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殘兵外逃后建國家,如今富得流油說一口漢語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不知道大家如今對于明朝都是怎樣的印象呢?反正在我的印象中,我對明朝的記憶來自于一位溫柔的語文老師。那是一位非常優雅且時髦的女士,初中時候大部分老師都忙忙碌碌于讓我們做卷子,做習題。就算是下課也不能空閑,老師總是提前上課,明明是課間十分鐘,卻往往被壓縮為五分鐘。

  可這位語文老師卻不同,她有時候很明媚,有時候卻很憂郁,在我們還死記硬背與初中歷史死磕的時候,她卻用不急不徐的語調為我們誦讀著《明朝那些事兒》,帶我們走進了明朝的故事。

  明朝的歷史

  明朝主要是指1368年~1644年這段時間,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中間起起伏伏,爭斗無數,總共歷經276年。說起來朝代的更迭中,令人震撼的事情一定不會少,然而明朝的出圈,很大程度卻是憑借明朝皇帝才一躍成為歷史“新鮮事兒”。

  明朝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其實童年十分悲慘,當時天災人禍,連綿不斷,尚且年輕的朱元璋先后失去了父母兄長,而他自身卻連為親人送葬的錢財都沒有,后來還是在他人的幫助下才完成了逝去家人的安置。

  本來就家里清貧,失去了親人,更是無所依靠,怎么辦呢?朱元璋索性選擇了去做和尚,但是那種年頭,和尚居然都過不下去,朱元璋只能化緣為生。后來機緣巧合之下,寺廟被毀,朱元璋才下定決心投入了義軍,而這,正是他一路輝煌的開始。

  只能說有時候運氣這東西確實是很玄妙,在此之前,朱元璋可能從未想過自己的一生會這樣度過。一個普普通通,只求吃口飽飯的人怎么突然就從零到有,從小到大,然后一步步滾雪球般發展自己的勢力,創立自己的朝代呢?

  但縱然再不敢相信,朱元璋還是創造了“洪武之治”的燦爛,且他出身卑微,比那些名家大族更懂得農民的辛苦和不易,減免賦稅,獎勵農桑,都為那些窮苦的勞動人民種下了希望的種子。人人都說朱元璋相貌丑陋,但一個人的功績到達某種程度,外表的缺憾便不再成為弱點。

  只可惜,朱元璋從窮苦而來,憑借自身的努力,打出一個又一個奇跡,所以這也造就了他晚年不相信別人,凡事親力親為的性格特點。一個人再厲害,但到底不是三頭六臂,因此對于事情的處理很多時候還是鞭長莫及。

  或許我們細數朱元璋的一生,會不由自主的為他感到可惜,一個對家鄉有著眷戀的人,最后卻空留遺憾,成為了名垂青史的皇帝,卻也總是單薄孤獨。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上位者的宿命。因為當我們靜下心來再看看接下來的幾位皇帝,幾段時期,可能就會發現,現實會是更加的雞飛狗跳,畢竟當皇帝嘛,哪有不瘋的。

  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實根據資料記載,他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他平時仁禮的態度和對待藩王的態度卻造成了巨大的對比,對于藩王的勢力憂慮過重,時時刻刻想著削藩卻又沒仔細綢繆,最終葬送了自己。照我們如今看來,他大概是有點“被害恐懼癥”的。

  至于朱棣,則是閘刀在前,不得不反。俗話說唇亡齒寒,當其他藩王接連被削的時候就大概能意識到自己的好日子也差不多快到頭了,還不如拼一把,好歹還有一半的轉機。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他成了為數不多勝利的藩王,還是一個當上皇帝后繼續打打殺殺擴充版圖的厲害人物。

  除了他們幾個,甚至還有胖死的,把斗蟋蟀發展成事業的,為色捐軀的,以及拉肚子體力不支的。怎么說呢,對于皇帝而言,我個人感覺也是相當炸裂了。

  不過說起來明朝皇帝的人數,仔細想了想,還是有點巧合在身上的,一共就16位皇帝,而朱元璋的原名呢又恰好叫朱重八,這要沒點主角光環我都不相信。

哈哈,言歸正傳,有喜歡研究歷史的人可能會對明朝有更高的評價,覺得明朝無論是制度還是國力都有極大部分可以為人稱道。在明朝時期,國土面積十分廣闊,鼎盛時甚至能達到997萬平方公里。但也有人認為后期的明朝皇帝太過拉垮,直接把鼎盛時期攢滿的國庫虧空,留給末代一堆爛攤子。

  要說這兩種說法呢,我個人認為都有一定的道理。一個完整的人永遠是多面的,我們也不能僅僅從片面的了解就給一個人甚至是一個朝代下定義。只是在我們所有人眼中都毋庸置疑的是,曾經被朱元璋庇護的嚴嚴實實的朱氏子孫們,在明朝滅亡后的下場絕不會太好。

  因為若他們同一陣營,一般貧苦,那待一方發達之后還有可能去救濟另一方的可憐與無助,但是一直以來受著優厚待遇卻無所作為的皇族們,一旦失勢,迎接的會是能將人淹沒的沸騰的嫉妒。

  幸而,明朝雖亡,無數人雖被殘忍殺害,但是到底還有幸存者或隱居或改名,甚至還有避及海外的。而在這些人中,有三百殘兵即使是倉皇出逃但也還是幸運的有了一番作為,前往納土納群島并建立起了國家。

  關于納土納群島

  納土納群島從前曾被鄭和叫做“石塘嶼”,還被叫過“安不納”,意為在這里生活安定,無需繳納賦稅,像極了«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它最開始在漢朝就被發現,東漢的«異物志»便有關于它的記載。在鄭和下西洋時,它作為重要的中轉站,島嶼之上還聚集了許多華人。

  納土納群島在島嶼里面面積算是比較大的,包括了許多的小島嶼,共能達到2110平方公里。據«異物志»等書中的描述,此地有漲水的現象,水域比較淺,其中還有幾個比較高,比較大的島嶼。

  我們最開始對這個島嶼的了解十分模糊,后來隨著各方的不斷發展,才對這個島嶼有了更多的認識,越來越多的人曾經赴往島上,也就更能體會到它的珍貴之處。

  它的環境十分適宜,有著充足的雨水,所以鄭和下西洋時常常將它作為驛站,作為暫時休息的場所。許多的將士在這里安營扎寨,后來還派人一直駐守在這里。

  只是這片遠離大陸的島嶼其實也不是完全的太平,在明朝時期,皇帝雖對其進行直接管轄,但到底距離太遠,而且對于大片的土地來說,為一片島嶼留下的勢力也實在太小了一點兒,于是后來的荷蘭人入駐了這片島嶼,原本不用繳納賦稅的島嶼從此受到了瘋狂的掠奪和壓迫。

  在此之后,由于戰斗的爆發,這片島又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一些漢人不堪忍受,回到了自己的家園。

  這還不算完,之后荷蘭卷土重來,又想霸回管理權,但是這個時候,這么一大塊寶貝已經引起了印尼的注意,于是荷蘭人被趕跑,這里大部分徹底成為了印尼的領地,并且隨著印尼對于漢文化的不斷驅逐,這里原本濃郁的華人色彩也在漸漸褪色,直到變成了如今的樣子。

  我們知道,對于島來說,大部分都是環境優美,且還具有一定特殊資源,納吐納群島便是如此。群島內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而石油十分寶貴,每一次涉及到石油問題,總是能引起許許多多的爭論,所以各方也都虎視眈眈,對于上面的能源問題存在著許多爭論。

  除此之外,納土納群島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明朝時之所以能夠作為中轉站,就是因為他往返容易,還能保護自己的領土的安全,而這片島嶼若是被不懷好意的勢力得到,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值得煩心的一件事。

  島民現狀

  明朝的覆滅,清朝的到來對于一些人來說其實是非常沉重的打擊,有許多人都無法接受,那逃往納土納群島的300殘兵就是例子。

  他們在海上漂泊流浪許久終于找到了自己最終的目的地。這片島嶼上沒有復雜勢力,而且還有宜居的環境,給了眾人一個修養生息幸福生活的機會。

  而帶領眾人的則是張杰緒,看著一望無際的遼闊的島,他和眾人一起拓荒開墾,把原本有些荒蕪的島變成富饒的小島。只可惜好景不長,他活著的時候眾人和和睦睦,他去世以后,島中卻出現了內部紛爭,于是荷蘭趁火打劫,島民們再次變得慘兮兮,清政府也不重視此事。可以說非常的得不償失。

  而從此呢,這片島也像打開了什么奇特的開關一樣,幾次三番被爭來奪去,不過在那里生活的華人們倒是沒有被徹底淹沒,依然有他們的身影,并且能夠說一口流利的中文。

  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島上的華人數量還是很多的,并且很希望回到祖國的懷抱,只是當時情況復雜,中國各方面的條件都還不是十分的優異,所以這件事情就被擱置了。然然后一直到現在,華人卻已經成為極小的一部分,不由得讓人十分惋惜。

  還有就是,我們對于納土納群島的印象本該更深刻一點兒,因為有石油開采的地方肯定都不會太窮,但是實際上,納土納群島并不常被人提及,因為它自身的發展其實并沒有跟上,這主要還是因為開發的資源并不在島上就地利用,而是輸去了其他地方,所以納土納如今真的富得流“油”,這個油卻是實實在在的石油,實在讓人大吃一驚。


2023-11-10 16:43:45

[新一篇] 如何評價臨沂名相諸葛亮的繼承者蔣琬,費祎和姜維?

[舊一篇] 明朝滅亡時,畫面到底有多慘烈?筆者:尸山血海,景況慘不忍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