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三章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明清更迭的社會大動蕩,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而達于極點。是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農民軍攻占北京,明崇禎帝朱由檢縊死煤山,朱明王朝覆亡。四月中,此一消息傳到江南,人心震恐,一片混亂。五月,清軍入踞北京,江山易幟,正朔頓改當此國家、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顧炎武高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旗幟,毅然走出書齋,投身時代洪流。

一、弘光授官

清朝人主中原,追殲李自成農民軍乃是當務之急,江南半壁,鞭長莫及,于是南明政權應運而起。明制,設南北二京。朱元璋立國,建都南京。成祖以燕王得國,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為遵祖制,亦視南京為留都,文武職官,一如北京有明一代,遂成定制。明亡,南京眾文武大臣得悉噩耗,幾經角逐而擁立福王朱由崧監國,改明年為弘光元年,以號召天下。是為南明弘光政權。

明亡消息傳至江南,顧炎武當時正在蘇州。驚悉國變,他匆匆趕回昆山千墩故里,將嗣母王氏并率家人遷居常熟唐市。此時的顧炎武,正深陷家難困擾之中,離鄉至蘇州及迎母遷家唐市當皆與家難有關。,44,

曠世大佛--顧天武-

地悲哀,家人相對,含酸飲泣,叫天而蒼蒼不聞,呼父而冥冥莫曉者乎?”①顧炎武的這封信,字字句句皆痛心疾首,實為研究他生平行事的一段重要文字,不可忽視。

崇禎十七年五月,弘光政權建立,經昆山知縣楊永言舉薦。授顧炎武為兵部司務。對于福王繼統,顧炎武為之振奮,他置一己家難于不顧,深寄復明希望于弘光政權。心潮起伏,見諸筆端,寫下了《大行哀詩》、《感事》等激情洋溢的詩篇。詩中,顧炎武比福王為重建夏朝的少康和復興漢室的光武帝,激勵南京文武揮師北進,匡復故國。所撰《感事》第二首,最可反映此種心情,詩云:“縞素稱先帝,春秋大復仇。告天傳玉冊,哭廟見諸侯。詔令屯雷動,恩波解澤流。須知六軍出,一掃定神州。”?然而福王朱由崧既非中興英主,南京文武亦乏少康大材,軍閥割據,號令不一,已然暴露夭亡兇兆。因之顧炎武在詩中亦留下了深深的憂慮,他寫道:“自昔南朝地,常稱北府雄。六軍多壘日。萬國鼓中。聽律音非吉,焚旗火乍紅。恐聞劉展亂,父老泣江東。”③

盡管如此,且千墩故居慘遭焚劫,被迫再遷常熟語濂涇,顧炎武在安排好家人之后,依然積極準備前往南京赴任。

二、乙酉四論

順治元年(1645年)春,為準備應弘光政權之召,出任兵部司務,顧炎武撰成著名的“乙酉四論”,即《軍制論》、《形勢

① 顧炎武;《蔣山傭殘稿》卷1,《答再從兄書》,② 顧炎武:《亭林詩集》卷1,《感事》第二首。都 同上書,《感事》第七首。·46,

曠世火儒--顧炎武-

亡,又通曉山川地理形勢,因此他以史為鑒,通過總結吳、東晉、宋、齊、梁、陳、南唐、南宋等八個建都南方朝代的興亡,

指出:“嘗歷考八代興亡之故,中天下而論之,竊以為荊襄者天下之吭,蜀者,天下之領,而兩淮、山東,其背也。”炎武認為:“夫取天下者,必居天下之上游而后可以制人。英雄無用武之地,則事不集。且人知高皇帝之都金陵,而不知高皇帝之所以取天下。當江東未定,先以大兵克襄漢,平淮安,降徐、宿,而后北略中原。此用兵先得地勢也。”既然如此,所以顧炎武向弘光政權建言,主張北守徐、泗,西控荊、襄,接通巴、蜀,“聯天下之半以為一。”他認為果能如此部署,“則雖有苻秦百萬之師,完顏三十二軍之眾,不能窺我地。而蓄威固銳,以伺敵人之暇,則功可成也。"①

農為國本,歷代皆然。弘光政權建于大亂之中,用兵固為大事,但如無固本之計,忽視農耕,亦非治國之道。顧炎武的《田功論》開宗明義即指出:“天下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國亦然。”炎武認為,農耕尤為國家根本,他說:“事有策之甚迂,為之甚難,而卒可以并天下之國,臣天下之人者,莫耕若。顧炎武在此文中,大段征引宋人魏了翁關于務農積谷、屯墾實邊的論述。他以之為據而論弘光時局,指出召民屯墾,“此正今日之急務”。對于此一固本之計的具體實施,顧炎武在論證其可行性之后,認為斷不可急功近利,建議:"請捐數十萬金錢,予勸農之官,毋問其出人,而三年之后,以邊粟之盈虛貴賤為殿最。炎武指出,唯有如此,始可達到“物力豐,兵丁足,城圉堅”的目的,于是“天子收不言利之利,而天下之大富積此矣”。

①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 6,《形勢論》②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 6,《田功論》"48,

的幫虹.

---第三章 天下興亡 四天有責

《錢法論》是“乙酉四論”中的最后一篇文字。這篇文章與《田功論》相輔而行,亦專在探討弘光政權所面臨的經濟問題通過總結歷代錢法變遷,尤其是有明一代錢法利弊得失,顧炎武認為,明代錢法固然稱善,但錢幣的流通則最為混亂,癥結在于國家權力旁落,行錢不暢。因而迄于晚明,釀成“物日重,錢日輕、盜鑄云起”的嚴重局面。顧炎武歷考古制,認為“錢自上下,自下上,流而不窮者,錢之為道也。”他指出,兩漢迄于唐宋,口賦之人以錢,鹽鐵之人以錢,關市之人以錢,榷酤之入以錢,罰鍰之入以錢,契稅之入以錢。由于國家權尊,行錢有序,所以才能“斂天下之錢而上之,賚予祿給,慮無不用”。而明代不然,晚明為最,“錢則下而不上”,偽錢日售,制錢日壅,結果一片混亂。針對此一積弊,顧炎武主張:“請略仿前代之制,凡州縣之存留支放,一切以錢代之。”①

顧炎武有此治國方略,滿以為成竹在胸,可以為弘光政權效力。于是同年春,他一度離常熟語濂涇至鎮江以觀察時局。在鎮江,熙來攘往的軍隊調動映人炎武眼簾,似呈一派中興氣象。他為此一局面所鼓舞,寫下《京口即事》詩二首,寄寓北伐復國的憧憬。第一首云:“白羽出揚州,黃旗下石頭。六雙歸雁落,千里射蛟浮。河上三軍合,神京一戰收。祖生多意氣,擊楫正中流。”第二首云:“大將臨江日,中原望捷時。兩河通詔旨,三輔急王師。轉戰收銅馬,還兵飲月支。從軍無限樂,早賦仲宣詩。”② 五月初一,正值炎武嗣母六十壽辰,親朋故舊歸莊、吳其沆、顧蘭服、徐履忱等四人專程來鄉居道賀,煮酒劇談,通宵達旦。同諸友作別,炎武遂出應弘光政權之召。

①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 6,《錢法論》。② 顧炎武:《亭林詩集》卷1,《京口即事》

·49·

廣世大情- 顧美式

從兄子清晏,以武進士為寶山守備,亦從公死于黃浦。①再次關于自順治二年六月至閏六月間顧炎武的行止,他所撰《常熟陳君墓志銘》有明確記錄。據云:“崇禎十七年,余在吳門,聞京師之報,人心兇懼。余乃奉母避之常熟之語濂涇,依水為固,與陳君鼎和隔垣而居。陳君視余年長以倍,于縣中耆舊名德,以及田賦水利,一切民生利病無不通曉。乃未一歲而戎馬馳突,吳中諸縣并起義兵自守,與之抗衡。而余以母在,獨屏居水鄉不出自六月至于閏月,無夜不與君露坐水邊樹下,仰視月食,遙聞火炮。"

綜上所述,可見顧炎武順治二年五月的蘇州從軍,當系追隊楊文聰所部,而非其后的吳志葵、黃蜚、魯之玙部。

四、昆山之難

順治二年五月末,蘇州兵敗,六月初,顧炎武返回常熟語濂涇,之后數月,皆在鄉間伴嗣母而居。就在此數月間,蘇南各地,義旗高舉,同清軍展開了壯烈的抗爭。

江南告捷,清廷前敵將帥向各地派遣接管官員。六月蘇州既降,清廷旋即任命原昆山縣丞閻茂才為知縣,嚴令全城人民限期剃發。閏六月十三日,不堪民族屈辱,昆山貢生朱集璜等揭竿而起,殺閻茂才。十五日,與貢生陳大任等共議,推原明狼山總兵王佐才為主帥,嬰城固守。原明昆山知縣楊永言、參將陳宏勛等,亦募兵入城,共襄戰守。與之同時,魯王朱以海監國紹興成為一時南明軍民抗擊清軍的一面旗幟。而相繼以起的蘇南義

① 顧炎武:《亭林佚文輯補·都督吳公死事略》② 顧炎武;《亭林余集·常熟陳君墓志銘》。'52,

廣世天騰--顧美武-

所聞。《常熟陳君墓志銘》所云“自六月至于閏月,無夜不與看露坐水邊樹下,仰視月食,遙聞火炮",應屬實錄,可信不誣不惟昆山戰守,而且一時蘇南義軍動向,亦為顧炎武密切關注他此期間所寫《千里》一詩,有云:"千里吳封大,三州震澤通戈矛連海外,文檄動江東。王子新開邸,將軍舊總戎。登壇多慷慨,誰復似臧洪!”①短短四十字,亦詩亦史,仿佛可以聽見響徹云霄的正氣歌聲。

七月六日,昆山城破,清軍濫殺無辜,肆意擄掠,一城百姓,死傷慘重。吳其沆殉難城中,“莫知尸處”②。歸莊則先期柔間逃出,幸免于難。而顧炎武的三弟纘、四弟繩皆慘死屠刀,生母何氏被清兵砍斷一臂,致成終身殘廢。七月十二日,歸莊潛回昆山。據他所見,此時的城中,依然“橫尸載道”③。昆山不過五萬戶的蕞爾小城,而死難之眾并不下于同時的江陰、嘉定據顧炎武事后所記,已達四萬之眾。

七月十四日,常熟失陷。炎武嗣母王氏聞訊,毅然絕食,至月末三十日逝世。迄于八月松江義軍兵敗,蘇南各地均為清軍所有。

昆山城破,生母大難致殘;常熟失陷,嗣母絕食而逝。身歷國破家亡的慘痛,當年九月,顧炎武返回昆山,探望幸存的友人吳其沆之母。面對殘垣斷壁,生靈涂炭,顧炎武寫下《秋山》詩二首。該詩第一首寫道:“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山殷。昨日戰江口,今日戰山邊。已聞右甄潰,復見左拒殘。旌旗埋地中,梯沖

① 頸炎武:《停林詩集》卷 1,《千里》。

②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 5,《吳同初行狀》。

③ 歸莊:《歸莊集》卷1,《遺人人城權痤三嫂遙哭三章》。@ 同上書卷 1,《您昆山》

⑤ 顧炎武:《亭林文集》卷 5,《吳同初行狀》

’54,

-第三章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舞城端。一朝長平敗,伏尸遍岡巒。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吳口擁橐馳,鳴笳入燕關。昔時鄢郢人,猶在城南間。”第二首則云:“秋山復秋水,秋花紅未已。烈風吹山岡,磷火來城市。天狗下巫門,白虹屬軍壘。可憐壯哉縣,一旦生荊杞。歸元賢大夫,斷腹良家子。楚人固焚麇,庶幾歆舊祀。句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嘆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抗清戰事之悲壯,軍民死傷之慘重,江南橫遭擄掠之痛心,為天下興亡而獻身的志趣,如泣如訴,--盡在字里行間。

五、隆武遺臣

順治二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元隆武,繼紹興魯王政權之后,成為南明軍民抗清復國的又一面旗幟。消息傳至江南,顧炎武為之一振,他在《聞詔》一詩中寫道:“聞道今天子,中興自福州。二京皆望幸,四海愿同仇。滅虜須名將,尊王仗列侯。殊方傳尺一,不覺淚頻流。”①翌年春,隆武帝遣使北上,授顧炎武兵部職方司主事一職。炎武欣然受命,成《延平使至》詩一首,詩中有云:“春風一夕動三山,使者持旌出漢關。萬里干戈傳御札,十行書字識天顏。身留絕塞援枹伍,夢在行朝執戟班。一聽綸言同感激,收京遙待翠華還。”② 從此,他以隆武遺臣自居,輾轉于三吳鄉邑,太湖沿岸,直至松江沿海,同吳旸、楊廷樞、陳子龍、顧咸正等人暗中往還,秘密從事反清斗爭。

吳旸,字日生,吳江人。明崇禎間進士。弘光立國,經史可

① 顧炎武:《亭林詩集》(抄本)卷 1,《聞詔》。

② 顧炎武:《亭林詩集》(抄本)卷 1,《延平使至》。

·55,

曠世大儒--顧炎武--

吳勝兆之獄,對江南抗清斗爭是一個沉重打擊。從此,浙西大規模的抗清起義,遂告結束。面對舊日抗清營壘中友人的紛紛死難,顧炎武雖痛裂肺腑,但興復故國之想依然長存胸中。在此時所寫《精衛》一詩中,炎武以銜木填海的精衛自況而道出胸臆:“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心,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①

① 顧炎武:《亭林詩集》卷 1,《精衛》。58.


2022-12-08 19:02:04

[新一篇] 第二章 晚明實學思潮的熏陶

[舊一篇] 第四章 歧路彷徨 流轉四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