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若此——稻恒浩時代劇《風林山火》人物發展分析一 關于“風林山火”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天道若此——稻恒浩時代劇《風林山火》人物發展分析一 關于“風林山火”

風林火山出自《孫子兵法》,原文是“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說的是軍爭(具體作戰行動)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相傳,《孫子兵法》在唐朝時由遣唐使帶回日本,作為秘籍被珍藏起來,大概跟小說的《武穆遺書》一個級別。據說又過了七八百年,東海道甲斐的武田信玄煉成此秘籍,以“風林山火”為旗幟,大殺四方,立下了赫赫威名。如果不是信玄病死在討伐織田信長的途中,戰國的歷史怎樣還很難說。

稻恒浩的這部電影以信玄的謀士山本勘助(三船敏郎)為觀察點,對日本戰國時代的軍政和生活進行了一次管中窺豹。故事的大體情節是勘助輔佐信玄步步經營、攻城略地,直到第四次川中島合戰算有遺策、身死沙場。

如果單就軍政方面來看,電影中的信玄是完全沒有資格來打”風林山火“旗,反而應該讓給他的對手上杉謙信。孫子在《軍爭》中說: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 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 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 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 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

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

而在第四次川中島合戰中,信玄“想戰便戰”與勘助制定了啄木鳥戰術:用大部人馬在妻女山圍住歉信,小部分人馬和本陣移到八幡原來截殺逃兵。結果,此計被歉信識破。歉信跳出妻女山的重圍,反而把信玄和勘助圍在了八幡原。歉信這一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一波帶走了勘助,差點要了信玄的命。就孫子所說的話,歉信很好的做到了“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而信玄和勘助則沒有明白“軍爭為利,軍爭為危”的警示,不顧危險,一味爭利,最終遺憾收場。

然而,認真看整部片子,勘助極為隱忍穩健,應不至于出此下策。該如何解釋呢?這怕是要歸功于由布姬。信玄對勘助說的“想戰便戰”便是她說的,而她在電影中對勘助是一個很重要的人。想要繼續挖掘這部電影的內涵,需要對此三人進行細致的人物分析。

二 山本勘助命中無法逃避的失敗

山本勘助是一個典型的名臣形象,如果放在三國里大概是諸葛亮、荀彧、賈詡、周瑜的結合體。但即使搜刮盡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文臣,哪怕加上武將,也很難完整的拼出勘助的形象。因為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名臣會像山本一般把為主公打下全天下這種理想當做終生的志愿,而且時時刻刻把它掛在口上,好像即使打下了天下也首先是實現了自己的夙愿似的。這種人生在天朝早被拉出去砍了。三國能這么喊的大概只有曹操吧。結合影片開始勘助拿流浪武士的性命作為自己晉升的階梯,就跟曹操更像了。不過勘助是為了求得功名,而曹操是擔心壞了性命。就天朝的道德觀念來看,高下立判。如果這部片子是在天朝放映,前五分鐘就樹立了一個窮兇極惡無所不用其極下流卑鄙令人發指的形象,后面怎么修補也會無濟于事。然而,在日本,全劇卻塑造出了一個最精英的日本人形象。可見,大和民族的是沒有什么道德感的,或者說天朝是完全無法理解大和民族的道德感的。其實呢?大和民族追求的無非是忠勇兩字。這在追求仁義的中華民族眼中,必然是等而下之了。所謂仁義,不僅是要忠于君勇于事,還要遵循天道;而在日本,天道就是天皇,有的時候甚至就是大名,分明是沒有大的追全。

如果拋開道德批判,來認真的看這部片子,那么就會發現一個較為完整的日本戰國的理想人格。勘助一個不得志的武士,有著堅定的并完全為社會理解的志向,有著充沛的勇氣,對主上忠誠,而且有著很強的自制能力來控制自己的精神和欲望(換句話說,煉得一顆好心)。在跟板垣信方、由布姬、信玄的交往中,勘助一直保持著可靠而堅定的形象,用老謀深算、矢志不渝來形容并不為過。直到生前最后一戰,也是不慌不忙堅定冷靜,只是在信玄反復重述由布姬的話決定進攻后,勘助才犯了人生最大的一個錯誤,也是他必須為之付出生命的錯誤。

勘助的命運更像曹操和諸葛亮的結合體,被自己的夢想和糾結的君主關系所束縛,最終免不了一次大的失敗,不能笑到最后。相比于勘助的軍爭能力,他與由布姬和信玄的關系反而更值得玩味。

三 由布姬的勝利?

由布姬父親被勘助和信玄殺死,又被勘助說服嫁給信玄,甚至很大程度上充當了勘助和信玄征服天下夢想中的一部分。然而,她的性格不會讓她活到自己兒子元服和初陣的那一天。由布姬雖靜靜的死去,但在三人的斗爭中確實勝利者。

在這部電影中,由布姬是與決定論相抗衡的自由意志的主要代表。在國破家亡的時候她該自殺時沒有自殺,做了妾之后卻一心想殺死自己的丈夫。很難說這種自由意志是產生于由布姬自身,更合理的說法是產生于偶然,兩個必然體系碰撞,一個卻沒有完全滅亡,借著由布姬的手進行了復仇。對自己的生活看似還抱有希望,其實早就被寫進了悲劇里,這種在決定論下的自由意志的毀滅,是一切悲劇的來源。能打動人的,也只有這種悲劇了。但永遠沒有人,希望自己會成為悲劇的主角。所謂決定論的勝利,只是死水微瀾而已。

綜合 2022-01-09 11:22:02

[新一篇] 太陽光是“負熵”的最有力的供應者

[舊一篇] 天邊之明月,與山間之清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