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散步 宗白華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宗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學散步》則幾乎匯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不著作。初版于1981年,此次重版,除新增若干照片、校正部分錯字外,基本保持原貌。對于這樣一位源生于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魂的大師以及他散步時低低的腳步聲,在日益強大的現代化的機器轟鳴聲中,也許再也難以再現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現代人所要關注的一個世界性問題嗎?而《美學散步》正好能給我們以這方面的啟迪。

宗白華(1897-1986),江蘇常熟人。1918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語言科。 1920-1925年留學德國,先后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柏 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學教授。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中華全國美學學會顧問。

美學散步

小言

詩(文學)和畫的分界

美從何處尋?

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

一 空靈

二 充實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

一 引言-中國美學史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二 先秦工藝美術和古代哲學文學中所表現的美學思想

三 中國古代的繪畫美學思想

四 中國古代的音樂美學思想

五 中國園林建筑藝術所表現的美學思想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引言

學習中國美術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晉六朝這一中國美學思想大轉折的關鍵。但是中國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到漢代,這一漫長的時間內,的確存在過豐富的美學思想,這些美學思想有著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點。在學習中國美學史時,要特別注意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的成果。從魏晉六朝起,中國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面,認為“初發芙蓉”比之于“錯采鏤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詩、書、畫開始成為活潑潑的生活的表現,獨立的自我表現。一個藝術品,沒有欣賞者的想象力的活躍,是死的,沒有生命的。清代畫家方士庶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畫家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在筆墨有無間。”中國雕刻也像畫,不重視立體型,而注意在流動的線條。由于把形體化成為飛動的線條,著重于線條的流動,因此使得中國的繪畫帶有舞蹈的意味。有的線條不一定是客觀實在所有的線條,而是畫家的構思、畫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種有節奏的聯系。中國的筆有極大的表現力,因此筆墨兩字,不但代表繪畫和書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種藝術境界。中國的建筑、園林、雕塑中都潛伏著音樂感——即所謂“韻”。西方有的美學家說:一切的藝術都趨向于音樂。這話是有部分真理的。畫家的眼睛不是從固定角度集中于一個透視的焦點,而是流動著飄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內部節奏,把全部景界組織成一幅氣韻生動的藝術畫面。引自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

美對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觀的對象和存在。你如果要進一步認識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結構、形象、組成的各部分,得出“諧和”的規律、“節奏”的規律、表現的內容、豐富的啟示,而不必顧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動。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緒波動,思維起伏,你就會像一面鏡子,照見了一個世界,豐富了自己,也豐富了文化。一句話,就是你的心要具體地表現在形象里,那時旁人會看見你的心靈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實地具體地發現你的心里的美。我們要把整個情緒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動了方向,才能面對美的形象,把美如實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來,再把它放射出去,憑借物質創造形象給表達出來,才成為藝術。中國古代曾有人把這個過程喚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形式中每一個點、線、色、形、音、蘊,都表現著內容的意義、情感、價值。所以詩人艾略特說:“一個造出新節奏的人,就是一個拓展了我們的感情并使它更為高明的人。”又說:“創造一種形式并不是僅僅發明一種格式,一種韻律或節奏,而且也是這種韻律或節奏的整個合式的內容的發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并不僅是如此這般的一種格式或圖形,而是一種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而具有著理想的形式的詩是“如此這般的詩,以致我們看不見所謂詩,而但注意著詩所指示的東西”引自 美從何處尋


2023-06-16 16:31:00

[新一篇] 營銷革命 (美)阿爾·里斯(Al Ries) / (美)杰克·特勞特(Jack Trout)

[舊一篇] 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