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Ⅲ 立憲篇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Ⅲ 立憲篇

十月二十七(十二月十七日),黃興力辭大元帥,各省代表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副之,駐寧代行大元帥職權。

克強調和寧漢,其心甚苦。然實質問題不在黃、黎名分沖克,而在寧漢軍政兩體系難分伯仲,此事實已定于前朝,猶列車出站入軌,斷難調頭。擁袁舉孫,皆有彌縫之心,而終不濟事。終民國之世,寧漢隱為敵國,雖昔日之信友,分據二地必成敵手。直至李、白中南潰滅,蔣氏亡寧就臺,余燼稍息。

十月二十七午后二時,南北代表于上海南京路市政廳首次會面。

南方代表團:首席代表伍廷芳,參贊溫宗堯、王寵惠、汪兆銘、鈕永建。北方代表團:首席代表唐紹儀,參贊歐賡祥、許鼎霖、趙椿年、馮懿同。鄂軍代表王正廷列席伍唐對座而無發言權。

伍代表建議二十九日兩軍停火,各軍皆不調動。唐代表同意電致內閣請示,亦請伍代表電致各督。且云黃興通電請袁出任總統,袁復以大統領非黃不可,可見和議本非反對共和宗旨,僅為先求和平。首次會談結束。

十一月初二(十二月二十一日),孫文抵港。

粵督胡漢民迎孫,建議留粵練兵,以滿廷必亡,袁軍可畏,無子弟兵必受制于人。孫以急需革命政府以資號召,決意北上,胡亦隨行,委粵政于陳炯明。

十一月初六(十二月二十五日),孫文、胡漢民抵滬。

此刻隨孫北行者尚有馬君武、張繼吳、敬恒,黃興、陳其美、汪兆銘迎孫于吳淞,民黨基本班底集于滬上。

十一月初七(十二月二十六日),民黨召集最高干部會議。

出席代表:宋教仁、黃興、胡漢民、汪兆銘、陳其美、居正、馬君武、張靜江、田桐、張繼等。一致同意提名孫文為臨時大總統候選人,討論政體,多數支持宋教仁責任內閣制大綱。孫文以革鼎非常之變,當集權于總統,抗議而后勉從。多數支持宋教仁為內閣總理侯選人,漁父固辭,力薦克強,卒定議。

十一月初八(十二月二十七日),黃興、宋教仁專車赴寧,駐丁家花園,當夜赴咨議局,提交民黨提案于各省代表大會,多數代表以臨時政府組織法已成,毋庸議,否決民黨提案。

十一月初十(十二月二十九日),各省代表會議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會。

選舉人團:奉天吳景濂,直隸谷鐘秀,河南李鑻,山東謝鴻濤,山西景耀月、李素、劉懋賞,陜西張蔚森、馬步云,江蘇袁希洛、陳陶遺,安徽許冠堯、王竹懷、趙斌,江西林子超、趙士北、王有蘭、愈應麓、湯漪,浙江湯爾何、黃群、陳時夏、陳毅、屈映光,福建潘祖彝,廣東王寵惠、惠憲甫,廣西馬君武、張勤士,湖南譚人鳳、鄒代蕃、廖名縉,湖北馬伯援、王正廷、楊士杰、胡瑛、居正,四川蕭湘、周代本,云南張一鵬、呂志伊、段宇清。

選舉湯爾和為議長,王寵惠為副議長,袁希洛為書計。各省代表團大小不一,每省皆投一票。開票結果,孫文十六票,黃興一票,湯議長宣布孫文當選臨時大總統。兩議長入滬恭迎孫大總統赴寧就職。各省代表會議自我任命為臨時參議院。

孫文當選,端賴三者:民黨鐵票;要挾袁氏,堅其反正之心,毋以南國無人,非君不可,猶疑待沽;(誤判)孫文海外籌款能力。由此,孫政府必然短命。他事猶可,慰亭非不可代,唯款不可敷衍。諸軍(即令純血統民黨諸將)終當擁戴籌餉有方者,無論其為借款(袁世凱、段祺瑞)勒索(李烈鈞、何海鳴)鴉片(何豐林、唐繼堯)搶劫(張敬堯、孫殿英)割地乞外援(民黨【、毛黨】)。

十一月十二日(十二月三十一日),臨時參議院通過黃興建議,改行陽歷中華民國記元,明日為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

中華民國元年一月一日,臨時大總統孫文自滬抵寧,下午十時宣誓就職。

同日(一月一日),北軍諸將(馮國璋、張勛、曹錕、姜桂題、張懷芝、王占元、陳光遠、李純、王懷慶、張作霖皆在其中)通電反對共和,要求親貴捐獻海外存款犒軍。

此即灤州立憲通電之反動,北洋主要演員集體登臺,電報戰漸成慣例,民袁兩黨皆不免教猱升木之罪。望親貴犒軍,早見于崇禎一朝【,歷史證明非闖王不能行,今亦如是,可知貪官不畏紅旗落地,海瑞之流有最大機會淪為索俸災官,古今同慨】。

同日(一月一日),唐總代表電告袁總理:談判已入僵局,若非同意國會開于滬上,蒙藏席位減至二席,勢必決裂,乞另簡賢能。

北方提案原擬授蒙藏六席,鑒于蒙藏事實獨立,此六席必然由政府指定(后曹潤田即任蒙疆議員)。

同日(一月一日),袁總理告英使朱爾典,軍人干政,使節請辭,我力已竭,明日唯知奉還大命耳。

英人爭商利,所畏者列強瓜分或內戰分裂,力主強力政府一統南北(同期支持墨西哥迪亞斯亦以此),略似今之“新權威主義經濟掛帥”。于英,袁系唯一能維持中國領土完整(即英美貿易繁榮)之領袖;于華,袁系唯一能爭取列強承認民國且取得貸款養兵之領袖。民初政局及袁氏外交路線皆定于此,英袁聯盟拒日保土(以民黨為反華分裂分子),日民聯盟割地倒袁【(參見孫日滿洲密約,楊天石《從帝制走向共和》)】,內亂外患糾結聯鎖。

同日(一月一日),日軍七百人入漢口,以護僑為詞。

一月二日,袁總理電準唐代表辭職,否認伍唐草約。要求延長停火十五日,許北軍撤出漢陽漢口。以國體尚待公決,謝絕大總統推戴。孫文復電,重申相讓推戴之意。

同日(一月二日),豫咨議局通電贊助共和,和議若決,豫民即絕于朝廷。

同日(一月二日),灤州立憲軍宣告獨立,王金銘任都督,施從云任總司令,馮玉祥任參謀長。

北國瓦解,袁氏并未依約辭職,此后九日(至十一日決意促清室退位),項城內心神秘世界天人交戰頗難索解。可以確定者:袁非天才陰謀家料事如神,真有把握借民鋤清、過河拆橋,此刻火中取栗,極有可能兩頭落空,雖北洋七省亦無把握。擁袁等于求奶,而取乳何方,項城亦無把握。勒逼親貴,即崇禎病急求醫之道,無非自亂,幸有洋款可借(無洋款即無左李功業,清室必如唐明,葬身流寇之手,漢民必受闖獻之毒,烏得有民國?清亡殺戮極少,打破華史成例,末君亦得善終,無往而非帝國主義遺德),而借款必損國權,諸將濫用中央撥款,絕不問其來源,而后以愛國者姿態,廉價責中央賣國,一若無關我事。入主公府,等于承擔歷史替罪羊角色,步武李合肥。袁公之智,豈能并此而不知?辛亥軍興,本為申經濟民族主義,而不得不以遠劣于清室條件借款,可謂一大諷刺。

唐總代表立場,自始既逾北廷授權。至此袁氏尚無廢君之志,而紹儀曲解袁電,以辭讓總統為“不反對共和”證據(袁意國民公決君主共和之前,本無選舉總統問題),立約遷就南方(立國會于滬,承認共和,虛言東省滿蒙贊助民國——與事實相反),不類清室代表,近于“民軍駐北廷發言人”。若非個人思想傾向新派,有犧牲利祿推行“葉利欽主義”之志,必有周旋兩黨,借南覆清,為自身開辟政治前途之意。唐袁必以兇終,北洋諸將怨唐叛北(唐確系袁公一手卵翼者),寧容伍廷芳,不容唐氏,已伏于此。

一月三日,選舉人團通過鄂軍都督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孫文組織民國臨時政府。

閣員:陸軍總長黃興,蔣作賓副之。海軍總長黃鐘瑛,湯薌銘副之。司法總長伍廷芳,呂志伊副之。財政總長陳錦濤,王鴻猷副之。外交總長王寵惠,魏宸祖副之。內務總長程德全,居正副之。教育總長蔡元培,景耀月副之。實業總長張季直,馬君武副之。交通總長湯壽潛,于右任副之。公府秘書長胡漢民,法制局長宋教仁,湯化龍副之。

總長妙選名流,次長一色民黨,財政假手舊臣,軍務唯我嫡系,棄名取實,避艱居利,其心甚巧。然總長多不就任(僅黃興、王寵惠、蔡元培赴寧辦公),“文唯有”之“革命精神”不足充餉,出賣漢冶萍招商局滿蒙于東瀛,條件遠不及現行賣國賊盛杏蓀川漢借款(即激成保路革命者)。臨時政府日坐愁城,促袁接手爛攤之急迫,尚速于袁氏奪權步驟,正所謂“看人挑擔不覺沉”。

同日(一月三日),章炳麟、湯化龍、張季直、程德全、陳三立、熊希齡、湯壽潛組織中華民國聯合會。

該黨純系江浙士紳代理,共和、進步黨胚胎于是,議會政治行將展開。

同日(一月三日),前大清郵傳部尚書,大清及中華民國首席通緝犯,十八省紳共指之賣國賊盛宣懷抵日本神戶避難。

彼若知孫公袁公蔣公【毛鄧】借款條件,必將轉愧為怨,嗤華民欺善畏惡有目無珠合該受報。實則“華人自有外交及定商約以來”,借洋債優于杏蓀者,唯曹汝霖西原借款、宋子文棉麥借款、陳光甫桐油借款耳。諸公皆以國賊垂竹帛。杏蓀私囊富厚,晚景優游;潤田不蓄余財,潦倒扶桑僻鄉;宋公盡瘁謀國,賣雞蛋于北美;陳氏白衣臨危赴難,環境最劣,借款條件最優【,以戰犯“運動”于本朝】。華人之愛國正義感,殆有不可思議者。奈何尚有囂囂于射天,高呼吾民無罪遭此殘罹彼蒼何聵者?吾恐天道至公,諸君尚在夢中。

一月四日,北軍撤離漢陽漢口。

此刻馮去段代,撤軍之壯,無異耀兵,以各國領事為假定觀眾。

一月五日,伊犁新軍起事,將軍志銳死之,諸將舉前將軍廣福為都督。

安西客強主弱,諸將內爭,哥老會省府內爭急,穆民大抵作壁上觀,不可謂非郡縣之效。秦政之妙,端在“官府面前順民人人平等”,其勢自散其力自弱,削貴族則草民頌德,有緩急而民變乏天然凝結核,烏合易與。安西郡縣三朝,其效已現,伊教師拜占庭薩珊順民傳統,唯知“安拉吩附服從主事人”,不待二十年文藝復興,禍亂不起,非新軍果強于駐藏川軍。蒙藏久行封建,政出多門,萬峰林立,此起彼伏,斷非逐一達賴養一班禪所能濟事。佛門雖云慈悲,伊教雖云健斗,不改封建之強專制之弱。川軍內斗不出一城,遠不如安西長驅千里之烈,卒以自亡,勢也命也。(封建之國如守萬山,敗而據險甚易,不可征服——馬基雅維利)

一月七日,黎元洪組織北伐軍,以吳兆麟為戰時總司令,李烈鈞為右翼總司令,趙恒惕為左翼總司令。

寧漢分道北伐,縱令袁公自退,北軍瓦解,民軍破虜收京,亦不過如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政局,內戰仍不可免。冥冥造物,似有定數,非一事成敗可移。

一月八日,日船運軍火援寧,步槍一萬二千,山炮六門,機槍六挺,子彈二千萬。

一月十一日,袁氏告朱爾典,同意清室退位,詢問各國是否贊成袁組臨時政府。朱云各國信任袁氏,望與南方妥協。袁氏電致伍廷芳,要求開國會于京師。

骰子落地,毒汁美味盡在其中。

同日(一月十一日),漢上北伐軍出師。

同日(一月十一日),以浙督湯壽潛入閣,杭州金華各府推光復會領袖陶成章代督,寧波各府推同盟會員蔣尊簋代督。

陶公不去,孫文有臥塌之憂,一如吳祿貞之于袁世凱。

民黨以北美南洋華人社區為基本選民(尚需與保皇黨中分義工捐款),其次為留日學生,再次為新軍中級軍官,而后幫會,士紳極少。光復會海外組織院遜孫梁,幾純以江浙士紳衛系,善戰敢死過于民黨,而活動范圍狹窄更甚于民黨,失江浙絕其命脈,章炳麟“革命軍起革命黨消”不幸中于自身。光復會員紳士氣重,好逞意氣,易散難合,恥于聯絡下層,亦難幸免于政風日趨下流之際。

一月十二日,孫大總統令藍天蔚節制北伐海軍滬軍。

孫、黎分道出師,酷似北伐之蔣、汪,戡亂之蔣、桂,歷史地層之下,自有超個人之原力運動。

同日(一月十二日),王公反對退位,肅王、恭王、良弼、鐵良組織宗社黨。

宗社黨多賢者,肅王(前民政部尚書)即政聞社(保皇黨)保護人,義救汪兆銘者,其女即川島芳子–康德皇帝救星,于滿洲立場,可謂滿門忠烈。鐵良、良弼皆能臣而較廉者,皆攝政王慶王所忌。國之將亡,大老宦囊厚積者必求仕新朝,勤王赴難者必出“前異見者”,如明之黃道周輩,俄之梅德韋捷夫輩,清人亦非例外。

一月十四日,蔣中正刺陶成章于滬。

蔣氏自謂以此事受孫文特達之知,為進身之始,然孫氏文獻迄今未見明確證據,可確定者唯陳英士指使。陳蔣師徒義重,延及后代(立夫、果夫皆英士侄)。民黨行刺決不限于政治人物,名記者黃遠庸亦系民黨所殺,兇犯津貼至蔣經國時代年年照發。類此隱沒者尚不知凡幾。無怪乎宋教仁遇刺,輿論未如洗腦史書讀者設想中同情民黨。而陳英士終死于幫會刺客之手,汪兆銘及其左右亦罹此難。轉視梭倫立法“手持大盾保護雙方”,費城立憲“貧富無過三代,孰知子孫所在?取其平允,終屬最善”,可謂“君以此始,即以此終”。

一月十六日,民黨張光培、楊禹昌、黃之萌刺袁總理于東華門外,衛隊管帶袁振標死之。

同日(一月十六日),藍天蔚率北伐海軍進抵煙臺。

同日(一月十六日),袁總理電致伍廷芳,質問民軍破壞停火協定,自漢滬兩路北上。

同日(一月十六日),唯一殘存候選人蔣尊簋就任浙督。

一月十八日,孫大總統電致伍廷芳,申五項和談條件:一,清帝退位,不得私授政權于人。二,不得私立京師臨時政府。三,退位后,應由民國政府通電各國,爭取承認。四,本人即向參議院辭職。五,公舉袁為總統。

同日(一月十八日)袁總理告朱爾典,上諭將出,委袁組臨時政府于天津。

一月二十日,同盟會集于南京,議推汪兆銘為總理。

一月二十二,孫大總統致《字林西報》,外交團若能承認民國,即舉袁為總統。

一月二十三日,英法俄日四使贊同清帝退位。

一月二十五日,袁世凱辭候爵。

京師盛傳醇王擬以鴻門宴待袁,唆第一鎮兵變,舉族奔熱河,據關外自王。

醇王懦弱,安能出此。然就事論事,實系清室最佳出路。前日(一月二十三日),張作霖已殺張榕,私通日領事,謂東省人民決難贊助共和,萬一皇室退位,唯乞日本保護,實無降理(后以袁公恩威而止)。設若正統皇室北狩承德,關東偏裨內蒙親藩勢必群聚,效民黨“租讓滿洲”條款割土賄日俄,長城停戰,為達賴之繼,本非甚難。

一月二十六日,北軍諸將(即一月一日通電反共和者)通電贊成共和。

同日(一月二十六日),民黨彭家珍(灤州劫械者)刺良弼,民黨薛成華刺天津總兵張懷芝事敗。

一月二十七日,南京北伐軍粵浙鎮三軍破張勛于固鎮。

一月二十九日,天津民軍胡鄂公部攻北洋衙門。

一月三十一日,參議院決議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二月一日,滬軍都督陳其美要脅招商局股東大會同意以該局為抵押借日款一千萬。

就經濟民族主義,此事較川漢鐵路借款尤劣,民黨嫡系(北伐后蔣中正青出勝藍)勒逼手段,頗不為民黨代表布爾喬亞論者留余地。

二月二日,成渝軍政府合并,尹正張副,但怒剛制成都,楊莘友主警政,熊錦帆以第五師長留鎮重慶。

二月三日,太后召見袁總理,授全權與民軍商議退位條件。

同日(二月三日),章炳麟張季直等組織統一黨。

二月七日,參議院開始編撰《臨時約法》。

二月九日,罷錫良熱河都統。滿洲最后希望,于今絕矣。

二月十日,參議院通過“優待清室條件”“優遇皇族條件”“待遇滿蒙回藏條件”。

存尊號,待以外國君主之禮,暫居宮禁,歲費四百萬,日后移居頤和園,侍衛留用。滿蒙親藩黃教僧團舊有封地津貼一準前清舊例。各族權利平等宗教自由,風俗禮儀依舊。

同日(二月十日),寧府北伐軍粵軍(姚雨平)克徐州。

二月十一日,袁總理致電伍廷芳,優待條件已奉旨允準。

二月十二日,宣統帝下詔辭位,命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遜帝下令共和,于理已悖,而為袁氏所必需,借天子余威收編北國舊勢力,一國有二臨時共和政府,始能自占地步,免受脅迫。

同日(二月十二日),參議院質問招商局漢冶萍抵押日款案。

不負厥責,無愧青史,其唯議紳乎?【胡適:“民初議員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

二月十三日,孫大總統向參議院辭職,薦袁自代。

民初尚屬天真時代,出言必踐,信義尚重。后之非常大總統以復國會為詞,國會已復,自食其言,而激發陳炯明兵變,判若兩人矣。有此表現者非獨孫文一人,民初之賢人大抵即民末之權奸。政風日下,廉介者段吳反有頑鈍之名,自趨毀滅。此事若有責任問題,吾民族崇暴輕法之惡根性亦當分責。

同時(二月十三日),袁世凱組成臨時政府,自居臨時政府首領,留任各部大臣為各部首領,使臣為臨時外交代表,通告公使團及北方各督撫。

同日(二月十三日)公使團決議等待統一政府成立,不輕易承認任何一方。

東土實居下國,公使團以仲裁人足為輕重,民初內戰迭起,免于瓦解,實以公使團(英使朱爾典、薩道義握其樞軸)堅持門面,以便交涉故。大戰革命迭興,(英國統治的)十九世紀自由主義體系瓦解,德俄日相繼挑戰(映射為護法軍政府、國民政府、抗戰),英人初尚能維持(如兩廣關余僅予唯一合法政府,國府深感不平),戰后則力不從心,華土乃豆破瓜分矣。華人內部之主義紛呈,影響此基本軌道甚微,略同拉封丹寓言青蛙之影響于公牛群斗。二十世紀之多難,中樞即在十九世紀自由主義瓦解,各國愈居下位,受害愈深。

同日(二月十三日),章炳麟致電參議院,主建都北京。

初,章、孫論鼎,曰謀本部當鼎武漢,謀五族當鼎長安,謀亞細亞主義當鼎伊犁,皆無異詞。而民黨革命階梯,視此可以思過半矣。自孫文【私受日政府款】,不予《民立報》,二公交惡,太炎、師培謀舉黃代孫,文人業余革命者終難久居職業革命家之列。民初,章氏舉措,擁黎擁袁,無不以孫為假想敵。

陶成章于逐孫案主力,光復會同盟會自此成仇。孫文走南洋,不復聞東京本部事。陶氏遇刺,太炎以空言舉汪,菹孫出任總統,幾無應者。此刻除另結盟友、退出政壇外,章氏已無第三選擇。以士大夫氣類相投,首選自必為“有醇德”之黎宋卿。不幸合于文人價值觀者,必不容于流氓政治現實主義傳統。【黎公之醇德兆銘之清譽,恰為其致命弱點。】

二月十四日,參議院批準孫文辭職,待新總統接事。決議定都北京,孫、黃怒,要求復議,粵督陳炯明通電反對北都。黎元洪通電要求北方代表赴漢共議總統及國都問題。

孫、黃復議方式極為別致,黃興怒吼:“政府決不為此委屈手續,參議院不能更正,明日帶兵縛一切同盟會員去。”似此袁段“公民團”騷擾國會當從末減。北都派非僅同盟會員,克強似以民黨為江湖幫派,尊戴渠魁本門義務重于議員豁免權。非同盟會議員無此義務。黎公之意,直以鄂軍仍代臨時政府,寧府談判無約束力,似此縱分道北伐全勝,大局仍不免于滅裂。

二月十五日,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定都南京,南下就職。

同日(二月十五日),袁世凱通電:清帝委任,滿蒙推戴毋庸再議,南下則危機立現。

二月十七日,黎元洪通電反對漢冶萍抵押借款。

黎公好名,不免于好名者天然陷阱–妄圖人人滿意。此刻商民稱頌者,必為軍人所惡。僅鄂軍擴容五倍不止,款從何出?宋卿自身且受恃功索官、索餉之革命英雄圍攻,欲去一張振武而不能,余尚堪問否?從政之道,于自身基本盤,須有定見。欲左右逢源者,多左右不是人,黎公之謂也。

二月十八日,卸任總統孫文以蔡元培為專使,汪兆銘、宋教仁為歡迎員,從唐總代表迎袁南下。

二月二十日,參議院選舉黎元洪續任臨時副總統。

二月二十七日,南使蔡元培、汪兆銘隨唐紹儀拜見袁世凱。袁氏表示擬定留守人員,即可就道南下。

同日(二月二十七日),武昌兵變。

和談未就,激進軍人已有二次革命之說,此后蘇州先鋒營起事,亦屬此類。大抵系新軍將校功高賞薄,不滿中間派坐食免費午餐。黎督必欲鋤張振武,中間派相繼附袁,伏脈已發。

二月二十九,曹錕第三鎮兵變,南使避入東交民巷。

曹鎮袁之嫡系,時論多疑袁氏唆變,今亦有辨者云軍卒不解上層政治,疑南政府欲解散北軍,乃劫財散伙者。真相難明,二說皆實亦有可能。

三月一日,毅軍(姜桂題)入京定亂。

同日(三月一日),北伐滇軍司令唐繼堯據黔稱制。

兼并鄰省惡例,自此始矣。國之亂,滇之幸,北伐、護法,就多數軍人,不過護符耳。

同日(三月一日),保定、天津兵變。聯軍二千入京護僑。

同日(三月一日),南使蔡、汪等電致南京,請速定大局,組織統一政府,余可遷就。

庚子陰影籠罩民初,袁氏精英改良主義蘊含針對本國民眾之極端不信任,立憲派同盟會何嘗不然?維系“文明革命”小圈子(黎宋卿、譚組安皆有是語)實為辛亥共識,外觀黨爭極烈,亦有二底線絕不逾越。其一,不容政治革命演變為社會革命(焦達峰死于此處);其二,不容內爭演變為外患。稍近底線,各黨相繼束手。左派論證“革命脫離群眾必然妥協投降”,極為精當。然當事諸公必自以相忍為國,實出深謀遠識,非具高度歷史責任感莫辦。洪憲之后,共識初現裂痕,黨軍興則全滅,瓜分之禍、教義之爭迭起,終至洪水滔天,無異為民初諸老作事實辨護。

三月三日,黎副總統通電:請速定國都,早立統一政府,以杜外人干涉之漸。舍北就南,有兵亡民亡國亡種亡之虞。

【通電出于秘書饒漢祥之手。黎公虛位,用人行政多非己意,獨以拔饒氏于招賢館為出任鄂督唯一收獲。二君皆長厚而庸懦者,宜其靈犀一氣。】

三月四日,同盟會大會選舉孫文為總理,黃興、黎元洪為協理,汪兆銘為總務部主任,宋教仁為政事部主任,胡漢民、劉揆一、張繼、李肇甫、居正、馬君武為干事。通過政綱。

同盟會十大政綱:一,完成行政統一。二,促進地方自治。三,實行種族同化。四,采取國家社會政策。五,普及義務教育。六,主張性別平權。七,厲行征兵制度。八,整理財政厘定稅制。九,力謀國際平等。十,注重移民墾殖事業。

十大政綱,如圣德太子誓言,曰美曰空。就史論實,行政統一、地方自治本為憲政平衡木,民黨之實跡純系機會主義,在野則主省權,在朝則主集權,一如孫、蔣二公居元首則主總統制,居下位則主內閣制,喜劇色彩濃厚。種族同化、移民實邊實一事,即歐文拉鐵摩爾之“內亞次帝國主義”是也,確有實跡,關東內蒙華化郡縣不遺余力,西康歸流苗瑤用武步步為營,青海回疆筑路興業苦心實干,地方軍人雖有經營,遠不及訓政黨國全力以赴,而唯其如此,強鄰震恐,邊釁易生。

就教育而言,普及初級從未實現,推廣則實有之,民黨之功大于北洋,三十年代高等教育創造歷史奇跡,確已實現學術水平“與國際接軌”,同期邊緣各國,無一能及,民黨之寬厚居功極偉,若無津海關五一撥款,“老北平”傳奇必然胎死腹中。雖云黨治,學院自治亦多美譚。北洋雖云放任過之,積極資助院不如黨國,三十年代教職員絕不如北伐前欠薪,硬件興作尤遠邁前人。

晚清財政混亂,大抵以關鹽為主,新政興,各省自立間接稅,無不劫貧右富,民變大興,多以思舊制惡新政起,本非反滿。民初軍費膨脹,各省截留地丁,洪憲后歷屆政府(包括訓政黨國)無從染指。中央財政以借債為首要歲入,還息支餉為最大開支,牽補度日,無從整頓。黨國雖有法幣改革、關稅改革之利,終以間接稅(關鹽統三稅)為重,有土而無民,上重而下輕,滬稅居天下之半,津門次之,抗戰軍興,二埠先亡,后之國府,乃如晚期食道癌,純以耗蓄積打點滴(華府美援)延寸陰,其亡也宜。可異者不在其亡,而在其垂絕殘焰竟能拖垮強鄰,復我深仇。

終民國之世,有兵而無制。北洋以地域岐視為團體張本(參見《新軍篇》)。黨軍雖興于粵,自始集中招募江浙子弟。南北皆有募無征。抗戰勉行征兵,實同畫地虜人。趙宋以降,非流氓無產者求食不入軍籍,國府貿然變法,而餉恤兩缺,無異行社會性屠殺于農村中堅階級。【本朝文宣以民黨稅重為詞,實則國府雖抗戰加派尚不及本朝公糧三分之一,】民心怨毒,實在征夫之詭道霸政,保甲奉行者多不得其死。

國際平等有形式實質二道,就形式而言,民國國際人格之完整性金甌無缺,遠在今之上。論及實質,如治外法權之屬,非待本國司法體制“與國際接軌”不可。此事日人已于明治時代完成,日使論華人收復國權如“駕馬車于馬前”,即以明治廢治外法權經驗,諷華人內治不修。黨國雖以損國權求外援而興,得國推行革命外交,(于英美及各民主國)亦有事跡,行之于俄日二鄰,乃有覆國之禍,其始也民族主義,其敗也民族主義。

民黨之國家社會主義傾向,遠在聯俄之先,在野之孫文與在野之列寧辨社會政策,思想史學者迄今尚無留意者,此事當詳論于后。可注意者袁氏亦國家主導經濟論兼土改愛好者,左派痛詆之布爾喬亞代理人,無一稍有同情于市民紳商。民袁之爭,類似拉丁國家激進黨與軍政府之爭,雙方皆揚官商抑私人,所異僅在前者多用經濟內行,后者好用革命外行耳。此事恐與絕對主義國家官僚政治傳統有關,大抵革命憤青皆文人士人精神后裔(亨丁頓稱“我們”的子弟),可視為候補政治階級之不滿現狀者,其內層思維模式原不出士大夫傳統。

三月五日,孫文通令剪辮。

剪辮令之于剃發令,皆出官權強制,所異者罪不至斬首耳。革命論之鋤惡揚善,立憲論之節制一切權力,包括自身權力,鑿枘難合。此事雖小,亦可喻大。

三月六日,參議院準袁世凱就職于北京,電致參議院宣誓,提交國務總理及國務員候選人,經同意任命后,于寧接收臨時政府事宜。

有經有權,章法不紊,臨時參議院雖非民選(各省都督府推舉),亦可謂得人。

同日(三月六日),袁氏電致孫文,請以黎副總統為代表,赴寧受職。

民初地緣政治,集于京寧漢權力三角,得一而問鼎,守二即定鼎。癸丑興師,京漢和流,民黨完敗之形,漸次萌生。其根究在軍紳黨人異氣,黎公之于三武,猶譚延闿之于焦達峰、李燮和之于陳英士,不去其一,其勢不定,袁氏輕取漁翁之利,而自身亦受廉價午餐誤導,高估自身實力,卒以自亡。禍兮福兮?

三月七日,孫文電致袁氏,同意新總統就職北京,以專使蔡、汪等代表參議院接受宣誓。

袁氏初挑寧漢心結,即有大效。參議院苦心經營,全付東流。孫文心術智術,亦可嗤耳。尤要者,孫以看守政府之身,蔑視國會成議,雖如定都案脅迫復議之表面程序亦置不顧,其心殆以大家長自居,無法度蔑憲政之慨,實堪驚詫。

同日(三月七日),陜西民軍與甘肅清軍停火。

三月八日,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臨時”亦“鄂州約法之父”宋教仁立憲思想結晶,主要特征《軍興篇》已有論述,不贅于此。以今人后見之明,約法致命之傷,不在時人爭執之總統制內閣制(二者皆出國會而非選民,盡可視為超極國會制不同形式),而在司法不重,不足應對憲法危機,議會多數凌駕成法之上,唯英國、瑞士、荷蘭以憲政悠久民德穩健少亂(實則北美獨立戰爭即以國會專制造成),而議紳本無執政經驗,逼成非修憲不能止亂,非政變不能修憲之局。華人習于獨夫專制,不解憲政平衡原理,以為民主必在國會(袁黨、保皇黨亦有同一謬見),不悟國會專制與獨夫專制皆不合立憲精神。

同日(三月八日),袁世凱電致參議院,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帝國藩屬體制遭遇民族熱,必有大民族小民族主義緊張關系,畢相斯相小德大俄論述血洗中歐,不待詳述。吾國大中華主義結穴北平,意在承蒙滿天下國家之遺,辛亥軍興,蒙王以血親故力助宗社黨,事敗投俄,張作霖亦欲投日,為袁項城所止。南國追美明祖洪王,太炎漁父皆頌金陵。北伐南遷即江東小華夏主義櫻花一度,虛北國入二惡鄰,衣冠東渡,自我失之,未必廟算之非,亦有江東士民內在弱點,建文弘光之歷史宿命在焉。汪兆銘頗重張廣雅詠史“兵力無如劉宋強,勵精圖治是蕭梁”,歸罪金粉金陵。王克敏“前漢”皆北洋舊人,戀戀五色旗,此中信息深可玩味。◆(整理者注:見數卷殘編言論集四——江東小華夏主義,北國政治真空)

同日(三月八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提名唐紹儀為國務總理。

同日(三月八日),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首領胡惟德請求各國公使出席就職典禮,朱爾典力主不必正式邀請。俄國照會美英:承認民國問題,列強應一致行動,維護共同利益,唯俄國保留為滿蒙新疆特殊權益采取必要措施之權。

三月九日,北京外交公使團決議:不參加大總統就職典禮。

公使團一致行動,宣告遠東國際均勢尚可維持(暗含中華民國統一尚可保存,大英帝國盟主身份及商業利益得以延續),對華政策不得有一國單獨行動、公然一面倒(如后來俄人之于廣州國府)之事,而于南北各派,執行形式平等、實質則重內輕外內北遠南政策,默示國際承認僅歸統一政府,而統一政府當出于北廷包容而非吞并南府之不對等妥協(定都問題即易代后辛丑條約特權可否存續問題,后之國府革命外交即含“遷都南京以柔性廢置辛丑特權”之義,寧府各使館無從享受東交民巷駐軍護僑之威),統一不成,雖貸款救急亦無合法主體。與此事最為接近者,即聯合國針對塞浦路斯南北政府之制裁威脅。辛亥癸丑歷史進程乃受此無形之手牽動而成。

同日(三月九日),參議院接受袁世凱宣誓。

同日(三月九日),四國銀行團應袁之請,墊付一百一十萬兩白銀。袁氏承諾今后貸款付銀行團承辦。

四銀行團所付者,非僅白銀,亦系初生民國之行政獨立、百萬擊柱論功悍將之乳汁、南北游士策士黨人幫會求官待賞者之面包籃。譬如嬰兒,有未出母腹即已侵染阿芙蓉,先求福壽膏而后求食者,民國預算首項,已預定為“還息支出”。

同日(三月九日),廣州裁并諸軍嘩變,經略陳炯明討平之。

民袁兩黨所乘之船,正以同一方式同一速度下沉,其應對方式,亦難以進步反動民主專制區分。以當日順民觀點,不外望彼速成和議,免我池魚之殃,無形中與列強同心。至于兵變是否出于袁黨陰謀反對南都,抑或民黨投降主義之毀滅自身武力基礎,皆系后人貼標簽需要。

三月十日,袁世凱于北京就任第二屆臨時大總統。蔡元培代表前任孫文致賀詞。

同日(三月十日),袁大總統發布大赦令,民國肇造,普天同慶,舊染污俗,咸與維新。并免各省拖欠地丁錢糧漕糧。

清成例,懲前明三餉之召亂侮亡,民食為重,田賦常輕,通國略計,四十賦一,仁于漢文,無愧周孔。咸同軍興,烽燧日近,文宗盡出內府珍藏,論斤變賣以養諸軍,而祖訓家法,謹守不渝,不加小農毫厘之捐,贛皖拘兵災免稅之常例,不救曾侯之急,蘇浙克服,李撫先爭減賦,左公不忘春蠶。雖云得國以詐,尚不失儒道之干城。然正以賦薄,必仰鄉紳倫理統治之低成本,絕難因應近代國家必有開支。光宣新政于國為財政災難,于民為告別伊甸,田賦不可易,所加者大抵為地方間接稅,鹽斤銅元路捐之屬,不以財產分等,實以消費者人頭共享,貧者先蹶,勢之必也。宣統朝以“群體性事件”螺旋上升載于史冊,革命史官視為反滿,絕難服人,蓋民變盡為守舊鄉紳與勞民結合,集中攻擊新政,如長沙搶米,葉德輝、王先謙以蠱惑民眾受降五級重罰,舊黨奪氣,新政始行(即稅費更重,利歸官商新軍新學之義)。及軍興,清室剝貧人而養育之新紳新軍借民黨奪權,地丁已無分文上貢。袁公之免賦令,如國民公會蘇維埃之分地,接受既成事實而已。

同日(三月十日),袁大總統下令延用前清法例。

此刻之清例已非雍乾之舊,司法獨立至少已存于紙面及二三名埠(如袁氏政績之天津),極小范圍內之高水準制度移植,與廣漠內地之有治法無治人共存,如巴蜀軍興而“法政速成班”尚未畢業,雖成都亦不過有一新式裁判廳,模范監獄及數百巡警耳,外郡全屬空白。民黨先鋒楊維甫出模范監獄,即任警察總監,效張獻忠大書“殺殺殺殺殺殺殺”七字以整頓治安。民初二十年,縣級法院虛置者大半,皆以堂喻代裁判(即法官無人,縣知事代行裁判權)。北伐功成,法官黨化,而法學教育大興,一變為有治人而無治法,基層稍充實,然至東渡之日,通國總計,基層法院滿員者尚不足三成。

同日(三月十日),黃興電致袁大總統及各省,請督軍北上,討平各處兵變,代袁維持秩序(袁電阻)。

可見兵變時“南北政府合并,南人謀解散北軍”之流言亦非無因。

三月十一日,參議院批準唐紹儀國務總理提名。

少川就出身政見政績,實為南北新舊橋梁,而竟以北洋之叛徒、民黨之外人終。吾民族之團體盡忠觀念過于僵硬,必以議會政治必有之妥協調和為失德,亦憲政破產一要因。可注意者,此類節烈論暗合宋儒,而于革命兩黨之手發揚光大,北洋諸公尚不過小巫耳。

同日(三月十一日),袁大總統再度請求四國銀行團墊款五百萬兩,銀行團只許二百萬兩,且邀日俄參加,謀組六國銀行團。

同日(三月十一日),外交部就南北統一通告各駐外代表及萬國和會。

同日(三月十一日),卸任大總統孫文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023-11-10 18:29:38

[新一篇]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Ⅱ 軍興篇

[舊一篇]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Ⅳ 行憲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