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與人的確證(易中天做客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http://www.28gl.com/rw/bjms/2008-09-01/bjms10811.html

主持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

廈門大學的中文系教授易中天先生,他2001年出了一本書,叫做《人的確認證》。他在書中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他說,藝術是什么?藝術是人通過藝術品實現人與人之間情感傳遞的過程,通過情感傳遞,我們確認了自己和其他的人類有共同的感受。由此,藝術家和觀賞者也就最終確立了自己是一個能與他人、能與全人類息息相關的人。那今天主持人阿憶就把易中天先生請到了我們的演播現場,他是何許人也呢?我們先看一段片子。

首先歡迎易教授作客我們的節目。剛才片子里說易教授他是怎么怎么樣的人,他的學術特色是什么,大家可能還不能了解很充分,因為這個小片子寫的不具體,我們具體一下。在正式講演之前呢,我們先聽一聽易 教授,我給他摘出來兩篇文章里的兩段話。第一篇文章叫做《春來不是讀書天》,里面有這樣一段話,他說,“春來不是讀書天。春天里的誘惑太多,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我后面打了刪節號,中間刪了一些話。他接著說,“春天里應該去遠足、去踏青,當然最應該的還是談戀愛。就連小動物都知道,春天是戀愛的季節。所以,春天即使要讀書,也只該讀情書”,這是教授說的話,不是一個少年說的話。下面一段文字來自易教授寫的《書生意氣》,易教授這樣寫道,他說“有句老話叫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后面是易 教授自己說的話了,“當然,這是從前,現在不怕了,選錯行可以改行,嫁錯郎可以離婚”,我要問的問題是,您以這種筆法寫作,會不會有其他的您的那些同事,或者不認識您的那些同行的教授,說您這種寫法一點不學術,非常淺薄,您不怕嗎?

易中天:不怕。回答完了。

主持人:是不是我問的問題屬于外延極大、內核極小,所以回答只有一個,就是“是”還是“否”。您不愿意闡述一下您為什么要以這種方法寫作嗎?

易中天:因為在我看來,寫作對于我來說是一種活法,是我的一種生活和生存的方式。我覺得這種生活方式、生存方式非常好,我干嘛要管人家說三道四?

主持人:看您的文章,我還想問一個小問題,您寫了一篇叫“武漢人的性格”,您說武漢人罵人的水平絕對是全國第一。

易中天:對。

主持人:不對吧,人家大多都說是北京人第一。

易中天:你是不是準備和我過招啊?

主持人:您舉出理由來。

易中天:比方說,他說一個人長得很漂亮,武漢的方言叫“清爽”,很清爽,“他個婊子養的長得好清爽啊”。這個就絕對不是罵人了。罵人罵到這個水平,我看應該是全國第一吧。

主持人:是,北京人表示跟人親切是加個“小兔崽子”,你的小兔崽子長得很清爽啊。他把它發展到到那個地步,哎喲。好,下面我們就直接由易教授給我們帶來他精彩的講演,講演的名字叫“自我意識與人的確證”,歡迎。

易中天:謝謝大家!在開始之前我想問一個問題,在座的有當過爸爸媽媽的沒有?請舉手,少數。

主持人:這個女同學或老師,你當了媽媽了都?我覺得剛二十歲。

易中天:那好,我問第二個問題,就是有哪位同學知道一個小孩子,當過媽媽的就不回答了,她知道,一個小孩子他最先學會的是哪個詞。

觀眾:媽媽。

易中天:媽媽。大多數情況下是媽媽,極個別的情況下是爸爸。第三個問題是有誰知道小孩子學會的第一個動詞是什么?

觀眾:抱。

主持人:媽媽、媽媽抱。

易中天:這不是第一個,他能說媽媽抱的時候已經說句子了,這個不是詞。第一個詞是什么?

觀眾:要。

易中天:媽媽回答。對,還是媽媽知道,沒當過媽媽不知道,還是媽媽知道,小孩子學會的第一個動詞是“不要”,而不是“要”。你看一個小孩子他要東西,比方說他要喝水,他說水水,他要吃奶,他說奶奶,夠了,他不用說要吃水,要喝奶,他不用那個“要”字。但是你給他水喝,他不想喝,他怎么說呢,“不要”。也用不著說水水。所以小孩子他是很節約的,他懂得節約成本、懂得效益最大化、懂得產出投入比。

那么好了,從剛才這個例子里面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結論呢?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最重要的關系。因為小孩子學會叫媽媽,然后學會叫爸爸、叫爺爺、叫奶奶、叫哥哥、姐姐、叔叔、阿姨,都是稱呼,所以他首先要解決的是人際關系問題。第二個結論呢,“不要”是人的基本人權。因為兒童學會的第一詞是“不要”,所以基本上可以說它是一種天賦人權了。事實上我們看一個社會有沒有人權,看一個社會是不是人權社會,很簡單,只要看這個社會的成員有沒有說“不要”的權利。咱們中國古代就沒有這個權利。誰都知道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個大家都知道。還有一句話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叫做“君有賜,臣不敢不受”,就是他給你東西,你也不能不要,他奪去,生殺予奪都在萬歲爺。他殺你固然是沒有價可講,他給你,你也不能講價。比方說阿憶他剛剛請我撮了一頓,酒足飯飽,這個時候太監來了,說萬歲爺有賜,賜你一只燒鵝,這么大一只,這個時候我怎么辦呢?我只能跪下來,一個頭磕下去說“謝主龍恩”,然后在太監、在使者的監視之下,一口一口把這只鵝吃下去,沒有拒絕的權利。因此,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專制主義這個政治下的社會,它是沒有人權的。

那么,我下面還有一個問題要問,有誰知道小孩子最早怎么稱呼自己?誰知道?

主持人:自己的名字吧?

易中天:對,小孩子稱呼自己都是用自己的名字。比方說有個小孩叫貝貝,那么你給他水喝的時候,他不要他怎么說呢?“貝貝不要”,他是用自己的名字來稱呼自己的。這個問題早在二百多年以前德國的哲學家康德在他的《實用人類學》這本書里面已經談到了,當然他也可能說“不要”,但是如果一定要表示這個主語的話,他是用別人稱呼他自己的那個稱呼來稱呼他的。他不會說“我不要”。他不會說“我”。很小很小的孩子都不會說“我”。如果說他這個時候大人給他水,他說“貝貝不要”,大人就會教他說“我不要”,他就會說“我貝貝不要”。如果說他要一個什么東西,大的孩子不給他,大人在旁邊說“給他、給他”,他也會說“給他給他”,他也不會說“給我”。這時候大人會教他說“給我”,他會怎么說呢?“給我”,他聲音會很低,他沒有底氣。為什么呢?因為小孩子他不知道“我”是什么。兒童最先學會的字、詞都是名詞,而且是一些感性的、具體的、和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那些名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水水、果果、蛋蛋,都是和他有關系的、很具體的、可以辨認的這些事物的名稱。那么“我”是個什么東西呢?“我”是爸爸嗎?“我”是媽媽嗎?“我”是水水嗎?“我”不是東西呀。但是他又發現“我”這個最不是東西的東西,他最是東西。爸爸也說我,媽媽也說我,哥哥也說我,姐姐也說我,他們都是我,那么到底誰是“我”?他不明白,他弄不明白這個問題,而且他弄不明白既然媽媽是“我”,那么我要媽媽抱我,怎么不能說“我抱”呢?我還得說“媽媽抱”,“我”到底是什么?他不明白。而且大人和他說話也不說“我”,說“我們”。當媽媽的知道,你帶小孩子出去買衣服,“寶寶我們出去買衣服”。然后給他買了衣服、帽子給他穿上,“我們漂亮”、“我們乖”、“我們出去玩兒”、“我們喝水”,她也不說“我”。所以兒童他是不會說“我”的。這證明一個什么問題呢?兒童沒有自我意識。

突然有一天,這個小孩子學會說“我”了。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對一個人來說,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康德有一個說法,他說,在這個時候,他的心中就像是升起了一道光明。而且康德說,他從此再也不會回到他從前說話的那種狀態去了。康德說,從前他只是感覺到自身,現在他是思維到自身了。那么康德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在一個兒童學會說“我”,也包括我們人類學會說“我”之前,他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他不能思維到自身,他只有自我感覺,也是說他只能感覺到自身。這種感覺呢是動物也有的,動物也能感覺到自身的存在。比方說一只貓,它不會去咬斷自己的尾巴,因為這個時候它會疼。當它疼痛的時候,它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但是動物只是在它的有機體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它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它想不到自己的存在,它也看不到自己的存在。所有的動物都不會照鏡子,人要照鏡子的,“鏡子里面不是我嗎,臉兒長得多么漂亮”,他會照鏡子。動物不會,動物也不認識自己的照片、自己的畫像。

人比動物厲害的還在于什么呢?人不但不用照鏡子,也不用在身上捏一把,他就知道自己存在。那么我想問大家,人怎樣知道自己存在的?他是怎樣知道自己存在呢?是想到的,是通過思想和意識知道自己存在的。這就是人有自我意識的第一個概念,就是能夠通過思想和意識知道并證明自己的存在。有一個笑話,講有一個差人押解一個和尚上路,每天出發之前這個差人都要清點人數,包袱、雨傘、和尚、我。有一天晚上這個和尚就把這個差人灌醉了,然后把他頭發剃掉,換上和尚的衣服,第二天早上這個差人起來,點包袱、雨傘、和尚,我呢?“我”沒有了。這個笑話之所以是笑話就在于“我”是不可能沒有的。請大家想一下,現在想象,“我”沒有了是什么意思?


易中天 2012-07-07 23:49:20

[新一篇] 易中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講座

[舊一篇] 易中天歌曲才能取代神曲《忐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