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業:再談微博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去年剛剛玩微博不久,就碰到了溫州動機追尾事故,我差不多整夜都在微博上關注事態進程,那些最新也可能是最真的消息都得自微博。當時我覺得微博不僅改變了新聞的發布方式、傳播方式、接受方式,甚至預想微博可能改變我們的交往方式、寫作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很快便寫了一篇《談微博》,對微博這種新文體表達了由衷的喜愛和熱情的贊美。這篇雜文簡直就是對微博的一首“抒情詩”。

現在,我已度過了與微博的“蜜月期”。

有些美人猝然相遇可能對她一見鐘情,相處時間一長便難以容忍,同樣,我剛玩微博時興奮不已,沒想到不到一年便對它意興闌珊,有點想徹底關掉微博掉頭而去了。這是因為對它認識越深,便發現它的缺點越多,甚至覺得它有點功不掩過。

我至今之所以還在上微博,是覺得它有極強的平民色彩和草根特點——準入門檻低,寫作難度小,發布很容易。它使很多潛在的讀者成為潛在的作者,它使許多社會看客成為社會演員,它使很多像我這樣無官無職的平民,不再只是一味地洗耳恭聽,還可以隨意地評頭品足。在微博上,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自以為是的“高見”,也可以看到你認為荒謬絕倫的怪論;一個僅識“之”“無”的半文盲,可以對一個學富五車的名流嗤之以鼻,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子,可以對一個超級明星死勁吐槽。今天高興了就成為你的粉絲,明天老娘不高興就“取消關注”;關注與被關注的互動,主要不是由一個人的權力而是由一個人的魅力。盡管有些人因社會地位或出鏡機會而受到更多的關注,但很多平民也可以成為“微博達人”,甚至可能通過自己在微博上的“傾情演出”引來無數喝彩,通過自己的機智才華博得無數掌聲。總之,在微博這個平臺上,比在真實的現實生活中,大家有了更多的平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主動性。

對于普通個體,微博還可以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不同地域不同國度的人,可能因意見相同而結成松散的聯盟,可能因情趣相投而成為“知己”,前者在這次方韓之爭中表現得特別充分,后者則在無數的微博群中有所體現。微博能讓我們更廣泛地結識新友,還能讓我們更緊密地聯絡故人。我在微博上的確“結識”了不少朋友,如果不上微博絕大部分“博友”肯定終生都是路人。

對于商人,微博可能提供了營銷商機,輕輕在鍵盤上敲幾條微博,商品信息很快就可能傳給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對于網站,微博可能聚集許多人氣,不僅迅速提升網站的知名度,更可能將知名度轉化為印鈔機;對于政府,微博可以了解民情,可以宣傳政策和政績,還可以在微博上盡情做秀……

盡管微博有種種優點使你留戀,但它有更多的缺點讓你生厭。

從一個讀書人的眼光來看,我覺得微博最大的問題是:一個人假如長期逛微博的話,可能造成他思想的平面化,知識的碎片化,感覺的遲鈍化。

造成思想平面化,是因為140字符的微博,只能“端出”觀點,只能宣泄情緒,只能插科打諢,只能滑稽調笑,根本沒有辦法闡述任何一個嚴肅的觀點,更別說對一個論點進行邏輯嚴謹的論證了,所以,在微博上見到最多的是“立場”和“表態”,最好的情況下也只能見到一些“思想火花”——如果說微博上還有什么“思想”的話。我個人認為微博上見不到“思想”,充其量只能見到一些孤零零的結論。由于微博沒有辦法呈現一個人的“思想過程”,我們無法檢驗這一觀點在邏輯上是否自洽,所以也就無從判斷它的對錯。審視一個主張是否合理,我們主要是看它的論證過程是否邏輯嚴謹,看一個觀點是否成熟有效,我們還要看它的論據是否充分。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的導論中曾說過,思想的運動過程比思想結論更加重要,也更有價值。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只是“偶觸之思”,他不再訴諸邏輯證明,不再進行有效論證,他的思想就只停留于淺表層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沒有“深入思考”。微博上表達的非邏輯性,使它不能給我們提供深刻思想,這倒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更危險的是養成人們思想的淺表化和平面化,養成人們“一句話管總”的壞習慣,只負責言論上的“表態”,而不計較思想上的明晰和嚴謹。我們不妨看一條名人微博——

@易中天: 所以,方舟子值得尊敬,不宜效法。韓寒應該呵護,不必同情。出來混,是要還的,何況他這回的表現還那么差。這個爛攤子,當然得他自己收拾。而且,如果事實證明他確實有人代筆,那就更得他自己埋單。包括他過去的張狂、草率、漫不經心和花拳繡腿,其實都已付出代價。”

如果“值得尊敬”的人“不宜效法”,難道要去效法那些讓人作嘔的壞蛋?如果連“同情”就大可“不必”,“應該呵護”又從何說起呢?你看了這條微博后知道易中天在說什么嗎?易中天先生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嗎?這是一種只有外星人才會明白的玄妙“邏輯”,這是一種只有中國人才能運用自如的圓滑。天下的“公知”要是都像易中天先生這樣說話,十三億中國人都要去上“猜謎學習班”。在這樣的微博中玩久了,思想的平面化倒在其次,可怕的是思維的嚴重退化。

導致思想平面化的原因不只是微博文體“表達的非邏輯性”,還在于微博的“一過性”和“流動性”。隨著每條微博在不斷移動,接觸的對象也在不斷變化,你根本不可能專注于一個對象進行思考,微博本身這種特性導致思考難以深入。在微博上斗的是機智和敏捷,看哪個出言更迅速,看哪個說話更俏皮,人們不會在意你的思維是不是嚴密,也不太在乎你的說理是不是充分。微博上的爭論有點像平時斗嘴,大家只圖嘴巴一時痛快,語帶機鋒就會招來觀眾,說到極端就不愁沒有掌聲,因而,偏激常常被誤認為“犀利”,尖刻更往往被當作“深刻”。這會養成微博上“斗嘴者”的劣質思維,也會造成圍觀者對思想評價的價值混亂——發微博的人沒有“優質思維”,圍觀者不知道什么是“優質思維”。

微博上知識的碎片化顯而易見。微博傳遞的海量信息中,內容上是五花八門,形式上是零零碎碎,你剛才看到的是天上日蝕,轉眼就可能看到日本地震,過一秒鐘可能又是明星丑聞。這里時政評論、經濟要聞、文化視點、感情八卦、海外奇談、鬼魂迷信、小道消息、流言蜚語輪番轟炸……你如果在微博上逛的時間長了,天上的事知道一半,人世的事無一不知。然而,這種情況套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就是“熟知并非真知”。微博上獲得的知識只能作為夸夸其談的材料,只能當作炫耀“博學”的資本。且不說微博上的信息無法確定其真假,即使這些信息全部為真,它們提供給我們的也是支離破碎的知識。首先,對任何一個信息都難以進行全面的了解,你只能在這方面略知一二,七嘴八舌中更可能前后矛盾,你不知道到底要信哪一種說法。其次,微博的知識極不系統,這些亂七八糟的信息越多,你的頭腦一定會越混亂,你在微博上看到的這些知識只能淺嘗輒止,正所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你難以對這些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再次,微博的信息流動極快,這條新聞給你帶來的興奮還沒有過去,那條消息就可能讓人沮喪得想要跳樓,你同時接受反差極大的各種信息,你無法對它們進行冷靜的處理。從微博上下來,吹起牛皮別人覺得你無所不知,到真正要用知識的時候你就一無所知。這種碎片化的知識不能擴展你的知識結構,反而會將你的知識完全“解構”; 這種碎片化的知識不能開拓你的胸襟,只在你的胸襟中填滿垃圾廢料。要想成為一個有真知有學問的人,尤其是要想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學者,你的知識就必須系統化和條理化,古人說求學的要訣是“入門須正”,讀書的要訣是循階而上漸入漸深,不知門徑終生是外行,信手翻書難以成學。正因為這樣,清代一位學者說要學有所成,既要善記也要善忘——就是說要學會過濾掉許多無用的知識,使那些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變得很有條理。

為什么微博容易造成感覺的遲鈍化呢?剛上微博時你一定對花樣翻新的信息感到十分新奇,對有些海外奇談感到非常震驚,但這樣的刺激太多太頻繁,你慢慢就從新奇變為乏味,從震驚變為麻木,對任何一種傳過來的信息和知識,你都會認為它們“似曾相識燕歸來”。天天接觸一些爆炸性的信息和稀奇古怪的知識,久而久之對什么都不敏感,好像有一種“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自然”的“淡定”,有一種“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的漠然。要是對什么新鮮事都不覺得新鮮,對任何變化都沒有“感覺”,這種遲鈍和麻木比沒有知識還要可怕。知識貧乏尚可彌補,感覺遲鈍便無藥可醫。

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眼光來看,年輕人沉湎于微博或成了微博控,和網絡成癮一樣有百害而無一利:它虛擲了你黃金般的青春,它養成了你為人的任性,它讓你和世界更加隔膜。

據相關單位報告數據表明,現在微博成癮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每天泡在微博上六七個小時,先由微博愛好者變成“微博達人”,再由“微博達人”變成“微博病人”,要不馬上戒掉微博,最后就由“微博病人”變成“微博廢人”。在微博上看到大量稀奇古怪的信息,有刺激性和娛樂性,在微博上可以找到“情投意合”的“知音”,發兩句議論偶爾還能引起共鳴。現實生活中被冷落的朋友,在微博世界里可能被熱捧,微博成了他逃避現實的“有效”途徑,這容易使他在熱愛微博——依賴微博——沉迷微博的路上越滑越深,一回到真實世界就煩躁不安,一打開書本就魂飛天外,一干正事就注意力失控。

在目前尚未施行網絡實名制的情況下,許多沒有經過認證的博友,人家不知道他們是何方神圣,他們發言完全不負責任,這使有些人發言隨心所欲。幾個月前在新浪微博上,一個化名博友罵人大教授張鳴先生是“不學無術的白癡”,我點開他的微博看了一下,在幾年之內他只發了十幾條微博,每條微博只寥寥幾字或十幾字,也沒有找到他開的博客,而張鳴教授這六七年來,差不多每隔二天就寫一篇雜文,他的專業領域估計這位博友一竅不通,我不知道他有什么底氣罵人家五十多歲的教授是“白癡”。這一二十天我連續寫了10篇“方韓之爭隨感”系列文章,可能有些微博朋友覺得我觸犯了他們的偶像,開始一段時間把我罵得狗血淋頭,很多粉絲紛紛取消了對我的關注,罵我是“白癡”,罵我是“混蛋”,罵我是“淫棍”,更惡毒的是詛咒我“一出門就被車壓死”,“一吃飯就被毒死”。大概有十幾個同樣是化名的網友盯著我罵,我一發表博客文章就說我的文章極臭,我一發微博就說我胡說八道。這些隨便罵人的化名網友都沒有開博客。博客和微博有很大的區別:博客上要學會以理服人,你的任何一個論點必須進行充分論證,微博上只是發泄一下自己的怒氣,曬一曬自己的感情,博客上你必須注意自己言論的影響,化名微博上你不必顧忌自己的形象,所以在博客上要“穿皮鞋”,在微博中可以“靸拖鞋”,在博客中你要“穿西裝”,在微博上你可以“穿三角褲”,甚至可以赤身裸體。這樣“隱姓埋名”的時間一長,你可能越來越不能控制自己,一個不能高度自律的人,開始是在虛擬世界里張狂,后來便是在真實世界里任性。出口成“臟”固然十分得意,最后受到傷害的不是咒罵的對象,而是你破口大罵的本人——除了罵人之外,你還會點什么呢?

沉迷于微博好像讓你與世界很近,其實你與世界一直隔著厚厚的玻璃。微博的世界不是現實世界的原樣復制,你在微博中罵人可以不負責任,在現實生活中罵人就可能挨拳頭;你在微博上走極端可能有人喝彩,在社會上走極端必定碰得頭破血流。最后,你可能像那個童話中的孩子,只想呆在虛擬世界里享受溫暖的春天,不想再回到日常世界面對生活的風雨。

我要是只逛微博而不寫文章,就會感到非常空虛,我發的很多微博往往是草擬的文章提綱,所以在微博上特地標上1、2、3等數字序號。就自己的感覺而言,讀書比逛微博更加沉靜愉快,寫文化隨筆和社會評論富于激情,擺弄學術覺得最為充實。

我們不可能永遠躲在虛擬世界里,就像我們不可能生活在天上宮闕中一樣,現實世界的確非常殘酷,但現實世界的確非常真實。在這里,成功了可以開懷大笑,失敗了也不妨抱頭痛哭;在這里,干得出色你能聽到噼噼叭叭的掌聲,有了成績你可以得到現實的回報。虛擬世界里的捧場是不能充饑的畫餅,微博上的恭維又豈能當真?

朋友,不能只在微博上找感覺,回到現實世界來拼搏吧!

                                                                                                                 

                                                                                                              2012/3/7于臺灣

 

參見我去年的博文《談微博》,網址:

http://blog.163.com/jydai_417/blog/static/179506085201163105645900/


戴建業 2012-04-26 23:29:05

[新一篇] 戴建業:參訪“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舊一篇] 丁咚:2012年中國人的四個愿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