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樂曲欣賞(六)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喜相逢
    笛子曲。
    《喜相逢》原是流行于內蒙古的一首民間樂曲,后吸收山西梆子及二人臺中作為過場的音樂,或配合劇中人入洞房等歡樂喜慶的場面使用。笛子獨奏曲《喜相逢》是馮子存等在傳統樂曲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此曲采用民間變奏手法,在演奏上運用吐音、花舌、飛指、花舌顫音等技法、生動地表現了戀人依依惜別和別后重逢時的歡樂情緒。全曲音樂氣氛熱烈、生動活潑,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樂曲的結構為民間器樂曲中常見的變奏曲式。全曲分四段,后三段是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不同的速度、力度和節奏,對前一段主進行變化重復,從各個側面豐富和發展了主題的音樂形象。第一段,是主題音樂的呈示,其開始樂句用了我國民間樂曲常見的散板形式,后又以緩慢的速度和感嘆性的慢速滑音、表現親人惜別時依戀難舍的情緒。第二段,是主題的第一次變奏,速度加快減少了滑音,用輕快活潑的節奏表現出親人重逢的喜悅心情。第三段,是主題的第二次變奏,通過速度加快和吐音的運用表現了一種情不自禁、欲歌欲舞的歡樂場面。第四段,是主題的第三次變奏,它用了性格火熱的固定音型,不斷穿插進行。花舌音再次使用,速度漸快,將音樂推向高潮,將親人團聚的歡樂之情推向頂點。
 
    寒江殘雪
    此曲亦名“春思”。樂曲宛轉細膩,表現了一幅初春寂靜的江南映射著皓皓白雪,殘冬將去,奏即來的景象。
     寒春風曲
    二胡獨奏曲。
    華彥鈞(阿炳)作曲。樂曲的一部分曲調、演奏手法與《二泉映月》相近,但曲調較多地在明亮音區進行,更為活潑流暢,舒展寬廣,使聽者感覺到明媚的春天正在走近。阿炳(1893-1950),是我國著名的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曾一度淪為街頭流浪藝人,飽受苦難,雙目失明。阿炳作品很多,是我國音樂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琵琶曲《昭君出塞》、《龍船》;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等。其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動人心,充滿藝術的生命力。
寒鴉戲水
箏獨奏曲。
《寒鴉戲水》是一首著名的客家箏曲,也是潮州音樂十大套曲之一。客家,指南宋末為避戰亂而遷居廣東潮、梅地區的中原人。客家箏曲又稱“中洲古調”。此曲采用傳統十六弦鋼絲箏演奏,音色清越,余音悠長,音韻委婉。樂曲描寫的寒鴉(即魚鷹)成群嬉戲池塘的歡樂景象。此曲不但旋律優美、而且格調清新、韻味別致,凡潮樂所流傳之處,必可聞此樂聲,故人們常戲稱此樂曲為潮州之州歌。
    朝元歌
    曲牌名,又名朝元令。《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收歸南雙調過曲;《集成曲譜》收歸南仙呂入雙調集曲;吳梅《南北詞簡譜》收歸南雙調正宮調類過曲。曲調用乙調或正工調,商調式。全曲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四句,曲調是上下對句式重復結構;第二段五句,曲調是四句式結構,末段五句,曲調是二小段式,后小段為第一段上下句式的變化再現。后被人用此曲牌編成簫曲,此曲多疊用四支,曲調古樸幽雅,韻味十足。
    蔭中鳥
    笛子獨奏曲。
    《蔭中鳥》是著名笛子大師劉管樂于1955年創作的作品。作者以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民間流行的模擬鳥叫等高難度的吹奏技巧,譜寫出一首富有音樂性的樂曲。全曲短小活潑,旋律歡快,其素材采自河北高陽、蠡縣一帶流行的嗩吶小曲。主題旋律生動,鮮明,運用頓音、滑音等技巧,模擬鳥的鳴叫,形成鳥語化的旋律,表現林蔭中百鳥爭鳴、一派生機的景色。中段笛子在輕快曲調伴奏下,自由模仿各種鳥叫,活潑的快板、喧鬧熱烈的音樂,讓聽者進入了蔭中百鳥競相爭鳴的藝術境界,描繪出一個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景觀。

    塞上曲
    琵琶獨奏曲。
    《塞上曲》最早的曲譜見于《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是李芳園根據華秋萍《琵琶譜》浙江派西板四十九曲中的五首獨立小曲,加以組合組成一首著名琵琶套曲。在華氏譜卷中首頁有“武林逸韻”的題字。武林即杭州,可見這些小曲當時曾流傳于江浙一帶。原小曲分別標有《思春》、《昭君怨》、《泣顏回》、《傍妝臺》、《訴怨》的小標題,李芳園改編的名字依次為《宮苑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淚》、《妝臺秋思》、《思漢》,總稱為《塞上曲》。這首套曲抒發了一種哀怨凄楚的情感,細膩地描寫了王昭君懷念故國家園的心情。《塞上曲》是一支文曲,曲調婉轉細膩,在彈奏上充分發揮左手推、拉、揉、吟等技法,使旋律更顯得委婉柔美,表現出“聲聲掩抑聲聲思”的情緒,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碧澗流泉
    樂曲以清脆之音,表現出深山峽谷之中淙淙流水歡快地流淌的情景,讓人聯想起唐朝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繪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可自留。”一派詩情畫意般的田園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醉歸曲
    琵琶曲。
    這是一首描寫與朋友盡情歡樂之后帶有醉意的人在回家路上的情景。曲調委婉悠揚中帶有一絲詼諧,令人想起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蕉 窗 夜 雨
    蕉窗夜雨:箏獨奏曲,中州古曲。軟套(重三六)音階。樂曲的標題可能取自宋詞:“只知愁上眉,不知愁來路。窗外有芭蕉,陣陣黃昏雨。逗曉理殘妝,整頓教愁去,不合畫春山,依舊流連住。”(陸游妾某氏《生查子》)
  全曲分五段:主題和四次變奏。
  主題的旋律幽雅,速度緩慢,常以滑音和顫音潤飾,表現了一種靜謐、安適的意境。
  第二段速度略快,增加了喜悅的情趣。
  第三段由4/4轉2/4,速度漸快,出現連續的低音切分節奏,尤如隆隆雷聲。
  第四段以掃弦技法和切分節奏相結合,表現浙瀝的雨聲;雨停了,而屋檐上的積水仍然嘀嘀嗒地落在芭蕉葉上,晶瑩四射,別有情趣。全曲恰似一幅工筆精細,素色淡雅的水墨畫,引人入勝。

    霓裳曲
    笛子曲。
    又名《小霓裳》,以有別于清代李芳園所輯琵琶大曲《霓裳曲》。最早由杭州藝人移植。樂曲分五段:玉兔東升、銀蟾吐彩、皓月當空、嫦娥梭織,玉兔西沉,很明顯是根據唐明皇游月宮聞仙樂的傳說編寫,曲調典雅靡麗,節奏有古代舞曲的特征,確有月里嫦娥翩翩起舞的意境。結構很有特點,主題在變化重復時,每一段首尾保持不變。“合頭”和“合尾”使主題音調貫穿全曲、給人深刻印象。
    鷓鴣飛
    笛子獨奏曲。
    湖南民間樂曲,樂譜最早見于1926年的《中國雅樂集》,以后以絲竹樂合奏、簫獨奏等多種演奏形式在江南一帶流傳,后經陸春齡加工改編,發展成具有濃郁江南風格的笛子獨奏曲。樂曲通過對鷓鴣展翅飛翔的生動描繪,表達了人們渴望自由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悠揚抒情的慢板和流暢活潑的快板,使音樂富有層次和對比。在演奏中充分發揮了南方曲笛音色醇厚圓潤、悠揚委婉的特點,并通過打音、顫音、贈音等技巧調飾曲調,以表現鷓鴣飛翔之態。如樂曲開始的四個長音,運用實指顫音、虛指顫音以及力度的變化,一下子就把鷓鴣擊翅翻飛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聽眾面前。中段運用氣息控制,通過力度的強弱對比,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鷓鴣忽遠忽近、忽高忽低,縱情翱翔的姿態。樂曲最后運用越來越輕的虛擬顫音,給人以鷓鴣飛向天邊,越飛越遠的聯想。

  瀛洲古調
  洲古稱仙境,亦即中國長江下出海口的崇明島。該曲流傳于清代末年。樂風格活潑靈巧,形象逼真,表現了作者對童心的追求。樂曲共有六個小標題:(一)小月兒高(二)魚兒戲水(三)雀欲歸巢(四)晴蜓點水(五)頑童(六)獅子滾繡球每個小標題均可獨立成曲。

    霸王卸甲
    琵琶獨奏曲。
    樂曲描述公元前202年楚漢垓下之戰,但側重描寫西楚霸王項羽的失敗。樂曲分十四段(1)營鼓(2)升帳(3)點將(4)整隊(5)排陣(6)出陣(7)接戰(8)垓下酣戰(9)楚歌(10)別姬(11)鼓角甲聲(12)出圍(13)追兵(14)眾軍歸里。《霸王卸甲》著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劇,對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歷史人物表現了更多的同情和贊頌。樂曲的開始部分,描寫了大戰前的準備。“營鼓”一開始的鼓聲,在琵琶的低音區奏出,鼓聲顯得低沉悲壯,全曲的悲劇性氣氛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渲染。樂曲對戰斗的描寫并沒有花太多的筆墨,著重通過“楚歌”和“別姬”兩段以表現項羽與楚軍的心緒。“楚歌”一段,琵琶用長輪奏出綿綿不絕、凄涼悲切的曲調,節奏自由的旋律通過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如訴如泣,令人愁腸欲斷。“別姬”的旋律則以短小的句幅相對各呼應,急促的音調和用推音奏出的滑音,更深刻地表現了項羽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訣別虞姬的凄切心情,相當完整地塑造了一個剛柔并濟、堅強勇敢的古代英雄形象。琵琶曲《霸王卸甲》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網載 2012-07-20 21:21:49

[新一篇] 中國古典樂曲欣賞(五)

[舊一篇] 『貞觀長歌』三舞西洲曲(流暢)梅妃-驚鴻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