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術自由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

  學術自由就是自由研究、自由討論,不受非法干涉。反對學術自由的人,常把學術自由看做是“隨便”說話,是有害民族利益的,是洪水猛獸。這還了得?然而這是最俗流的看法,不值一駁。學術自由是有益國家民族的,特別是對于現在的中國。歐美民主國家的學者也一向是維護學術自由的,他們的這種斗爭是和反法西斯的戰爭相互聯系著的。

  只有在法西斯的國家才會把學術自由當做是洪水猛獸!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希特勒攫得政權以后,首先便焚毀了各大學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的圖書。僅在柏林一地,就消滅了一萬担科學書籍和古典文藝書籍。一切知名的學者,非遭放逐,即遭屠殺。過去的德國在科學上曾經有過很大的貢獻,現在卻只剩下了一輩假借“遺傳學”、“優生學”、“人種改良學”的偽科學家。從此,德國便陷入反科學的黑暗時代。我們的反法西斯戰爭,在文化的意義上,就是要維護學術自由,反對摧殘人類的精神遺產——文化。

  中國是反法西斯侵略的民主國家,中國需要學術自由,學術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之一。民主政治有極豐富的內容,如選舉,如黜官,如結社,如演講。而學術自由就是民主精神與民主習慣中的最要緊的東西。我已經讀過張申府先生的《友聲與民主》,他說:“我很相信,民主至少有兩方面,一是民主政治或民主制度,一是民主習慣或民主精神。一狹一廣。二者當然相關,是互相制約、互為因果的。沒有民主政治,民主習慣大概不能普遍;沒有民主精神,民主制度更恐不易實現。因此才所以特別需要今日要求民主者,最好先就己身或自己團體盡可能的培養些民主精神,養成些民主習慣,以開創風氣,以為天下先,以為后世訓”(《新華日報》1942年9月27日)。這話我完全同意。我還要說:在大學里提倡學術自由,就是為了培養民主精神或民主習慣,而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民主政治或民主精神。

  干涉學術自由是不當的。自古以來,凡能提倡自由的時代,其學術必能昌盛。周秦時代學術最發達;到宋朝,私人講學之風甚盛,天下學子,聞風景從。到了清初,乾嘉諸老不聞政治,于是脫離現實,專門從事古代經典之訓釋與考證;自由講學風氣,不復得見。

  民初的北京大學,是由蔡子民先生主持的。其時提倡學術自由,蔚為風氣,影響全國,收效后世。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講到他的器局、他的識見,為人所不及,便從這里可見。因其器局大、識見遠,所以對于主張不同、才品不同的種種人物,都能兼容并包,右援左引,盛極一時,而近來其一種風氣的開出、一大潮流的釀成,亦正發育在此了”。有這種精神,文化才能發展、國家才能進步。

  我們再說說外國的情形。譬如英國的牛津大學,一向以古老著稱,學生教授還穿著中世紀僧侶式的黑袍,并且還保持了許多過時的習俗與環境。然而牛津當局對于學生的求學,卻是采取極端放任主義的。幾年前曾來中國的世界學聯代表之一,英人傅路德先生,是牛津的畢業生。他曾對我說:“牛津的風氣已經變了,什么思想都有,什么政派都有,大家可以自由競爭,但絕不超越一定的范圍。”這是很好的。牛津絕沒有一道一道的政府法令,政府也不把學生當做政爭的工具,教授
更不問學生的黨派。提倡教育獨立,這才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歐美民主國家尚且如此,我們中國是要超越歐美的民主政治的。國父考察了歐美民主政治以后,認為還有很多缺點,所以才創造了國父的民權主義。那么,在中國,要有更大限度的學術自由,是絕對應該的。

   ……

——《新華日報》1942年10月11日


莊沙音 2012-08-21 16:58:12

[新一篇] 以出版自由繁榮出版業 解除精神匱乏的不二法門

[舊一篇] 獎勵自由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