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領域與主題 ——訪清華大學張建偉博士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張建偉,男,河北省寧晉縣人,1973年生。現為清華大學電教中心、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講師。2000年于北京師范大學獲教育心理專業博士學位,此間曾在曼徹斯特大學教育學院進行合作研究。在微觀層面上側重研究基于IT的認知學習與學習環境設計,涉及基于問題的知識建構、科學發現學習、協作探究學習以及e-Learning設計評價等。在宏觀層面上側重研究教育技術學的科學學問題、教育信息化與教師培訓等。曾在國際刊物與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曾担任國際計算機教育應用研討會(ICCE 2001)和國際網絡學習研討會 (ICWL 2003)的程序委員會委員。

最近本刊記者就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相關問題,采訪了請華大學電教中心的張建偉博士。
記者(下簡稱“記”):張老師,您好!近年來,教育技術學的學科建設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您在去年《教育研究》第4期上發表文章,對當前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做了分析,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您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是什么?

張建偉(下簡稱“張”):教育技術學發展至今,已經有了很多的定義,那篇文章并不是要給教育技術學提出新的定義。說起來也很偶然,寫這篇文章的背后有一個小插曲。我們的研究生在建一個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網站,其中要分門別類地列出這個學科的若干方向,按照這些方向來組織有關網站內容,包括具體研究主題,國內外的重要研究機構和研究者,重要文獻,以及重要的國際會議等。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們真有些發愁了。教育技術學到底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向或領域?從國內教育技術學的導論性教材中很難看到全面清晰的輪廓。AECT的94定義列出了五個基本范疇: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這似乎很全面。一開始我們想按照這些范疇來劃分研究方向和領域,但發現行不通,因為這五個范疇是在形而上的層次上劃分的,與當前教育技術學家們的實際研究工作缺乏對應關系,我們找不到國內外的哪些重要研究機構和研究者在集中做某個范疇的研究,而幾乎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也許94定義是一個概括力很強的定義,可以概括教育技術學家在做的事情。但這個定義卻并不能直接反映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輪廓,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簡單按94定義的五個范疇來描述這個學科的研究框架,從這個定義到學科的研究領域和知識體系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這也就是我寫那篇文章的原因,目的是想分析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說明教育技術學究竟在做什么。

記:當前國內不少學者都在分析教育技術學的體系結構,您在分析這一問題時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張:在分析教育技術學的學科體系時,國內很多學者常常采用演繹的思路,從形而上的邏輯劃分出發來推演出這個學科的研究內容的體系結構。在其它很多問題上往往也都采用了類似的演繹的思路。這可能跟當初蘇聯的學術思維風格的影響有一定關系。演繹的思路往往長于邏輯,長于系統化和條理化,但卻容易封閉和空洞,有時不利于新知識的增長。楊振寧先生曾提到,中國學生在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學習活動中比美國學生表現要好,但在知識創新上卻不如美國學生,一個重要原因是思維方式的差別:中國學生重演繹,美國學生重歸納。演繹有利于把握清晰的知識體系,而歸納更有利于創造發明。當一個學科的研究還不夠豐富、輪廓還不很清晰的時候,我認為歸納的思路比演繹的思路更有優勢。我們必須去“看”,而不能只是“想”。當然這并不排斥演繹,而是以歸納為基礎,輔之以理論分析。按照這種思路,首先要全面觀察當前教育技術領域的學者們的實際研究工作,包括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整個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客觀反映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現狀,說明教育技術學的研究者在做什么,他們分別在那些子領域上以何種思路方法回答何種問題,這些研究工作之間存在怎樣的相互聯系,生長點和發展方向在哪里。
另外,要分析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必須首先明確這個學科的性質,以及這個學科在教育科學中的地位和角色。我們都知道,教育技術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正如教育心理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社會學一樣。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技術學與剛才說的這些交叉學科不同:教育心理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社會學都體現了兩個學科的交叉,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和誰的交叉?好像并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學科叫“技術學”或“技術”。我們常常說,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和信息技術的交叉學科,但這似乎已經縮小了外延,而且與當前對“技術”的廣義理解相矛盾。我認為,教育技術學不簡單是教育學和信息技術學科的交叉,而是涉及到了更為復雜的多學科的交叉,包括教育學(尤其是其中的課程和教學論)、教育心理學、廣義的信息技術學科、社會學與文化學、哲學與系統科學、經濟學、傳播學等等。教育技術學發展至今,在這種學科交叉過程中,我們仍可以在研究內容、研究思路與方法、理論傾向和學術語言上很清晰地看到各個學科的痕跡,而沒有真正融合,形成統一的范式。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學科還具有明顯的不成熟性。因此,在分析這門學科的研究領域時,我們需要體現這門學科發展中的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體現在交叉學科形成過程中不同學科傾向的分野和互動。
同時,教育技術學是一門應用學科,而作為獨立的應用學科,一方面要有其獨特的應用領域,即在教育實踐領域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又要體現這個學科獨特的學術貢獻和創新,而不是其它學科的簡單搬用,否則就不能稱其為獨立學科。正如教育心理學是為了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決如何促進學習和教學的問題(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品德的學習等),但它并不是不簡單的普通心理學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而是具有其獨特的理論貢獻,集中體現為學習理論及相關的發展理論。所以,我把教育技術學研究分為應用性探索和基礎性探索兩個層面,基礎性探索概括了這個領域中的學術生長點,應用性探索突出了主要的實踐應用領域。

記:您能不能在這里概括地介紹一下您所提出的基本架構的主要內容?
張: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可以分為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兩個層次。基礎性探索所產生的是教育技術學的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成果,包括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這為教育技術的各種應用領域提供了共同的基礎,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學術貢獻和創新。在學科交叉與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有三種傾向的基礎性探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以教育心理學為主要基礎的廣義上的教-學設計研究,面向教育需求而出現的創新性技術研究,以及關于教育技術的哲學文化研究。應用性探索直接面向教育技術的各種應用領域,回答源于實踐領域的問題,集中體現了教育技術學的獨特應用價值。教育技術的應用領域可以劃分為在學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和在學校以外的企業培訓、終身學習中的應用。近年來,隨著網絡通訊技術的發展,遠程學習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種方式一方面拓展了學校教育,成為遠程教育,而另一方面可以實現面向企業等機構的遠程培訓。面對面方式和遠程方式日益表現出融合的趨勢。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之間并沒有截然的界限,基礎性探索為應用性研究提供了基礎,而反過來,應用性探索所提出的需求以及所提供的帶有具體領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動和豐富基礎性探索,比如面向企業人力資源培訓所出現的績效技術就對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個框架是基于當前的研究現狀而提出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新研究主題的出現,可能需要一定的調整。我這里有一個圖,可以作為參考。

 

 

 

 

 


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圖

記:教育心理學取向的研究在教育技術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您是教育心理學出身的,能否談一下當前這個研究方向上有什么進展和趨勢?
張:是的,從國際教育技術研究的發展來看,當前,教育技術與教育心理研究之間日益表現出了一種相互影響的同盟關系,這種同盟關系集中體現在新型學習環境的設計上。新型學習環境的設計要遵循新的學習理論。當前學習理論的發展表現為三個主要趨勢,即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強調學習的社會互動性,強調知識、智慧和學習的情境性。綜合這些觀點,我們需要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學習模式:學生通過各種小組合作活動來解決接近于現實生活情境的、往往是跨學科性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習者要潛心搜索適當的信息,交流數據資料,設計多媒體或者其它形式的知識產品,共同建構,共同分享。教師扮演著組織者、教練、向導或顧問的角色,他們往往也需要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教學工作。這些新的學習觀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支持。另一方面,在為教育提供新的工具和新的應用方式的同時,新技術也提出了新的問題,帶來了新的挑戰,包括:技術環境下的分布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超媒體學習與知識結構的建立,計算機媒介溝通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與協作知識建構,從描述性理論到“過程性技術”,從學習理論流派到教學實踐的整合,等等,這些都是當前急需研究的重要問題。

記: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整合是當前學校的一個熱點問題,在這個方面,您認為當前需要重點注意和解決哪些問題?
張:學校教育信息化絕對不簡單只是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包含諸多側面與環節的系統工程。因此,教育信息化的推進急需一種系統的整體發展戰略。在中國電教協會2002年的年會上,我有一篇文章專門談了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系統框架。在整體框架中包含兩個層。(1)執行層,涵蓋了五個相互制約的基本實施環節:教育實踐、硬件基礎設施、軟件資源、人件(人力資源)建設和規劃管理。教育信息化的軸心環節是教育實踐,即教師、學生及管理者等將ICT整合運用在教育系統中,從而實現更高效率、高質量的教育活動,這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終目的。圍繞這一軸心環節,需要進行硬件基礎設施、軟件資源和人件(人力資源)等三方面的建設,這是推動信息化教育實踐的三個基本的發力點。而上述環節的實施必須通過系統有效的規劃管理來保證。(2)教育信息化的動力層(制約層),其中涉及到制約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主要因素,包括思想觀念、教育投資、體制以及一個國家和民族特有的更廣義的文化。這些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通過作用于對教育信息化的規劃管理,而影響制約教育信息化的整體進程,反過來說,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文化創新和教育投資的增加與合理分配將為教育信息化提供強大動力。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全面考慮上述環節和問題,系統推進,以避免不必要的曲折。但實際上在這一過程中,我國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情況相同,往往是顧此失彼。教育技術學界在以上各問題的研究上也不夠深入和全面,比如對于信息化的教育實踐(教育教學活動方式)認識還不夠,對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師教育問題、規劃管理問題、投資問題、體制問題都還缺乏深入研究。而且,教育信息化背后最深層的問題將是一個文化問題,最近我曾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林曉東博士和國內的黎加厚博士討論這方面的問題。即便所需的硬件、軟件、教師的教育技術技能等都準備就緒,教師可能還是不能有效地使用ICT進行教學,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價值觀。在推廣應用過程中,新教育技術在學校和教師中間經歷了一個文化互動和調試過程:新教育技術所蘊涵的新教育文化與原有教育文化的互動過程。教育技術中所蘊涵的文化包括三個層次:作為產品的文化,作為教學方法和程序的文化和作為觀念和價值觀的文化。在中國當前的教育技術發展中,典型的新教育技術往往蘊涵了來自國外尤其是西方的新教育文化,集成了作為產品的文化、作為教學方法和程序的文化和作為觀念和價值觀的文化這三個層次的文化。在這些教育技術的應用推廣過程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文化的互動:從最開始教師對于外來品的新奇;進而是了解;植根于原有文化的懷疑;部分地被說服;部分地嘗試(將作為產品的文化同化到原有的教育文化中);更深層的摩擦和疑惑;對作為教學方法和程序的文化的吸收調試(以原有文化為基礎);對作為觀念和價值觀的文化的吸收調試……在教育技術的推廣應用過程中,作為產品的文化推廣容易,而作為教學方法和程序的文化,尤其是作為觀念和價值觀的文化推廣和轉變更為困難和滯后。為了更好地使新教育技術真正發揮作用,需要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文化互動規律,全面認識教師和學校在此過程中面臨的困惑和阻力。

記:具體到您所說的教育實踐本身,現在大家都在關注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整合,究竟整合意味著什么?您有什么看法?
張: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整合需要重新認識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以往,人們更多把信息技術看作是一種教學媒體,而為了有效地把信息技術整合在教學之中,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近年來,John S. Brown等一些學者借用生態學的觀點來分析技術的作用,認為技術的作用是幫助培植和維護一種新型的學習生態圈或者學習文化。我認為,從生態觀的角度可以比較好地理解“整合”。信息技術的作用是幫助培植和維護新型的學習生態環境,這正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相整合的深層含義,即把信息技術融合到學習生態系統之中,培植一種新型的學習生態系統,其中包含豐富、有力的物質性學習環境(包括學習資源、工具等),包含有效的社會和文化互動,使學習者可以在這種學習環境之中有效地學習、幸福地生活、和諧地發展。我的導師陳琦教授和我剛寫了一篇文章,要發表在最近的《北京大學教育評論》上,從生態觀的角度提出了一個信息時代的整合性學習模型,把技術看作是學習者及其群體與學習環境交互的中介,具體發揮四種主要功能(2M2C):作為學習監控工具(learning management tools),幫助學習者和教師對學習過程及其效果進行設計、追蹤監察和評價反思;作為媒體(media)承載和傳遞各種類型的教學信息;作為信息工具(computation tools)幫助學習者對各種類型的數據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并設計生成新的信息產品名;作為社群工具(community tools)支持學習者與學習社群成員的交往互動。

記:回到您所提出的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上,您認為這個架構有什么作用?
張:這個架構本身的直接目的是為研究者勾畫一個關于這個研究領域的輪廓,看到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方向和主題,給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一個更明確的定位。這個框架本身并不是為了分析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但也可以作為參考。當然,這里只是我基于自己的認識提出的一個架構,難免有局限。

記:近年來,教育技術學和教學論等有關學科出現了一定的“領地糾紛”,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張:按照我國的學科目錄,教育技術學和課程與教學論等同屬于教育學下面的二級學科,是平行的。但實際上,這兩個學科都集中研究教學和課程問題,難免界限不清。教育技術學和教育心理學之間也有類似問題。這個問題看似嚴重,但我認為,像這些密切相關的學科也許本來就不應該有清晰的界限,只要不失去各自的重心就夠了,而沒有必要有嚴格的“門戶之見”。我國現有的學科目錄的劃分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它明確地列出了各個學科,便于按照學科方向設立教學點,包括本科、碩士和博士專業,但實際上,這種結構這很不利于學科交叉,不利于新學科的生長。隨著教育技術學和教學與課程論、教育心理學等學科的深入交叉,也許我們該重新統合學科的結構。在2002年在北京舉行的教育技術學國際論壇上,美國西北大學的Louis M. Gomez教授提出,應該建立一個學習科學,作為一個學科來研究如何支持和促進人在整個生命歷程中的學習活動。這個學科可以整合:教育心理學關于個體認知和學習的心理過程的研究,課程和教學論關于教材資源的組織及教學過程的研究,以及教育技術學關于如何設計動態系統以支持學習的研究,全面研究學習活動的認知過程、社會情境和設計方式。在與John Bransford教授的交流中,他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教育技術學(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到目前為止可能還稱不上是獨立的學科,在學科交叉過程中,它也無法統領其它學科,建立和發展“學習科學”是一種可能的整合方式。當然,建立學習科學的設想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和挑戰。但無論如何,面對各學科的迅速發展和交叉,我們的確不應該停留在現有的學科結構上,畫地為牢、故步自封。
 

 


記者 劉德亮 2012-07-26 20:43:11

[新一篇] 當前我國教育技術發展面臨的問題

[舊一篇] 創新能力培養和教育體制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