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東西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中醫學就是這樣一種奇怪的東西。成系統的中醫學——《黃帝內經》大約出現于春秋戰國之際,春秋以前找不到任何中醫學來歷的線索,東漢以后又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對它進行增補,在短短的200年左右的時間內,它一下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一經達到,后人就再也無法超越。這在邏輯上是無法成立的,因為一種醫學想達到一定的程度,非經過漫長的時間醞釀不可,它就像是一壇好酒,時間越長越醇厚。而一種東西歷史越長,留下的遺跡也就會越多。

  中醫沒有關于起源的任何證據,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假如我們相信中醫就是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產生的“經驗醫學”,那么,從邏輯上講,隨著經驗的進一步積累,我們可以發揚、修改、補充中醫的這套理論,使之更完美、更科學,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人類社會的一切知識都是這樣來的。比如說,最早的天文學是建立在長期觀測基礎上的,但隨著人類的不斷觀測,天文學的知識在不斷豐富,從天圓地方發展到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地球從一塊平板變成了一個球形,恒星從熾熱的星球發展到了冰冷的黑洞……天文學在不斷地積累,不斷地豐富當中。

  然而,令我們不解的是,自從《黃帝內經》形成以后,事實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動搖這套理論框架,歷史上無數的名醫,不論他有多么聰明,多么努力,當他臨死的時候會發現:其實他僅僅對《內經》的某些條文多了一些心得,根本無法走出《內經》劃定的圈子,更別說發展它了。當前的研究大多數借助于現代科學的手段,但我們依然處于證明《內經》經文的程度,比如,關于經絡學,國家兩個五年計劃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結果只得到一個結論:經絡是存在的,《內經》的記載是正確的。至于經絡是什么,我們還是兩眼一摸黑。

  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難道說是因為我們目前的經驗積累不夠?可事實不是這樣的。中國目前的人口,是《內經》成書時的幾百倍,人多病就多,即使10個人中有1個去看中醫,那么每年中醫就診的人數也遠遠多于古代不知多少倍。因此,僅從就診人數、病例上,目前一年積累的經驗可能比古代10年都多。再者,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曾大力發展傳統醫學,中醫學院、中醫研究所、中醫藥企業、中醫各類門診、以及民間從醫者,這數量加起來是驚人的,古代社會無論如何是無法比擬的。

    大家在研究中醫學時,也有這樣的感受。中醫理論體系相當完整、內容極其深邃,經絡學、運氣學、藏象學、陰陽五行學、精氣神……讓人感覺到面對的就是一座大山。可一接觸到中藥和中醫治療方法,又感覺到出奇的簡單,就好像是看完大山又面對山下的一棵小樹一樣。這種反差真是驚人!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見哪位學者就此提出自己的解釋,由此可見,關于中醫起源的研究是多么疏略。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所處,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魄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

 


熱兒的BLOG 2014-07-06 14:28:35

[新一篇] 意拳氣功譚

[舊一篇] 漢服運動--我們的觀點和倡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