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Ⅳ 行憲篇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Ⅳ 行憲篇

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十一日,卸任大總統孫文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于法于理,當由參議院或業已就職之全國元首頒行約法,民國行憲之初,兇兆已現。

三月十二日,參議院通過中央政府各部暫行官制。

三月十三日,南使蔡元培、汪兆銘離京赴漢,晤黎元洪。宋教仁、鈕永鍵等返寧。

同日(三月十三日),唐紹儀就任國務總理。

同日(三月十三日),卸任大總統孫文電令粵督陳炯明解散彈壓民軍王和順部。

此刻孫文已成在野之身,仍自居民黨大家長,于民黨各督行使法外之權,以約法或古今任何法統論,皆不能無罪。

民元之競存尚為孫黨嫡系,王和順則為資深民黨而非嫡系者,與黃小配居同一地位,軍興不可謂無功,裁軍則無所安插,與其糜餉以養異己,何如以霸術鋤之。癸丑,民黨非嫡系者(無論中間派)皆附袁,王部亦興師攻競存,以致孫黨魁寄厚望之粵東后路,不旋踵而亡,前因在斯。

三月十四日,國務總理唐紹儀以京張鐵路財產及收入為抵押,借華比銀行款一百萬鎊。

所謂“路亡國亡,路存國存”者,今安在哉?昔張香濤以民氣可用,收會美資興辦粵漢路,而期年募款不得十一之數,斷指泣血,慷慨于演講場上之愛國群眾究安在哉?粵漢線為經濟民族主義推遲二十年。盛杏蓀以六折收川漢線付外商經辦,身為國賊,宗社丘墟,而民國分文不付,川漢線(漢-宜-萬-渝)至今未成。華人之民德,亦可哀矣。

三月十五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下令關東華北陜甘未獨立各省改巡撫為都督。

同日(三月十五日),袁大總統任命張錫鑾督直,閻錫山督晉,趙惟熙督甘。

娘子關之敗,民軍已棄三晉,北軍圍閻督于包頭,南北和談,孫文力持以復晉為停火條件必備部分(晉軍亦純血統民黨,非蘇鄂混合政府),袁氏實行承諾。

同日(三月十五日),藍天蔚自請取消關東都督。

同日(三月十五日),袁大總統向參議院提名十二國務員,參議院駁回復議。

三月十七,卸任大總統孫文令解放墮民,統一財政,呈國史館案于參議院。

卸任繼任兩總統爭相提案于同一參議院,可謂世界憲政史一奇,實難理解前總統何以不能先作“夜半任命”而后請辭,稍存法統體面。

三月十八日,日本向英、美、法、德申請加入四國銀行團,以保證南滿特權為條件。

同日(三月十八日),袁大總統頒布省議會選舉條例。

民元省議會選舉資格較咨議局極大擴展,凡具小學堂或同等學歷者皆為合格選民,除特殊地區無法舉辦選舉者,不設圈定議席。行憲之初,民氣正盛,極少賄選,一時號曰得人,后來者衰矣。

同日(三月十八日),滇帥唐繼堯通電驅逐代理黔督趙德全。

滇軍首倡五代霸術,實已造成行憲以來首次憲法危機,而議會司法視若無睹,全無盡責之跡,其敗也宜。袁政府因應之道,不出籠絡姑息,非待癸丑削平民黨,黔人始得其直,此間歷史邏輯,無異宋祖伐十國,戰勝攻取威行天下,自然孕育黃袍加身。暴力之外無權利,固朝野方州之共識。

三月十九日,參議院通電反對召集臨時國會。(三月二十二日袁大總統接納)。

臨時國會之政治含義在于參議院出于起義各省,同盟會員占優(此刻林森任議長),不能代表北國舊勢力,應解散重組,包容全國代表。袁氏此日尚以調和為急,接受南方意見。

同日(三月十九日),袁大總統下令各省維持現狀,勿再各自為政,另舉都督。

同日(三月十九日),黎副總統電致袁大總統,舉前湖北軍務司長張振武為東三省邊防使,率鄂軍一鎮前往。

初,鄂軍諸將舉黎氏為督,張振武獨持異見,以黎氏無心革命,難與共事,不如梟其首以寒賊膽。其后謀略處專權,黎督尸位,軍務司長實足為輕重。漢陽失守,黎督走葛店,示弱于諸將,三武獨守危城,其心不直黎菩薩久矣。前日武昌兵變,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之說甚囂塵上,以蘇鄂中間派為革命對象,振武皆不能無嫌疑。黎督望之,若有芒刺在背。衡以人情,庸德畫諾樂居禮儀元首者,亦不免奢望發揮禮儀作用于頸上而非梟首籠中。今日之事,即菩薩作派之“黃金降落傘”和平演變,演變不成,當有火并之虞。

三月二十二日,夏之時(前渝府副督)就任重慶鎮撫府總長,任命熊克武(錦帆)為鎮撫府師長。

成渝合并善后事宜,鎮撫府略似南京留守府,皆民黨中堅。

三月二十三日,袁大總統任命張鎮芳署理豫督。

初,豫咨議局議舉袁克定為督,黎副總統和之。今張督亦袁氏姻親、項城糧臺,幾以中州為賜邑。

同日(三月二十三日),甘、新二省宣言服從民國。

奉民國正朔耳,關西之亂,固方興而未艾。

三月二十四日,袁大總統令在京蒙古王公勸諭庫倫服從民國。

初,關東諸將決議:若不得奉清室,當乞日師庇護,義不附逆,恰與民黨之“租讓滿洲”暗合。金甌之不碎,端賴清室之樂不思滿,袁公之恩威并施,日人之不擬破壞列強均勢。今乃以同一恩威加于庫倫,其奈蒙王俄寇非滿洲日本之樂于就范何?

三月二十五日,唐紹儀抵寧,議組閣(三月十五日提名之閣員已遭參議院否決)。

三月二十七日,參議院通過《參議院組織法》。

同日(三月二十七日),蘇州兵變。

蘇案起于激進軍官反對中間派混合政府(程德全、莊蘊寬),先鋒營居主力,自號“二次革命”,政治意義類似武昌兵變。

三月二十八日,袁大總統任命周自齊督魯。

前此,民黨所舉魯督胡瑛及舊黨所舉魯督張廣建皆去職,山東形式統一。此刻袁政府用人行事尚以妥協調和為重。

同日(三月二十八日),辭位皇太后喻令宗社黨解散。

肅王恭王旋走大連,申包胥泣秦廷,肅王臨行,有“中原落照紅”之嘆,如見天機。

同日(三月二十八日),各郡藏軍合圍拉薩。

鐘穎無德,自致禍亂。雖然,以衛藏之政出多門,領主林立,原無削平之理,川軍株守二三據點,縱無新舊內戰,亦難久恃。

三月二十九日,國務總理唐紹儀于寧對參議院發表施政綱領,參議院批準部分國務員名單。

外交總長陸徵祥,胡惟德署理。職業外交官。內務總長趙秉鈞,袁黨,中國警務之祖,袁氏(直督北洋大臣)天津新政一要角(巡警道)。財政總長熊希齡,立憲派名流,楊度、梁啟超信友,五大臣預備立憲考查報告牽線人(楊梁為實際作者)。陸軍總長段祺瑞,北洋元老,小站先驅。海軍總長劉冠雄,職業軍官,福州船政學堂留英學生,靖遠號大副,大東溝幸存者。司法部長王寵惠,民黨,前孫文政府外長。教育總長蔡元培,民黨,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翰林編修,前孫文政府教育總長。農林總長宋教仁,民黨,《鄂州約法》及《臨時約法》主要起草人。工商總長陳其美,民黨,孫文嫡系,滬軍都督。原提名梁如浩(職業官僚),參議院否決,改提英士始獲批準。

首屆唐內閣為舉國一致內閣,主要黨派及名士負物望者無不延攬,以席位論,民黨居首,職業專家次之,袁黨勢孤,當時報章呼為“同盟會內閣”(且唐總理未幾亦入民黨)。然袁黨所據廖廖二席(陸軍內務)即俄人所謂強力部門,承平不過坐食守俸,政變則為各黨所必爭。

三月三十日,袁大總統任命前陸軍部長黃興為參謀總長,直轄江南各軍。

同日(三月三十日),陸軍部整編江南各軍為五軍,第一軍柏文蔚(鎮軍),第二軍徐寶山(揚軍),第三軍王芝祥(桂軍),第四軍姚雨平(粵軍),第五軍朱瑞(浙軍)。

至此,政軍統一形式上業已完成,北洋六鎮江左五軍,鄂軍介其中,袁黨任陸軍總長,民黨任參謀總長,大體尚得其平。各派若能相忍為國,相爭以道,未始不能培植憲政土壤。此后百年,華人再無如此機緣。

四月二日,參議院決議北遷。

四月四日,袁大總統任命徐謙為司法次長,蔣作賓為陸軍次長。

二公皆民黨。蔣氏原任清陸軍部軍衡司司長,實掌部務,裁撤舊將,任用黨人,其功不細。【民黨之有蔣氏,亦猶毛黨之有劉斐。】百年革命之一奇,即在革命各黨并非如成說之動員民眾推翻政府,實系滲透掌控中級軍政要員,而后裹挾順民問鼎中原,故革命成功無不擴大軍政規模,加重賦稅。順民之心,多有懷念舊式專制之省兵息民無為而治者。

同日(四月四日),晉督閻錫山(百川)自包頭返晉。

同日(四月四日),孫文接見《文匯報》記者,宣布政治革命業已告成,日后將致力于社會革命。

此處吃緊,不可等閑掠過。世有厚誣列寧,謂民黨接受社會革命純系求俄援之權宜者,絕非信史。至于孫文主義社會革命與列寧主義之異同,列寧將于本年(民國元年)親自論述。

四月五日,參議院議決四月八日起休會,四月二十一日復會于北京。

四月六日,黎元洪解除大元帥職務。

同日(四月六日),南京留守府成立,參謀總長黃興兼任留守,李書城任留守府參謀長。

四月九日,袁大總統聘章炳麟、伍廷芳為總統府顧問。

四月十日,黎副總統發十害電,痛陳軍民分治為良治之急。

黎公苦驕兵久矣,自有切膚之痛。其言雖是,能行此者唯有舉國一致政府或專制政府。軍人自成黨派,一黨政府之裁抑必然觸發內戰。袁氏之病,不在其專制,而在其力既不足徹底專制,其度復不能容舉國政府長期存在,積累物望,致總統于虛位,乃至有專制之弊而無專制之穩定。后來之黨治皆由專制不能徹底一方吸取教訓。

同日(四月十日),孫文抵武昌,講演《社會革命之正道》。

孫醫師之社會政策,自始以國家主義為出發點,非若社會民主黨系統寄厚望于勞工社團,迫于時勢勉強接受國家主義。“平均地權”論要求精密計量之遞降式國家機會主義財政,使大地產平均收益低于小地產,鼓勵耕作細碎化,小農成長為小地產,大地產分割出售或轉入工商城市化。此道必須先有城市工商業背景培植之近代型財政機構始能操作,民初尚無此條件。美國二十世紀初期進步主義色彩濃厚,可謂摘果不栽根式思想移植。

“節制資本”論要求國家主導要害產業(尤以交通礦產為甚)作跨越式建設,此道實已由盛杏蓀、國府資源委員會、蔣經國政府切實執行,流風今尚存焉。要求組建準法西斯式社會協調國家,以政權仲裁人扶植半官方壟斷工會及壟斷商團,干預產銷利潤分流,不能允許獨立社團自行其是。汪陳改組派倡此道最力,而兩蔣政府并未認真執行。

今版社會民主主義不可少之福利國家體系未入民生主義法眼,無怪乎民黨求入第二國際而被拒。可留意者民生主義城鄉部分皆有內在矛盾且二者相互沖克。“法蘭西式”小自耕農國家于政治及社會意義具有超穩定性,經濟上則屬負值,必將使小地產價格抬高至其邏輯可能性之頂峰,最大限度吸引剩余資金、拘禁剩余勞動力于農村,足以抵消大地產解散資金流入城市之全部作用而有余,勢必誘使農村社會絕緣于第二次產業革命(此即法國落后于英主因)。行此制者,如日、韓、中國臺灣地區,無一農產自給超過三成者,若無北美剩余糧倉之豐盈,后禍可知。

社會協調國家以職業官僚為中心,勢必引導尚存之工商業以“為國有重點項目出售產品”以求穩定利潤,小農納稅能力降低而征稅成本上升,加深政府對工商稅收依賴度,亦必要求政府確保企業穩定利潤,小農自我剝削型家庭購買力必然低于大地產,促使國家購買者占有市場份額日益擴大。螺旋推進之必然結果,政府必須選擇:或者進一步吞沒民營工商并全面控制小農購買力及稅收(一九五六年選擇),或者退一步拋棄社會協調,大幅度降低國家建設項目及建設速度。換言之,放棄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論。

三月后(民國元年七月十五日),俄社會民主工黨弗拉基米爾·列寧發表《中國的民主主義與民粹主義》,列寧主義與孫文主義子宮內交鋒。

列寧此刻尚不失社民黨“反公社論”“反亞細亞主義論”傳統(五年后自食其言),視小農(農村小資產階級)為“波拿巴主義”之友,激進黨、社會主義者、巴黎公社之敵,歷史落伍者,亞細亞生產關系及東方專制主義經濟基礎,不應受進步人士青眼。歷史正義有異于小市民溫情,即令出于無道(如英印帝國或斯托雷平新政),破壞小農體系仍屬歷史進步。中國民主人士不可或忘,克倫威爾部眾自得愛爾蘭土地,一變為秩序黨及復辟中堅。國民公會締造法蘭西小農汪洋大海,竟為兩拿破侖及天主教士所用,覆第一第二共和未足,今尚為甘必大、茹費理、克雷孟梭鐵桿共和派頑敵,更不論社會各黨。傳語誠摯而無識之中國兄弟,【民主之與民粹,固冰炭難兼,】幸毋自誤!

簡而言之,此刻之列寧(及前列寧之馬克思主義者)無不深信無產者(詞源出于羅馬市民末等)、共產主義(詞源出于封建西歐城市公社)皆屬城市政治及立憲政治,農民永為前近代反動勢力,后近代之無產者雖與布爾喬亞(詞源亦出自城市公社)為敵,凡布爾喬亞及近代事物與前近代事物爭,必助近代而鋤前近代(助新滅舊,維多利亞式線型進步論)。民粹派(社會革命黨)則反是,醉心于以“前近代”顛覆“近代”,名為革命,實為反動,社民黨與社革黨分水嶺在此,逾此即成叛教。布爾喬亞民主派(如法、中之共和派,后近代無產者假定之近代盟友)不解科學社會進化論,急需(馬克思主義)科學專家指教。

不言而喻,孫文之美國最新(就二十世紀初論)時髦思想已被視為斯拉夫公社愛好者難兄難弟,列寧有義務展示馬克思主義者作為鐵桿西歐派之純正血統及堅定立場。而孫文(作為國會第一大黨領袖)未予在野小黨內小派絲毫回應,顯然俄社民黨不如第二國際、黑龍會、洪門青幫、日法政府,不足為輕重,絕非民黨攀附或合作對象。十四年后形勢顛倒,孫文聯俄亦不忘圖粵,“否則吾輩不過租界流亡客,奚足為輕重”?思想家之從政,亦可閔哉!

四月十二日,孫文對西報記者宣稱:中國此后將采社會主義,以建筑鐵路為先。

四月二十一日,中華民國國務院成立。

四月二十二日,袁大總統任命梁士詒為公府秘書長。

公府之于國務院,略似列朝之內外朝。凡政清君賢,國倚重臣,外朝宰輔禮絕百僚;君貪政亂,必忌強臣,內廷私臣侵奪相權。國運消長,系于宮廷與文臣之蹺蹺板。此刻國會權重,總統受制,公府不過備員。一朝國會亡閣臣弱,元首集權,秘書長即為超級宰相,燕公粵系進身之秘術,盡在斯歟。

四月二十三日,直咨議局議長閻風閣、參議員谷鐘秀等覲見袁大總統,請任命王芝祥為直督。

王氏原任廣西藩司,軍興,附從革命,率桂軍北伐,立功徐蚌。于民黨,非孫嫡系;于北洋,仍屬異類。

直案實系黔案以來第二次憲法危機,結局相反。袁政府證實中央無心干涉西南省際之爭于前,打破軍興以來各省咨議局推舉都督中央無不承認之例于后,無異公開表示政府既非中央集權論者(否則不當默成滇軍侵占),亦非聯省自治論者(否則理應尊重直省議紳),實系政治機會主義者,只知勢利不知原則。以威臨之,雖逆亦順;利之所在,違例亦貪,上行下效,天下烏得不亂?抱薪救火,非謂無勞,而適足自焚。袁公多小智而失大體,方面之雄,無君人之德,大率類此。

四月二十四日,統一黨,國民協進會、國民黨、國民公會合并為共和黨。

共和黨成立主要目的即為聯手抗爭超級大黨同盟會。

四月二十五日,任命喀什道袁鴻佑出任新疆都督,鎮迪道楊增新為布政使。

此亦魯督雙包案解決模式,新(伊犁廣福)舊(迪化袁大化)皆罷,任命妥協候選人。鎮迪道即鎮西(今昌吉)、迪化(今烏魯木齊)。

同日,粵督陳炯明辭職。

四月二十六日,任命滇軍唐繼堯代黔督。

四月二十七日,粵議紳舉胡漢民繼粵督。

四月二十八日,令回軍常德之黔督兼黔北伐軍總司令楊藎誠開缺來京。

合觀直粵滇黔軍政,中央之茍且無原則無是非無廉恥,至矣盡矣。國以法立,徇私縱暴,尚望治乎?

四月二十九日,參議院開院于北京,議長林森主持會議,袁大總統講演財政問題。

民初代行國會職權而受不同作者呼為“參議院”“臨時參議院”者三,首系黎公所唱“光復各省代表會議”,僅含起義諸省都督府推舉代表;次即孫文就職后,光復各省代表合未光復各省代表員而成議院,不言而喻,未光復各省代表皆激進派(其本省尚在保皇派控制中,不承認其資格),故民黨過六成,于民初諸國會最為激進;今者乃南北妥協辦法,由各省咨議局選舉(不復由都督府推舉)產生,程序最為合法,(控制多數咨議局之)立憲派勢力明顯上升。就法統言,三者(如黎、黃二元帥,孫、袁兩總統)皆臨時代理,正式國會尚待今年(民國元年)首屆大選始得產生。

同日(四月二十九日),清華學堂成立。

四月三十日,國務總理唐紹儀要求四國銀行團借款八千五百萬兩,預墊三千五百萬兩。

少川南行,用財若泥沙,始能買得南北統一、舉國一致政府,皆出外債。新婦當廚,眾口難調,故伎不施,萬無幸理。

五月一日,參議院改選(奉天)吳景濂(統一共和黨)為議長,(湖北)湯化龍(共和討論會)副之。

同日(五月一日),藏軍陷江孜、亞東。

初,川軍入藏,以依約巡守亞東開埠為詞,柔性廢置榮赫鵬“拉薩條約”(此張蔭桓挽回利權之功),駐軍以此為重,江孜則為拉薩外衛。二鎮亡,關稅絕,印藏餉道大通,事不可為矣。

五月二日,四國銀行團要求以稽查用途,監督裁軍為條件,始許借款。

此事即為威爾遜總統所謂“四國銀行團侵犯中國行政獨立,美國應速退出”。埃及之亡,即以王室揮霍賴債,債權國聯手監督埃及財政始。平情而論,借款以養驕兵而非用于建設,公然示債主必無還理(后之西原借款及多數民國借款,皆以賴債了事,華史絕不提及己方失德之處),正所謂“人必自侮”腳注,使無美國之直言,后禍更甚。而自李鴻章時代即有之“美國性氣和平,以扶弱仗義為務”理論,日益成為民國外交家乃至學生運動心中救命稻草。殷望過甚,一朝有求不遂,則如驕兒逆子轉愛為仇,頗似俗語“一碗水養恩人,一斗米養仇人”。

同日(五月二日),國務總理唐紹儀及閣員向參議院陳述政見。

五月三日,直省士紳再請王芝祥出任都督。

同日(五月三日),令川軍援藏。

同日(五月三日),任嚴復為北京大學校長。

五月五日,共和黨舉行立黨會議。

五月七日。前喀什提督新任新疆都督袁鴻佑、喀什縣長張秉鐸行抵阿克蘇,為亂兵所戕。

行兇者為哥老會,系湘軍攜帶出關者。關西民智閉塞,不知政道政黨政見,哥老會發揮“準同盟會”作用,為革命(或倡亂)主力,新疆官場望之若芒刺在背。

五月九日,共和黨選舉黎元洪為理事長,章炳麟、程德全等任理事,湯化龍、林長民等任干事。

軍界溫和派、政界立憲派、江左士紳集結點。

五月十三日,黃興電告中央整軍完畢,自請解散留守府并辭本兼各職,退歸田里。

五月十四日,參議院通過五色旗為國旗,鐵血十八星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

青天白日出于粵東,純民黨血統;鐵血十八星出于武昌,充分體現小華夏主義;五色旗出于北都,滿蒙密邇,承前清超民族天下國家之心,躍躍如也。

五月十九日,任命楊增新為新疆都督。

楊督政術,純用陰柔,鋤哥老會以殺客軍之勢,尊榮阿訇以弱回民之志,以軍營為失業收容所,實其腹,愚其心,閉戶自安。

五月二十一日,許世英出任大理院長。

六月九日,蒙古勤王軍攻鄭家屯,巡防營吳俊升卻之。

【此即“滿蒙獨立運動”先聲。】

六月十日,重慶鎮撫府解散,熊克武第五師留守。

六月十四日,黃興解職。

六月十五日,袁大總統拒絕王芝祥直督任命,不經國務總理副署改令王赴寧辦理整軍善后事宜,唐紹儀請辭總理,不待準即赴天津。

第二次憲法危機已達高潮,袁氏以黃金降落傘待王,王(不同于張振武)亦樂從。以公器私相授受,蔑視直省議會民國參議院,侵奪國務院權柄,于法已不可恕。此案(不同于后之宋案)責任明確。可怪者袁氏(及北洋諸將)一味強調唐氏受北洋載培,不報私恩,理不直而氣壯;民黨不擬維護國會尊嚴,亦不欲聲援本黨總理。于是一國之憲法危機一變為一士之負氣辭歸田,不了了之。

同日(六月十五日),藏軍陷里塘。

六月十七日,袁大總統宣布國務總理唐紹儀給假五日,陸徵祥代行總理職權。

六月十八日,英、美、法、德、日、俄六國銀行團簽約。

六月二十日,六國銀行團成立。

六月二十一日,外長陸徵祥、財長熊希齡與六國銀行團談判借款條件。

同日(六月二十一日),同盟會、共和黨、統一共和黨談判組閣問題。

西歐封建傳統,議會負財政責任、貴族負軍事責任,王權削藩用常備軍,籌款負擔暴漲,議紳痛苦極深。然唯其如此,議會日益成為必不可少機構,久在立憲之先,已勒王室國運命脈。國會無財政責任者,有退化為清議機構之迫切危險,世無免費午餐,不能負重而能久握權柄者鮮矣。

六月二十二日,同盟會閣員集體辭職。

六月二十四日,六國銀行團遞交監督中國財政計劃于熊希齡。

埃及、摩洛哥淪為被保護國即以“債權國監督財政”始,物必自腐國待自伐。

同日(六月二十四日),達賴十三世返抵拉薩。

駐藏川軍完敗,以英使調停,封存重武器,假道亞東、加爾各答,經海道返華。

【歷史多吊詭,達賴十三世以排洋始,以親英終;為維持封建舊制抗拒郡縣集權而出亡,還鄉乃以集權維新為急務。藏版自強運動(明治式集權近代化)為達賴十三世執政主流,領主怨憤。達賴若能長壽,藏事未可知。新君(達賴十四世)初立,主少國疑,貴族封建制得以暫安,藏人因而坐失“外交爭獨立內政謀自強”最佳時機,亦因而增加華人削平封建難度至最大限度,得失可相償否?】

六月二十五日,共和黨通電反對政黨內閣,主張超然內閣。

以此刻政治語境,舍民黨外,更無他人有能力組織政黨內閣。

六月二十八日,同盟會舉行干部會議,討論閣潮問題。

決議以共和黨為主敵,聯合小黨(統一共和黨等),運動袁系入黨,以民黨組織政黨內閣鋪墊。

六月二十九日,袁大總統提名代總理陸徵祥繼任國務總理,參議院批準。

以袁系立場,職業官僚無政治背景,無獨立性,易于操縱。以民黨立場,以過渡人物示好袁系,實現民袁聯合,爭取未來長期執政。以共和黨立場,必然支持任何非政黨內閣,始能有望分享權力。陸氏輕易過關,正以其過渡妥協性質。

七月一日,陸徵祥、熊希齡拒絕六國銀行團借款條件。

七月五日,川軍克復里塘。

七月六日,北京國光新聞總理田桐(同盟會)率眾毆打國民公報經理徐佛蘇、主筆藍公武(共和黨)。

七月十六日,同盟會舉行全體大會,討論組黨合并問題。

統一共和黨拒絕加入同盟會,要求聯合重組新黨。

七月十八日,國務總理陸徵祥向參議院發表演說,參議院審議新內閣六閣員。

七月十九日,參議院否決六閣員提名。

陸氏實無議會政治家天分,以言辭猥瑣干犯眾惡,以致溫和派局多數、事前久已疏通之友好議會反目相向,職業官僚一如技術專家,皆難適應政務官角色。

七月二十三日,袁大總統修改六閣員提名。

財政周學熙,司法許士英,教育范源濂,農林陳振先,交通朱啟鈐,工商蔣作賓。

七月二十六日,參議院否決蔣作賓,批準其余五閣員提名。

七月二十八日,粵督胡漢民、贛督李烈鈞通電反對軍民分治,蘇、浙、湘、閩、桂、直、魯、晉、奉、吉、黑繼之。

南北新舊軍人能拋棄成見和衷共濟,唯于抵制文官政府一事。

八月五日,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同意合并為國民黨。

同日(八月五日),武昌再度兵變。

同日(八月五日),國務院會議決定都督暫代行政總監,待局勢稍定,再行軍民分治。

中間派及多數順民寄望于擁袁者,不外乎馴化驕兵,歸于文治。袁氏不能完成此項任務,勢必喪失領袖資格,自貶為諸將之首。歷史人物面對無聲神裁,萬不可幻想以廉價午餐僥幸蒙混,天可欺哉?

八月十日,頒行《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參眾兩院選舉法》。

眾議院由各省國民選舉,八十萬人選議員一名,人口不足八百萬之省保障十人,蒙藏青議員另組選舉會選出(實質為中央圈定)。

眾議員當選條件:男子,年滿二十一歲,定居選區兩年以上,且具三者之一—-有小學以上畢業或相當之資格,或年納直接稅兩元以上,或有不動產五百元以上者,皆具當選資格。

首屆(舊國會)下院選舉法體現激進共和主義(比較前清資政院袁記參政院有產階級選舉制即知),接近全民普選之程度【,于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大選之前所未有】;衡以列國,普選程度高于長期國會及一九二二年前英國下院、國民公會及一八四八年前法下院,此刻除澳洲、新西蘭兩自治領外,無任何一國下院普選程度高于中華民國眾議院,除美、法二民國外,無其他國家下院普選程度相當于中華民國眾議院者。

參議院由各省議會選舉,不論大小每省十名,蒙古二十七名,西藏十名,青海三名,華僑六名,中央學會八名(后五類皆由中央組織選舉會圈定)。

參議院間接選舉法完全克隆法蘭西第三共和上院及一九二二年前美國參議院產生方法。參議院代表各省而非國民。

參議員出于省議會,省議員當選資格與眾議員完全相同。

本年(民國元年)十二月首屆大選,投票人數四千二百九十三萬余人(總人口四萬萬零六百八十余萬),可見凡識字者極少遺漏,前此后此【(一九九六前)】歷屆選舉實質參與(即識字人口參與)無一能接近舊國會半數者。【以古今萬國曾經存在之一切政治理論,中華民國舊國會及其所生政府皆有無可爭議資格代表中國人民及民國法統,此后再無任何政治組織或政治活動能具同一資格。】

參議員任期六年,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任期三年,期滿全體改選。

兩院各選正副議長一名,參院兩議長任期二年,眾院兩議長任期三年。

兩院皆設全院委員會,常任委員會,特種委員會。一切決議皆需兩院一致通過始得成立。一般議案皆需三讀而后表決,緊急狀態下,政府、議長或十人以上議員聯署可提議直接表決,經全院議員同意該提議后,可省略三讀會,直接進入表決程序。

兩院每年例會四月,必要時得延長之。常任委員會永不休會。

通常參議院選舉咨格門檻較高,享有若干眾議院所無特權,尤在司法人事二道,此刻美、法皆如是。今選舉參院之省院資格同于眾院,兩院權利同等,可謂有兩院制之名而有一院制之實,常任委員會永不休會,亦憲法史一創舉,強化已有之行政依附性不遺余力,可見民元法統兌現激進共和主義及超級國會制之徹底,獨步全球,后無來者。

八月十一日,黎副總統電致袁大總統,謂前鄂軍軍務副司長張振武等盅惑軍士圖謀不軌破壞共和,請立予正法。

黎張沖突、政軍沖突、溫和派激進派沖突,前已略述。張氏密謀“三次革命”(以民元武昌兵變為二次革命),史實有之,而黎袁當時皆無確鑿證據。就法論法,此案與陳競存、黃小配案相若,皆行政權侵越司法權之例。民初諸法皆不甚重司法獨立,法司亦有署無人,更易起官吏侵越之心。司法德望不彰,亦憲法危機無從合理解決,終致內戰一要因。就政論政,黎氏借刀殺人,似巧實拙,清名大損,寧漢決絕,中間派自此喪失回旋余地,而京漢結合,江左敗象已陳。

八月十三日,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發表國民黨合并宣言。

八月十五日,袁世凱以鴻門宴謀殺張振武、方維。

不審而誅,非大總統之分,故直書袁世凱。

八月十九日,參議員劉成禺、張伯烈等二十人質問擅殺張方案。

八月二十日,國務總理陸徵祥以張案難服眾口,引咎辭職。

同日(八月二十日),庫倫蒙軍陷科布多。

滿蒙一體,南臨華夏,蒙疆原無駐軍,有之,自光宣新政始。清軍鎮蒙,曰庫倫、科布多、承化寺。二鎮既亡,王靈不及,承化寺乞援于迪化,楊督增新以新疆省軍破蒙軍于阿山,承化寺遂以阿山道之名劃入新疆(今阿勒泰)。俄人乘兩虎之幣,入據唐努烏梁海(尼布楚后歸附圣祖,劃歸科布多辦事大臣綏撫),即今之俄聯邦圖瓦自治共和國。金山舊巢,乃折而為三,俄據其北,華有其中,蒙守其南。

八月二十六日,黎元洪通電宣稱張方案自負全責。

【黎黃陂之解“自負全責”,亦猶陸建章案段合肥之解“責任內閣”,啼笑皆非,混淆政治責任司法責任為一物,原不足駁。唯此系民初軍人文人憲政水準真實體現,笑談尚多(如饒漢祥之“元洪法人也,依法而來,依法而去”)。】

九月二日,孫文于京講演:振興實業,十年筑路二十萬里。

文人論事,不切實際多類此,孫文之鐵路玩具熱,給予袁氏一大機會解脫張案壓力,鐵路之寸基未成,自不足道。

九月四日,頒布《省議員選舉法》。

省議員選舉資格同于眾議員,唯當選年齡最低為二十五歲,此例實為省會選舉參議員而設。

九月五日,確定眾議院于民國元年十二月十日初選,二年元月十日復選。

九月九日,袁大總統特授孫文籌劃全國鐵路全權。

九月十六日,黃興向袁大總統推薦趙秉鈞堪任國務總理。

趙氏樂于加入國民黨,吻合“政黨內閣”計劃,袁系多數人(包括袁氏本人)謝絕入黨。

九月二十四日,參議院批準趙秉鈞為國務總理。

共和建設討論會、國民協會、共和統一會、共和促進會、國民新政社合并為民主黨,湯化龍任干事長。

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央學會法》頒布。

十一月三十日,參議院預選。

十二月十日,眾議院初選。

中華民國二年(一九一三)一月十日,眾議院復選。

同日(一月十日),蒙藏互相承認獨立。

同日(一月十日),令各省定期召集省議會。

同日(一月十日),國會召集令下達,令當選參眾議員于本年三月齊集北京。

一月十二日,庫倫特使杭達親王至圣彼得堡乞援。

一月二十三日,俄皇接見蒙使。

一月二十八日,俄國向蒙古借款二百萬盧布。

二月十日,宋教仁入鄂講演,指斥政府因循茍且。

二月十七日,孫文、桂太郎發起中日同盟會。

二月二十四日,梁啟超加入共和黨。

二月二十八日,外交部令蔡廷干聘古德諾博士為憲法顧問。

三月三日,孫文會晤山本權兵衛首相、松方正義元老。

三月四日,孫文會晤牧野外相。

三月六日,武昌再度兵變。

國民黨人熊秉坤、詹大悲(雙十首義者)、季雨林主謀,張振武若不死,事未可知,唯民黨黎系破裂已不可回。

同日(三月六日),法制局顧問有賀長雄入京。

三月八日,宋教仁抵寧演說,批評時政,鼓吹國會制憲、政黨內閣、地方分權之美。

三月十一日,孫文抵大坂,講演“大亞洲主義”。

三月十二日,袁大總統通令嘉獎康邊投誠土司。

三月十八日,美總統威爾遜以六國銀行團借款條件侵犯中國行政完整,退出銀行團。

同日(三月十八日),美駐華代辦威廉斯建議及早承認民國。

三月十九日,確定國會于四月八日開幕。

同日,湖北商民裘平治等請以帝國立憲為國本,袁大總統下令查辦。

前此,皖督誅宗社黨,贛督誅洪江會,皆出此道。其心固無司法獨立甚矣,且以共和為新朝,必如舊朝誅鋤異見始足為謀國之忠。全昧立憲本旨,就學理原不足駁,唯其勢甚大其流甚長,南北新舊唯此不爭,所異僅在誅鋤對象界別耳。梁任公“爭政體不爭國體”之論,萬不可易。惜乎大道荊棘,偏鋒浩蕩,國猶是也,民猶是也。

三月二十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遇刺于滬寧車站。

【三川崩矣!】民國雖有共和立憲之名,真能解其大義者,通國屈指可盡。北國任公幾道,民黨則鈍初云逝,次第無人。微宋公,國柄民命盡入軍健策士之手,金甌既裂,補天乏才,非獨夫不能止亂之形備矣。民國以法立,鄂州首義約法、民元約法皆公手定,天壇憲草、曹錕憲法皆不出此范圍,民國國父,實唯鈍初。一身系天下安危,銳意以調和南北新舊為己任,舍公其誰?“海門潮正涌,我欲挽強弓”,公之遺筆。國父身殉,民國孤雛,殆將委命于怒海狂蛟矣。

三月二十二日,宋教仁逝世,年三十有二。

漁父病榻,皆信友同志,論情論勢,無曲詞隱晦之理。而臨終清醒尚久,遺書乃進于袁大總統。其詞拳拳以國事為務,國會新立、調和南北,建設穩定責任內閣之意,曾無稍易,寄望袁公謀國舉賢,同志和衷共濟,則宋某雖死猶生,含笑九泉。或曰丈夫坦蕩,不疑權奸;或曰偉人胸襟,有國無私。唯絕無號召同黨興師復仇之語,可為定論。

為民黨計,國會將開,民黨已據其半,席次多于第二、第三大黨總和,平流進取,縱不能組織單一政黨內閣,恢復唐內閣之勢,無甚困難。趙閣本系看守性質,無久據之勢,且蒙宋案嫌疑,勢難固位。民黨因利承便,運用國會,完善司法,政績日興,根基自固,此固宋公所深愿者。何至草率興師,自裂其黨,悖國會多數(含國民黨多數議員)中間派各省多數順民及列強謀全華統一之心?政略之疏,固不待言。且唐黔案、王直案皆具憲法危機性質,傷及國本,民黨以無關本黨勢力范圍,視若無睹,自棄超級大黨政治責任;而宋案雖惡,尚非憲法體制問題,法司理案未失其平,直以君相為戴罪之身,反不能容其完成司法程序,揭示真相,有虧道義。益不可解。道義權謀兩失,固有取敗之道。

民黨不稱其位,袁公果能負蒼生之望否?觀其行徑,不外官場健者,利祿驅人,唯用勢利,有力者雖曲而優容,而中央集權(或皇權)歷史功能恰在誅強梁翼順民;雖云大度識才,所愛者無非策士莽夫焦頭爛額之輩。論古今治亂之本末,遜于曾左遠矣,抱薪而救火,適足自焚其身,萬民從者殉之。至于憲政精義民族遠略,尤非靈魂近視所能及。彼所能者,不外李克用、朱全忠之屬,能用權謀小智,因人之弊而自以為能,居下位隱然有蒼生之望,自為則其弊伯仲于敗者。生橫流之世,無自知之明,以藩鎮一孔陋才,欲效曹公宋祖拔本塞源之業,得其表失其內,因其小昧其大,遺新莽優孟衣冠之譏,不亦宜乎?日照猴頭識圣顏、顎必隆刀定太平之笑柄,亦屬自取。

蔡松坡“天禍中國,元首謀逆”、袁項城“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之語,為華人留體面占地步,至矣盡矣。衡以史德,亦無大異于佞臣媚主。未有萊蕪不修而田戶勤者,未有巨公乏才而民德健者。天下之民皆如任公漁父,相爭以道,揖讓有禮,郁郁乎文,泱泱者大,華人欲不模范萬邦,亦不可得。奈其德卑智劣何?能代袁者,有其權詐而欠其大度;能代孫者,受其虛浮而乏其精誠。肉食者濁而無識,勞苦者愚而嗜暴,文人逞虛驕玩社稷,幾以天道易欺,果報可逃,夫復何言?為華人子孫者殆矣。


2023-11-10 18:32:07

[新一篇]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Ⅲ 立憲篇

[舊一篇] 劉仲敬民國紀事本末 Ⅴ 癸丑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