拜過天地,拜過父母后,新娘早已送進洞房,許允知道新娘相貌丑陋,遲遲不愿意進洞房去揭開新娘蓋頭。家里人都為這事著急。許允的朋友桓范對他說“阮家既然把丑女嫁給你,肯定有深深的用意。你們現在已拜堂成親,就應該進去好好觀察一下。”聽了這話,許允走進洞房,揭開新娘蓋頭,但一看新娘丑陋的面容,轉身便想離去。新娘知道許允這一走,就再也不會進來了。她一把抓任

許允的衣襟,懇請他留下來。

許允背對著新娘說“婦女應當具備四種德行婦德(貞潔茶順)、婦言(辭令溫婉)、婦容(容貌美麗)、婦工(衡織刺繡),

你有哪幾種?"

40

新娘說“婦德、婦言、婦容、婦工,我所缺的只是美貌而已。但是君子應該有許多優良品德,你有哪些呢?”

“我全都有。”許允氣憤憤地說,一邊說還一邊想掙脫往外走。“各種優良品德以德行為首,你好美色而不好德行,怎么能說是全都有呢?”新娘義正詞嚴地說。

許允一聽此語,覺得自己的新娘子絕不是等閑之輩,他有些慚愧,緩緩地轉過身來,輕輕地擁新娘人懷。從此,這對夫婦相敬如賓,過著夫唱婦隨的幸福生活。

41

清·華罍(白描仕女圖》(局部

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注釋】 增添了我的煩惱。

餉饋贈,贈送。 【道理】

【詳文】 為官就得公私分明,清清白

你身為官吏,卻拿公家的東西 白,坦坦蕩蕩。

贈送我,對我不但沒有益處,反而

于謙詩文志清廉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明代名臣,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于謙少年立志,十二歲時即寫下明志詩《石灰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文如其人,于謙一生為官,剛正不阿,清正廉明。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搜刮錢財,許多文官武將爭相獻金求媚。但于謙每次進京奏事,不僅不帶任何禮品,還特意寫下《入京》一詩以明志“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于謙贏得了上自皇帝、朝中百官,下至百姓的好評。

于謙六十大壽之時,前來賀壽的人絡繹不絕,于謙傳出話來,一

¥42

概不收壽禮。皇上念其忠心報國,戰功卓著,派人送了一只玉貓金座鐘,同樣被拒之門外。來者急了,寫了一首詩“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松。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于謙看后,續詩一首“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好多送禮的見于謙連皇上送的壽禮都不收,也就只好作罷。但于謙好友鄭通,覺得自己與于謙的交情深,理應送點禮以賀其六十大壽,于謙又賦詩一首“你我為官皆剛正,兩袖清風為黎民。壽日清茶促膝敘,勝于厚禮染俗塵。”鄭通見了很是欽佩,撇下禮物進屋與于謙品茶清談。

兩人談得正是興起,管家來報,有一個名叫“黎民”的送來一盆萬年青,并贈詩一首“萬年青草情意長,常駐山間心相關。百姓常盼草常青,永為黎民除貪官。”于謙見后,親自出門迎接,鄭重接過這意義非凡的壽禮,還高聲吟詩一首“一盆萬年情義深,肝膽相照萬民情。于某留作萬年鏡,為官當學萬年青。"

清·鳳之題(西郊尋梅圖》(局部)

43

若萬里長江,何能不千里一曲?

【道理】

【注釋】 人無完人,一生行事,不免會

有些小過失,唯時時警惕,注重修

略。

就像浩油蕩蕩的萬里長江,流 為,方能不斷提高自我。

【譯文】

經子里,哪能沒有一點兒彎曲呢?

祖逖南塘一出

祖逖(n),東晉名將。這位胸懷大志、受人敬重的大將,卻也曾有“南塘一出”的污點。

西晉滅亡,祖逖一心想要北伐,收復失地。朝廷口頭上對他的行動加以支持,但就是不派遣兵力,也不撥發軍需物資。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祖逖只得自己發展勢力,四處招攬人才,招兵買馬。凡是加人祖逖部隊的,無論官位高低,無論才能強弱,無論身份貴賤,祖逖都要一一詢問,與他們促膝交流,希望他們將來能為北伐建功立業。當時人稱祖逖子弟三萬,就是夸贊他待賓客義徒如子。

也許是“愛子”心切的緣故吧,祖逖不僅容忍自己的手下犯錯誤,甚至還會出面袒護他們。當時,揚州災荒,軍隊物資很是匱乏,

44

他的手下就常常到南塘(當地的富人區)去搶劫,不光搶劫金銀財寶,連棉被、大衣、食品等都一掃而光。祖逖不但不加以阻止,還常常幫著清理“戰利品”。有一次,前去搶劫的幾個弟兄被官府捕獲,祖逖親自出面去官府營救。主管官吏為此責備祖逖,租逖卻不以為然地說“這有啥,只要這些兄弟能為北伐出生人死,這點小毛病不足道。"

經過多方周旋,好不容易救出被捕的幾個兄弟,祖逖不僅不勸誠他們金盆洗手,反而主動問他們“比復南塘一出不(tōu)?"意思是,要不咱們再到南塘去干一票?

祖逖的這種行為遭到了當時很多官員的批評。王導和庾亮等人看見祖逖“裘袍重疊,珍飾盈列”,便常常搖頭嘆息道“身為官員,不該這樣做呀!”

元·倪瓚《六君子圖》

45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注釋】 才是真正的英雄呀。

雅望莊重的僅容。 【道理】

真英雄,不在其相貌,而在于

【譯文】

魏王的儀容風度都不同尋常, 氣度與胸懷。

但是站立在座福旁的那位持刀人,

曹操,真英雄也

曹操統一北方后,南匈奴懾于其威力,主動派使者人朝拜見。曹操覺得此事非同小可,便要親自接見。他想匈奴朝見,應當對他們有所震懾,而自己身材有些矮小,形貌有些丑陋,有損大朝威儀,干脆給自己找個替身。這樣一想,合適的人選馬上就在頭腦中閃現出來了--崔季珪,當今美男子,儀表堂堂,氣度非凡,足以征服外邦使者。

匈奴使者朝見這天,崔季珪扮成魏王,端坐在朝堂之上。而曹操自己則一副武士打扮,身著鎧甲,頭戴紅纓之盔,手握大刀,站立在座榻之后,雙目炯炯直視堂下。接見禮畢,一直低頭頷首的使者抬起頭來,不經意間與曹操四目相對。使者心頭一驚,趕緊低下頭去。不

一會兒,便匆匆告退了。

曹操覺得事出有因,便趕緊派間諜去追。這人追上匈奴使者,詢問道“你覺得魏王怎么樣?”

“魏王呀,確是儒雅之人,不僅貌美,而且氣度不同尋常,有威重之感。不過,站在魏王身后的那位持刀人,別看他身材短小,相貌丑陋,但目光犀利,額寬氣闊,眉宇間自有天地萬象,他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47

清·余(生)《花鳥圖》(之五)

損有余,補不足,天之道也。

足的,這是天道啊。

【注釋】 損減少,減損。補補充, 【道理】

助人之道,錦上添花可嘉,但

補給

【譯文】 雪中送炭更為可責。

減損富足多余的,補給貧弱不

何敬叔受餉

何敬叔,南北朝時期齊東海郯(Tán)城人,曾任長城(古縣名)縣令。他勤政愛民,清廉如水,無論在縣衙公辦,還是巡察地方,絕不騷擾老百姓,也不接受任何饋贈。

有一年,長城縣大旱,土地干裂,糧食歉收,老百姓忍饑挨餓,更沒有糧食交租稅。何敬叔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這一日,何敬叔又在書房踱來踱去,思謀對策。突然心頭一亮,頓生一計。他抄起筆,唰唰唰寫出一張告示,然后貼到大門外。不一會兒,門口便聚了一群人。只見告示上寫著我何某人生活太貧困,最近幾日準備接受饋贈,有意者從速。人們議論紛紛,摸不著頭腦。倒是那些想巴結他的有錢人大喜過望,爭相送禮,唯恐不及。不出十

。48

日,便湊齊兩千八百擔糧食。眼見饋贈差不多湊夠百姓的租稅了,何敬叔便當著老百姓的面,揭下告示,宣布所收糧食全部抵作百姓的租稅,自己一粒不留。

消息很快傳遍全縣,老百姓都感激地稱何敬叔為“青天大老爺”。

宋·馬和之(傳)《豳(ein)風圖--七月》(局部)

百姓四季料織場景。

49

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注釋】 友,思考是否守信義,就是這三思

罷了。

【譯文】 【道理】

在家里,思考是否有孝道,在 信義,忠誠,孝道,乃做人之

朝堂,思考是否忠于君,對待朋 根本。

嵇紹,真君子也

嵇紹,嵇康之子,字延祖,西晉名臣。十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在家時,念其母獨自撫養成人之恩,極其孝順,后被山濤舉薦為官,雖公務纏身,也不忘孝敬老母親。嵇紹才識廣博,卓有政績于是一路高升,官至豫章內史,但聽聞母親去世,悲痛不已,辭官不任,回家為母守孝。

守孝期滿,齊王司馬冏任嵇紹為左司馬。嵇紹見司馬閻日益驕縱,奢靡成風,便直言進諫。有一次,司馬冏與董艾等人正在宮中暢談國事。嵇紹穿著朝服求見,董艾對司馬冏說“嵇侍中善絲竹,您可以讓他彈琴。”于是司馬冏命人拿琴進來請嵇紹演奏。嵇紹不感意,并莊重地說“您匡復社稷,更應講究禮儀,端正秩序。我今人

50

穿著整整齊齊的朝服前來商討國家大事,豈能有絲竹之樂?”司馬冏和董艾等很是慚愧,愈加敬重嵇紹。

公元304年,嵇紹任侍中,奉詔前往行宮接駕。恰逢蕩陰一戰。王師戰敗,惠帝連中三箭,臉部受傷,護衛、百官和侍從一見陣勢不妙,紛紛逃跑,只有嵇紹毫無畏懼,端正官帽,整理好朝服,挺身而出,極力保護皇上。后因寡不敵眾,嵇紹被擒,但他高昂著頭顱,絕不屈服,叛軍就死死地將他按在馬車前的直木上。他雖抬不起頭來,仍然倔強地直昂著脖子。惠帝趕緊說“嵇紹是忠臣,千萬不要殺害他呀!”軍士回答道“奉皇太弟的命令,只是不傷害陛下一人而已!”于是嵇紹被殺害,鮮血濺到惠帝的衣服上,惠帝為此哀痛不已。侍從要洗這件染血的御衣,惠帝悲痛地說“這是嵇侍中的血,千萬不能洗去呀。”

嵇紹慷慨就義后,門生故吏都追慕他的德行,到他的墓前追悼。為他守喪三年的有三十多人。

明·沈周《蕉蔭琴思圖》

51

窮猿奔林,豈暇擇木?

【注釋】 么樣的樹木而居呢?

窮猿走投無路的猿猴。暇 【道理】

空閑時間。 人生道路上,難免有需要委屈

【譯文】 自己的時候。當無法改變世界時,

走投無路的猿猴,慌亂之中逃 就先改變自己。

進樹林,哪還有空閑時間去選擇什

李充“無暇擇木”

李充,東晉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慧勤學,才華出眾,但家里特別貧窮,沒有機會接觸上流社會,想要人世做官,一直沒有機會。李充常常徘徊在竹林間慨嘆“唉,世有千里馬,而伯樂何在?”

當時的大名士殷浩任揚州刺史,早就耳聞李充的大名,很佩服他的才學,很敬重他的人品。殷浩想君子何不成人之美呢?可自己權力有限,不知這李充能否暫時屈就一下。

殷浩親自駕車,來到李充的茅廬前,試探著問道“李學士,你

才高八斗,能力出眾,你愿意委屈一下自己嗎?"

李充一聽,知道機會終于來了,心中暗喜,但不急著回答殷浩

52

而是背著手,踱起方步,口中誦道“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宴(jù,貧窮)且貧,莫知我艱。”這是《詩經·邶(i)風·北門》里的話,意思是我從北門出城去,心中憂傷煩悶,饑寒交迫,獨自前行,沒有人知道我的艱難困苦。

殷刺史一聽,心頭也是一陣暗喜這李充果然是識時務者呀,但自己只能舉薦他做一個縣令,還不知道他是否愿意。于是,繼續試探性地問道“你愿意去方圓百里的剡(shàn)縣做縣令嗎?"

“窮猿奔林,豈暇擇木?”李充還是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轉過身來,給殷浩行了一個大禮。殷浩連忙扶起李充,哈哈一笑。

宋·馬和之(傳)《小雅節南山圖--雨無正》(局部)

繪賢者隱居山林,勸解其重新出仕。

53

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注釋】 和玉石這樣高潔,而不愿像艾蒿那

蘭摧玉折蘭草被摧折,玉石 樣的劣草茂盛榮華。

被掉碎。蕭敷艾榮艾蒿長得很茂 【道理】

盛。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譯文】

哪怕備受摧殘,也寧可像蘭草

李垂不媚權貴

李垂,北宋官員,才學出眾,為官剛正,厭惡官場上的阿諛奉承之風。同朝官員丁謂憑著吹牛拍馬的本事,深得宋真宗寵幸,官居宰相之職,權傾朝野。朝中很多官員都去奉承巴結他,唯獨李垂不買他的賬,從不違心地說一句奉承話,更不用說登門送禮了。朝中官員有懾于丁謂權威的,就勸李垂說“憑著你的學識和能力,完全可以再官升幾級,你為何不去走走丁宰相的門道呢?"

李垂憤然回答“丁謂身為宰相,不但不公正處理事務,還仗勢欺人,簡直有負于朝廷對他的重托。這樣的貪贓枉法之人,我為什么還要去走他的門道呢?”不料,這話傳到丁謂耳朵里,他惱差成怒,

54

將李垂貶為邊遠地區的地方官。

李垂雖貶官外地,依然盡職盡責地處理政務。后來,丁謂事敗。被貶到崖州。朝廷重新啟用李垂。李垂在家候職之時,朝中大臣李康伯對他說“你才學過人,當今宰相想舉薦你為起草詔書官。不過,宰相還不認識你,你最好去拜見一下他。”

“李大人,你的好意,我心領了。”李垂冷靜地說,“為朝廷出力,為老百姓辦事,靠的是真才實學。如果我要去走門道,三十年前,拜謁丁謂,可能早就當上翰林學士了,何必要等到今天呢?我年事已高,常常當面指責辦事不公的官員,我自己怎么能趨炎附勢,看別人的臉色而搖尾乞憐,來換取他們的舉薦和提攜呢?"

不料,這番話又傳到了當朝宰相耳朵里。結果,李垂再次被擠出朝廷,去外地任州官。雖屢遭挫折,但李垂依然耿介剛直,不媚權貴。

明·陳元素《蘭花圖》(局部)

55

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尸;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汙。

【注釋】 土,所以將要得到財寶時就會夢見

汙“污”的異體字,骯臟。 骯臟的東西。

【譯文】 【道理】

官位本來就是腐爛發臭之物, 人貴在擁有高潔的品行,過分

所以將要得到官位時就會夢見棺 追逐名利,容易迷失自我,甚至成

材里腐爛的尸體;財寶本來就是糞 為名利的奴隸。

郗超好施

郗(xi)超是東晉有名的大臣,他聰明絕頂、瀟灑豪邁,當時的人稱贊他有“曠世之度”。郗超和他的父親郗愔(yin)很不一樣,郗愔好斂財,郗超好施與。

郗超很敬重高士,凡是有高士想要隱居的,他便會慷慨解囊,拿出一大筆錢來,替他們買房置地。有一次,郗超受邀參加名士聚會,他本不打算去,但聽說這次聚會中有當時的高士戴安道,他便于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參加了聚會。郗超一向敬重戴安道,見面后,卻不主動與他言語,而是暗暗地查看他的一言一行。戴安道,儒雅之士,談經論道,如潺潺溪流;揮毫潑墨,盡顯筆力功夫;撫琴撥弦,音若裊

56

裊云煙。其非凡的氣度,令郗超很是佩服。臨走時,郗超拱手而言“高潔志士,該歸隱山林,方可與天地合一。"

戴安道回禮道“正欲歸去,剡溪。”

郗超一聽此語,二話不說,駕車離去。而后,花百萬錢財在剡溪購置土地,修建莊園,而且在修建期間,不辭辛勞,親自督察。莊園背依青山,前繞流水,左有竹林松園,右有菊蘭苗圃。莊園的房屋三進三出,高大敞亮。莊園修建好后,郗超拜訪戴安道,只有簡短的一句話“可以歸去,剡溪。"

戴安道也不推辭,住進剡溪的美麗莊園,樂在山水之間,而郗超從那以后,再沒去剡溪的莊園看一眼。

元·錢選《山水居》(局部)

57

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注釋】 自己的膝上,不用人時,恨不得把

進人重用人才。 人推下萬丈深淵。

【譯文】 【道理】

古代的君子,用人時講究禮 選用人才,不能憑私心愛憎,

數,辭退人時也合乎禮數。現在的 而應合平禮數。

君子,要用人時,恨不得把人抱在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他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杰出人物。他對待權臣剛柔并濟,很好地解決了天下統一后的軍權問題。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奪取了后周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趙匡胤雖然登上了皇帝寶座,卻不敢高枕無憂。他深刻地認識到武將的能量今天我的部下可以擁我為王,明天他的部下也可效法。想到這些,他不寒而栗,食不甘味,夜不安眠。為防患于未然,趙匡胤導演了一出戲--杯酒釋兵權。

58

這一天,趙匡胤在后花園設宴款待高級將領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君臣把盞交杯,觥籌交錯,其樂融融。酒過三巡后,宋太祖故意愁眉不展,悲戚戚地說道“若不是靠你們,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但做皇帝太艱難了,我整夜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眾將忙問其故。趙匡胤說“你們還不明白嗎,誰不想做皇帝呀?”石守信等一聽,驚恐萬狀,紛紛離席跪地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趙匡胤斷然說道“我相信你們無異心,但倘若你們的部下希求富貴,把黃袍披到你們身上,你們咋辦呢?”眾將一聽,都嚇得叩頭謝罪,請求皇上指示一條生路。

趙匡胤語重心長地說道“各位愛卿,人生如白駒過隙,太短暫了,你們征戰了大半輩子,該頤養天年了。出守地方,多購良田美宅,為子孫置下產業,還可養伎蓄女,日日宴飲。豈不快活!”眾將明白了皇上的意思,第二天都稱病離職,趙匡胤大喜。

明·劉俊《雪夜訪普圖》(局部)

宋太租趙匡胤雪夜訪問功臣趙普,二人一邊飲酒,一邊商定統一天下的大計。

59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古之道也。

【注釋】 【道理】

略。 所謂“知難而退”,并非鼓勵

【譯文】 畏難情緒,而是提示人們隨機應

看見形勢好就前進,知道有困 變,順勢而為。

難就退卻,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

陳平與周勃禮讓相位

陳平與周勃都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大功臣,一文一武,輔佐漢初幾位皇帝,立下了汗馬功勞。

陳平以他的智謀征服了天下,先是聲東擊西從項羽手中救出劉邦,然后施以反間計,剪去項羽羽翼范增,而后智擒韓信,解白登之圍。特別是呂后死后,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穩住了大漢朝的江山。周勃以他的英勇善戰威震天下,跟隨劉邦幾乎參加了秦末漢初的所有大戰,滅掉秦朝、東征項羽、平定內亂、防御匈奴。他為人質樸剛強、老實敦厚,威望極高,劉邦死前預言“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正因為這些,陳平認為周勃的功勞更大,而以右丞相讓與周勃,自己擔任左丞相一職,兩人一左

60

一右輔佐漢文帝。

有一次,君臣三人又在一起商議國家大事。漢文帝問右丞相周勃“天下一要辦幾樁大案?”周勃一時答不出來。漢文帝又問“天下一年收租稅稻糧多少?”周勃還是答不出來。左丞相陳平卻答得很爽快“朝中事務,官吏各負其責,陛下問獄案,職責在廷尉;問租稅稻糧,職責在糧官。我與周勃身為宰相,不應該樣樣瑣事都管,宰相的責任是輔佐皇帝,對外鎮撫四夷諸侯,對內愛護百姓,使卿大夫各司其職。”周勃聽了陳平這番話,心頭很是慚愧,覺得自己的能力遠遠不如陳平,就自愿把右丞相讓與陳平,而自己則稱病辭去相位。

清·張敵(yo)《雙鳥啄柳圖》

61

多言多釁,妒前無親。

【注釋】 能干的人就沒有親朋好友。

釁是非。妒前嫉妒比自己 【道理】

能干的人。 嫉妒,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譯文】 在刺向別人的同時,也會傷害自

講話多是非就多,嫉妒比自己 己。

瘋狂的嫉妒

跟著劉邦吃盡苦頭的呂雉,被項羽抓住后,囚禁了兩年多,好不容易脫離虎口,回到劉邦身邊,卻發現丈夫身邊多了一位如花似玉的戚夫人。這位美若天仙的女人,明眸善睞,多才多藝,特別是她擅長“翹折之舞”,把劉邦迷得神魂顛倒。劉邦常與戚夫人在宮中歌舞作樂,呂雉是看在眼里,恨到心頭。況且,戚夫人之子趙王劉如意深得劉邦喜愛,在戚夫人耳邊風的吹拂之下,劉邦欲廢太子劉盈而立如意,這件事,更讓呂雉下決心除掉戚夫人。

劉邦死后,太子劉盈登基,呂雉也就貴為太后,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戚夫人關在永春巷里,逼其穿上囚服,戴上枷鎖,天天用大木棒春米。你不是擅長翹袖折腰嗎,看你還跳得起來不?戚夫人悲痛

62

欲絕,乃在巷子里高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春薄暮,常與死為伍!相去三千里,當誰使告汝?”哼哼,還想靠你兒子來救你,他還狗命難保呢。呂太后用欺騙的手段將趙王如意召回皇宮。劉盈知道母親想加害于如意,便處處保護,與其同食同住。但一天早晨,太后趁劉盈晨起練劍之時,毒死了如意。劉盈見到弟弟七竅流血的尸體,只能是欲哭無淚。

呂雉仍然不罷休。她下令剃光戚夫人一頭飄逸的青絲,砍斷戚夫人的手腳,還把她的眼睛、耳朵、嗓子都弄壞了,然后關在豬圈里。

呂雉很得意地請兒子來欣賞她的杰作。劉盈見到豬圈里有個蠕動的圓球,便問“那是什么東西?”左右誰也不敢回答,只有呂雉得意地說道“你不認識了,她就是能歌善舞的戚姬呀!”劉盈一聽,“啊”地驚叫一聲,昏死過去。

爾后,劉盈常常念叨“太殘忍了,太后如此,讓我如何治政?”受不住驚嚇的惠帝劉盈,從此一蹶不振,年方二十四歲,便命喪黃泉。呂雉的這把嫉妒之劍,刺死了她的敵人,也害死了自己的親骨肉。

清·冷枚《養正圖》(之四)

孔子在太廟看到立有金人,三緘其口,意為“多言必敗,多事必害”。

63

不以愛憎匿善。

【注釋】 【道理】

匿隱藏。 評價一個人,不能被自己的主

【譯文】 觀喜好所左右,而應該客觀公正地

不因個人的愛與恨而隱藏別人 看待他的優點與才能。

的才能與優點。

郗超識玄

郗超與謝玄同為東晉朝廷重臣,兩人都是才能出眾之輩,但兩人關系一直不好,除了公事,私下里從不往來,這是朝廷上下人人皆知的。

當時,北方前秦勢力日益強盛,苻堅率領鐵騎席卷中原,占領了淮水以北大部分土地和城池,還虎視眈眈地盯住淮水以南的肥沃土地。東晉王朝面臨著滅亡的危險,朝廷再不能坐視不管,只得奮起抵抗。到底啟用誰來統兵百萬抗御強敵呢?最終,朝廷將謝玄定為合適人選,可這遭到了一部分大臣的反對,還有一部分大臣對謝玄加以質疑。皇帝面對大臣的議論,不知該如何是好。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在朝中極有威望的郗超站出來說話了“謝玄一定會不負眾望。我曾經

64

與他一起在桓宣武(即桓溫,東晉大臣)幕府里共過事,發現他知人善任,即使是很細小的事情,他也要選派適合的人去做。由此可以推斷,由他帶兵御敵,定能大獲全勝。”郗超此言一出,皇帝當機立斷,立即啟用謝玄。公元383年,謝玄與謝石、謝琰大破前秦苻堅于淝水,并乘勝追擊進至黎陽,收復了徐州、兗州、青州、豫州等大片失地。

捷報傳來,朝廷上下一片歡呼。人們不僅贊嘆郗超眼光獨到,還敬重他有雅量。

明·張風《山水圖》(之二)

65

知幾其神乎,古人以為難;交疏吐誠,今人以為難。

【注釋】 的;交情不深而能吐露真誠,這是

知幾其神乎指預知事情細微 今人認為難以做到的。

跡象,達到神妙的境地。 【道理】

【譯文】 為人處世,無論關系親疏遠

預知事情細微跡象,達到神妙 近,都能以真誠之心待人,以真誠

的境地,這是古人認為難以做到 之行做事,這是難能可貴的。

曾鞏真誠待人

曾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為人真誠正直,寬厚坦蕩。曾鞏年輕時與王安石交情深厚,曾向歐陽修大力舉薦王安石。王安石任淮南判官時,去臨川看望祖母,專門去拜見曾鞏。兩人惺惺相惜,悠游山水,詩詞唱和,甚是愜意。王安石一連逗留了十多天,依依惜別之時,還互贈詩詞,足見其深情厚誼。

有一次,曾鞏與宋神宗議論政事,皇上知道他與王安石是好朋友,便問“你與王安石算得上是至交了,相處這么多年來,你覺得王安石這人到底咋樣?”皇上這一問的意思是要重用王安石。看在多年的朋友交情上,曾鞏按理該乘機大肆夸贊他。但耿直的曾鞏沒有這

66

樣做,他真誠地回答說“論文學才華,王安石超過漢代著名文學家揚雄,但他為人過于吝嗇,所以終比不過揚雄。"

“你與王安石是好朋友,怎么這么說他呢?”宋神宗一聽,很是詫異,又問道,“據我了解,王安石并不貪戀錢財,你怎么說他吝嗇呢?"

曾鞏直率地說“王安石才華出眾,敢于作為,但'吝’于改過。我說的'吝’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而改正自己的錯誤,不是說他吝惜錢財。"

宋神宗聽完,連連點頭稱是“這才是最公正的評價啊。"

清·楊晉《花卉圖》(之一)

67

做白石翁親揭音

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渾衣。

【注釋】 衣服和褲子。

棟宇屋梁和屋檐,代指房 【道理】

屋。祥kūn,有裕的褲子。 不拘泥于世俗,給心一片瀟灑

【譯文】 自在的空間。

把天地當作房屋,把房屋當作

阮籍不拘禮法

阮籍是魏晉時期的名士,“竹林七賢”之一。其性格怪僻,不拘禮法,世人皆知。

阮籍秉性極孝,母親去世時,他正與人下棋,棋友一聽這噩耗,連忙說“不下了,不下了。”阮籍卻不,偏偏要將這盤棋下到見輸贏。下完棋,他捧酒狂飲,之后哀號不止,直至口吐鮮血,可見內心已是極度傷痛。

阮籍喪母,很多人前來吊唁,阮籍也不管什么禮數,依然喝得酩酊大醉,披散著頭發,很隨意地呆坐一旁,即使客人來哭喪,他也不還禮。等到母親下葬那天,他吃了整整一只蒸熟的小豬,痛飲了兩斗酒,然后與母親作最后的訣別,但一句話也說不出,只是哀號一聲

68

“窮矣”,便又吐血不止。極度悲傷致其形體消瘦,面容枯槁,精神委頓,到了幾乎喪命的境地。

晉文王見他如此孝順,很是敬重,專門設宴安撫,望他節哀。按常理守孝期間是不能食酒肉的,但席間,阮籍不僅大塊吃肉,還大碗喝酒。

司隸校尉何曾見阮籍這副吃相,心頭很是不爽,他對晉文王說“陛下一直用孝道治理天下,可阮籍身居重喪,卻公然在宴席上喝酒吃肉,這種不孝之人應該把他流放到荒漠地方去,以端正風俗教化。”

文王說“阮愛卿說過'禮法豈為我輩所設耶?’他雖不拘禮法,但卻是個極孝之人,你看他為了母親哀傷到快要死的地步了,我們就不必苛求于他了吧。”說完,文王還主動為阮籍斟酒夾菜。

清·《竹林七賢圖》(局部)(顧繡)

69

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人,傖耳!

【注釋】 理。失去禮節和道理這兩者,是不

齒談論,提及。傖cāng, 值得提及的人,粗野之人罷了!

粗野之人。 【道理】

【譯文】 做事為人,要謙遜有禮,方能

傲視主人,是不懂禮節;憑著 得到他人的尊重。

身份高貴而對人驕橫,是不懂道

孔子尊師

孔子,是我國有名的大學問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后人尊稱他為圣人。他一生四處拜師求學,謙遜有禮,深受大家的敬重。

公元前521年初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南宮敬叔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的好機會,在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便與南宮敬叔同行。到達洛陽的第二天,孔子便不顧疲累,獨自徒步前去拜望老子。老子一見帖子上“魯國孔丘請求拜見”的字樣,很是詫異名滿天下的孔丘,學富五車,滿腹經綸,還來向我求教?帶著疑惑的老子整頓好衣冠走出府邸。正在外面恭候的

70

孔子見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者飄然而至,料想便是老子。孔子便疾步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人大廳,孔子向老子再拜后,才在學生的座位上坐下來。老子見他如此懂禮數,便親切地說道“如此大禮,不敢當。只是不知君為何而來?”孔子一聽,趕緊起身離座回答“老師,我才疏學淺,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您請教。”老子見孔子如此謙遜有禮,態度如此誠懇,便詳細地闡發了自己對古代禮制的見解,直講到日頭偏西,這期間,孔子就一直恭恭敬敬地站立著,仔細聆聽。

回到魯國后,有學生問孔子“老師,您覺得老子何如?”孔子回答說“老子,其猶龍邪!他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宋·馬遠《孔子像》

71

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注釋】 的東西,所以反倒與華歆的差距越

王,指王朗。華,指華歆(xin)。 來越大了。

二人都是三國時期的社會名流,王 【道理】

朗很推崇華歆的見識和氣度。形 向別人學習,不能只學習外在

骸形體,指外在的東西。 的形式,而要注重內在的精髓。

【譯文】

王朗學華歆,學的都是些外在

唯有一點似羲之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慧伶俐,在書法和繪畫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深得父母疼愛和眾人贊賞。因經常聽到客人夸贊自己的書法有父親的風范,小獻之便有些飄飄然了。他跑去問母親“母親大人,我是不是再練一兩年,就可以趕上父親了?”母親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兒呀,要想趕上你父親,寫完院子里的這十八缸水吧。”

小獻之聽后,很不服氣,他拿來父親寫的字,天天比照,刻意模仿每個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耗時三年,寫完了三缸水。小獻之自認為書法水平大有長進,可以與父親比美了,他便請來父親賞鑒。哪

●72

知父親一一翻看他寫的字時,連連搖頭,只對他寫的一個“大”字還比較滿意,遂在“大”字下面添了一點,便轉身離去了。小獻之更不服氣了,抱起自己的一大堆習字作品,請母親評判。母親用了三天時間細細翻看這些字,最后感嘆道“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

王獻之聽后,慚愧不已,從此閉門苦研父親書法,不只看外在筆畫,更注重體悟內在神韻,經過幾十年的慢慢研習,寫完了院里的十八缸水,終于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后人將王獻之與其父并稱為“二王”。

晉·王獻之《地黃湯帖》

73

看王自之地黃港

新號服地黃錫來似

城鵬食尚出佳夏

想不去心呂等前

偏事老及謝生

來每可爾逸正不可

我常自教兒。

【注釋】 孩子。

【道理】

【譯文】 教育子女,不要光是講些空洞

我的言行舉止經常都在教育 的大道理,而應言傳與身教并重。

鄭板橋臨終教兒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他平素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臨終時都不忘為子女上最后一課。

公元1766年的寒冬時節,臥病在床的鄭板橋連續幾日粒米未進,他自感時日不多了,心想自己這一生沒能給兒女們留下多少金銀財寶,那就趁生命的最后時刻,再教給兒女一些做人的道理吧。于是,鄭板橋抖抖索索地伸出手來,一直守在床前的兒子一見,趕緊握住父親的手,俯下頭來,聽父親的吩咐“兒呀,為父想吃你親手蒸的饃。”父親的臨終愿望,還有什么可說的,當兒子的趕緊下到廚房,盆盆碗碗地忙起來。可惜,一介書生,平日里舞文弄墨,哪里親自下過廚呀,不是打翻了盆,就是弄破了罐,一會兒面粉多了水少了,一會兒水多了面粉又少了。手忙腳亂了好大一陣子,饃還沒上屜,噩耗

74

傳來,父親等不及,至死也沒能吃上兒子親手蒸的饃。

兒子悲痛不已,號啕大哭。為父親穿衣戴帽時,他在父親的枕頭底下,發現了父親留給自己的臨終遺言“淌自己汗,吃自己飯,自己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到這時兒子才明白父親臨終時要他親手蒸饃的用意,原來是教他要學會自力更生。他緊握字條,淚流滿面。

清·鄭板橋《墨竹圖》

75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注釋】 【道理】

了了聰明伶俐。 要想有所作為,光靠著小時候

【譯文】 的一點聰明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

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后未必 后天的勤奮努力。

會很出色。

迂腐書生孔融

《三字經》里的一句“融四歲,能讓梨”,讓全天下人認識了這位謙遜禮讓的孔融。幼時的孔融不僅謙遜有禮,而且思維敏捷、聰明過人。但就是這位小時聰慧的孔融,成年后卻迂腐不堪,無甚作為。

孔融任北海太守時,得到十萬火急的軍情黃巾軍犯境,大軍逼城。情況本是十分危急,可孔融卻跟沒事似的,輕蔑地說道“區區小寇,何足道哉!”既不調兵,也不遣將,而是呼左右取來美酒,豪飲三百杯。醉醺酬的他聽說黃巾軍已在咫尺之地淶水屯兵布陣,驚出了一身冷汗,慌忙上馬。東倒西歪的他,在將士的扶持下,才勉強騎上馬背,率部出城迎敵。既沒有一身真功夫,又不懂軍事的他,如何能指揮作戰?孔融部隊節節敗退,黃巾軍卻越戰越猛,以一股強勁兵

76

力正面牽制孔融,兩翼則派精銳兵力涉水過河,徑直攻打北海郡城。孔融在淶水被打得落花流水,慌亂之中,想逃往北海郡城,不料,探馬趕來“急報,北海郡城陷落!”這一聲急報,如露靂炸響,昏痛的統帥孔融隨即跌落馬下。

丟了地盤的孔融被貶為青州刺史。按理說,他該吃一塹,長一智了吧。非也!困守孤城的他依然不理軍務,每天正襟危坐書桌前,埋頭讀書。書讀煩了,就召來清談之士,說一些天南海北不著邊際的廢話。結果可想而知,青州陷落,孔融孤身逃亡。

明·周臣《春泉小隱圖》(局部)

77

何嘗見明鏡疲于屢照,清流憚于惠風?

【注釋】 被和風輕拂而煩勞呢?

屢多次。憚同“癢”(dàn), 【道理】

勞苦。惠風和風輕拂。 真正有學問的君子,是學而不

【譯文】 厭、誨人不倦的。

什么時候見過明亮的鏡子因被人照得太多而疲憊,清澈的流水因

弟子問“仁”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思想內涵博大精深,很多學生不理解,孔子就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一一予以解答。

顏回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者仁”;子貢問仁,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旁的司馬牛聽了老師的這些回答,早坐不住了,“噌”的一下站起來,急切地問道“先生,到底什么是仁呀?”孔子深知司馬牛性格急躁,愛夸夸其談,便對癥下藥,借此機會對他教育道“仁者其言也詡(rèn,遲鈍)。”

78

教育司馬牛說話要謹慎。

后來,子張問仁,孔子便對著全體學生對仁做了一個全面的回答“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五者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79

子淵

宋·佚名《孔門弟子圖》(局部)

顏回,字子淵,為孔子最得意

的弟子。被尊為一復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釋】 略。 太急。 【道理】

【譯文】 兄弟情同手足,要珍惜這難得

本來是同根生長的,煎熬何必 的血濃于水的親情。

尺布斗粟

漢高祖劉邦駕崩后,呂后專權,將劉邦的兒子一個個逼上絕路。呂后倒臺后,劉邦還有兩個兒子在世,一是劉長,一是劉恒。經過大臣們的評議,劉恒登上了皇帝寶座,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文帝。封為淮南王的劉長并不甘心,一直尋找機會想東山再起。

公元前174年,劉長勾結匈奴謀反,兵敗被俘,被削掉爵位,發配蜀郡的邛崍山。蜀地偏遠,山高水長,路途坎坷,坐在馬車上的劉長雙目緊閉,氣息微弱。只聽一個美人的哭泣聲“大王,喝點粥吧,你已經五天沒進食了。”

劉長不言語,只是手指馬車內的一張古琴。美人深明其意,取下琴來,撥弄琴弦,彈出哀怨凄美的曲調。和著這如泣如訴的樂音,劉長悲悲切切地唱道“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

80

不相容。"

“嘣”的一聲,琴弦斷裂,美人驚起回頭,只見劉長已氣絕身亡。

明·項圣漠(m6)《大樹風號圖》

81

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

【注釋】 人,不免簡陋狹小。

儉狹簡陋狹小。 【道理】

【譯文】 學習不能一味地模仿,而要有

這是屋下架屋,處處模仿別 所創新。

《揚都賦》,屋下架屋耳

東晉時的庾闡寫《揚都賦》時,對當時的名士溫喬和庾亮有所評價,說“溫挺義之標,庾作民之望。方響則金聲,比德則玉亮。”賦文做成后,庾闡便呈獻給庾亮,請求指教。庾亮閱后,覺得確實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又出于親族之情,便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評其可與班固的“兩都賦”鼎足而三,可與左思的“三都賦”并駕齊驅。庾亮在諸位名士中聲譽很高,庾闡的這篇賦文經他這么一評價,立馬流傳開來,大家爭相抄寫、背誦,京都的紙價也為之瘋漲。

大名士謝安見京都城內到處傳誦《揚都賦》,于是,本著欣賞名作的態度,端坐在書桌前,仔細品讀。讀完后,有些失望地說道“京都的人咋就這么瘋狂呢?沒見過真正的好賦文吧。這篇《揚都賦》不過是依樣畫葫蘆,屋下架屋罷了。"

82

宋·馬和之(傳)《唐風圖--采苓》(局部)

老人手中竹籃裝滿野菜,兩人向其問詢采自何處,老人遙指深山,而其身后即有茂盛的野菜。喻勿道聽途說。

83

學之所益者淺,體之所安者深。

【注釋】 往比較膚淺,親身實踐后感到滿意

體體驗,實踐。安感到滿 的才會比較深刻。

意。 【道理】

【譯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

只從書本上學習,所得益的往 躬行。

沈括上山看桃花

沈括,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他自幼聰慧過人,學習刻苦,又不迷信書本,注重實地考察與實踐。

有一次,私塾先生給大家朗誦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先生剛一讀完,沈括就站起來提問了“先生,不對呀,古人在欺騙我們。"

“咋又欺騙你了呢?經常提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不等先生說話,沈括的同桌已開始責怪他了。

"你看嘛,我們這兒四月份桃花早謝了,都結果子了,怎么山寺桃花才'始盛開’呢?”沈括急切地說道。

84

先生一聽,對呀,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先生說“可惜大林寺離我們太遠了,要不,可以去看個究竟。"

先生的這句話提醒了沈括,他心想大林寺離我們遠,私塾后面不是有一座很高的山嗎,現在又是春末夏初,正好上山去看看是否有桃花盛開。一放學,沈括就邀約了幾個小伙伴往山上爬。開始大家都興致勃勃的,可還沒爬到半山腰,大伙就打退堂鼓了。但沈括依然不放棄,他不管荊棘密布,不管坡陡路險,不管身體疲累,繼續往山上爬。好不容易爬上了這座山的主峰,映入沈括眼簾的竟是一樹燦爛綻放的桃花。沈括忍不住一陣狂喜原來白居易沒有欺騙我們呀。旋即,另外一個疑團又冒出來了這是為什么呢?山腳的桃花早謝了,而這株桃花卻開得如此之艷。沈括圍著桃樹轉悠,想找到答案。突然,一陣冷風吹來,他不禁感覺到一陣寒意,他馬上明白了原來山上的氣溫比山腳低一些,所以桃花也就開得遲一些。

沈括就是憑借著這種注重實地考察的勁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晚年時,寫出了著名的科學著作《夢溪筆談》。

清·改琦《人物冊之六--嫩寒春曉》

85

寒春悅

有識者果不異人意。

【注釋】 相同。

略 【道理】

【譯文】 有見識的人,能明事理,懂人

有見識的人果然與人們的心愿 心,滿足人們的美好愿望。

蘇堤春曉

蘇軾,不僅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還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入則憂其君,出則憂其民,取得了顯著的政績。

蘇軾任杭州太守時,發現西湖長久不治,湖泥淤塞,亂草叢生,常有水患之災。于是他決定疏浚西湖,為當地百姓造福。但令他為難的是清理出來的淤泥堆放在何處,就近堆放污染環境,運到遠處又費時費力,咋辦呢?

這一日,蘇軾正在西湖邊思謀對策,突然柳林深處傳來一陣漁歌“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訴情難。天上鵲橋何時落?沿湖要走三十三。”蘇軾一聽,豁然開朗;何不將天上“鵲橋”架在西湖之上?正這樣想著,江岸上又傳來一陣清脆的歌聲“南山女、北山男,年齡大過二十三。兩情相慕難訴說,牛郎織女把堤盼。”對,用

86

疏浚的湖泥來修堤壩,這可是西湖南北山民眾的心愿啊!

要在西湖上筑堤的消息不脛而走,漁民、農民、市民等都聞訊趕來,自愿出工出力。人多力量大,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在南山、北山之間修筑了七段長堤,段與段之間留了六處水道,水道上架起六座吊橋,白日里將吊橋拉起,讓船只往來通行,早晚把吊橋放下,讓兩岸鄉親通行。蘇軾又命人在長堤兩邊種上桃樹和柳樹,一來保護堤岸,二來春天桃紅柳綠,為西湖添一美景。

后人為懷念蘇軾浚湖筑堤的政績,就將這條南北長堤稱為蘇堤。有民謠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由此而得名。

明 ·唐寅《柳堤春水圖》

87

駑馬雖精速,能致一人耳。駑牛一日行百里,所致豈一人哉?

【注釋】 已。駑牛的速度慢得一天只能走

駑馬劣馬。駑牛走不快的 一百里路,但所載送的豈止是一個

牛。 人呢?

【譯文】 【道理】

駑馬雖然比駑牛的速度要快 笨鳥先飛,只要堅持不懈,日

些,但駑馬所載送的只是一個人而 積月累,就會有所成就

葉奕繩約取實得

葉奕繩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約取實得”法是他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種讀書方法。

葉奕繩生性遲鈍,反應很慢,記憶力極差,讀書特別費勁,常是前讀后忘,小伙伴們都嘲笑他,當面叫他笨蛋,老師也常常對著他搖頭嘆息。但葉奕繩本人并沒因此而氣餒,他知道自己天資愚鈍,那就得笨鳥先飛,得付出常人的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努力。

葉奕繩每讀一本書,凡是有自己喜歡的篇章、段落,就用單頁紙抄下來,貼在墻上,每天少則一張,多則十幾張。做事累了,或偶得空閑,就反復誦讀這些經典段落,十遍、二十遍,甚至是上百遍。凡

88

能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漏的,就取下來,然后貼上新抄寫的。就這樣,隨取隨補,從不間斷。通過數十年的積累,讀破萬卷書的葉奕繩學問大有長進,后來竟成了一名學識淵博、文采橫溢的文學家。

唐·韓滉(nutng)《五牛圖》(局部)

89

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注釋】 【譯文】

這是曹操說的一句話。當時, 我的才能與智慧比不上你,竟

曹操和楊修路過曹娥碑,見碑后面 然相差三十里。

有幾個字,楊修當時就解出是什么 【道理】

意思,而曹操走了三十里,才把意 能客觀地認識自己,承認自己

思解出來。 與他人的差距,不僅是一種美德,

也是一種智慧。

吾師學問超我一萬倍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他自幼好學,四處拜師。二十歲時,偶遇年逾六旬的江永,被他的學識和鉆研精神所折服,立即拜師江永門下。

江永因名滿天下而被舉薦到朝廷做官。乾隆皇帝久仰大名,便親自召見,問了幾個問題,江永有些緊張,哆哆嗦嗦,回答不上來。他就推薦他的學生戴震。戴震引經據典,侃侃而談,將問題回答得清清楚楚。皇帝大為高興,問戴震“你和你的老師相比,誰的才能更高?”

“回陛下,吾師學問超我一萬倍。"

90

"那才能高的反而不能回答,這又是為什么呢?"

"回陛下,吾師年事已高,他一生注重實踐,深奧的學問在筆下著作,而不像我,膚淺的學問掛在嘴上。"

聽了戴震的回答,乾隆皇帝很贊賞戴震尊師和謙遜的美德,賜為翰林。

明·杜瓊《報德英華圖》(局部)

91

古今成敗由人,存亡系才。

【注釋】 亡,在于當事之人才。

略。 【道理】 興衰成敗主要取決于人的德行

【譯文】 古往今來國事家事的成敗存 與才能。

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賢明君主,他吸取隋王朝的教訓,特別注重人才的選拔與任用。

唐朝建立之初,唐太宗急于攻打高麗王朝,于是,派人到民間去征兵,但經過多年戰亂,民間青壯年勞動力已明顯不足。有個大臣就建議,說不滿十八歲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在征兵之列。唐太宗覺得這個建議不錯,便要求魏徵向全天下發布,但魏徵卻扣住詔書,遲遲不發。唐太宗連續催促了幾次,也不見魏徵有動靜,于是他勃然大怒道“魏徵老兒,你扣住詔書不發,是何居心?”魏徵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回陛下,'涸澤而漁,焚林而獵’,請問未滿十八歲的男子先行征兵,以后的兵源又從何而來?青壯年都被征召人伍了,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負擔?”唐太宗沉思良久,終于醒悟

92

過來。他趕緊扶起魏徵,說道“愛卿所言極是,朕之過也!”

正是有這樣的明君賢臣,才出現了歷史上“貞觀之治”這樣的大唐盛世。

上先人專安重下 贊非 求

人 隨超近

近代·李叔同(弘一法師)《三省》

釋文;三省。專求已過,不責人非。步趨先圣先贊,不隨時流上下。

93

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

【注釋】 深不可測的深淵;上面的枝葉有甘

阿ē,山坳里。仞古代長 露浸潤,下面的根系有清澈的甘泉

度單位,八尺為一仞。沾浸潤。 滋養。

【譯文】 【道理】

就像桂花樹生長在泰山的山坳 一個人修養如何、成就如何,

里,上面有萬仞高的山峰,下面有 與他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嗅著草藥味長大的李時珍

李時珍是我國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他出生在醫藥世家,祖父是“鈴醫”(走鄉串戶的民間醫生),父親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李時珍從小就喜歡聞草藥味,喜歡讀醫藥書籍,還經常跟著父親學習診脈治病。

當時的民間醫生地位十分低下,常常遭到鄉紳土豪的欺負。父親寄厚望于李時珍,希望他能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之路,從而改變全家人的命運。但李時珍不喜歡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每次父親將他關在書房里,逼著他讀書,他卻偷偷地翻窗而出,躲進藥房里,不是辨認草藥,就是苦讀醫書,濃濃的草藥香味激起他胸中強烈的從醫

94

愿望。當父親揪著他的耳朵,罵他不思長進時,他寫詩向父親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父親被他的執著所打動,遂全心全意教授他醫藥知識。

李時珍不僅注重讀萬卷書,更注重實地考察。從二十歲起,他便腳穿草鞋,身背竹筐,走南闖北,遍訪名醫,將所見所聞如實記載下來。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積累,終于完成了我國藥物學上的一部巨著--《本草綱目》。

清·梅清《蓮花峰圖》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注釋】 更加茂密。

望臨近。彌更加。 【道理】

【譯文】 經歷風霜雨雪意更強,磨過艱

蒲柳的枝葉,臨近秋天就凋零 難困苦志益堅。

了;松柏的枝葉,經歷風霜雨雪卻

虛云禪師朝拜五臺山

虛云禪師,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他十九歲出家,此后一生,一杖一笠行遍天下。

虛云為報父母深恩,于光緒八年(1882),由普陀寺起香,朝拜五臺山。一路上,經受嚴寒酷熱、饑餓疾病侵襲,九死一生,備嘗艱辛,但恒心如一。光緒九年的寒冬臘月,虛云禮拜到黃河的鐵謝渡,渡過河來,已是夜半時分,無處投宿,便在路邊的一個茅棚里過夜。哪知后半夜,大雪紛飛,到黎明時分,積雪已沒過膝蓋。方圓十里,闃(qú)寂無人,禮拜無法繼續,他便在茅棚中打坐念佛。不知過了幾日,聽到嘰嘰喳喳的鳥叫,虛云徽微睜開眼,見幾只小鳥在自己身旁覓食,猛地想起口袋里還有幾粒花生米,于是,嚼爛花生,吐在地

96

上,任鳥兒搶食,自己卻終因體力不支,昏倒在雪地里。后多虧一乞丐相助,才得以繼續禮拜前行。他足足跪拜了兩年多,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終于到達了五臺山的顯通寺。

虛云禪師的一生,歷盡苦難,道業日隆。正如他自己撰寫的一副對聯所言“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97

清·王鑒《仿古山水圖冊》(之八)

林無靜樹,川無停流。

【注釋】 【道理】 世間萬事萬物都處于千變萬化

略。

【譯文】 之中,有些看似靜止的事物,其實

樹林中沒有靜止不動的樹木, 也蘊含著變化。

河流中沒有停止不動的水流。

陶潛勸學

東晉大詩人陶潛陶淵明,因不滿官場黑暗,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田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居偏遠之地的陶潛依然名滿天下,很多人前來拜師求學。一天,一個年輕人徑直來到田地里,對正在耕作的陶潛說“先生,您學識如此淵博,請將讀書的訣竅傳授給我吧。"

陶潛一聽,哈哈一笑說“讀書之事,哪有什么訣竅,唯'勒”字而已,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年輕人聽罷,不解其意,一臉疑惑。陶潛便指著稻田里的一株秧苗說道“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它有沒有長高。”年輕人蹲下身去,一動也不動地盯著秧苗,過了一會兒,抬起頭來,認真地說道

98

“沒見它長高呀。”陶潛說“如果真沒長高,那幼小的嫩芽是如何長到這么高的呢?"

年輕人不知該如何回答。陶潛接著引導他說“其實,禾苗時時刻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罷了。讀書學習,就像這禾苗在生長,日積月累,勤學苦練,不知不覺就會有所長進。"

年輕人一聽,覺得很有道理。陶潛又指著溪水邊一塊磨刀石問他“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呢?"

“磨成這樣的吧。”

“那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

年輕人搖搖頭,無言以對。陶潛說“磨刀石天天被磨,年復一年,就成凹狀了。學習也是這樣,如果不堅持學習,每天都會有所虧損的。"

陶潛說完,為年輕人寫下了一段勸學名言“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年輕人收下這句話,向陶潛行了三個大禮“感謝先生賜教,學生一定謹記教誨,日日勤學。”

明·李在《歸去來兮圖之九--臨清流而賦詩》

99

培塿無松柏,薰蕕不同器。

【注釋】 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同一個器皿

培pðu 1ðu,小土丘。薰 里。

香草。蕕yóu,臭草。 【道理】

【譯文】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小土丘上長不出高大的松柏,

割席絕交

管寧和華歆都是三國時的名士,年輕時兩人曾是很好的朋友,經常在一起讀書學習,下地勞動。

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刨地種菜,翻土時,挖出了一塊金燦燦的黃金。管寧就當沒看見一樣,仍舊揮動鋤頭,繼續翻土,在他眼里,這塊黃金就跟翻出來的瓦礫石塊一樣。華歆卻不,一見金子,立馬停下手中的活,撿起金子,在衣襟上拭擦得干干凈凈,然后舉著金子嚷道“嘿,好大一塊金子,你沒看見嗎?”管寧像是沒聽見似的,繼續向前翻土。華歆自覺沒趣,想把金子揣進懷里,又怕管寧笑話,最后,只好忍痛扔掉。

管寧和華歆讀書時是坐在同一張席子上的。有一天,門外突然喧

100

嘩不止,原來是有當大官的乘坐馬車經過這里。管寧端坐在席子上,動也不動,依舊專心地讀書。華歆卻坐不住了,丟下書本,跑到門外去觀看。那壯實的馬匹、華麗的車蓋、長長的馬車隊伍,讓華歆好生羨慕。他一直目送著車隊走遠,直到看不見影了,才折身回去。不過,等他回到屋內,卻見管寧正拿著刀在割席子。管寧邊割邊對華歆說“子非吾友也!”此后,讀書時二人便分席而坐。

清·文點《看山圖》

101

云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

【注釋】 雀的網所能捕捉的。

羅張網捕提。 【道理】

【譯文】 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有

云中飛翔的白鶴,不是捕捉燕 遠大抱負的人終究是要做大事的。

關羽千里走單騎

桃園三結義后,關羽跟隨劉備南征北戰,忠貞不貳,特別是關羽為了尋找劉備下落,千里走單騎,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建安五年(200),曹操打敗劉備,劉備獨自投奔袁紹,張飛逃往芒碭(dàng)山,被圍攻的關羽為了保護兩位嫂子,被迫投降。投降時,關羽提出了三個條件一、只降漢,不降曹;二、奉養兩位嫂子;三、一有劉備的音訊,便要去尋找他。

不論條件多少,只要關羽受降,曹操已是大喜。為留住關羽,曹操先用美女、錢財去打動他,但關羽根本不為所動。后來,曹操忍痛將呂布的赤兔馬送與關羽,關羽為之稱謝,說有了這匹千里馬,他便可早一日找到大哥。為了感謝曹操的禮遇之恩,關羽騎著赤兔馬,沖鋒陷陣,于袁紹百萬大軍中斬顏良、誅文丑,梟首而歸,無人可

●102

擋,曹操封其為“漢壽亭侯”。但封侯也留不住“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一聽說劉備在袁紹處,便要告辭離去。曹操趕緊高掛“回避”牌躲了起來。關羽用朱墨畫了一幅《風雨竹詩圖》,并題詩曰“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然后掛印封金,帶著皇嫂連夜離開許昌。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跋山涉水,兄弟三人終于在古城相聚。

曹操聞聽關羽奪關斬將而走,很是慨嘆關羽的忠肝義膽,便命人把關羽的《風雨竹詩圖》刻在石碑上以示紀念。今天,很多地方都還存有關公畫的風雨竹的碑刻。

明·戴進《關山行旅圖》

103

森森如千丈松,雖磊呵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

【注釋】 疤,但只要用到修建大廈上,它就

磊珂leiluǒ,樹木的節疤多。 能起到棟梁的作用。

節目樹枝與樹干交接處叫節,紋 【道理】

理糾結不順處叫目。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棟梁之

【譯文】 材,主要看大的貢獻,而不去糾結

樹干高聳、枝葉茂密就像千丈 那些瑕疵。

高的松樹一樣,雖然樹干上有些節

非常之人郭嘉

郭嘉是三國時期曹操的謀士。曹操的智囊團,由名震一方的飽學之士組成,而郭嘉更是這些人中的佼佼者。

郭嘉原是袁紹部下,但袁紹的遲疑不決使他毅然離開,爾后賦閑在家。公元196年,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事,英雄所見略同,曹操大喜過望,感嘆道“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遂拜為軍師祭酒,專為四方征戰出謀獻策。三國紛爭,各路諸侯割據-隅,虎爭天下,郭嘉知己知彼,對一個個敵手進行心理狀態的剖析,給曹操屢獻奇策。曹操如虎添翼,在北方愈戰愈勇。

曹操的諸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了解曹操,所以兩人關系特別密

104

切,亦君臣,亦朋友,兩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但郭嘉言行散漫,出入軍帳也不恪守規矩。有一位“紀檢”官陳群,為此專門寫了一本奏折,指出郭嘉行為不夠檢點。曹操一看奏折,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為郭嘉辯護,他說“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不但不懲治郭嘉,反而更加重視他,隨時將郭嘉帶在身邊,以便共商國是。

郭嘉果然是棟梁之才,每逢軍國大事,他的計策從無失算,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清·張崟(yin)《云泉圖》(局部)

105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注釋】 長的格桐葉剛剛抽出嫩芽。

引生長。 【道理】

【譯文】 新生事物鮮明而又光彩照人

清涼的露珠在晨光中閃亮,新

甘羅十二歲拜上卿

甘羅,戰國時著名的少年政治家,從小才智過人。他本是楚國人,因其祖父甘茂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于是,小小年紀的甘羅便投奔到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做了家臣。

當時秦國想聯燕攻趙,呂不韋便想派遣大臣張唐出使燕國,但張唐卻違命不從。呂不韋無計可施之時,年紀尚小的甘羅自告奮勇地要去勸說張唐,呂不韋深表懷疑。甘羅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tuó)七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十二歲了。有志不在年高。”呂不韋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答應了他的請求。

甘羅用吊喪的方式去拜見張唐,一席有理有據的話嚇得張唐趕緊收拾行囊,準備出使燕國。甘羅又到趙國去游說趙王,他抓住趙王害怕秦燕聯盟的心理,說“秦燕聯盟,無非是想得到河間五城,你如

106

果割讓這五城,我可以勸說秦王斷絕與燕國的聯盟,而且趙國攻打燕國,秦國決不參與,到時候,趙國得到的豈止是五城。”

趙王果然聽從了甘羅的建議,割讓河間五城,并且將攻打燕國所得的三十座城池中的十一座割讓給秦國。這樣,秦國不費一兵一卒便得到十六座城池。甘羅滿載而歸,秦王大喜,十分贊賞甘羅的智慧,便封十二歲的甘羅為上卿。

107

清·吳歷《人物故事圖冊》(之一)

毛逆自薦,隨起國平原君問往楚國求救

櫨梨橘柚,各有其美。

【注釋】 水果,各有其鮮美的味道。

植mé,同“楂”,山楂, 【道理】

【譯文】 世上人,世間物,各有千秋

山楂、梨子、稀子、袖子這些

張顛素狂,各有千秋

張旭,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其狂放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min)的劍舞并稱為唐代“三絕”。

張旭出身書香世家,世代以書法傳業。他從小讀書習字,對書法獨有感悟。張旭性格豪爽,嗜好飲酒,每飲必醉,每醉必呼號狂奔,索要紙筆,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落筆成書,揮毫而就。其書變幻莫測,驚世駭俗,人稱“張顛”,后世尊稱為“草圣”。

相傳當時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曾兩度向張旭請教,后顏真卿將張旭所授草書要訣傳與學生懷素。懷素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自幼好佛,出家為僧,在寺院里種芭蕉練字。懷素書法師承張旭,但又有所創新,其草書如“壯士拔劍,神采動人”。人們稱之為“狂草”,并將其與張旭并稱為“張顛素狂”。

108

曾有人問顏真

卿 "你的老師張

旭和你的學生懷素,哪個書法水平高些?”顏真卿爽朗地回答道“分不出高下,各有千秋。

109

唐·懷素《苦筍帖)

芳林列于軒庭,清流激于堂宇。

【注釋】 緩緩流過廳堂屋宇旁。

軒有欄桿的長廊。 【道理】

【譯文】 悠游山水間,遠離世俗的喧器

芳草樹木遍植庭院,潺潺清溪 與浮華,方能心靜思清。

康僧淵筑舍又棄舍

康僧淵,東晉高僧,祖籍西域,生于長安,晉成帝時與眾僧人一起渡江到建康(今南京)。初渡江時,無人知其玄理高深,他便四處流浪,以乞討為生。后遇眾名士聚會,淡定人座,大談玄理,深入淺出,四座皆驚。從此,名聲大震,往來談玄之人,絡繹不絕,成天迎來送往,忙亂不堪,無暇靜心悟佛。

為了杜絕車馬喧鬧的生活,康僧淵遠離都市,在距城幾十里遠的山林處,修建精舍,以便自己潛心向佛。精舍依山傍水,潺潺清溪緩緩流過廳堂屋宇,庭院里遍植花草樹木。康僧淵悠游其間,研討佛學,傾心于義理之味。當時的一些名士去看望他,聽他講授佛理,仰慕他神采飄逸的風度。康僧淵本就生性平和,有客來訪,必傾心招待,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來精舍拜訪他的人越來越多,

110

門前成天車馬喧鬧,他雖然處于山水之中,但無暇得山水之樂。于是,他毅然舍棄精舍,云游四方。精舍里的鮮花還在獨自開放,屋宇旁的清溪還在潺潺流淌,但已是人去樓空,來拜訪的人也只能望樓興嘆。

后來,康僧淵在豫章山建立寺廟,講經說法,直至去世。

清·居廉《山水圖冊》(之二)

111

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

【注釋】 【道理】

略。 做學問應像山峰一樣,愈高拿

【譯文】 有境界,也應像潭水一樣,愈深愈

山不高就不靈,潭不深水就不 有內涵。

清澈。

馬融石室

馬融,東漢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尤長于古文經學,世稱“通儒”。

年輕時馬融曾求學于大學問家摯恂(xún),深得老師賞識。但馬融自恃聰明,有些飄飄然,摯恂就和女兒碧玉一起給他上了生動的一課。

有一天,碧玉提出要和馬融比試學問,馬融一聽,壓根兒就沒把碧玉放在眼里,只一個勁兒地催促老師快出題。摯恂說“先猜字謎吧。'一牛生兩尾’。”馬融抓耳撓腮了半天,也沒結果,只見碧玉淡定說道“失。”““牛嫌天熱不出頭’呢?”馬融搶先答道“伏。”“錯,是'午’字。”碧玉說道。連輸兩局,馬融還不服

112

氣,說自己平時不學猜字謎,而是學習推理周易,可再出一題。摯恂依馬融之意,出了一道推理題,馬融不知如何回答,碧玉卻回答得并井有條。這一堂學問比試課,讓馬融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他獨自來到游仙寺旁,劈石筑室,蟄居其中,苦讀經書,終于成了有名的大學問家。

后來,馬融設帳授徒,門生常有一千多人。名師出高徒,著名經學大師鄭玄、盧植都是他的學生。

113

江亭妹色

做越伯胸。!

清·王時敏《仿古山水圍冊》(之七)

難兄難弟·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注釋】 弟二人都非常優秀。今多反用,諷

難nán,困難,不容易。 刺二人同樣壞。

【譯文】 【道理】

元方做哥哥不容易,難以和弟 人生在世,應不斷完善自我;

弟分清高下;季方做弟弟也不容 而不可放任自流,以難為難。

易,難以和哥哥分清高下。形容兄

陳太丘二子

陳太丘,東漢著名的清廉之士,家育二子,皆有其父風范,聰慧清正。長子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公,袁公問“你父親本陳塞,卻有太丘美名,他在太丘時到底做了些什么?”陳元方說“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袁公說“我也是這么做的,不知是令尊學我,還是我學令尊?”陳元方從容地回答道“周公、孔子生在不同的時代,所為卻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袁公聽后,連連頷首贊許。

陳太丘次子陳季方,年幼時曾被人質問“你父親究竟有什么功德,享有如此高的名望?”陳季方回答道“我父親猶如桂樹生長在

114

泰山上,上有甜美的露水浸潤,下有清澈的泉水滋養,你說是有功德還是無功德?”反問得別人啞口無言。

兩個聰慧的兒子長大成人后,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才。有一次,陳元方的兒子和陳季方的兒子爭論各自父親的功德,爭執不下,就去問他們的祖父,陳太丘感嘆道“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呀!”

宋·李唐《采薇圖》(局部)

鼓商遺民伯夷、叔齊兄弟寧可采摘野菜光饑也不愿茍食周菜,終至雙雙餓死。

115

覆巢無完卵·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注釋】 還有完整不破的鳥蛋嗎?

略。 【道理】

【譯文】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難道能見到打翻的烏巢下面,

小兒從容

東漢名士孔融守城失利,逃回家中,等待禍降其身。果然,第二天一早,一群差役手拿繩索棍棒,吆喝著沖進院門,直呼“罪人孔融,藏在何處?”孔融聽見喧鬧,還沒來得及躲藏,便被按倒在地,五花大綁,其家里人,無論老幼,嚇得膽戰心驚,大氣也不敢出。

唯有孔融的兩個兒子,大的九歲,小的才七歲,很是從容鎮定。差役沖進來時,他們正在院子里玩琢釘的游戲,兩人抬起頭來望了一眼,并不害怕,也不退讓,而是繼續玩他們的游戲。

差役逮住孔融后,一群人推推搡搡地往外走。走過院子時,孔融見到尚未成年的兩個兒子,不禁悲從中來。他轉身對差役說“大人,你看我的兩個兒子都還小,我犯下的罪過由我一人承擔,不要殃及孩子,希望能保全兩個孩子的性命。”還沒等差役回答,九歲的哥

 116

哥拉起弟弟,走到父親身邊,說道“父親大人,難道您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不破的鳥蛋嗎?"

孔融一聽,悲喜兩重天喜的是自己的兒子小小年紀如此大氣從容,悲的是自己禍及孩子。果然,只過了兩天,兩個孩子也被捕人獄。

清·袁耀《花卉冊》(之二)

117

詠絮之才·白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

【注釋】 舞。

【譯文】 略。 【道理】 平時要多積累,關鍵時刻方可

白雪紛紛揚揚地下,像什么 才思泉涌。

呢?……不如說像是柳絮隨風輕

萬里橋邊女校書

薛濤,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隨父人蜀,父死后客居成都,曾擬任官府校(jiào)書,雖未能實現,但自此卻被稱為“女校書”。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贊她“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薛濤自幼聰慧,喜讀詩文。八歲那年,其父見庭中一棵茂盛的梧桐樹,便以“詠梧桐”為題,隨口吟出兩句詩“庭除一古桐,聳干人云中。”吟罷,故作停頓,眼望著薛濤。小薛濤馬上明白了父親讓她接句的意思,脫口而出“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父親一聽,心中又驚又喜喜的是女兒才華出眾,驚的是這詩句暗含不祥之兆。

118

薛濤自小潛心研究詩文,勤于練習書法,其詩清麗雋永,其字筆力峻峭。因才貌出眾,薛濤與當時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特別是她與元稹之間的詩詞唱和,演繹出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

鴻雁傳書幾載,元稹與薛濤終于在蓉城花開時節牽手望江河畔。兩人相見恨晚,談詩論詞,盡情揮灑著他們的青春與才華。可惜。一紙調令,官運不亨、生活不暢的元稹只得匆匆上馬,揮手淚別薛濤。望著漸漸遠去的背影,薛濤在自制的粉紅色松花箋上,寫下著名的《贈遠》詩“芙蓉新落蜀山秋,錦字開緘到是愁。閨閣不知戎馬事,月高還上望夫樓。”元稹早已遠去,但望江樓上的薛濤還在望著千古流水。

明·陸治《花卉圖冊之--杜丹繡球》

119

云興霞蔚·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

【注釋】 山體,就像云霞升起于山巖間。

略 【道理】 芳草秀木羅列山林,高潔之士

【譯文】

千巖挺立競秀,萬壑之泉潺潺 會聚一堂,自是一番繁盛景象。

爭流,野草茂盛,樹木濃密,覆蓋

蘭亭雅集

蘭亭位于會(kuài)稽山一隅,此處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文人雅士常聚于此,談玄論道,作賦吟詩,盡情揮灑豪情。

東晉初年,王羲之曾在會稽山的蘭亭舉行風雅集會,參與者全是當時的高雅名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恃才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還有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王凝之、王渙之、王玄之、王徽之等,一共四十二位風流雅士。崇山峻嶺中,茂林修竹,惠風和暢,眾人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旁,盡享山水之樂。

曲水流觴(shāng,酒杯)是本次聚會的重大項目。那隨波漂流的酒杯流經某人面前時,那人便即興賦詩。后來大家將這些詩作匯集起來,公推德高望重的王羲之為之作序。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

在蠶繭紙上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而這次聚會也被贊為“文人雅士,云興霞蔚,鱗集蘭亭,真千古盛事”。

明·文徽明《蘭亭雅集》(局部)

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注釋】 【道理】

看問題要從全局出發,若只見

【譯文】 樹木不見森林,就容易犯以偏概全

從竹管中看豹,只看見一點花 的錯誤。

斑而已。

亞夫何錯?

周亞夫,西漢時的著名將領、軍事家。帶兵駐扎細柳營時,治軍嚴整,文帝來視察后,連連感慨“亞夫如此治軍,誰還能侵犯他呢?”在“七國之亂”中,周亞夫統帥漢軍,驍勇善戰,三個月就平定了叛軍。文帝去世后,景帝繼續重用周亞夫,周官至丞相。但在關鍵時刻,漢景帝卻因一塊肉,不僅拋棄了周亞夫,而且還將其下了大獄。

有一天,漢景帝宴請周亞夫,在他面前放了一大塊香噴噴的蒸肉,但既沒刀叉,也沒筷子,漢景帝在一旁觀望著。周亞夫一看沒有筷子,便不高興地質問主管筵席的官員“這是何意,肉都擺上桌了,咋沒筷子呢?快拿筷子來。”主管筵席的官員卻站著不動。周亞

夫急了,大聲嚷道“拿筷子來,拿筷子,沒聽見嗎?”主管筵席的官員正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皇上發話了“哈哈哈,丞相,給你這么大一塊肉,還不滿足嗎?還嚷著要筷子。”這話里有話呀。周亞夫一聽,趕緊離席,跪下謝罪。漢景帝不高興地說“算了吧,既然丞相不習慣這種吃法,今天的宴會就散了吧。"

就這樣,漢景帝自認為用一塊香噴噴的蒸肉試出了周亞夫的本性。他覺得周亞夫功高蓋主,不安守本分,對自己尚且如此,怎么能夠好好地輔佐少主呢。他果斷地放棄了周亞夫。其實,縱觀周亞夫一生,他身經百戰,剛正廉明,對朝廷忠心耿耿。想食一塊肉,要雙筷子,又有何錯?

宋·馬和之(傳)《豳風圖--伐問》(局部)

借由砍伐樹木,諷刺成王不了解周公。

遠我翻之子籩豆有跤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

【注釋】 蕩君子的胸懷。

慮心思,念頭。度duó, 【道理】

推測。該句現通作“以小人之心, 世間小人總是用自己的私利念

度君子之腹”。 頭去猜測別人,結果往往是自討沒

【譯文】 趣,自取其辱。

用卑賤小人的心思,去推測坦

梁相疑莊子

惠子(即惠施),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哲學家。惠子和莊子是朋友,二人都博學好辯,常辯論一些“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樣的哲學問題。莊子曠達、飄逸,視榮華富貴如敝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惠子傾心于政治,重奢華,好名利。兩人的境界自有天壤之別。

有一年惠子在梁國為國相,莊子念其舊情,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專程去看望老朋友。莊子當時已是名滿天下,因此,莊子進入梁國的消息不脛而走。惠子身邊的人對惠子說“相國,善者不來,來者不善,這莊子恐怕是來奪取相國寶座的。”惠子一聽,驚恐萬狀,居然

派出大隊人馬四處搜捕莊子,搞得梁國上下雞犬不寧,不過,接連搜查了三天也不見莊子蹤影。

正當惠子焦躁不安之時,莊子卻飄然而至。他面色平靜地對惠子說“老朋友,我只是來給你講個寓言故事而已。南方有鳥名鳳凰,它將從南海出發飛往北海,途中,不是梧桐樹絕不棲息,不是竹實絕不吃啄食,不是甘泉絕不飲用。有一天,一只貓頭鷹找到了一只已經腐爛的死老鼠,此刻,鳳凰剛好飛過,貓頭鷹驚慌失措,抬起頭來,叫了一聲'嚇’。請問老朋友,今天你是想用梁國來'嚇’我嗎?"莊子說完,飄然而去。惠子呆在原地,半天回不過神來。

不限公萬史推

也迎故事

不我入子之中等

我太強許王徐面

元·華祖立《玄門十子圖--莊子》

東床快婿·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

【注釋】 肅;只有一位公子露著肚皮,躺在

矜持莊重。坦腹裸露肚子。 東床上,像是沒聽說過這回事。

【譯文】 【道理】

王家的幾位公子都值得稱道, 要想脫穎而出,有時就得獨辟

聽說我是去選女婿的,都很莊重嚴 蹊徑,別出心裁。

東床快婿

郗鑒與王導同為東晉大臣。郗鑒任太傅時,住在江蘇鎮江,他寫了一封書信與當時的丞相王導,說想在王家尋找一位中意的女婿。王導回信道“承蒙你看得起,你可以到東廂房去隨意挑選。"

郗太傅要派人來挑女婿的消息在王家不脛而走,公子們個個大顯身手有端坐窗前,默誦經書的;有手持詩書,于花園中踱步吟誦的;有飽含筆墨,寫詩作畫的;有調琴撥弦,雅弄絲竹的;有兩人對弈,良久沉思的;……看得郗太傅派去的門生直點頭稱贊。

門生回去后,郗太傅便問“你覺得王家子弟怎么樣呢?"

門生大加贊賞道“王家書香門第,子弟英俊瀟灑、多才多藝,聽說您要選女婿,個個都盡顯才華。不過,有些奇怪的是,別人都在

讀書寫字、彈琴繪畫,偏偏有一位公子袒露著肚皮,很愜意地躺在東床上,壓根兒就視我不存在。”郗太傅一聽,拍案驚喜道“這正是我想要的女婿。”又派人去打探,原來躺在東床上的那位公子,就是赫赫有名的書法家王羲之,郗太傅便毫不猶豫地把女兒嫁給了他。

自此,“東床”便成了“女婿”的代名詞,“東床快婿”就是讓岳父母滿意的女婿。

晉·王羲之《喪亂帖》(局部)

《喪亂帖》書于永和十二年(356),為王羲之晚年佳作。

先墓再離茶毒退

聲罪即暗復未牧

步行收紙成更備知

二謝面未皆通諑良不

鶴立雞群·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注釋】 雞群中那樣出眾。

卓卓卓然而立。 【道理】

【譯文】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卓然而立,就像一只野鶴站在

珠玉在瓦石間

王衍,字夷甫,魏晉名士。出生于名門瑯琊王氏,清明俊秀,風姿文雅。幼年時,曾去拜訪當時的名士山濤。山濤一見這個眉清目秀、談吐不凡的孩子,連連感嘆道“不知是哪位夫人,竟然生出了這樣標致的兒子!”年少時的王衍在京城時,常常去仆射(pú yè,官名)羊祜(nù)那里幫父親陳述公文。羊祜名望高,德行重,很多去拜見他的人都恭謙有禮,謹小慎微。但年事不高的王衍在羊祜面前卻顯得落落大方,不卑不亢,陳述公文時,口齒清晰,言辭曉暢,連羊祜都覺得他是一個奇才。

成年后的王衍,才華橫溢,好談老莊,行為舉止瀟灑風流,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玄學名士。與眾人清談時,他常手持白玉柄的拂塵,談玄說理頭頭是道。無論朝廷高官,還是在野文人,都很仰慕,稱他為

“一世龍門”。他曾參加一次高官與名士的聚會,宴會上,他手執拂塵,清談玄理,滿座皆驚。躲在帷幕后的太傅楊俊之女一眼就愛上了他,太傅托人說媒,王衍不想攀龍附鳳,他裝瘋賣傻才推脫掉這樁婚事。

當時的另一位名士王敦,對王衍的評價很高,說“夷甫處眾中,如珠玉在瓦石間。”

水天艷鯧

清·惲壽平《山水花卉冊之二- 冰天獨艷》

自慚形穢·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注釋】 穢丑陋。 【道理】 有德之人,猶懷珠榅玉,品格

【譯文】 自高。因此,做人做事一定要守住

珍珠美玉在旁邊,自然會覺得 道德底線,否則,面對君子,就會

自己的姿容很丑陋。 愧疚自慚。

洪承疇“反成仇”

洪承疇和史可法同為明末守城將領。洪承疇乃朝廷重臣,深受崇禎皇帝寵愛,他曾自擬一副對聯掛于廳堂,“君恩深似海,臣節重于山”。他鎮守松山時,全城陷落,朝廷上下都以為他戰死松山,皇帝悲痛不已,輟朝六日,特賜祭十六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軍報傳來,洪承疇降清了,京城上下一片嘩然。有文人將其對聯改為“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于山乎?"

史可法鎮守揚州時,一直頑強御敵,后終因寡不敵眾,揚州陷落,史可法被俘。清軍勸降,史可法憤然道“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后慷慨就義。

洪承疇降清后,聽說黃石齋(即黃道周,大學者)先生被俘,拒不降清,便親自前往,想去勸降,哪知黃先生一直緊閉雙目,一言不發。洪承疇只得告辭。臨別,黃先生交給他一個字條。洪承疇出門后打開一看,上書一副對聯“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得報國反成仇。"

元·鄭思肖《墨蘭圖》

鄭思肖于宋亡后作蘭皆不寫土,人問何故。答曰“土為蕃人所奪,汝尚不知耶?”

所南翁

丙午正月十五

曰作此后共

林下風氣·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注釋】 賢”的風度;顧家媳婦胸懷潔凈明

王夫人指謝道韞。散朗瀟 朗,是大家閨秀中的佼佼者。

灑爽朗。顧家婦指張玄(東漢末 【道理】

名士、高官)的妹妹,夫家姓顧。 胸襟坦蕩、氣度不凡,是優秀

清心玉映胸懷潔凈明朗。 女子必備的品質。

【譯文】

王夫人瀟灑奭期,有“竹林七

衛姬諫齊桓公

衛姬,衛國人,嫁與齊桓公,深得寵幸。衛姬受寵,不僅僅是因為她貌若天仙,更多的是因為她冰清玉潔、聰慧賢淑。

齊桓公執政初年,一心想稱霸諸侯。有一次,齊桓公和管仲商討,準備攻打衛國,一切謀劃妥當,只等時機成熟,便大舉進兵。衛姬聽說此事后,甚是著急。衛國,是生她養她的一片熱土啊,這戰事一起,衛國的老百姓豈不是要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機立斷,她必須想辦法阻止這場戰爭。等齊桓公一回到后宮,衛姬便摘下頭飾、耳環、佩鈴,走到堂下跪著哭泣道“臣妾為衛國請罪。”齊桓公一

聽,故作鎮靜地說道“我并沒考慮攻打衛國,你請什么罪呀,快起來吧!”衛姬仍舊長跪不起,回道“妾聽說人君有三色喜形于色,乃鐘鼓酒食之色;寂然沉抑,乃喪禍之色;趾高氣揚,乃攻伐之色。今妾望君舉趾高,色厲音揚,意在衛也,是以請也。"

齊桓公聽罷,心頭一驚,他十分嘆服衛姬的洞察力,便答應了衛姬的請求,不再伐衛。而后,將衛姬立為夫人,并對外宣稱“夫人治內,管仲治外。寡人雖愚,足以立于世矣。”衛姬憑著她的聰慧與機敏,化解了一場血腥戰爭,其功不可沒。

晉·顧愷之《女史箴圖--衛女矯桓》(局部)

齊桓公夫人衛姬靜聽鐘罄之聲,以勸誠齊桓公不要陷入摩靡之音。

一往情深·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注釋】 【譯文】

子野桓伊,小字子野,東晉 桓子野可以說是一傾吐就有深

時的大將軍。一往一傾吐,指痛 厚的情意。

快地宣泄感情。 【道理】

重情重義,為人真誠,方能交到真朋友。

不思量,自難忘

北宋時,在偏遠的蜀地青神縣的中巖書院,聰慧好學的蘇軾深得老師王方的賞識,經常在家贊賞這個小伙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蘇軾就這樣走進了王方的女兒王弗的心里。

中巖書院不遠處有一水潭,潭水清澈透亮,潭中沙石歷歷可數,王方經常帶著學生來此授課講學。一日,他讓學生為此潭命名,其他學生取的名字,不是太雅,就是太俗。最后蘇軾慢慢展出手書的幾個大字--喚魚池,并擊掌幾下,藏在石縫間的魚兒便排著長隊一路游過來,大家都贊嘆不已。王方心頭也為之一驚,因為,他女兒王弗也為此潭取名“喚魚池”。心心相印的兩人于公元1054年喜結連理。

王弗知書,但沒告知蘇軾,只是每日蘇軾誦讀,她就陪伴左右。有一次,蘇軾誦讀經典古籍,一時想不起下句來,正著急時,王弗從旁指點,蘇軾大喜“原來汝知書!"

王弗不僅知書,還識人。蘇軾廣交天下朋友,王弗能在屏后聽其言語,便知可交否。有一個叫章敦的人,在會談中,盡揀些好話說給蘇軾聽,蘇軾正樂呵著呢,王弗卻告誡蘇軾,此人不可深交。果如所言,后來這個章敦,百般加害蘇軾。

就是這樣一位知書達理的賢內助,與蘇軾琴瑟相守才十一載,便拋下蘇軾,獨赴黃泉。深陷悲痛之中的蘇軾將亡妻靈柩運回青神老家,葬于母親墳旁,次年寫下了《亡妻王氏墓志銘》,直言“君得從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鳴呼哀哉!”爾后,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十年來,夜夜如此。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的晚上,王弗再一次走進了蘇軾的夢里。蘇軾披衣下床,來到書桌旁,揮筆而就《江城子·記夢》,一句“不思

量,自難忘, 來

然死知之

千里孤墳,無

勉很則下總第”

處話凄涼”,

道出了人間生死相依的深深不中言 就堅友三常子差思 閉而報私不

情思。 理愛生溪

愛奇立主成

承量任

宋·蘇軾《人來得帖》

卿卿我我·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

【注釋】 呼你呢?

卿古時夫妻或好友之間表示 【道理】

親愛的稱呼。卿卿稱你為卿。 腳御我我所體現的平等、理

【譯文】 解、包容,不僅是夫妻相處之道,

親你愛你,所以才稱你為 也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一種方

卿。我不稱你為卿,誰能這樣稱 式。

“夫妻詩人”

秦嘉和徐淑是東漢時期杰出的“夫妻詩人”,夫婦倆情投意合感情深厚,常有詩歌唱答,為后人演繹了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漢桓帝時,秦嘉為地方官吏,歲末時,需到洛陽上報政績。出發前,秦嘉派車去接妻子徐淑,遺憾的是妻子病居于娘家,身體極弱,不能同往。未能與妻子當面告別,秦嘉很失望,一提筆便寫下三首《贈婦詩》“……遣車迎子還,空往復空返。省書情凄愴,臨食不能飯。獨坐空房中,誰與相勸勉?長夜不能眠,伏枕獨輾轉……”這些相思凝成的詩句,深深打動了病床上的徐淑。在寒冷的冬夜,她披衣起床,深情款款地給丈夫回復道“思君兮感結,夢想兮容輝。君

發兮引邁,去我兮日乖。恨無兮羽翼,高飛兮相追。長吟兮永嘆,淚下兮沾衣。”后來,秦嘉還給妻子寄來明鏡、金釵、素琴等禮物,本想讓妻子好好打發時光,但徐淑在回信中說“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夫君不在,我還有必要裝扮嗎?”兩情相悅,兩心相思,明月可鑒。

后來,秦嘉留在洛陽做官,不料,因病客死他鄉,徐淑悲痛不已。其兄逼她改嫁,她自毀容顏,至死不嫁,后郁郁而終。臨終前,徐淑請求家人將其與夫君合葬。今天,在甘肅通渭縣秦家坪的一座合葬墓里,還安靜地睡著東漢時期著名的“夫妻詩人”--秦嘉和徐淑。

明 ·陸治《梨花白燕圖》

乘興而行,興盡而返。

【注釋】 【道理】

略。 興之所至,讀書、品著、訪

【譯文】 談、郊游,都不失為愉悅身心的雅

桑興而去,興盡而回。 樂之事。

雪夜訪戴

王子猷與戴安道同為東晉名士,王子猷入世為官,戴安道出世隱居,兩人雖志向不同,卻因品行契合、才情相當而成為絕世知己

一個冬夜,大雪紛飛,夜半醒來的王子猷見雪花飛揚,詩興大發,命左右打開所有的門窗,一邊踱步一邊吟誦起左思的《招隱詩》。吟罷突然想起遠在百里之外隱居的戴安道,于是,命左右開船,直奔戴安道隱居之地--剡溪。

雪愈下愈猛,寒氣逼人,王子猷全然不覺,只是催促船夫快快行船。冒著一夜風雪,吟著一路詩詞,終于在第二天黎明時分到了戴安道的家門口。此刻,大雪已停,四處白茫茫一片,好一個寧靜、純潔的清晨。頃刻間,探訪好友的興致一下子得到了滿足,于是,王子猷又命左右調轉船頭,聽著欸乃欸乃的搖櫓聲,返回住處。

后來,關于雪夜訪戴的事有人問王子猷“你原本是要去拜訪戴安道的,冒著那么大的風雪,經過一夜辛勞,才到剡溪,到了戴安道家門口,卻不進去,這是為何?"

王子猷爽朗地答道“不為何,我本來是乘興而去的,天亮時興盡而回,為什么一定要見到戴安道呢?"

清·高岑《山水圖》(局部)

魏武書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整臼」八字·魏武謂脩曰;一解不?

-答曰一解·」魏武曰 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 吾已得"」令脩別記所

知“偹曰” 黃網·色絲也·於字為絶·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整白,

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 絕妙好辭 也·|魏武亦記之“與脩同·乃歎曰 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

里。」

疌吾第

會稽典錄曰「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

,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迎伍

君神·泝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

年十四·號慕思盱'乃投瓜于江存其父尸

曰「父在此·瓜當沈·』旬有七日,瓜偶

沈·遂自投於江而死·縣長度尚悲憐其羲

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鄲子禮為之作碑。 

按曹娥碑在會稽中'而魏武丶楊修未嘗過江也"

楊祖德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

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O文選集注七十九答臨淄侯注引典略云…「

謀深長·常預為答教'故猜而惡焉。

楊脩字德祖·少謙恭有才學·早流奇譽·魏

遂因事誅之。

武為丞相·轉主簿·軍國之事皆預焉·脩思

人的魏武。石路,魏武舜少許,羞頭上題 合 字以示隸·隸莫能解。次至易脩,脩更宜,.。

公教人噉一口也'復何疑?

世説新語⊙

捷悟第十

元帝過江猶好酒,王茂弘與帝有舊·常流涕諫·帝許之·命酌酒-一酣·從是遂斷·

)鄧粲晉紀曰· 上身服儉約,以先時務。性

素好酒·將渡江·王導深以諫,帝乃令左右

進'飲而覆之,自是遂不復飲·克已復禮

,官修其方·而中興之業隆焉。 

【世説新語◎規箴第十

大朝的青談

六朝的沸影 世亂彩壽

陳元方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其母愍之·竊以錦被蒙上·郭林宗弔而見之“謂曰;「卿海

內之才·四方是則“如何當喪·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錦也'食稻也“於汝安乎?】吾不取也!

」奮衣而去·自從賓客絶百所日。

君子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

〇論語曰「宰我問「三年之喪·已久矣

·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夫

潛「·入潮酒卡·造」··

果通出商建電子一日海本」·山品團·宣本斗潛·州梁中業「·福|海川具品一川省店、米惠瀾時向

漢武帝乳母嘗於外犯事·帝欲申憲·乳母求救秉方朔·朔曰一此非唇所爭·爾必望濟者-將去時

但當屢顏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側·因謂曰「汝癡耳!帝豈復憶乳哺時

恩邪?」帝雖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戀·乃然愍之'即敕免罪“

◎漢書曰「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朔別

「朔是楚人·武帝時上書説便宜·拜郎中·

傳曰…「朔·南陽步廣里人·」列仙傳云”

宣帝初·棄官而去'共謂歲星也。」

【世説新語◎規箴第十

大明內青談

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丶子重多説俗事·子敬寒溫而已·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敦

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似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

〇王氏譜曰「操之字子重·羲之第六子·歷

秘書監丶侍中丶尚書丶豫章太守。

時人道阮思曠 骨氣不及右軍·簡秀不如真長·韶潤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濺源,而兼有諸人之美

〇中興書曰「裕以人不須廣學·正應以禮讓

為先丶故終日頹然·無所修綜·而物自宗之

王戎七歲·書與路小兒說·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易·人尚之,答曰· 肉

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名士傳曰”「戎由是幼有神理之稱也“.

【世説新語◎雅量第六】

陳大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

一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

曰…一君與家君期日中·曰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駡父·則是無禮·|友人慙“下車引之·元方入明

【世説新語◎方正第五


2022-12-08 18:56:11

[新一篇] 第十一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醫生

[舊一篇] 《漢語春秋 中國古典人文意象隨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