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薦書 《東方圣典》:中西方文化可以這樣“和解”嗎?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今日推薦:

《東方圣典》

主編:余世存、李克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


今日主持:書評編輯 吳亞順




推薦理由:


很早就聽余世存老師說起過這部《東方圣典》,當初并不大在意,不就是把中國傳統經典集合在一本書里么?與人方便而已。最近讀到它,才明白這個想法膚淺而荒謬。


《東方圣典》的封面印著“和解本”三個字,仿佛一把金鑰匙掛在門外頭,很是吸引我。之所以說是“和解”,乃是因為東西方文化沖突由來已久,學者們覺得雙方應該坐下來聊天賞月,彼此了解,進而和解。


“和解”體現在這部書上,便是通過注解來完成,而注解,一會兒從東方文化來看,一會兒從西方文化視角來看,強調中西結合。比如,談到周易中的坤卦,涉及土地被賦予的文化含義時,注解是這樣的:“在《西游記》中,唐僧向西天取經,離開國境的時候,飲下了摻有大唐國土的清茶;而在《奧德賽》中,當奧德賽走上海岸,踏上故鄉伊塔卡的土地時,他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含著熱淚跪下來,親吻腳下的土地。”更多的時候,注解里不談故事,從中西文化兩個版塊,政治、經濟、軍事、歷史、社科多個層面來予以解讀。


我疑惑的是,東西方文化能夠因此達成“和解”嗎?還是只是書本中的“和解”?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或者是全球化時代一種不得已的行動?這些問題只能交給時間。當然,這種努力值得點一萬個贊。讀這本書,我愛不釋手,只是書太厚太重,如果秋風能幫我翻書,那就爽歪歪了。



精彩書摘:


主編心語(節選)


文/余世存


全球化時代的推進使各大文明的原典呈現出新的意義。在層出不窮的現代性危機中,東西方的經典日益顯現其作為日月般的正能量,可以祛除“摩登”都市中的病灶和陰霾,不特此也,一如中國人在《易經》用九用六中對地球極點的洞察,原典對當代人不再有原教旨之功,而是跟他人的原典一道,構成極晝極夜的風景,那是“群龍無首”之吉的天則,是“永貞”之利的德行。


由此可見,中國原典普及化的努力亟待新的突破。中國原典必須盡快成為中國人的生存背景,如此跟其他文明經典和國際社會一道,庶幾能夠參贊文明的現代演進。在一百多年的白話、普及化過程中,中國原典多是書齋的、學派的、蒙學的,是經典自證的,它在個體的學子時代和學者生涯中有限地自我循環,是學問式的正解或未解之謎,尚未能成為歌哭、聯誼、雅聚、行旅、養生送死途中的常識和資糧,未能成為農民、詩人、工匠、歌者、樵夫、哲人、漁夫、史官、武士、高僧、禪師、隱士、大師天才、匹夫匹婦、政要商賈、販夫走卒……的習語和救贖。先秦精神一如飄零的花果,慘淡,在父子、師徒間艱難地傳承。


先秦的各大經典,乃是我們中國的祖墳,文明的圣殿,精神血脈,歷史和未來的日月之光;無論它在學人眼里還有多少門派之見和待解之謎,它今天都是普通人有權與聞的資源和能量。借助于現代媒介的變遷,我們愿意將這東方的圣典平實地還給民眾和世界。


跟中國盛世修史或升平時期編纂百科全書式的類書大典不同,《東方圣典》的編輯出版工程是中國文明一百年來坎陷中一次英勇的回越,是在近乎投誠、迷失或自閉的文明應戰中一次壯烈的捐舍,更是一次壯麗的旅行,是“以待來者”(司馬遷語)的付托,是我文明貞下起元的先聲,也是我文明服務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的自覺。


盡管文明間的交往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但由于受制于地理、技術和生活方式,傳統的文明交往或者是獵奇點綴,或者是自我認同感的強化修正,不同的文明是不能化約的,無強弱較技或僭妄代替的。用我們中國人的話,各傳統文明自身為一“太極”,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中國文明與佛教文明的交往就在中國文明史上經歷了秦漢帝國時期的參證、南北朝至大唐帝國的沖突反復、宋明帝國時期的取用自新等階段,但中國文明與佛教源發地印度文明仍各自獨立存在并平行發展,它符合中國文明善待天下的意志,“道并行而不相悖,萬物并生而不相害”。


近幾百年來的中西文明關系幾乎重蹈舊路,從利子利瑪竇和徐光啟等參證階段,到馬嘎爾尼訪華、鴉片戰爭等沖突反復,我中國今日可望見取用自新階段的輪廓。不同以往的是,跟印度文明不同,受惠于古希臘文明和古希伯來文明,西方世界在近代完成了偉大的現代轉型,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資本主義的誕生、工業革命、啟蒙運動,數百年間西方世界在人類文明的諸多種類里脫穎而出,成為有史以來地球上最為強勢的文明。文明間的交流不再以自存為目的,文明有了前所未有的張揚姿態。


盡管在中西文明交流的第一階段,伏爾泰、萊布尼茨、歌德等思想巨人都從中國文明里取證受益,但以西方文明的認知精神、現代性驕傲和強霸的物質擴張態勢,西方很快地將中國文明納入了其認知體系中一個無足稱道的位置;而我中國的精英分子遲緩了百年之久,在西方的炮艦和鴉片叩擊國門時,才從西方文明里參證受教。西方的侵略態勢很快讓中西交流進入了沖突之中,我們今天仍處于這一沖突的復雜微妙階段。


我中國的現代轉型遠未完成,其他古老文明的現代轉型亦多未獲全功。而西方也以世界知識的面目宰制了其他文明體系,并決定了全球化的內容和方向,它以物質的名義求解了精神,以科學的名義挑戰了倫理,以西方的名義統治了世界,以人類的名義征服了自然。這種文明的競技不再如中國文明奉行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一度有了你死我活般的征服意志。它理所當然地遭遇了抵抗,盡管抵抗遠未有效,盡管抵抗充滿絕望,但變種圖存的努力既極大地改變了東方,也極大地影響了西方,使得現代文明的大視野成為某種倫理共識。


這種大視野即是方興未艾的全球化,用西方的觀念,可稱為“世界化”或“世界公民”階段;用中國的觀念,可稱為地球太極。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基礎上,歐盟得以產生;聯合國、世界銀行、奧委會等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志愿者組織,正在消解和校正民族國家的疆界;流行文化、網絡、生物技術、腦科學和物理學的發展,乃至星際旅行的夢幻計劃,都使現代人大踏步地突破了部落、種族、地域、階層、國家的限制,將文明夯實在世界性層面。


在世界文化或現代文化面前,傳統文明,無論是西方、印度或中國,都退居為子文化或亞文化形態。原有的“太極”充當新的一極,跟其他極構成了地球文明的大“太極”。陰陽之道在東西方、南北方之間轉化、升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輔成。沖突真正得以和解,共生和解則從傳統的哲學概念、政治學概念突破,成為當代世界的倫理共識,“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為必有仇,仇必和而解。”得益于西方人的前導,世界其他地區的認同實踐,自由、民主、平等、安全、學習、公益、傳統等等,成為現代人至上的人生社會價值,這是文明在當代的“圓滿”。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0:20

[新一篇] 文事 大師作品也被斃,《洛麗塔》被批“令人作嘔”:細數作家們收到的退稿信

[舊一篇] 窮人為什么很難靠努力改變人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