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文章提交者:北京戰區陸軍大校 加貼在 歷史風云圖區 鐵血論壇 http://bbs.tiexue.net/bbs66-0-1.html

 

從1912年到2008年中華民國歷史上共有13位總統:孫文(臨時)、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琨、蔣中正、李宗仁(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 

 

 

 

 

 

  •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  

     

     

     

    第一任民國總統(臨時):孫中山

     

     

     

     

  •   孫中山(1866-1925)孫中山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后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廣東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之一。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并于12月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于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于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孫中山即于13日向參議院請辭并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后苦心孤詣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借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于孫并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后,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臺的最后關鍵。最后孫與袁達成協議: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條件,下旨遜位,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的帝國體制。隔日2月13日孫辭去臨時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 

     

    第一任民國總統(臨時):孫中山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第二任民國總統:袁世凱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第二任民國總統: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庭,號容庵,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風云一時,叱咤中國政壇。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項城縣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袁世凱早年科舉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棄文投軍,依附淮軍將領吳長慶門下。1892年,大清藩屬朝鮮內亂,求助于清庭,袁世凱即隨軍入朝平亂。駐朝期間,袁世凱頭腦靈活,辦事機敏、干練,表現出較高的外交、軍事才能,頗為清庭朝野矚目。

      1894年受李鴻章保舉為駐朝總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員銜赴天津督練“新式陸軍”。他仿造歐洲軍制訓練軍隊,取得極大的收獲。同時在此基礎上扶植自己的勢力,形成了日后北洋軍閥的班底。1898年參與鎮壓維新派。1899年任山東巡撫,逐步接近清廷的權力中樞。1901年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軍機處、兼任外務部尚書。1908年宣統帝繼位,受清皇室排擠,袁世凱被迫下野,隱居彰德府(今安陽市)洹上村別墅——“養壽園”。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受國內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由其出任總理內閣大臣,主持軍政。革命當前,袁世凱深知清庭氣數已盡,無可挽回,便聯絡全國革命勢力及其舊部,倒戈一擊,逼迫清帝退位,實行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因促成共和有功,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隨后不久,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1915年12月宣布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并改元洪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16年3月22日,內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復民國。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癥不治,死于北京,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于河南安陽。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第二任民國總統:袁世凱

    第三任民國總統:黎元洪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第三任民國總統:黎元洪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黎元洪(1864-1928北洋政府總統。字宋卿。湖北黃陂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曾在海軍服役。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后,投靠張之洞,在湖北參預編練新軍。曾三赴日本考察軍事,1906年任陸軍第21混成協統領。在軍中多次破壞湖北革命黨人的活動。武昌起義后被迫出任湖北軍政府鄂軍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當選副總統。袁世凱篡政后,仍任原職,伙同袁鎮壓革命。

      1914年袁解散國會,設參政院,被任為院長。反對袁復辟帝制。1915年袁稱帝時,被封為武義親王,未受。1916年6月袁死,黎繼任大總統,恢復約法,召集國會。與國務總理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段祺瑞利用張勛驅黎,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1922年受系軍閥支持復任總統。次年又為直系所逐。晚年投資實業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第三任民國總統:黎元洪

     

    第四任民國總統:馮國璋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第四任民國總統:馮國璋

      馮國璋,河北河間人。青年時代到保定蓮池書院求學,后因貧困輟學。1884年到大沽口投淮軍當兵。次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1890年畢業留堂充當教習。1896年被袁世凱任為新建陸軍督操營務處幫辦兼隨營步兵堂監督,不久又升督操營務處總辦。1903年調升北京練兵處軍學司正使,與王士珍、段祺瑞并稱“北洋三杰”。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率軍至湖北鎮壓革命,攻下漢口后,清政府封予二等男爵。1913年任江淮宜撫使,奉袁世凱之命鎮壓二次革命,攻陷南京,升任江蘇都督。1915年袁世凱稱帝,被封為一等公爵。  1916年袁世凱死,成為直系軍閥首領,與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李純聯合對抗皖系,稱“長江三督”。同年 10月,被選為副總統。1917年7月6日就任代理大總統。1918年10月7日被段祺瑞脅迫下臺。1919年春回到河間故里。10月,抵北京,于12月28日病死于北京帽兒胡同馮宅。  

    第五任民國總統:徐世昌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第五任民國總統:徐世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號菊人,原籍直隸天津,出生于河南省汲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多次出任國務卿,1918年10月至1922年10月任民國大總統。

       徐世昌1896年因母喪回到河南時,袁世凱在直隸小站負責訓練新建陸軍。因此成為袁的重要謀士。1901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徐世昌負責文案處理。兩年后,清政府建立了個編練陸軍機構,徐以中將銜任高級行政軍官。1904年任兵部侍郎,1905年任見習軍機,署理兵部尚書。1907年4月20日徐世昌任總督。

       1908年11月,宣統繼位,攝政王載灃當權。次年袁世凱被罷官。徐因與袁關系密切受到牽連,但他施展官僚手腕,仍取得載灃的信任。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徐世昌極力主張起用袁世凱,扼殺革命。1914年5月徐接受袁邀請,出任國務卿。1915年徐窺測出袁世凱稱帝,可能會引起政局動蕩,即辭職,退居河南輝縣水竹村。

       1916年11月,徐世昌以北洋元老的資格應邀到京,調節總統黎洪元和總理段祺瑞之間的權力之爭,事后移居天津。1918年10月馮國璋下臺,皖系首領段祺瑞看到徐是文人,易操縱,指使安福國會選舉其為總統。但南方政府認為安福國會的選舉是違法的,根本不承認他為總統。

       徐世昌企圖操縱北洋軍閥的派系斗爭以維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但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后,北京政府成了直系天下時,他便成了曹錕攫取最高統治地位的障礙。1922年1月舊國會眾議院議長吳景濂等宣布他為偽總統。

       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后,日本特工人員找北洋派人物勸他們參加偽滿傀儡政權,徐是他們的對象之一,但他加以拒絕。從1931年到1939年6月他死之前,日方幾次設法爭取他的合作,始終為他所拒。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第六任民國總統:曹錕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第六任民國總統:曹錕

      1862.12.12~1938.5.17直系軍閥首領。字仲珊。天津人。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畢業于天津北洋武備學堂, 任毅軍哨官。 1894年隨毅軍赴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次年到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右翼步隊第1營幫帶。從此依附袁世凱,歷任北洋常備軍步隊第11營管帶、北洋陸軍第1鎮第1協統領、第3鎮統制等職。

      1907年率第3鎮進駐長春,使北洋勢力伸展到吉林、黑龍江。1911年(宣統三年)率部在娘子關進擊山西響應武昌起義的民軍。1912年2月在北京縱兵嘩變,為袁世凱拒赴南京就職制造借口。1914年4月任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官。1915年9月上書請改國體為帝制,為袁稱帝推波助瀾,10月任虎威將軍。年末爆發護國戰爭,任北洋軍第1、第2路總司令,指揮所部由川、湘攻滇,被護國軍擊敗。1916年6月袁病死后,任四川軍務會辦,9月任直隸督軍,在國務總理段祺瑞和大總統黎元洪的“府院之爭”中左右逢源。1917年參與張勛復辟陰謀活動,后又投機任討逆軍西路軍總司令,率部入京討伐張勛。7月兼署直隸省長。8月爆發護法戰爭,又在代理大總統馮國璋和國務總理段祺瑞之間時而主和,時而主戰。10月被授為陸軍上將。年底任援湘軍第1路司令。次年1月任兩湖宣撫使,率北洋軍2個師和5個混成旅,經鄂入湘進攻護法軍,連占岳陽、長沙、衡陽等地,6月任川粵湘贛四省經略使。1919年馮國璋死后,被擁為直系軍閥首領。1920年7月與皖系軍閥為爭奪中央政權爆發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打敗皖系。8月任直魯豫巡閱使。

      1922年又與奉系軍閥爭奪中央政權爆發第一次直奉戰爭,將奉軍逐出山海關,獨霸中央政權,進而醉心謀取大總統職權,以恢復法統為名,將大總統徐世昌趕下臺,擁黎元洪復職后,又多方刁難,一年內迫使內閣六次倒臺。1923年6月,指使黨羽逼宮奪印,將黎元洪逐走天津。10月5日出動軍警挾持國會,重金收買議員,賄選為大總統。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等人發動的北京政變趕下臺,囚禁于中南海。1926年獲釋,到河南投奔吳佩孚。1927年吳佩孚被國民革命軍擊敗后,曹寓居天津。在日軍占領天津期間,拒絕出任偽職。1938年5月病死天津。6月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將。  

    第七任民國總統:蔣中正(蔣介石)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第七任民國總統:蔣中正(蔣介石)

      蔣中正(1887—1975) 浙江奉化人。字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留學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日本振武學校畢業后,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后追隨孫中山,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1923年赴蘇聯考察軍事政治。1924年回國后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后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率師北伐途中,于 1927年發動了“4·12”政變,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不斷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 “9·18”事變后,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開羅會議。抗日戰爭勝利后,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解放區,單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被迫發表《引退謀和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1949年敗退臺灣后,歷任“總統”與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于臺北去世。  

    第八任民國總統(代):李宗仁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第八任民國總統(代):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廣西臨桂人,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1948年 4月 李宗仁當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總統蔣介石)。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之后,國民黨精銳主力部隊大部被殲,國民黨統治面臨覆滅命運,蔣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21宣布下野。

      1949年 1月22 就任中華民國代總統。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1965年:李宗仁回國定居 

    第九任民國總統:嚴家淦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第九任民國總統:嚴家淦漢語拼音:yán jiā gàn 

      嚴家淦(1905年10月23日-1993年12月24日)乳名雨蓀,初名靜波,號蘭芬,字靜波,江蘇吳縣人。少時曾就讀于木瀆小學,1926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1931年任京滬杭甬鐵路管理局材料處長。1939年調任福建省政府建設廳長、財政廳長,因設計推行“田賦征實”制度,名噪一時。

      1945年出任戰時生產局采辦處長,辦理美國租借法案及中英、中加借款案。未久赴臺,就任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長兼交通部特派員。同年,嚴家淦到了臺灣。1946年,嚴家淦轉任財政處長兼臺灣銀行董事長,籌劃建立臺灣財政金融制度。該行前身為日本銀行臺灣辦事處,1896年設立,1899年改組為臺灣銀行,有發行貨幣權,主要在福建流通。1919年“五四”運動后才在市面上消失。太平洋戰爭后臺灣銀行奉命接收美國友邦、荷蘭安達、荷蘭銀行,與朝鮮銀行一起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控制中國金融的南北兩翼。抗戰勝利后,臺灣銀行被國民政府接收改組后,有臺幣發行權、代理國庫權,隸屬臺灣省政府,具有省銀行的性質。有分支機構二十余處。1947年,嚴家淦出任臺灣省政府財政廳長。

      1948年一度內調籌備設立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委員。協助陳誠,主持“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以穩定臺省金融。1950年復為陳誠擢任“經濟部長”兼“美援會”副主任委員,嗣任“財政部長”,初建財經班底。1954年,嚴家淦出任臺灣省主席,主持臺灣省政3年。

      1956年4月,臺灣當局創立了“國民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嚴家淦任主任,蔣經國任副主任,主持實際工作。1957年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美援會”主任委員,“經濟安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次年回任“財政部長”。

      1963年12月,國民黨中常會討論“行政院”改組問題時,蔣介石提出了換人方案,同意陳誠的請辭,并提名嚴家淦,繼任“行政院長”。是年,嚴家淦上任“行政院長”,兼任“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3年12月14日,國民黨中常會,正式通過了嚴家淦“內閣”組成名單。嚴家淦代替陳誠,為“太子”登基担負起了“護航”的任務。1964年3月,嚴家淦提名蔣經國為“國防部”副部長并兼任“政務委員”。是年,大陸經濟全面好轉,同年爆炸了原子彈,兩岸強弱懸殊更大。嚴家淦對外稱,“中共核爆炸絕不影響反攻大陸政策”。 

      1966年被蔣介石擢為“副總統”,仍兼“行政院長”。1967年兼“國防研究院”副院長,長期主持臺灣財經事務,策劃和制定多項重大財經法案,為臺灣經濟建設的主要設計師之一,財經系統也成型壯大。1969年6月,臺灣“行政院”改組,“院長”仍由嚴家淦兼任。1972年再度當選“副總統”,“行政院長”則由蔣經國接替。

      1975年4月,繼蔣介石之后出任“總統”,旋即領銜推舉蔣經國出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暨中常會主席,拱手將最高權力轉移至蔣經國手中,時稱“蔣嚴體制”時期。在嚴家淦担任總統的3年中,除了扮演“憲法”上的“元首”角色外,對于重大決策決定,都與蔣經國密切協商,共謀解決之道,使政治體系的運作,并不因權位的名實不符而生齟齬之感。嚴家淦登上“總統”寶座后,沒有人歌功頌德,他在蔣介石生前是默默無聞的“副總統”,蔣介石死后又成了默默的“總統”。他小心謹慎,本分地充當好“過渡總統”的角色。在接下來的三年里,名在嚴家淦,權在蔣經國,這種“嚴蔣體制”使無為和有為得到了絕妙的結合。因此,當一屆六次“國民大會”來臨之際,嚴家淦以國民黨中常委的身份給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張寶樹寫了一封信,提名蔣經國為國民黨第六任“總統”候選人。

      1978年1月7日,國民黨中常會舉行臨時會議,同意嚴家淦建議,決議向十一屆二中全會提案,提名蔣經國為第六任“總統”候選人。對于嚴家淦的讓位和提名他為“總統”候選人,蔣經國也表示感激之情,稱贊嚴家淦。蔣經國在贊揚嚴家淦的同時,制訂并通過了“卸任總統禮遇條例”。根據此規定,卸任“總統”享有7項待遇責任:邀請參加“國家大典”;依現任“總統”月俸按月致送終身俸;供應房屋及其設備;供應交通工具;供應處理事務人員及事務費;供應保健醫護;供應安全護衛。嚴家淦卸任后,蔣經國對他一如既往,仍予以重任,由嚴家淦主持黨內若干重要會議,并就重大決策征詢嚴的意見。

      1978年5月,嚴家淦卸任”總統”,任中常委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以國民黨元老身份提供建言。1978年7月,蔣經國核定由嚴家淦繼續担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會長。同年10月,國民黨中常會決定以嚴家淦為召集人,成立由7名常委組成的“提名審核小組”,負責對參加增額“國大代表”、“立法委員”黨籍候選人審核、提名。

      1979年,嚴家淦被推為臺灣“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1986年3月任“十二人革新小組”召集人,對政治革新要務進行研議。同年因患腦溢血住院,從政壇隱退。

      1993年12月24日晚10時,嚴家淦因心臟衰竭,病情轉危,經急救無效而病逝于臺北“榮總醫院”。終年88歲。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嚴家淦和蔣經國 

    第十任民國總統:蔣經國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第十任民國總統:蔣經國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男,字建豐,浙江奉化縣人。蔣經國系蔣介石的長子,曾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任"總統"(1978年—1988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國防部長"、"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等職。

      早年經歷

      蔣經國為蔣介石原配妻子毛福梅所生。蔣經國1910年出生於浙江奉化;1922年到上海讀書;蔣經國15歲時,也就是1925年積極參加五卅運動,後受吳稚暉啟發,同年10月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同學中有比他大六歲的鄧小平。蔣經國1927年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其間曾正式加入蘇聯共產黨。國共關系惡化後,遭史達林扣留下來當人質。由於涉及史達林與托洛斯基的黨內斗爭,曾被下放至西伯利亞,其間與白俄羅斯姑娘芬娜(後改名蔣方良)結婚。

      1937年3月25日離開莫斯科攜妻帶子回國。次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39年担任江西省第四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區保安司令,據說政績卓越,有稱其為"蔣青天"者。1944年担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組訓處處長、青年軍編練總監部政治部中將主任。1948年金圓券改革,蔣經國至上海進行經濟管制,與孔宋集團發生正面沖突,工作受阻。

      1949年蔣經國奉蔣介石之命進行中央銀行外匯黃金移存臺灣事宜。國民政府遷臺後蔣經國於1950年担任總政戰部主任,負責政工改制工作。旋兼任總統府資料室主任(國家安全局的前身),正式統籌臺灣的情治工作。同年7月担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進入黨內決策核心。1952年主導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現名「中國青年救國團」)成立,增加其在教育機構與青年學生的影響力。1954年担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此後蔣經國歷任要職,包括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56年)、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57年)、國防部副部長(1964年)、國防部長(1965年1月3日)、行政院副院長兼財經委員會主委(1969年6月)、行政院長(1972年5月29日)等職。

      蔣經國曾在1966年訪韓、1967年訪日。1970年第四度訪美時在紐約遭到臺灣青年黃文雄、鄭自才企圖刺殺未果。

      1972年,出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1975年,繼蔣介石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78年經由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當選為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1984年連續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1988年因糖尿病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于臺北榮民總醫院。職務在司法院長林洋港監誓下,由"副總統"李登輝依憲宣誓繼任。

      由於1978年美國宣布將與中華民國斷交,次年發生美麗島事件,國內外政治局勢出現重大變化。而後為了因應國際情勢的演變,及解決國內****的需求,在蔣經國執政晚年逐步開始自由化的改革,先是未犟力鎮壓民主進步黨突破黨禁宣布組黨,繼而於1987年宣布解嚴、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次年開放報禁。

      蔣經國主政臺灣時期經濟發展

      蔣經國主政臺灣時期,臺灣經濟發展迅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并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推動政治民主化

      蔣介石逝世後,臺灣社會由追求經濟的富裕,轉向追求政治的民主。這段期間發生的中壢事件(1977年)及美麗島事件(1979年),反映此股趨勢的隱隱胎動。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面對來自海峽對岸、國際局勢和島內本土化潮流的壓力,蔣經國很早就意識到,只有持續發展經濟、落實政治民主,建立更開放的社會,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才得以繼續維持。民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蔣經國加速民主改革的年代,從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到國會改革。

      蔣經國開始思考解嚴以及國會改革問題萌芽較早,據稱曾交待馬英九研究「戒嚴」(martial law)的意義,以及國際社會對臺灣戒嚴的觀感。1987年10月7日下午,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Mrs. Katherine Graham),正式告知對方「中華民國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臺灣的"民主改革"踏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此後,《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勘亂時期集會游行法》與《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草擬工作,曾遭遇黨內質疑大幅度開放自由權利是否合宜的聲浪。蔣經國之回應是,「解嚴後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國民黨必須持續改革的基調因此確定。

      1987年7月15日,《國家安全法》開始施行,同日臺灣與澎湖地區正式解除實施了三十八年的戒嚴(金門與馬祖則在數年後解除戰地政務。蔣經國「法統在法不在人」的決定,確定了臺灣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轉的方向。隨後又解除實施了三十多年的報禁。

      政治評價

      蔣經國是大多數臺灣人民所認同的政治領袖,也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任"總統"中,唯一符合政治家定義的"總統"。

      正面評價

      解除戒嚴令,使臺灣社會恢復實態憲政,促進"政治民主化"。

      大量啟用臺灣本省籍官員(如李登輝、林洋港),使國民黨逐漸本土化。 

      "行政院長"任內推動十大建設讓臺灣取得令人矚目的經濟成長。

      創設"救國團",灌輸青年愛國觀念,并給予青年戶外活動參與社交的空間,培養團隊精神與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推動團康舒解苦悶有效減少青年自殺率。

      關心基層民眾的生活,并實際走訪臺灣各鄉鎮以了解地方實際需要,勤政愛民,成為臺灣走透透的始祖。

      在集權政權中罕見的以統治者自身的清廉為表率,借以維持政府的清廉,發揮政府團隊的廉能政治。

      負面評價

      縱容特務政治,助長白色恐怖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蔣介石和蔣經國合影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蔣經國年輕時代  

    第十一任民國總統:李登輝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身穿和服的李登輝

      李登輝(1923年1月15日-),臺灣政治家、農業經濟學家,臺北三芝人,曾任中華民國總統(1988年-2000年)。他是中華民國自1947年行憲以來,首位由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是第一位出生在臺灣本土的總統,日治時期名為“巖里政男”,在國際上有“民主先生”之美譽。李登輝被認為是中華民國民主化、本土化的主要推動者。 

      李登輝,祖籍福建永定,出生于臺灣臺北縣三芝鄉,祖籍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湖坑鎮奧杳樓下村。

      1941年畢業于淡水中學,考入臺北高等學校文科(即臺灣師范大學前身)。

      1943年東渡日本入帝國大學農業經濟系。

      1946年返臺,轉入臺灣大學農學院農經系,參加"新民主義讀書會",1949年與曾文惠結婚,并畢業留校任教。 

      1952年考取公費,首次赴美,入依阿華大學,主攻農業經濟與物價的關系。翌年回臺,任"臺灣農林廳"經濟分析股長,并執教于臺大。

      1957年調任臺灣合作金庫研究員,嗣任"農復會"技正,并升任臺大教授,兼中興大學農經研究所教授。 

      1965年,考取美國洛克菲勒農業經濟協會與康奈爾大學聯合獎學金,再度赴美,入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獲全美最佳博士論文獎;引起蔣經國重視。

      1969年學成歸臺,續任臺大教授,兼"農復會"農業經濟組組長、顧問。1972年為蔣經國延攬入閣,任"政務委員",至此投身政界,為國民黨新生代臺籍政客骨干人物。參與制訂《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農業發展條例》等,推動臺灣農業向現代化轉型。

      1978年調任臺北市長,標榜"物質與精神并重、郊區與市區均衡發展"為市政建設原則,創辦"臺北音樂節",推行都市更新計劃,建立公務人員訓練中心、臺北市資料處理中心,取得一定政績。

      1981年12月出任“臺灣省主席”。1984年被蔣經國提升為“副總統”,并進入中常會,刻意培植其為接班人。 

      1986年任“十二人革新小組”成員,后接替嚴家淦任總召集人,研擬政治革新方案。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當天繼任“總統”,旋即出任國民黨代理主席,總“十三大”上正式當選主席。 

      1990年5月任第八任“總統”,嗣兼任“國家統一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會長。李登輝在其臺灣地區領導人期間(1988年-2000年),為了與舊國民黨勢力抗衡而吸納地方派系為政治班底,造成了地方黑道與民間工商力量的中央化,影響到臺灣向來穩健而確實的經濟建設,特別是彌漫著嚴重的金權政治(黑金政治)風氣。卸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后,日本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已允許李登輝五次訪日。

      2007年訪問日本時,李登輝前往供奉了日本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參拜影響自己深遠的長兄-李登欽,許多正義人士為此表達了抗議與譴責。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晚年李登輝  

    第十二任民國總統:陳水扁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陳水扁和呂秀蓮當選總統

      陳水扁(1950.10.12-),臺灣地區律師、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總統(2000年-2008年)、民主進步黨主席、臺北市議員、立法委員、臺北市市長等職位。臺灣地區第二位民選“總統”,也是首位非中國國民黨黨籍的民選“總統”,同時還是臺灣地區歷史上首位遭收押的卸任“總統”。

      陳水扁出生于臺灣臺南縣官田鄉,祖籍為福建省詔安縣太平鎮白葉村。曾任臺灣地區第10任“總統”(2000年5月20日—2004年5月20日)、第11任“總統”(2004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民主進步黨第10屆主席(2000年5月20日到2004年5月20日)、第11屆主席(2004年5月20日到2008年5月20日)、臺北市議員、“立法委員”、臺北市第21任市長(1994年12月25日—1998年12月25日)等職位。

      由于“阿”字后面加尾名是臺語人名簡稱的習慣用法,多用于親友間對平輩和晚輩的叫法,故自稱“阿扁”以表現親民作風。而臺灣媒體習慣稱陳水扁所領導的臺灣當局為“扁政府”。 

      陳水扁是臺灣地區第二位民選“總統”,也是首位非中國國民黨黨籍的民選“總統”,任內積極推動臺灣的“正名制憲”運動以及“臺灣加入聯合國”活動,于經貿方面則采取“南向政策”及“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兩岸經貿架構。

      卸任“總統”職務后,在2008年11月12日被臺北地方法院以涉嫌貪污、洗錢等重罪為由收押禁見,成為臺灣地區歷史上首位遭收押的卸任“總統”。2009年9月11日,臺北地方法院一審判處無期徒刑,并科新臺幣二億元罚金,同時剝奪公權終身,之后2009年9月24日于臺灣高等法院第四度被判延押,2009年10月9日陳水扁委任律師團提出抗告成功,再度召開羈押庭,直至2009年10月10日于臺灣高等法院凌晨00:40分再度宣判第五度延押。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下臺后被羈押的陳水扁 

    第十三任民國總統:馬英九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參加選舉的馬英九 

      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祖籍湖南省衡山縣,1952年隨家人移居臺灣。196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72年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后赴美留學,獲美國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馬英九曾在美國短暫工作,1981年后,歷任美國馬里蘭大學法學院研究顧問,美國波士頓第一銀行法律顧問,美國紐約華爾街柯爾迪茲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后返回臺灣担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兼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1982年,馬英九出任蔣經國英語翻譯。在1984年后的十五年中,他先后出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及多種行政職務。1998年12月當選為臺北市市長,2002年12月連任臺北市市長。 馬英九是國民黨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1999年8月、2001年7月分別當選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2003年3月,當選為國民黨副主席。2005年7月,以72.36%的得票率當選為中國國民黨新一任黨主席。 2007年2月13日,因在臺北市長任內“特別費”的使用,而被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起訴(后經臺灣法院二審宣判無罪),馬英九曾承諾若遭起訴即辭去中國國民黨主席職務,乃于同日請辭黨主席并化悲憤為力量,正式宣布參選2008年臺灣“總統”。 2008年3月22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舉行了投票。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蕭萬長獲勝,得票765.87萬張,得票率為58.45%; 2009年7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主席換屆選舉結束,馬英九以28萬5354票當選新任黨主席,得票率為92.51%。10月17日中國國民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在臺北縣新莊體育館舉行,馬英九宣誓就任國民黨主席。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馬英九的宣傳照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當選總統后的馬英九  

    中華民國 成立以來的十三任總統都有誰?(組圖) 

    親民的馬英九  

  •  

     


    鐵血論壇 2010-07-15 08:32:36

    [新一篇] 風水與氣數鑄就袁世凱蔣介石

    [舊一篇] 民國初年四次選舉·袁世凱“逼選”之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